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丙雙
古詩詞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瑰寶,引領學生傳承并體會它的美是語文教師的重要工作。但是,僅僅帶領學生讀、背古詩詞已不能適應新課標背景下語文教學需要,傳統(tǒng)的古詩詞教學也難以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和文化素養(yǎng)。如何創(chuàng)新古詩詞教學,并在古詩詞教學實踐中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和文化素養(yǎng)呢?
介紹作者,了解創(chuàng)作背景
在古詩詞教學中,介紹作者和創(chuàng)作背景能讓學生走進古代社會,進入古人內(nèi)心,了解作者的情感。例如,在學習《夜宿山寺》時,我讓學生先齊聲背誦《望廬山瀑布》,并說出這首詩的作者是誰。當學生說出這首詩的作者是李白時,我順勢向?qū)W生介紹大詩人李白的基本情況: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盛唐時期浪漫主義詩人,著有《李太白詩集》,其詩風雄奇豪放,想象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富有積極浪漫主義精神。通過對作者所處時代、創(chuàng)作經(jīng)歷的介紹,學生對詩人李白有了一定的了解,對古詩的創(chuàng)作背景也就有了深刻的認識。
情境導入,營造學習氛圍
古詩詞教學的基本策略是將誦讀貫穿始終,少講,講到點子上。比如,在學習《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時,我以《示兒》導入,在引導學生體會陸游悲憤情感的同時介紹當時的社會背景,再恰當?shù)匾朐娙肆稚摹额}臨安邸》。誦讀的過程也是念、唱的過程,可以使學生在融洽的氣氛中學習,促進了學生對古詩詞知識的掌握和思維能力的提升,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在教學中,教師要根據(jù)不同的教學需要,整合不同的資源,同時結合古詩詞的內(nèi)容,引導學生進行合理的想象和補充延展。這樣的設計,既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能力,還通過拓展延伸讓學生深入體會陸游的愛國主義情懷。與此同時,我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利用學過的古詩詞進行小組合作學習。在理解的基礎上,我讓學生展開想象,描繪畫面,更好地體會作者的情感。在講解“淚盡”一詞時,我讓學生聯(lián)系生活實際來理解,進而體會“遺民”的痛苦及陸游的悲憤。
整體感知,把握詩詞大意
古詩詞教學不僅要提升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還擔負著學生思維能力、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和文化傳承的使命。在古詩詞教學中,教師應遵循以誦讀記憶為主和整體感知、把握大意這兩條基本原則。因此,在講解古詩詞時,我先讓學生掌握學習古詩的方法:第一步,講故事,解詩題;第二步,讀詩文,明詩意;第三步,吟詩句,悟詩情。在此過程中,教師要教會學生如何感悟意境、體驗情感和拓展延伸,如何與其他類似題材的作品進行比較。比如,在學習《山居秋暝》時,我與學生共同感受移步換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體會詩人寄情山水田園的心情和隱居生活的怡然自得。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認真討論,爭先恐后地說出自己的見解。
聲情并茂,感受詩詞魅力
吟誦教學法是古詩詞教學的基本方法,是古詩詞教學實現(xiàn)中華文化精神的傳遞和立德樹人目標的必經(jīng)之路。我著重強調(diào)讀詩要聲情并茂,用聲音來描繪詩文圖景。在古詩詞教學中,我時而淺吟低唱,時而慷慨高歌,時而婉轉低回,時而悲壯豪邁……我用動情的吟誦將學生帶入詩人的世界,讓學生化身為李白、杜甫、陸游……體會他們每一種細微的情感波動。
吟誦教學法,突破了“解題,介紹作者—解詞,感悟詩意—悟情,熟讀成誦”的傳統(tǒng)古詩詞教學流程,回歸學生的讀,注重學生在誦與讀中的學習和體悟,從“讀”到“誦”再到“吟”,以“平長仄短,平低仄高,韻字讀長”為吟誦要點,讓學生依托聲音傳情達意,借助聲音走進古詩詞,走進古人的世界,感受古詩詞的魅力。吟誦,讓古詩詞所承載的文化歷史融入一聲聲陰陽平仄、一句句抑揚頓挫,古詩詞的美也在吟誦中傳遞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