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龍春
關(guān)鍵詞:王鐸 文震孟 文震亨 董其昌
在天啟二年(一六二二)的進士中,有不少彪炳書法史的重要人物,如王鐸(一五九三—一六五二)、黃道周(一五八五—一六四六)、倪元璐(一五九四—一六四四)等。我們其實還忽視了這個進士群體中另一重要人物——這一年殿試的狀元文震孟(一五七四—一六三六)。文震孟字文起,號湛持,來自蘇州府長洲縣,他是文徵明(一四七〇—一五五九)的曾孫,文彭(一四九八—一五七三)孫,文元發(fā)(一五二九—一六〇五)子,文震亨(一五八五—一六四五)長兄。文震孟性格剛方貞介,有古大臣之風,他雖以狀元入仕,卻命途多舛?!何r逆萌已動,就戰(zhàn)方始,而公邪正消長之機,獨為侃侃之諍,甚以圭組為辱,策蹇為榮,卒以見逐?!籟1]
關(guān)于王鐸與黃道周、倪元璐的研究,已經(jīng)沉沉夥頤,本文將在鉤沉王鐸與文震孟、文震亨交往的基礎(chǔ)上,考證《擬山園選集》中文震孟序的作者實為另一位同年進士張四知(?—一六四六),同時紹介文震孟兄弟的書學,并從文、王對董其昌(一五五五—一六三六)的不同態(tài)度,討論晚明藝術(shù)領(lǐng)域復雜的生態(tài)環(huán)境。
王鐸與文震孟兄弟的交往
一六二二年三月十八日,壬戌科進士放榜。文震孟自早年中舉,此時已是十上公車,終于拔得頭籌,被授予翰林院編修一職。他的同年王鐸、黃道周、倪元璐、張四知、鄭之玄(一五九〇—一六三三)、鄭鄤(一五九四—一六三九)等人則被選為庶吉士。
其時魏忠賢已經(jīng)開始專權(quán),多位正臣見斥。當年十月十八日,文震孟上《勤政講學疏》云:『賊氛正熾,寇禍方深。徐淮一震,則江北江南將為蹂躪之地。黔滇不守,則東楚西楚復虞恇擾之憂。濟濟班行,未見腹心爪牙之足寄。紛紛兵餉,惟聞瘡痍溝壑之堪悲。蹙地喪師,無地不有。敗軍殺將,所在相聞?!ㄔ谕⒅T臣)若僅僅揭帖一紙,長跪一喏,北面一揖,周旋進反,只畢朝儀,安取此鴛行豸繡、橫玉腰金者為也?』[2]此疏為魏忠賢所得,并未即奏。趁著天啟帝觀劇,魏摘疏中『傀儡登場』一語,謂文震孟比帝于偶人,不殺無以示天下。終于在一日講筵結(jié)束之后,魏忠賢傳旨廷杖震孟八十,貶秩調(diào)外。文震孟第一次立朝僅八月而終。南歸之時,鄭之玄贈別詩有『三十年來眾所推,常將俠骨擬要離』之句,代表了在京的同年進士對文震孟的高度評價。[3]
天啟六年(一六二六),尚在家鄉(xiāng)的文震孟與編修陳仁錫、庶吉士鄭鄤,被斥為民。本年九月,文震孟重裝文徵明書《歸去來辭》卷并系跋文云:『吾祖歸田三十年,具享林泉之樂,先君優(yōu)游衡門亦二十載,而不肖三年以來憂讒畏譏,林樾之中日虞矰弋,幽居苦趣,備嘗略盡,不知自今以往,能徼先世余慶,掃地焚香,高臥于北窗松菊間為太平倖民否?曾祖五十四入官,五十七致仕;不肖今年五十三,歸來信未晚也。』[4]經(jīng)歷了兩次官場的打擊,文震孟此時希望能像文徵明那樣優(yōu)游林壑,從而擺脫憂讒畏譏的苦況。
次年六月,主考福建鄉(xiāng)試的王鐸經(jīng)過蘇州,由于行程促迫,他未及與家居的文震孟、鄭鄤、陳仁錫、姚希孟、王心一等人相晤,[5]此時王鐸已與文震孟暌違五年,在寄文氏的詩中,『回首舊游何日見,海風吹月上孤城』的苦澀之情溢于言表。[6]王鐸對文震孟的思念,可能還出于遭到閹黨迫害的共情,就在一六二六年正月,天啟帝命開館修為閹黨歌功頌德的《三朝要典》,王鐸與同年黃錦(一五七二—一六五四)、鄭之玄相約辭修,觸怒副總裁禮部左侍郎楊景辰。[7]此時乘王鐸外出典試,魏忠賢派人伺尾載途,不過三千里來回,并未找到機會陷害王鐸。[8]
