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豆在姐姐的課本中看到一句話——“桃李滿天下”,不明白是什么意思,便跑去問姐姐:“姐姐,桃李滿天下是什么意思?”姐姐說:“就是培養(yǎng)出很多優(yōu)秀的學生。”“那為什么不是學生滿天下呢?”姐姐說:“這種以物指代另一物的手法,是“借代”手法。我給你講講吧……”
桃李——學生
比喻栽培的后輩和所教的學生?!疤依顫M天下”是人們對辛勤育人、所教學生遍布各地的老師的贊譽之辭。那么,為什么稱學生為“桃李”,而不是其他詞語呢?
原來如此:春秋時,魏國有個叫子質的大臣,他做官時,曾保薦過很多人。后來他丟了官,只身跑到北方,遇到一個叫簡主的人。
子質向簡主發(fā)牢騷說:“我過去培養(yǎng)了許多人,但是,當我遇到困難時,竟然沒有一個人來幫助我。如今卻落得孤身一人。”
簡主聽罷,勸慰子質說:“春天種了桃樹和李樹,到夏天可在樹蔭下乘涼,秋天還可以吃到可口的果實。可是,如果你春天種的是蒺藜,到夏天它不但沒有樹蔭,而且還會長出刺來扎人??梢?,培養(yǎng)人、保薦人也要注意對象。君子培養(yǎng)人才,就像種樹一樣,應先選好種子,然后再培植??!”
因此,后人就用“桃李”來比喻有培養(yǎng)前途的人,現在則泛指學生了。
“哇,姐姐,原來是這樣啊!古人真有智慧?!倍苟关Q起大拇指發(fā)出贊嘆。
“是吧?但除了桃李,還有很多借代詞呢?!苯憬愕靡獾卣f。
“真的嗎?再給我講講吧!”豆豆搖著姐姐的胳膊,撒起嬌來。
“行吧!再給你講幾個。”
同窗——同學
古代把同學稱作同窗。窗,有寒窗之義,譯為一起吃苦讀書的人。說“同窗”二字,也就顯示出了說話者之間的親密和對彼此的尊重。
原來如此:古人讀書不像現在一個班幾十人坐著聽講,而是兩三個人伏在一張書案上念書。舊式的房子里很陰暗,所以幾個人都得靠從窗外射進的光線看書,因此他們互稱為“同窗”。這個稱呼一直使用到現代。
烽煙——戰(zhàn)爭
烽煙,火臺報警之煙,指戰(zhàn)爭。
原來如此:烽火狼煙本是古代中國邊境的士兵為了及時傳遞敵人來犯的信息,在烽火臺上點燃的“燃料”,點燃時的煙很大,可以從很遠處看到,因此,敵人來犯的消息很快就被傳遞出去。久而久之,烽煙便成了“戰(zhàn)爭”的代名詞。
巾幗——婦女
巾幗原是一種頭飾,先秦時期,無論男女都能戴。到了漢代,才成為婦女專用。巾幗后來引申為女子的代稱,如今已是對婦女的一種尊稱。
原來如此:巾幗現在指的是一些大有作為的女性,原義是指婦女用的一種頭飾,巾幗的形狀寬大似冠,內襯金屬絲套,或者用那種削薄的竹木片扎成各種新穎式樣。在外圍,再包裹上一層長巾,戴在頭上。
古代一些貴族婦女在祭祀或者慶典時,也會佩戴“巾幗”,因為巾幗做工和用料都很講究,價格也比較昂貴,一般婦女是戴不起的,所以,大家便把婦女中的佼佼者稱為“巾幗”,后來,巾幗英雄到了近現代,就是形容女性的褒義詞。
須眉——男子
須眉指胡須和眉毛,古時男子以胡須眉毛稠秀為美,故為男子的代稱。
原來如此:胡須為男子獨有,眉毛雖然男女都有,但古時婦女為了美觀,去掉眉毛,用青黑色畫眉代替,雖有如無,所以須眉代指男子。
絲竹——音樂
絲竹是中國傳統(tǒng)民族弦樂器和竹制管樂器的統(tǒng)稱。亦泛指音樂。
原來如此:傳說,遠古時期黃帝曾讓一位名叫伶?zhèn)惖臉饭僦贫ㄒ袈?,于是伶?zhèn)惥偷缴缴峡沉舜旨毢癖《挤浅蚍Q的竹子,然后磨出孔洞并用它模仿鳳凰的鳴叫。
雄性為鳳,鳴叫聲定為六種,稱作“六律”;雌性為凰,鳴叫聲也定為六種,稱作“六呂”。這便是十二音律,也叫十二律呂的由來。
這個傳說在秦代呂不韋及其門客所著《呂氏春秋》,以及后來許多典籍與詩文中均有記載。
正是由于這個原因,所以中國古代產生了許多竹制樂器,這種情況在漢字中也留下非常清晰的印記。例如“笛、簫、笙、管、笳”等等,一看便知是以竹子為材料的樂器。因此,后來“絲竹”也就成為音樂的一種標志,體現出弦樂與管樂的完美結合。
朱門——富貴人家
朱門,指古代王侯貴族的府第大門漆成紅色,以示尊貴,后泛指富貴人家。
原來如此:古代普通老百姓家的門一般是不涂顏色的,達官貴人家一般涂朱(紅)色,宰相家的大門也有涂黃色的,皇宮的門涂紅色加金色的門釘。
杜甫的名句“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意思是朱門里,富貴人家的酒肉飄散出誘人的香氣,道路上,餓死的窮人有誰去埋葬!
朱門,曾是至尊至貴的標志,被納入“九錫”之列。所謂九錫,是指天子對于諸侯、大臣的最高禮遇,即賜給九種器物:車馬、衣服、樂器、朱戶、納陛、虎賁、弓矢、斧鉞、秬鬯。可見,朱戶的賜予,是一種高規(guī)格的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