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玉華
高校承擔著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重要使命,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培育時代新人高尚的道德品質,要將偉大建黨精神作為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重要內(nèi)容,融入教育教學全過程和各環(huán)節(jié),引導青年學生筑牢信仰之基、補足精神之鈣、把穩(wěn)思想之舵。
用好課堂“主渠道”,把偉大建黨精神融入課程教學的“全領域”。課堂是育人的主渠道,思政課則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高校要加強思政課建設,積極推進偉大建黨精神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要通過開展集體備課,指導教師將偉大建黨精神寫入教案,融入思政必修課范疇。同時,鼓勵有條件的高校開設專題課或選修課,推進偉大建黨精神進入思政課堂。要改進教學方法和手段,讓學生在生動鮮活的實踐中感受偉大建黨精神的強大生命力,進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親和力和針對性。要“堅持價值性和知識性相統(tǒng)一”“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tǒng)一”“寓價值觀引導于知識傳授之中”。要充分發(fā)掘專業(yè)課程中所蘊含的偉大建黨精神元素,特別是哲學社會科學課程中所富含的教育資源,將偉大建黨精神融入課程教學之中,引導學生深刻領悟中國共產(chǎn)黨人的初心和使命,牢固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使之真正成長為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
搭好課外“大舞臺”,把偉大建黨精神融入學校育人的“全方位”。大力弘揚偉大建黨精神,堅持課上與課下相結合,充分挖掘以課程、科研、實踐、文化、網(wǎng)絡、心理、管理、服務、資助、組織等為主要內(nèi)容的“十大育人”體系中的紅色教育元素,對學生進行全方位的教育引導。弘揚偉大建黨精神,還要“把思政小課堂同社會大課堂結合起來”,組織學生參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紀念館等;開展社會調(diào)研,深入企業(yè)、農(nóng)村和科研機構,了解企業(yè)家精神、改革開放精神和科學家精神等,通過沉浸式教學,引導學生將百年大黨精神譜系內(nèi)化于心、外化于行,自覺將國家的前途命運與個人成長發(fā)展緊密結合。
架設育人“立交橋”,把偉大建黨精神融入學生成長的“全過程”。偉大建黨精神是青年學生成長成才的必備品質。縱向上,應根據(jù)學生不同成長階段的特點,全時段、全學段推進偉大建黨精神的養(yǎng)成教育,把偉大建黨精神融入學生入學教育、日常教育、畢業(yè)教育等各個重要時段,堅持大中小“一體化”推進、本碩博“一站式”貫通,切實貫穿學生成長成才全過程。橫向上,要構建校內(nèi)校外一體化協(xié)同育人機制,凝聚校內(nèi)外聯(lián)動協(xié)同育人合力,積極探索推動偉大建黨精神有效融入立德樹人的實踐路徑;充分挖掘校外紅色育人資源,發(fā)揮博物館館藏育人功能和黨史館、檔案館存史資政育人作用,舉辦黨史檔案展覽,持續(xù)推出黨史檔案精品力作,組織開展黨史檔案文化宣講進校園活動,讓學生感悟百年大黨的思想偉力,理解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密鑰,引導廣大青年培育大理想、樹立大情懷、明辨大是非,更加堅定地聽黨話、跟黨走,不斷增強做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和底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