十二月八日,王鐸返程后經(jīng)故鄉(xiāng)孟津回到京師,有詩懷文震孟:『臘日懷君獨掩扉,夢回無語自依依。開軒試問寒梅信,滿樹雪香到處飛?!籟9]寒梅之信似乎是一個好兆頭,果真兩個月之后,也是就崇禎元年(一六二八)二月,吏部奏冤陷諸臣復原官,給還誥敕,文震孟以侍讀召,改左中允,充日講官。躊躇一年之后,文震孟就道前往京師,崇禎二年(一六二九)四月,舟次武城的文震孟再次展閱文徵明《歸去來辭》卷:『戊辰之歲,三錫徵書,一載徊翔,百念灰懶,展轉(zhuǎn)自籌,君恩難負,□成小草,北窗高臥,徒形夢寐,蓋身未入及長安,而懷歸之思已復殷殷,徒為柴桑翁齒冷也?!婚c四月入都之后,文震孟目擊時情,即有歸志,不過因為秋侍講筵,冬遇虜警,無從請歸。至了第二年五月,文震孟感憤朝事,抗章論列,得罪閹黨殘余、吏部尚書王永光,遭崇禎帝斥責。后經(jīng)首輔周延儒(一五八九—一六四四)調(diào)停,文震孟借出封益府的機會,于七月九日出都,便道回鄉(xiāng)。第二次立朝,文震孟也僅待了十四個月。
文震孟南歸之后,王鐸多有詩作懷之,如一六三二年受命冊封六合王途中,有《文文起》一詩云:『直節(jié)錚錚第一流,懷人迢遞望長洲。何知天地重開辟,如此江山阻獻酬。獨樹孤云吳苑曉,禁鐘清漏漢宮秋。萬年鰲柱無窮事,早慰蒼生報冕旒?!籟11]王鐸為文震孟感到不平,并希望他早日復官。嗣后王鐸短暫回到故鄉(xiāng)孟津,得文震孟書札與詩箑,又贈『自是先朝毗倚重,九夷詟服更憑誰』之句。[12]在回信中,王鐸亟盼這位天涯孤臣再度出山:『吳云越山,緬邈于懷想,光儀不減。春風參商數(shù)載,仆方滯情樊皋,圖一聚未得也。今秋草木變衰,翹引閭門,如在天際,望足下出山灑潤,神龍挾雨,昭蘇人區(qū),丈夫快事哉!插敵迤西一帶,藏禍心,狡焉鷙伏,甚可憂念。如秦晉,本甥舅國耳,爭鄭小利,至河山之間,相尋以兵,況黠而無義者,更數(shù)倍乎?足下未之聞耶?監(jiān)司諸公,必有豫道如襄城牧馬之說。足下林泉間,以為若何?』[13]此時海內(nèi)已是兵禍頻仍,須有經(jīng)濟之才的能臣主持局面,王鐸認為文震孟很難安守林泉。就在這一年,文震孟即加擢右庶子,后升少詹事。
約在一六三三年五月,王鐸以資俸當升,時有書與侯恂(一五九〇—一六五九),懇求他向周延儒舉薦南京國子監(jiān)司業(yè)一職:『復有啟者,鐸資俸當有轉(zhuǎn)移,然非敢望升也。南京司業(yè)缺將出,專懇老親臺草一函與中堂周閣下,鴻辭麗藻,懇懇焉,則鐸得以承命而南,分毫皆明德造賜?!籟14]有意思的是,此際文震孟因病亦有求南之意,倪元璐在寫給文震孟的信中說:『以年翁求南,即是求升,且向何人聲說乎?以弟再思,或約掌房過邸,告以實病,須歸?!跎显偈?,仗其傳致中堂,即準一假。萬不可得,或以原官掌南院,亦便就醫(yī),何如?昨□公語,適亦漏一句,蓋云「湛持亦要去,只是沒人講《春秋》,不然南邊亦可安頓他」云云,以此知一相聞即得,非求非與。得則必不以南院,其在銓□之間乎?計莫便于此。孟津兄總求南司成,庶子、掌院非其所屑,其意唯恐人不據(jù)之也。數(shù)日來始知此兄營求可恥之狀,不忍言之。年翁亦不必告人。』[15]此時文震孟身體不佳,希望轉(zhuǎn)官南都,以便就醫(yī)。恰好王鐸也在四處托人,鉆營于南京國子監(jiān)祭酒一職,這令倪元璐深感不滿。
