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建新
1937年全民族抗戰(zhàn)爆發(fā)后,國民政府為應付戰(zhàn)時開支,于同年8月發(fā)行救國公債5億元國幣(本文除注明幣種外,均為國幣),其中在香港發(fā)行定額為1000萬元。在救國公債勸募委員會香港分會積極推動下,香港各界競相購買。誠如《救國公債勸募委員會香港分會征信錄·序》所言,“不論貧富男女,均自動認購,甚至節(jié)食捐薪,長期輸將,此種熱烈情況,為向來所未有”。
救國公債勸募委員會香港分會的成立
1937年8月20日,國民政府財政部公布《救國公債募集辦法》,依此辦法之規(guī)定,24日,救國公債勸募委員會總會在上海成立,負責辦理救國公債宣傳經(jīng)募等全盤事宜,由政界、實業(yè)界知名人士擔任會長、副會長。
9月7日,國民政府財政部制定《救國公債勸募委員會組織章程》,規(guī)定“救國公債勸募委員會設(shè)總會于上海,并由總會設(shè)分會于國內(nèi)外各地”。隨即,在總會推動下成立救國公債勸募委員會香港分會(以下簡稱“救債香港分會”),主任委員為周壽臣。10月,救債香港分會委任全港83名各大團體主席擔任該團體各勸募支會主任;11月,又推舉百余人為勸募員。該分會及各支會成員、勸募員都是各商會或各大團體主席、富商巨賈或社會名流,有較高社會知名度、影響力和組織動員力。這一龐大陣容為救國公債在香港勸募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在香港一言九鼎、政商跨界的周壽臣出任分會主任委員時已近80高齡。他積極宣傳救國公債對于抗戰(zhàn)的重要意義,呼吁全港同胞踴躍購買。他經(jīng)常主持分會會議,聽取勸銷情況報告,研究推動勸募工作??倳Q贊,“周壽臣同志對于勸募救國公債,見義勇為,力排困難,赤誠愛國,佩慰良深”。
勸募救國公債的宣傳
1938年3月1日,《申報》 (香港版)創(chuàng)刊。當天就報道了兩則香港勸募救國公債的消息,之后在其“本港新聞”版中天天刊登有關(guān)報道。《大公報》(香港版)、《香港工商日報》等報也不遺余力宣傳救國公債的意義及在香港銷售情況。
1937年9月18日,《香港工商日報》頭版顯要位置刊登一則告白:《解決當前國難 人人要買救國公債》:
香港的僑胞們,現(xiàn)在我們的祖國,國難當前了。國家的一應支需,已是萬分急切了。征銷五萬萬元的救國公債,那就是直接解決國家一應的支需,也就是間接解決當前的國難。這樣看來,我們既是國民一分子,而且愛國熱誠,向不落后,還有那救國公債是國家暫時借用,將來是本利償還的,你說我們還不應該加倍努力認購救國公債嗎?我們一致起來齊呼兩句口號:
我們馬上要購救國公債!
我們?nèi)绮辉敢馊铔]中華民國國民的資格應該盡力認購救國公債!
救國公債票分萬元、千元、百元、五十元、十元、五元、二元、一元各種。
香港收款機關(guān)中國銀行、上海商業(yè)銀行、金城銀行、康年儲蓄銀行、交通銀行、廣東銀行、廣東省銀行、汕頭商業(yè)銀行、東亞銀行、中南銀行、廣西銀行、華僑銀行、鹽業(yè)銀行、永安銀行。
周壽臣在各種場合積極宣傳救國公債的意義。針對富戶購債不太踴躍的情況,1937年11月20日,他在救國公債勸募員聯(lián)席會議上呼吁富人要本著良心,以國家為重,不要對不起祖宗及子孫。1939年6月21日,他通函各社團舉行節(jié)約購債運動,希望分會諸委員以身作則,號召各界同胞,一致努力。7月9日,為擴大銷債,他在香港報紙上發(fā)表告全港僑胞書(此告白由南洋煙草公司報效),號召全港舉辦“紀念七七擴大購債運動周”,以早日完成銷債1000萬元之任務(wù)。全文如下:
從硝煙彈雨中,定會創(chuàng)造出一獨立自由與莊嚴燦爛之新中國,此為七七之偉大,而值得全國同胞隆重紀念者也!
今當七七兩周年之來臨,我全港同僑均熱烈紀念,或賣花,或售旗,或素食,或節(jié)約,作種種有意義之表示,足征我同僑愛國之熱忱,殊堪欽佩!
