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曉林
學生學習活動作品能展現(xiàn)出學生的思考過程,暴露出他們的困惑之處。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對學生學習活動作品進行研究和分析是非常重要的?!墩撜Z·為政》中記載了孔子的三條識人之術(shù):“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彼瑯涌梢杂糜谘芯繉W生學習活動過程和學習活動作品。
研究學習活動作品要“視其所以”。即要觀察學生為什么這樣做,他們的目的和動機是否符合學習活動的要求。比如在“條形統(tǒng)計圖”的學習中,針對“把哪本書作為本月共讀的課外書籍”這一問題,學生學習活動的目的是要把全班同學推薦的課外書清楚地表示出來。因此,基于“怎樣算清楚?要清楚地表示出什么?怎樣清楚地表示出來?”的活動任務(wù),自然引入條形統(tǒng)計圖,用以刻畫數(shù)學現(xiàn)象。知道了學生這樣做的原因,再來觀察學生的學習行為和活動作品,就能推導出學生的思考過程,從而精準把握學情,引導學生更好地學習。
研究學習活動作品要“觀其所由”。即要觀察學生的學習成果是如何得出的。他們是怎么思考的?選擇了怎樣的學習路徑?采用了怎樣的學習方式?“觀”不是簡單地看,而是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zhì)。對于學生學習活動作品,教師要從學生呈現(xiàn)和表達的解題過程中看到他們真正的思維過程,從“所由”來分析學生采用的解題方法。例如在二年級《觀察物體》一課中,教師安排了“照樣子觀察一下正方體、圓柱體和球體”的學習活動。通過“觀其所由”,可以發(fā)現(xiàn):即便學生都是從6個面來觀察和描述正方體的,但有的學生作品得出“從所有面看都是同樣的正方形”這一結(jié)論,有的學生作品強調(diào)“所有面都是一樣的”這一觀點。也就是說,有人關(guān)注形的共性,有人關(guān)注各個面之間的關(guān)系。同一件事,因為解題的方法不同,往往可以看出一個人的行為偏好和思維習慣?!坝^其所由”有助于教師對學生進行因材施教。
研究學習活動作品要“察其所安”。即要觀察學生完成學習活動后的狀態(tài),是得意揚揚,不再回顧與反思自己的思考過程,還是另尋路徑,探索有沒有其他的方法。例如,教學“圓的認識”時,在學生經(jīng)歷了利用學習材料畫圓的過程后,教師應(yīng)有意識地關(guān)注學生,觀察他們:是否會繼續(xù)選擇其他材料來畫圓;是否會思考還有沒有更簡潔的畫法,這些方法之間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對自己的學習作品是否滿意;和同桌交流的時候是否自信;說話的時候眼神是否放松,節(jié)奏是否不疾不徐;完成學習活動后是否安然自在……從學生完成學習活動后的狀態(tài)中可以清楚地看出他們的學習品質(zhì)、學習態(tài)度和思想觀念。因此,教師要通過觀察學生的狀態(tài)來了解學生,有意識地促進學生的發(fā)展。
《素問·上古天真論》有云:“心安而不懼。”人生的最高境界就是淡定和從容。教師應(yīng)讓學生安心參與課堂學習活動,安心收獲自己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