崇禎八年(一六三五)七月,文震孟擢禮部左侍郎兼東閣大學士,入閣預政,而稍后王鐸即得到南翰林院掌院一職。八月十五日,王鐸之任金陵前夕,有書與文震孟,希望未來在文震孟的幫助下升任國子監(jiān)祭酒:『天眷國家,簡在老先生,中興是望,天下之福也,欣忭之極。賜銀巵,蚉戴華霍,謹此俯謝。鐸將來南司成一轉(zhuǎn),得以讀書,伏懇老先生留神陶鑄之。感刻內(nèi)結(jié),臨行不敢多宣。十五日辰時。年侍生王鐸頓首手啟?!籟16]不過因忤首輔溫體仁(一五七四—一六三八),文震孟受到排擠,入閣僅僅三個月,即冠帶閑住,王鐸拜托之事遂墮虛空。一六三六年二月十五日,文震孟回到蘇州,與錢謙益等人相聚于虎丘、支硎山,[17]四個月之后去世。正在南都任上的王鐸有詩吊之:『別時孤棹赴清濆,秋老梧桐尚憶君。江海欻然上晦色,乾坤果爾喪斯文。同流范相祠邊水,不借要離冢上云。鰲泣龍奔潮退后,風雷還向雨中聞?!籟18]在詩中,王鐸將文震孟形容為范仲淹一樣的賢相,要離一樣的俠客。
文震孟弟震亨字啟美,能詩,善書畫,天啟五年(一六二五)貢生,崇禎間嘗官武英殿中書舍人。國變之后曾短暫應(yīng)南京朝廷之召,后寓居陽城,憂憤以死。文秉(一六〇九—一六六九)字孫符,文震孟長子,明諸生。國變后居山中,矢志肥遁,自署曰竺塢遺民。因為與文震孟的關(guān)系,王鐸與他們也有交往。
一六三五年冬,王鐸赴任金陵一年有余,文震亨適與修《南垣志》,亦在金陵,常與相聚,并有書畫方面的交流。[19]一六三七年二月,王鐸升詹事府詹事,治行裝北歸,文震亨《贈王覺斯詹尹》云:『擬公當代總非倫,洛邑中天有異人。筆墨象心镕魏晉,文章結(jié)脈在周秦。能從雁序憐凡鳥,愧向龍門隱困麟。四氣正逢將進候,片時吹拂有陽春。(是時公由南院轉(zhuǎn)北,已治行裝矣。)不因好古廢今簽,食寢猶能信手拈。但有片言經(jīng)品藻,何殊七寶為莊嚴。甌將貯卜枚先屬,鼎貴調(diào)羹味始兼。若問救時名相業(yè),絲綸閣下有緗縑?!籟20]他將王鐸視為『異人』『古人』,不僅對他的書法、文章情有獨鐘,也認為他終有一日可以成就名相的功業(yè)。所謂片言品藻,當指向王鐸索詩集序言。一六三八年重陽,王鐸在京為文震亨詩集作序,[21]序文不僅回憶了他在鐘山下西亭與文震亨初次相見的情景,也指出文震孟、文震亨兄弟的不同遭遇,震孟『鴻蓄天下望,雷雨甲坼,而為嫉賢者齮龁山林以死』,而文震亨『浮沉金馬,游心于金題玉,亦幸而浮沉下僚』,可謂人亦行其志耳。
王鐸與文震亨再次相見,在其避難吳門期間。一六四二年十二月,王鐸南行至于揚州,有詩寄問文震亨。[23]次年三月, 王鐸至吳門,訪李模、文震亨等人,《投灌溪、啟媺》云:『故人坎壈緣何事,今又相逢茂苑邊。遂使南山歌石爛,自應(yīng)合浦得珠還。風波轉(zhuǎn)眼紅云里,事業(yè)驚心白虎前。我亦露苗筱簜客,時時□日太湖顛?!籟24]舊友相見,各有坎坷,而王鐸此時已無意于功業(yè),希望隱居于太湖之濱。此際王鐸還一度寓居文氏玉蘭齋、停云館,或即文震亨為之提供。
