○張 敏
教育專家成尚榮先生說:“教育,是從傾聽開始;傾聽,是教育的另一種言說?!睂Υ?,筆者深以為然,深有體會。
傾聽,是了解的途徑。
教育絕不是教師單向的灌輸、簡單的告知,而是在教師示范引領下,師生共同走向同一目標的互動性實踐過程。新課標理念下課堂要以“學”為軸心,在“教”的跟隨幫扶下騰挪伸展。
問題是教學的本源,通過問題牽引教學的行進;教學活動是教學的基石,通過教學活動支撐教學的展開;評價是進程的指引,通過評價引導教學的行進。而要抓準問題、合理設計并精當調(diào)控活動、給出恰切評價,都必須了解學生,掌握學情。首先,要了解學生已有的經(jīng)驗和基礎,了解他們的興趣和需要,了解他們的個性特點和認知風格。其次,要了解學生當下的狀態(tài)——是否在參與,是否與教師同頻共振,是否遇到了思維障礙。
傾聽,是了解的最重要也是最直接的途徑和方式。沒有傾聽,就會導致教學目標不清、教學起點不明、教學內(nèi)容不適;沒有傾聽,就不會主動接收來自學生的反饋信息,對不同層次學生的模糊之言、斷續(xù)之辭、弦外之音就不能給予最恰切的回應;沒有傾聽,就無法對話、無法互動,教學活動徒有其表,也就無所謂教育了。
在教學場域中,為師不聽或不耐煩聽是一個普遍的現(xiàn)象。究其原因,是“教主學從”的意識所致。教師走上講臺,自顧講,沒有聽的意向。因而,學生參與度低,部分學生產(chǎn)生被拋棄感,長此以往,學困生不知不覺就產(chǎn)生了。
傾聽,需沉浸其中。
傾聽并不是做個樣子。漫不經(jīng)心或挑剔地聽,沒禮貌且傷人自尊,在教育場域卻很常見。阻止教師傾身側(cè)耳聽取學生聲音的是“師道尊嚴”,一旦在心中端起這個架子,教師就“關閉”了一只耳朵。
教師要真正與學生同呼吸、共命運,真心理解和接納每一位學生,隨時隨地準備支持學生的學習、成長。唯此,才能聽進學生的聲音,聽懂學生的心聲。
傾聽,是營造最美教育的看不見的手。
著名教育學者佐藤學認為,學校和教師的責任并不在于“上好課”,而在于實現(xiàn)每一個學生的學習權,給學生挑戰(zhàn)高水準學習的機會。
要實現(xiàn)學生的學習權,課堂就不能是“獨白”式課堂,而是所有學生思考、參與、協(xié)同學習的“交響式”課堂。這樣的課堂上,學習才能真實發(fā)生,教學才真實有效。
而傾聽,是激活學生自主思考與參與意愿的推手。只有用心聽,才能更好地保護說、激發(fā)說,促進學生思考和表達,實現(xiàn)知識建構(gòu)。
最美的教育,莫過于師生間的彼此成全。教師全神貫注聽取學生的表述,理解對方的思路,共情對方的感受,這種克己敬人的傾聽方式,會讓彼此產(chǎn)生深刻的情感聯(lián)結(jié),給生命以神奇的潤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