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燕 侯 捷
隨著世界政治、經(jīng)濟聯(lián)系日漸緊密,全球文化深入交流成為不可逆轉(zhuǎn)的時代趨勢。隨著我國綜合國力不斷增強,在國際社會越來越多領域占據(jù)重要地位,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成為加強我國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的重要任務。紀錄片以真實世界、真實人物為觀察對象,用平實的拍攝手法為人們呈現(xiàn)真正的“萬物圖鑒”,深受眾多觀眾喜愛。紀錄片中往往保留著大量本國風土人情影響下形成的文化負載詞,這些詞在本土觀眾看來大多生動幽默、富含生活情趣,卻給目的語觀眾深入認識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造成一定的困難。通過一定的翻譯策略,恰當處理紀錄片字幕中的文化負載詞,減少目的語觀眾觀看紀錄片時的文化障礙,是所有譯者的目標。
人文紀錄片是以個體或群體的人為核心,以真實生活為基礎,用藝術手法對基礎素材進行加工的電影及電視藝術形式。人文紀錄片的類型細分極廣,按照廣泛認同的分類方式對其進行概括,主要分為人文地理類、人文歷史類和人文社會類(李姿璇 2022)。人文紀錄片的語言特點可簡要概括為以下兩點:
人文紀錄片記錄個人或群體的真實生活,故語言更加口語化、日常化。以央視網(wǎng)出品的人文紀錄片《人生第一次》為例,其中不乏“緊俏得很”“人為一張嘴”“腦袋進水了”和“老婆子”等極具生活氣息的詞語。
幾千年歷史的積淀,深刻影響著人們的生活、行為方式和語言習慣。以《人生第一次》第三集為例,僅主人公舉辦婚禮的一個場景就出現(xiàn)了“沃盥之禮”“拜”“興”和“禮成”等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中特有的詞語。
文化負載詞指某種文化中特有的詞、詞組和習語。這些詞匯反映了特定民族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逐漸積累的,區(qū)別于其他民族的、獨特的活動方式(廖七一 2000)。文化負載詞承載著一個民族悠久綿長的歷史文化,凝結(jié)著世世代代勞動人民的生活智慧,具有一定的獨特性。
一方面,文化負載詞指在譯入語中找不到對等詞的源語詞匯,即存在“文化空缺”(袁小陸、趙彤2022)。這種形成于文化不對等的文化負載詞在翻譯時很難做到與原作完全對等。例如,《人生第一次》第八集中的“他們尋找一塊宅基地”中的“宅基地”一詞,指農(nóng)村村民用于建造住宅及其附屬設施的集體建設用地,農(nóng)村宅基地制度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特有制度,是馬克思主義土地產(chǎn)權理論中國化的創(chuàng)新體現(xiàn)。網(wǎng)絡上將“宅基地”英譯為homestead,該紀錄片的英文字幕將其翻譯為home sites,雖然含義比較類似,但是由于兩國不同的土地制度,仍然無法做到準確表達“宅基地”只有使用權、沒有所有權的特點。如果沒有經(jīng)過深入了解,則難以得知隱藏在這類文化負載詞背后的文化典故和歷史淵源,完全對等的字幕翻譯也就無從談起了。
另一方面,文化負載詞指同一個詞在源語和譯入語中代表不同概念。例如,對于目前引起翻譯行業(yè)廣泛討論的dragon問題,也就是“龍”是否應英譯為dragon,有的人認為龍在中文中代表“祥瑞”“正統(tǒng)”等含義,與dragon在外國文藝作品中“暴戾”“殘忍”的形象大相徑庭,將“龍”英譯為dragon嚴重影響了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傳播。
文化負載詞對于大部分國內(nèi)觀眾來說不存在閱讀障礙,甚至起到給影片錦上添花的作用,卻給我國文藝作品的對外傳播造成了一定的文化障礙,為國外受眾體味我國優(yōu)秀作品平添了一道“文化門檻”。因此,提高文化負載詞的翻譯質(zhì)量,在最大限度上降低這道“門檻”,是我國紀錄片真正講好中國故事的必由之路。
作為一種重要的文化載體,人文紀錄片在塑造國家形象、提高文化軟實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提高紀錄片中文化負載詞的翻譯質(zhì)量可以增強其傳播效果和影響力。在如今全球文化交流頻繁的背景下,國內(nèi)優(yōu)秀紀錄片受到越來越多海外觀眾的喜愛,其中字幕翻譯起著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度松谝淮巍肪劢钩錾?、上學、上班和結(jié)婚等十二個話題,以關鍵人生節(jié)點映襯漫漫歲月長河,串聯(lián)起每一位努力生活的中國人平凡而不普通的一生,使人們感受人生的幸福與美好,從中汲取前進的力量。《人生第一次》自開播以來,眾多專業(yè)人士就其敘事風格、傳播策略等方面展開廣泛討論。下面以該片為例,探究片中字幕對于文化負載詞的翻譯策略。
釋譯是一種解析源語的翻譯策略,由著名語言學家許國璋(1991)先生在其著作《許國璋論語言》中提出。在書中,許國璋先生跳脫詞典意義與語法范疇來理解翻譯對等,提出闡譯和釋譯的概念。在釋譯的過程中,譯者發(fā)揮譯者主體性,更多介入意義傳遞過程,將源語形式消解而化入譯語,解析過程中源語之形不復存在,但意義不曾失減(秦洪武、王雪敏 2017)。
漢語中的四字短語、成語、習語等是文化負載詞中的語言文化負載詞。《人生第一次》中大量文化負載詞以四字格和成語等形式出現(xiàn),譯者在處理這些詞語時以釋譯為主。
例1:在陌生的環(huán)境中,王銀花無所適從。
譯文:She wasat a loss of what to doin a strange environment.