一六四四年五月,王鐸結(jié)束了數(shù)年流離的生活,接受弘光小朝廷大學士的任命,本年秋日,文震亨亦應(yīng)召至金陵。其時馬士英、阮大鋮與王鐸矛盾日深,但他們又都是文氏的故友,深知事不可為,文震亨辭官而去。在本年冬日所作《謝孟津相公》一詩中,文震亨寫道:『自為青山乞此身,非關(guān)莽莽畏風塵。朝賢未必求三折,執(zhí)政皆能念一盆。許我成家詩律細,如公憂國論思真。不知臣朔言何事,恐有侏儒飽看人。』[26]國家危難之際,文震亨認為自己不過是一介文人,而王鐸則是以國是為憂的重臣。不過頗為諷刺的是,僅僅數(shù)月之后,清軍兵臨城下,王鐸作為南京城中最高級別的官員,與錢謙益(一五八二—一六六四)等人一道獻城投降,成為仕清貳臣。
《擬山園選集》文震孟序言的真相
除了政治上的互相支持之外,文震孟等人所展現(xiàn)的蘇州文風為王鐸所歆羨。在寫給文震孟外甥姚希孟(一五七九—一六三六)的信中,王鐸稱:『得足下近詩,不作近時一派尖弱無氣?!碗m二十余年黽勉于此道,嗒然自喪,瞠乎居后,安敢望足下肩臂耶?東吳四龍,文起、孟嘗、明卿、灌溪,執(zhí)弭周旋?!籟27]他將文震孟、姚希孟、陳仁錫與李模(約一五八六—一六六八)稱為東吳四龍。在另一封寫給文震孟與陳仁錫的信中,王鐸也強調(diào)了與吳門友人的深厚友情:『二三兄弟一閑坐,一譚笑,亦是長安中一天臺,一桃源?!?/p>
在京同官期間,文震孟與王鐸常為友人的作品作序,或作評語,如倪元璐《代言選》,為文震孟、王鐸評;姚希孟《薇天集》有王鐸、文震孟、倪元璐序;郭之奇《宛在堂文集》,有文震孟、董其昌、王鐸、蔣德璟、黃景昉等序。書畫以外,王鐸素有詩文的抱負,他刻意為文,不奇不休,在給錢謙益的信中曾說:『仆嘗與文湛持、倪鴻寶、黃石齋數(shù)君子言之,讀書作人一事,譬諸倚云之水之峰之茶,其趣味大異尋常,較之不倚云者,情性味香皆疑塵膩?!籟29]自一六二七年開始,王鐸即著手個人詩集的出版,一六三一年曾問序于大學士孫承宗。[30]不過他也希望得到吳門諸友的肯定,故『東吳四龍』也是他邀序的對象,同時諸人也是其詩集選、閱的責任人。在當年冬日寫給文震孟的信中,他曾委婉求序,《答湛持》云:『向在瀛洲亭交足下,如夏云層松,能俾人瞻就。及大疏上,狒狒與貘被焰吐舕……近年章奏,天之賴足下實巨……江渚嚴程,不及過從,南朝四百八十寺,不能同游二三,惆望君子之林。嗟乎,此在未識交者,尚欲越境歷畛,為宗社黎民先快臆目,況仆十年居足下汪頃中……仆猥性如昨,髭須日以長,勞勞長安,腹上之毳,跋疐于應(yīng)給,隨手鞶言,蔑有益于國家利病,既非?緎,又非?纖,自題為「天地間一紕物」而已。年將四十,奚措衡縮,衡縮之未理也,又奚鼓氣厲步,以仿足下后塵耶?仆應(yīng)世拙,詩文仍糲,不鼓不成列,倘徼惠,晝晝烜?之,《咸池》《大夏》,雖有他樂,罔敢以請?!籟31]信中他一方面對文震孟上疏一節(jié)表達敬意,對自己前往福建主考經(jīng)過蘇州卻未能于蘇州勾留過從感到遺憾,另一方面表示自己于政事一無作為,但詩文一道卻孜孜以求,希望得到文震孟的支持。
今所見清順治十年刊《擬山園選集》卷首有文震孟一序,不過令人疑惑的是,此序竟然與同在卷首的何吾騶(一五八一—一六五一)序完全一致,何吾騶也曾任大學士,同樣因為得罪溫體仁而被罷官。序稱:『覺斯于書無不窺,于作者之源流、宗派無不晰,而為文有韻無韻,于諸家之體靡不備,一往孤詣,直追《詩》《書》渾噩之遺,而置位于先秦、兩漢之上。即其遐覽乎后世者,間有推許,然詩惟少陵,文惟昌黎,兼之者明惟于鱗一人,即北地、弇州猶嗛嗛未滿于懷,而世人一切軟美卑靡、掇拾易構(gòu)之語,又曷足邀其一盼??v強以是進者,有掩耳而走耳。噫,其自立一何偉也!』序文贊揚王鐸為文位置甚高,于人亦少所許可,明代以來所屬意者僅李攀龍一人而已。也談到王鐸風格的宏闊與奇怪,并認為『世之為文,所謂當時不怪后世無傳者也。若覺斯之立言逼古,斯誠弗朽也已?!?/p>
