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岳母和大妗子都是黨員。
因為我大舅哥曾當過兵,她們也因此有了另一重身份:兵媽媽和軍嫂。
40多年前,岳母在參加民兵訓練時遞交了入黨申請書,后來,經(jīng)組織批準入黨。她當民兵時摸過槍,一輩子都向往軍營,不過因各種原因沒有實現(xiàn)夢想。2000年9月,大舅哥參軍入伍,也算是實現(xiàn)了岳母的心愿。
2004年6月,大舅哥回家探親時,經(jīng)朋友牽線遇到大妗子。兩年后,二人喜結(jié)良緣。
大舅哥在部隊服役,一年到頭回家的次數(shù)很少,家里的一切事務,幾乎都是岳母和大妗子操持。
十多年前,我們村里的年輕人大都選擇了外出打工,有高中學歷的大妗子成了較為稀缺的“青年力量”。2008年,她剛生完孩子還在哺乳期,多次被村委會邀請給村婦聯(lián)主任當助手。也因這一機遇,大妗子遞交了入黨申請書,經(jīng)過考察培養(yǎng),成為村里的一名年輕黨員。
2012年7月,大舅哥面臨退役。村里有人建議他去找找關(guān)系,以便在老家謀個輕松的好工作,離家近,也方便照顧家人。岳母卻說:“當兵的,不能挑肥揀瘦,動歪心思,當‘機會主義分子。”
大妗子也說:“天下哪里的黃土都養(yǎng)人,只要有工作干,留在哪里都一樣?!?/p>
在岳母和大妗子的支持下,大舅哥脫下軍裝后,去北京一家工廠當了工人?;蛟S正是因為家里有了兩個好后盾,他才能安心在外地工作。
2013年,家鄉(xiāng)大力推廣木瓜種植,想通過發(fā)展特色產(chǎn)業(yè)促進農(nóng)民增收。當時村里很多人不想種,認為土地是用來種小麥、玉米、紅薯等糧食作物的,不是拿來栽木瓜樹的,誰都不想當“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怕夾著了嘴。
岳母和大妗子一商議,把大門前、最靠近公路,也是最顯眼的那一塊坡地拿了出來,栽種了木瓜樹苗。別人看我們家種,也都跟著種。后來木瓜豐收,家家戶戶增收了不少。鄰居家嬸嬸夸岳母:“這個黨員沒白當,有眼光。”
大妗子向岳母看齊,也當了一回“領(lǐng)頭羊”。2018年,家鄉(xiāng)撤縣設(shè)區(qū)后,上下都在發(fā)力,致力于脫貧攻堅。為使全區(qū)貧困家庭順利脫貧,從區(qū)里、鎮(zhèn)里到村里,全力推進香菇種植產(chǎn)業(yè)。當時,許多村民心中有顧慮,不敢種,一些家庭雖然想種,但又苦于沒有勞動力,因為青壯年大多都外出打工了,家里留的幾乎都是老幼婦女。
大妗子積極響應村委會的號召,在田里搭建了香菇棚,又積極學習香菇種植技術(shù),起早貪黑地忙碌……她先后帶動了周邊好幾戶人家依靠發(fā)展產(chǎn)業(yè)脫了貧,為脫貧攻堅貢獻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家有這么兩位黨員,干什么事都有主心骨。2014年,我和妻子結(jié)婚。我們都是教師,每天早出晚歸。我們有了孩子后,岳母和大妗子就主動承擔起了幫我們照顧孩子的任務——一大家人生活在一起其樂融融。
我所工作的學校原本就師資緊張,2020年春正好有5名教師馬上面臨退休,而辦公室里還有2名女同事要休產(chǎn)假,學校領(lǐng)導只好找我商量,想讓我擠出時間幫同事代課。那時,我家里的兩個孩子,一個在上小學二年級,另一個在上幼兒園,每天都需要我接送。我一時猶豫不決,拿不定主意。
當天吃晚飯時,我在餐桌上說了這件事,岳母對我說:“你們單位現(xiàn)在這么缺人,你就應該不講條件地接受工作安排,別老是想著自己的困難。困難誰都有,但這不應該是借口。要少計較個人得失,多講奉獻,這樣你人生的路才能走得遠?!?/p>
大妗子也在一邊出謀劃策:“你就聽媽的,先把學校的工作盡心盡力干好,接送孩子的事,你根據(jù)實際情況按時間排個班,我和媽一起幫你解決?!?/p>
就這樣,在岳母和大妗子的全力支持下,我接受了代課的工作安排,緩解了學校的“燃眉之急”。
此事之后,工作上無論遇到什么困難,我都沒有再心生一絲一毫的畏難情緒,誠心向岳母和大妗子學習、靠攏。
如今,大妗子憑自己的雙手把日子過得越來越紅火,還在縣城里買了房。她一邊在企業(yè)務工,一邊照顧讀高中的兒子和讀小學的女兒。岳母雖年事已高,但也沒閑著,她走進了當?shù)氐囊m業(yè)加工廠,干起了力所能及的手工活。她們還時常借用習總書記的話“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鼓勵孩子們努力學習,希望他們長大了為祖國建設(shè)出力。
“我們只有心里先裝下別人,別人眼里才會有我們?!边@是岳母和大妗子平時最愛說的話,這些樸素的道理也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們一家。
2018年4月,顏克存的岳母、大妗子、侄子、侄女合影。
“我這里有幾本《軍嫂》雜志,是公司給退役軍人職工發(fā)的‘福利,我覺得很不錯。你喜歡看書和寫作,這些就送給你吧?!?/p>
大舅哥平日里愛讀書?!拔逡弧逼陂g,他和朋友從北京自駕歸鄉(xiāng)休假。長路漫漫,《軍嫂》雜志便成了他們緩解旅途疲勞的寶貝。回到家后,他便將雜志轉(zhuǎn)送給我。
在家鄉(xiāng),若兒子不在身邊,女婿便是“半個兒”。隨著對大舅哥的情誼越來越深,我早已把他當作了自己的親哥哥,也把大妗子當成親嫂子。大舅哥當兵十余年,我親眼目睹了岳母和大妗子撐起整個家的不容易。
前些天,我特意關(guān)注了《軍嫂》微信公眾號,正好看到了“家有黨員”的主題征文,便試著寫出岳母與大妗子的故事……
(作者為湖北省十堰市鄖陽區(qū)二中教師)
編輯/吳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