例2:要命的是,王銀花對上海話一竅不通。
譯文:Worse yet,sheknows nothing about Shanghai dialect.
例3:送走你之后,我睹物思人,肝腸寸斷,魂不守舍。
譯文:Since you left,everything I saw reminded me of you.It broke my heart,andI was losing my mind.
例4:這個不要忌諱,百無禁忌。
譯文:It’s not a taboo topic.Anything can be talked about.
從以上例子中可以看出,在對四字格的翻譯中,譯者大多用釋譯,力求簡明、清晰地解釋成語意思,而并不追求在形式上模仿源語。在例3中,老巢給患有阿爾茲海默癥的老伴錄制視頻時,接連使用三個四字格,譯者在進行翻譯時沒有翻譯出“肝”“腸”和“魂”等具體意象,而是進行釋譯,用簡明的語言解釋其中文含義,以更符合英語母語者表達習慣的語言方式,將老巢對愛人的思念淋漓盡致地傳達出來。釋譯將源語形式消解于譯入語中,雖然造成了語言風格一定程度的損失,但是降低了目的語觀眾對字幕的理解“門檻”。
音譯是文化負載詞翻譯過程中較為常見的一種翻譯方法,在食品翻譯、中醫(yī)藥翻譯等領域被廣泛應用。中英音譯通常使用漢語拼音,將用其他方式難以處理的文化負載詞用拉丁字母拼寫。值得注意的是,有時全拼的文化負載詞會造成英語母語者理解困難,令其不知所云,此時應適當添加注解,確保字幕翻譯的可理解性。在《人生第一次》中,多次使用音譯且適當加注的翻譯方式。
例5:最好生個小姑娘,一個哥哥一個妹妹,湊成“好”字。
譯文:I hope it’s a girl,so my son will be her elder brother.They two will make a “hao”(good).
在紀錄片第一集中,產(chǎn)婦吳麗輝在生產(chǎn)前表示想要一個女兒,湊成“好”字。其中,“好”字在漢語中由一“女”一“子”組成,在表示“優(yōu)秀”之意的同時,也是許多父母表達兒女雙全的美好愿望時常用的象征。如果將其直接譯為good,則傳達不出漢字文化的博大精深,故譯者將其譯為hao并加注good,不僅不失源語所表達的內(nèi)涵,還能夠引起觀眾的好奇,從而使他們主動搜索hao字究竟是何含義。
例6:你結(jié)婚我要求你就要穿一套秀禾。
譯文:At your wedding,I need you to wear atraditional Xiuhe dress.
例7:你身上穿的是什么?是旗袍嗎?
——不是,這個是褂。
譯文:What do you call this?Is it aQipao?
—No,this is aGua(Chinese style unlined gown).
在紀錄片第六集中,幾對新人在挑選婚紗時提到了一系列具有中國特色的傳統(tǒng)文化服飾詞語。在對“秀禾”“旗袍”和“褂”的翻譯中,譯者均采用音譯的方法,譯為traditional Xiuhe dress、Qipao和Gua,并給對目的語觀眾較為不熟悉的“褂”一詞加注Chinese style unlined gown。此種譯法在不失中文風格的同時,結(jié)合紀錄片畫面準確表達字幕含義,為譯入語觀眾展示中國傳統(tǒng)服飾之美。
套譯法指譯者在翻譯時,在不影響原文語義表達和信息傳遞的基礎上,套用譯語中的固有表達模式如詩歌、習語、口號等進行翻譯(郭玉超、任曉慧2013)。譯者借助譯入語中已有的語言形式和文化內(nèi)涵相當?shù)谋磉_對源語進行翻譯,在廣告翻譯、詩歌翻譯等領域使用較多。下面對《人生第一次》中出現(xiàn)的套譯案例進行簡要分析。
例8:一物降一物,媽媽來了。
譯文:There’s a villain for every hero.Her mother has returned.