不過,無論是文還是何,都不是此序的真正作者。明崇禎刊本《擬山園初集》收張四知《初集敘》與文、何名下的序言也幾乎相同,惟起首『覺斯覃精著作,意期千古,南掌翰篆,冰衙無事,益肆力于文辭』一句,『南掌翰篆』被改為『翱翔翰苑』,『兼之者明惟于鱗一人』被改為『兼之者明惟崆峒、于鱗』,『至德出俗』被改為『抗疏直諫』。按崇禎九年(一六三六)張四知任南京國子監(jiān)祭酒,與王鐸同官南都,交往甚夥,次年又同擢詹事府詹事,『南掌翰篆,冰衙無事』一句正點明王鐸在南都任職冷曹,故有暇讀書撰著,而何、文名下之序刻意改為『翱翔翰苑』,從而給人以此序作于天啟初年的錯覺。
值得注意是,王鐸去世之前親自參與編輯了《擬山園選集》,除文震孟序言之外,其他序言作者張冠李戴者亦夥,比勘《擬山園初集》與《擬山園選集》,可知『東吳四龍』中姚希孟《王覺斯先生詩序》與馬之駿《王覺斯先生詩敘》完全相同,實為薛岡《王覺斯先生詩序》;李?!队X斯先生集序》,實為劉鼎《覺斯先生集序》。通過刻意的篡改,王鐸精心設(shè)計了何吾騶、文震孟、馬之駿、姚希孟、呂維祺、李模、倪元璐、蔣德璟、黃道周這樣的清流與忠藎之臣為他的個人聲譽背書,從而消釋降清所帶來的種種負面評價。[32]挑選文震孟作為背書者之一,足見王鐸對他的敬重與信賴。
文震孟兄弟的書學
王鐸自少年時代發(fā)憤學書,一生以《蘭亭》《圣教》及《淳化閣帖》為書學潭奧,寢食與之。在書法上,他聲稱學之四十年,必有深相愛吾書者[33]。在繪畫上,王鐸自詡能變化五代以來諸山水大家,既能使荊浩、關(guān)仝、董源、范寬精神不死,[34]又能將董源、關(guān)仝、黃公望、吳鎮(zhèn)等人合為一腕。[35]在晚年寫給三弟王鑨的家書中,王鐸深知名臣功業(yè)無望,『憶吾家烏衣青氈,或以政事傳,或以書法傳。倘吾兄弟他日得以詩文書法傳,是亦不愧前人,勉乎哉!勉乎哉!造化小兒,縱能妒人,其復能爭吾兄弟千秋權(quán)耶?』對后世書史聲名充滿寄望。
而文震孟作為名臣、文震亨作為鑒賞家與園冶專家的聲名遠播,但書法尚未得到充分的重視。文震孟《跋先太史草稿》云:『余嘗謂王右軍人品志操是謝東山以上一流,而后世僅知其為字學之祖,始知人生作字不必太佳,先公亦然,其詩文緣此不盡傳,又直小小一端耳?!籟36]他認同文徵明像王羲之一樣人品大節(jié)為書法所掩的說法,不過他并非忽略書學,只是認為人不能以筆墨顯,《題吳中翰墨冊》云:『惟不徒以筆墨顯,故筆墨之外,奕奕靈妙,能令后之覽者想見流風,神清意爽?!籟37]在《藥圃文集》收入的大量題跋中,文震孟一直將書法中可見的儀刑、風節(jié)等作為觀看與想象的中心。如《跋匏翁詠物》云:『不惟見詞章翰墨之美,亦徵前輩心境閑適,意味雅澹。無一毫塵土,亦無一毫紛擾。清風穆如,真使人挹之神遠也?!籟38]同樣,他認為舊帖的價值高于青銅器,正因為其中有文人的精神在,《跋十七帖殘本/又》云:『閱舊帖如閱彝鼎,能使人古色映帶,然鼎彝是當時工人手,舊帖是當時文人手,其韻致輕重自別?!籟39]
雖然出身于書畫世家,有一種『影響力的焦慮』,但文震孟、文震亨兄弟的書法卻不受文徵明的束縛,不惟如此,文震孟對于文徵明膜拜的趙孟頫(一二五四—一三二二)極其輕視,《跋趙文敏雪賦》云:『趙書為藝林所珍,然余每觀其筆,征其人之無骨?;缰?,□如油,寧不能作一字,不可似渠一筆。余每舉以示人,人皆謂余腐且褊也。丁巳四月,雨夜漫題。』[40]此說似已開傅山批評趙孟頫的先河。文氏兄弟學書最重蘇軾(一〇三七—一一〇一),筆墨之外,他們?yōu)樘K軾的胸次深深吸引。據(jù)文震孟回憶,他少年時曾對帖『妄意十年摹仿,可希形似』,此后盡管很少臨摹,但時一把玩,猶復心開。他生平極喜蘇帖,少時裒集數(shù)十種,后俱散去,十多年后,他在文震亨齋頭偶然再見其中一本,喜出望外。這本法帖作于蘇軾貶謫期間,文震孟認為,『萬里投荒,凄涼苦雨,?筆和墨,揮灑不休,豈非至人哉?至人胸次,隨遇委順,因病得閑,病亦一適,更有何物可以苦之?』在另一則題跋中,他又說:『余乙巳年(一六〇五)讀書南園,因此帖留南園,今夏取歸,展玩如見故人,輒復十二年。人間甲子,何容易也。丁巳(一六一七)夏題于藥圃?!淮藭r陳繼儒(一五五八—一六三九)集蘇軾書,刻成法帖二十八卷,文震孟得知這一消息后,『喜極欲狂,亟覓觀之,愾然短氣,因取笥中所藏,循覽一過,始覺清風披拂幾案間也?!晃恼鹈闲恼塾谔K軾,也有一種個人遭遇的代入感,[41]他聲稱自己束發(fā)從事名場,至己未歲(一六一九)已經(jīng)八上公車,因為首場小訛一字,遂隔闈外。此時翻閱坡公法書,皆貶謫黃州、流離儋耳時期所作,其平生遭遇難堪難忍,而嘯歌不廢,從中可見至人胸次。有趣的是,文震孟南歸時,特地留置此帖于長安,與坡翁作三年別。而三年后再戰(zhàn)場屋,終于狀元及第。
文震孟與王鐸書法交往的資料,僅見于文嘗贈王鐸詩箑一件,王鐸展玩嘉麗,喜而有詩:『虎丘潑墨飛金電,鳳閣題詩見玉芝?!籟43]文震亨書法亦從蘇軾入,較之長兄更為端整。王鐸《文啟美詩集序》云:『湛持公與余交有年,留心經(jīng)世,而談及詩文字畫,東南名山水,意興飛動,曰吾弟啟美君未交耶?』在談?wù)撛娢淖之嫊r,文震孟向王鐸推薦了他的弟弟,很顯然,他認為文震亨對此更為專注。一六三六年,文震亨與王鐸南京相見,相與飲于苞蕉苑。王鐸稱文氏『醉墨淋漓,詩與字畫隱見光爍,又何其淡涵也』。他認為兄弟二人境況大不相同,震孟為人所嫉,故憂讒畏譏,震亨則吟詠徜徉,『因無嫉者,故得詩之字之畫之蘭蕙之壯也?!籟44]也就是說,文震孟一直處于政治的旋渦,文震亨反而可以優(yōu)游于藝事。
值得一提的是,文震孟對于篆隸也頗有興趣,蘇州五人墓的碑額,同年馮可賓《畫竹石圖卷》的引首『清風介節(jié)』,[45]皆為其所作隸書。文震孟與趙宧光(一五五九—一六二五)為摯友,文震孟服膺于趙宧光的文字之學,曾在趙去世后為其《說文長箋》作序?!额}兩趙畫篆冊》亦云:『吾友趙凡夫又集鐘鼎蟲魚、大小諸篆,篇為題詠。凡夫,隱君子也,其人當在紫芝、和靖間,而工于六書之學,識者許其追驅(qū)史李,自陽冰、伯琦以下,方之蔑如矣?!籟46]由于文震孟的祖父文彭開文人印章之先河,趙宧光亦擅名于篆刻,故文震孟《題印繪》亦云:『自先國博亡而印譜遂絕,今之沾沾摹古自命為秦章漢篆者,其于秦漢之緒俱尚在夢想間。即之彌似,去之彌遠矣。友人趙凡夫精于六書,為余言印有章法,不傳已久,欲以其法悉授能手,而惜未遇其人。……即正嘉間吳中如王吏部、許太仆、王雅宜先生輩,猶能精心此道,奕奕風雅,映帶一時,而今邈然不可復得矣。』[47]不僅書畫,文震孟對正德、嘉靖年間吳門的小學與篆刻成就也相當自豪。不過這些成就都只是過往的榮光。
文、王對董其昌的不同態(tài)度