例9:好在虛驚一場。
譯文:Luckily,it was afalse alarm.
例10:你反正兩頭滑。
譯文:You’re afence-sitter,anyway.
“一物降一物”是漢語俗語,表示宇宙萬物相生相克,生生不息。譯者將其套譯為目的語觀眾熟悉的英語習語“There’s a villain for every hero.”“虛驚一場”是漢語中常用的四字成語,指事后才知道是不必要的驚慌,與英語中false alarm的含義高度相似。紀錄片中上海媽媽所說的方言中出現(xiàn)的“兩頭滑”一詞,常用來比喻人圓滑、怕負責任,碰到問題繞道走,譯者將其套譯為英文習語fence-sitter。以上套譯案例均做到既使譯文簡明扼要,在最大限度上保留源語的文化內(nèi)涵及語言風格,又充分發(fā)揮目的語的優(yōu)勢,引起目的語觀眾的強烈共鳴。
對于紀錄片中一些特殊的文化負載詞,如果無法使用釋譯和音譯技巧,可以使用減譯的方式對其進行處理。在翻譯實踐中常常出現(xiàn)一種尷尬處境,釋譯的譯文冗長難讀,音譯的譯文又使人不明所以,此時不譯,也是一種翻譯。但是,進行減譯,難免會出現(xiàn)語義缺失等問題,需進行翻譯補償使上下文連貫。
例11:讓小王今天改個口,叫您聲爸爸。
譯文:Starting today,shecallsyou Dad.
“改口”是中國婚俗文化中常見的詞語,指夫妻成家后,從之前稱呼對方父母為叔叔阿姨改為爸爸媽媽。在此句的字幕翻譯中,沒有將“改口”翻譯出來,也沒有對其進行解釋,使用了減譯的技巧,直接向觀眾傳達小王對男方父親的稱呼發(fā)生了變化這一事實。
例12:對于初來乍到的小林,岳父傳授著過來人的經(jīng)驗。
譯文:New to the family,lim is learning thehusbandly wisdomform his father-in-law.
“過來人”在漢語中指對某事有親身經(jīng)歷的人,出自《清平山堂話本·陳巡檢梅嶺失妻記》。譯者在翻譯“過來人的經(jīng)驗”時,沒有將其翻譯為a person who has had the experience,而是對其進行減譯處理,并聯(lián)系上下文適當進行翻譯補償。從影片中可知,岳父所說的“過來人的經(jīng)驗”指教小林如何做一個好丈夫,故譯者在此處添加husbandly一詞。
例13:你看!長槍短炮來了,上電視了。
譯文:Look!You are going to on the television.
“長槍短炮”是近幾年人們對攝影器材的戲稱,因其形似槍支和大炮而得名。若將其直譯為long spear and short cannon,顯然是不合適的,會造成極大的誤解,若釋譯為“攝影師們來了”又不符合說話人“打趣”的說話方式。譯者對其進行減譯處理,譯為“You are going to on the television”,既不影響原意的表達,又保留了該對話的語言風格。
例14:餃子吃得再多,沒有房,照樣凍耳朵。
譯文:No matter how many dumpling she’s had,without a home of her own,it would still be cold.
在中國,“冬至不吃餃子就凍掉耳朵”是人們口口相傳的一句俗語,不通中國文化的外國人很難理解“餃子”和“耳朵”之間有什么聯(lián)系。此句如果翻譯出“凍耳朵”一詞,大部分觀眾會不明所以。譯者在翻譯時將“耳朵”這一意象進行簡化處理,將“凍耳朵”譯為it would still be cold。此種譯法使其避免陷入雞同鴨講的窘境,也不影響語言內(nèi)涵的表達,清晰說明了房子對于人們的重要性。
漫漫歲月長河積淀形成了我國獨特的傳統(tǒng)文化,一脈相承,不曾中斷,承載著此種悠長歷史文明的文化負載詞也隨之積聚。在文化負載詞翻譯實踐中,釋譯、音譯、套譯和減譯四種技巧的合理運用能使譯文在表達清晰、行文連貫的基礎上,最大限度地保留漢語文化特色,提高紀錄片的觀賞性和文學性,從而推動我國眾多優(yōu)秀紀錄片走出國門,為全球觀眾講好中國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