晚明時期,盛極一時的吳門書畫開始走向衰落,董其昌崛起之后,沈周(一四二七—一五〇九)、祝允明(一四六一—一五二七)、文徵明等人的地位遭到嚴峻的挑戰(zhàn)。雖說文氏『世有筆硯緣,至今群從中能吮毫和墨者尚不下十余人』[48],但已經(jīng)難以與云間派匹敵。對此,文震孟有著清醒的認識,在一則題跋中,他說:『明興,翰墨一派海內(nèi)獨以吳門冠,當時若啟南、伯虎諸老先生,暨先太史、兩博士,藝既入神,而品復卓爾,相輔而傳,乃其所以傳耳。至董內(nèi)翰嗣起,而有云間派。趙文度以布衣狎主,解衣盤礴,遂有目空一時之想?!籟49]這里提到董其昌、趙左(一五七三—一六四四),當指繪畫的云間派而言,然董其昌書法此時也風靡天下,同樣動搖了吳門書家的統(tǒng)治地位。雖然文震孟自謙材質(zhì)最鈍,百無所解,但是山棲既久,煙云丘壑之態(tài)稍能領(lǐng)略,[50]他將吳門書畫的衰落歸結(jié)為贗品盛行,并認為他的曾祖難辭其咎,《跋董太史卷》云:『往時先待詔與唐伯虎先生有論畫一書,古法具備,怪怪奇奇,窮幽極秘,晚年應(yīng)酬日煩,大半出門下人手,遂開救濟法門,贗品盛行而畫品輕,吳門派乃出云間下。云間派蓋自董太史重也,顧今贗者亦大不少,將來尚復成蹊徑。如此卷則非贗筆所能效仿,秀色撲人,那能不令人珍愛耶?今天下無人不贗,無事不贗,字畫真小小者耳?!籟51]對于董其昌的『秀色』,文震孟持贊賞的態(tài)度,盡管董氏是一個挑戰(zhàn)其家族權(quán)威的角色;他同時也抱憾于文徵明等人贗品流傳,《題先太史慧山詩》云:『法書贗本之盛,未有如先太史者。至今尚有十余輩窮日夜為之,故流傳人間,十不一真?!籟52]他甚至還總結(jié)了辨別文徵明書法真?zhèn)蔚囊罁?jù),《題石湖花游曲》云:『先待詔書翰滿海內(nèi)外,然真者往往不能當贗者什一?!蛑^余真贗安辨,余指示之,神彩煥發(fā)者真,色澤浮游者贗;意態(tài)舒徐者真,結(jié)構(gòu)忙迫者贗;鉤折勁直者真,波撇綿軟者贗?!籟53]
文震亨是當時的書畫賞鑒名手,在談到本朝書法名家時,他提到文氏一門的文徵明、文彭與文嘉(一五〇一—一五八三),董其昌亦赫然在目;本朝畫家,文氏一門有文徵明、文嘉、文伯仁(一五〇二—一五七五) 諸人, 但吳門派錢榖( 一五〇九—一五八四)、陸治(一四九六—一五七六)之后,文震亨并未提及任何其他名家,董氏自然亦不在其列。[54]文震亨認為宋代以來畫家,下至嘉隆名筆,皆有奇觀。文徵明、文嘉不藉師資,而窮工極致。但近時點染諸公,則未敢輕議。[55]對于董其昌等人的畫作均為作評價,其態(tài)度似與其長兄有所不同。
在青年時代,王鐸同樣服膺于董其昌,在一件董氏山水的題跋中,王鐸說:『余嘗甚癖于此,恨不能如玄宰匝天無縫,象冥周神。此自鈍器,絙系呶呶諸塵,與虛沖靜遠者不共一器也?!籟56]其題董氏《草書冊》亦云:『筆勢矯矯不群,似鉅鹿之戰(zhàn),諸侯觀之氣懾,□敢輕眡?!籟57]不過在董其昌去世之后,王鐸毫不客氣地表達對董氏書畫的輕視,如一六四九年十月七日夜,王鐸在趙左《富春大嶺圖卷》上寫道:『過三弟齋,然燭觀僧珂雪山水卷及玄宰前輩一卷,俱不逮文度。聞文度為玄宰幕中客,床頭捉刀,強半趙氏手也。趙厚董薄,趙大董隘,求其自辟局勢,鴻蒙肇胎,落地結(jié)為五岳,自成生面,佗細碎平巒淺陀皆兒孫輩,不堪雁行比肩,譬之此,小大晰然,豈爭一樹一壑之瑣瑣乎?玄宰小楷有晉遺意,草行大書,予不敢議矣。文度大幅未見,惟此圖,非華亭所能髣髴,豈但王與羊之謂乎?』[58]他不僅認為董氏畫作氣象不及為他代筆的趙左,董氏行草大書亦不在其眼角,而行草大書恰恰是晚明最具標志性的書法樣式。不僅董其昌本人,王鐸對于追隨董氏的『時流』『近派』『松江派』也予以強烈的批評,《瓊?cè)飶]帖》『臨古法帖』跋云:『近觀學書者動效時流,古難今易,古深奧奇變,今嫩弱俗稚,易學故也。』[59]一語道破古今的難易之別。與作畫以『無近畫習氣』為高明一樣,[60]王鐸在書法上崇古也是與時流保持距離的一種姿態(tài)。王鐸將松江派的書畫與宋元文章、公安竟陵的詩歌視為同樣卑下的格調(diào),單薄嫩弱、酸薄淺隘。[61]
與董其昌欲樹新幟而貶抑沈周、文徵明不同,[62]王鐸對于吳門書畫多所推重,如跋文徵明《小楷岳陽樓記》云:『衡山先生正書嚴密,垂紳搢笏立于廊廟,有不可犯之色。《岳陽樓記》晚年所書,法度罔忒,歸然靈光,對之起敬,兵燹崩訇之后,猶鬼物呵護存此耶?!籟63]在評論沈周時,也推其為明朝『奇幻第一腕』,其畫如同明堂大樂,一奏而眾音皆廢。[64]在歌詠三弟所藏古畫的詩作中,王鐸再一次寫道:『石田后起嚌其胾,人中之仙畫中虎。松江余派乃瑣小,開辟大家瞠步武?!籟65]沈周的宏大氣象與松江派的薄淺瑣小形成鮮明的對比。王鐸一邊推崇吳門畫家的大家體度,一邊將松江派作為反面典型加以鞭撻,與董其昌大唱反調(diào)。
結(jié)論
本文首先考察王鐸與同年進士文震孟的交往活動,由于文震孟當年即被斥回鄉(xiāng),王鐸和他的交往主要集中于崇禎年間。一六三五年冬,王鐸前往南翰林院任職,曾寄望于文震孟幫助他未來升遷。在南都,王鐸與其弟文震亨也有所互動。在文震孟去世之后,王鐸與文震亨、文秉保持了長久的友誼,國變前后他流寓蘇州時,還曾暫居文氏故宅。在王鐸擔任次輔的弘光小朝廷,文震亨與之仍有交集。
王鐸歆羨于吳門的文化,在詩文方面,他和蘇州友人文震孟、姚希孟、陳仁錫、李模等都相互欣賞。他曾為姚希孟、文震亨的詩集作序,并請陳仁錫、文震孟、姚希孟、李模等為他的詩集作序,不過《擬山園選集》卷首所收文、姚、李三序,皆張冠李戴。
在書法方面,文震孟作為衡山文氏的后人,并未受到家族與地方風氣的束縛,他和文震亨都學習蘇軾法帖并取得較高成就。雖然文震孟不像王鐸那樣,將書畫的后世聲名作為追求,但觀摩鑒賞法帖仍是其業(yè)余生活的重要內(nèi)容。在賞鑒前人法書時,文震亨重視用筆結(jié)構(gòu),而文震孟更為重視筆墨之外書法主體的胸次與儀刑,二人不同的社會身份決定了他們不同的觀看趣味。
值得注意的是,晚明時期董其昌與松江派的崛起對于吳門派構(gòu)成了巨大的挑戰(zhàn)。文震孟一方面欣賞董其昌的『秀色』,另一方面在應(yīng)對這種挑戰(zhàn)時顯現(xiàn)出一種無力感,他將吳門派的失勢歸因于人們對文徵明的無厭模仿,而贗品的大面積流行影響到外界對于吳門書畫的判斷。而王鐸雖然曾經(jīng)推崇董其昌,但明清鼎革前后,他卻猛烈批評董其昌與松江派,在他看來,文運與世運同升降,明代的積弱與亡國,詩文書畫元氣破碎、單薄嫩弱難辭其咎。在明末清初特殊的社會背景下,王鐸評論書畫有著強烈的反思性。如果說文震孟代表了吳門派風尚的延續(xù),董其昌代表了晚明全新的時尚,王鐸則借助對吳門派的鼓吹,試圖顛覆松江派在書畫領(lǐng)域一統(tǒng)天下的地位。在此過程中,我們也看到了藝術(shù)史復雜的運動以及晚明文化多元的面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