然為使我祖國政府能集中財力,照原定計劃,作統(tǒng)籌兼顧計,用特假定由本月六日起至十三日止,為“紀念七七擴大購債運動周”,應請列位熱心同僑,于周內(nèi)踴躍購債,俾壹千萬元之額,早日認滿。現(xiàn)查集木行商會已認購壹萬元,南洋煙草公司壹萬元,客棧行廣聯(lián)商會、肉行商會守義堂各已認購五千元,林培生先生已認購壹千元,作事實之倡導,相信其他社團暨列位僑胞,當仁不讓,見義勇為,定能聞風繼起,不使他人專美于前也。此致全港各社團各僑胞公鑒。救國公債勸募委員會香港分會主任委員周壽臣。
許多商號、廠號不時在香港報端“報效”廣告,既呼吁民眾購債,又宣傳自己產(chǎn)品,一舉兩得。1937年10月23日,趙大光藥行在《香港工商日報》刊登廣告:
認購救國公債壹萬元。日寇犯我,全面抗戰(zhàn),災區(qū)遼闊,亟待救濟。敝行同仇敵愾,不敢后人。除堤岸河內(nèi)兩行分別認捐外,敝行認購救國公債國幣壹萬元,以后仍盡綿薄,長期以營業(yè)所得按月提捐五百元,取之社會用之社會,區(qū)區(qū)之心,統(tǒng)希公鑒。
26日,在香港《工商晚報》再次刊登廣告:
國破家何在?請大眾多買救國公債!欲求抗戰(zhàn)勝利,請大眾多買救國公債!長期抗戰(zhàn),長期捐輸!趙大光藥行已購公債壹萬元,以后每月再購五百元至抗戰(zhàn)完畢日止。非常時期軍糈浩繁,欲紓國難,請多買救國公債!初冬時期氣候干燥,欲除咳嗽,請速服趙大光“補肺靈藥”。
南洋兄弟煙草公司、虎標萬金油、瑞興百貨公司等紛紛在香港報刊登發(fā)呼吁購債的廣告,對香港同胞踴躍購債起到極大的促進作用。
各團體和各界人士踴躍購買救國公債
(一)工商界出錢出力,積極認購和勸募
1.香港華商總會。成立于1900年,是香港歷史最悠久、最具規(guī)模、影響力最大的華人商會,會員都是香港華人殷商,在勸募救國公債中發(fā)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救債香港分會成員如周壽臣、何東、曹善允、馮香泉、李星衢、黃茂林、鄧肇堅、李佐臣、譚煥堂、冼秉熹、郭泉、董仲偉等都在華商總會擔任要職。在救債香港分會各勸募支會中,經(jīng)募成績最多者為華商總會勸募支會。其別出心裁,于1938年2月一連7天組織沿門募債隊,共募得106470元;截至1938年5月共經(jīng)募公債80.27萬元,在各勸募支會中名列第一。
2.香港中華廠商聯(lián)合會(以下簡稱廠商會)。1933年成立,會員主要是生產(chǎn)國貨之廠商及售賣國貨之商店。廠商會成立救債香港分會廠商會支會,推舉陳履霜、程少夔、倪少雄、麥鏡垣、石道周、馮澄宇、韓穗軒、謝伯昌、許立三、阮秋明、周世垣等為勸募員。廠商會和香港電器商會聯(lián)合舉辦長期節(jié)食捐薪,集募巨款,從捐款中撥購救國公債1萬元。1937年12月18日,廠商會致函救債香港分會,稱該會“分組香港、九龍隊,出發(fā)勸募,現(xiàn)已告一段落”,共募得23385元。
3.各行業(yè)商會。香港華人行業(yè)商會眾多,包括洋貨行、參茸藥材行、織造行、電器行、醬料涼果行、果菜行、新舊銅鐵行、金銀貿(mào)易業(yè)、客棧業(yè)等均有行業(yè)商會之組織。至1938年5月,各行業(yè)商會購買救國公債超過萬元的有:中藥聯(lián)商會所72725元,米行公所42375元,參茸藥材行寶壽堂31705元,華商織造總會24000元,客棧行廣聯(lián)商會18520元,糖商總會16205元,疋頭行公會15945元,豬肉行豬欄行燒臘行守義堂12500元,油行商會12360元,藤行商會公和堂11500元等。
4.各邑商會。香港有很多地緣商會,以廣東省各縣為主,多冠以“旅港”“僑港”名稱,如旅港嘉屬商會、僑港惠陽商會等。其中,以旅港潮州八邑商會推銷公債成績最優(yōu),至1938年5月,該商會勸募支會經(jīng)募公債達118945元,僅次于華商總會勸募支會。1938年1月,旅港鶴山商會首倡全港業(yè)主“移租購債”,由租客以租金購買公債,以公債票交業(yè)主作為租金。但救債香港分會研究后,認為“移租購債”不能強行,“此議雖屬促進銷債之良方,惟須賴業(yè)主方面熱情則事可立就,茍住客一方孤行,亦徒滋糾紛而已”。鶴山商會“移租購債”提議雖未能在全港推廣,但仍有業(yè)主響應:黃甘氏將租值40元移購公債;黃不凡將一月屋租200元購債;周少英將自置旺角康樂街5號之屋宇,撥出兩個月租金共110元購債;源吉林號將位于蘇杭街和九龍城共5間物業(yè)一個月租金共1120元悉數(shù)購債。
5.各廠號、商號和工商界人士。1937年9月14日,廣生行致函東亞銀行認購10萬元。截至1938年5月底,購買救國公債5000元以上的廠號、商號有:炎豐公司3萬元,汕頭商業(yè)銀行22860元,宏記辦館21075元,和發(fā)成公司2萬元,全安火燭保險有限公司10525元,何文田置地公司、翔耀置業(yè)按揭公司各1萬元,南洋煙草公司香港分公司9300元,永安公司6000元,恒生銀號5500元,中華汽車公司5280元,萬安燕梳(燕梳,英文insurance之音譯,意為“保險”)有限公司5260元,均安燕梳公司5000元等。
1898年創(chuàng)立的華商會所,為全港華人紳商所組織的俱樂部。1937年10月,華商會所全體會友議決從建筑會所基金撥出10萬元購公債,開全港以社團名義購債之先河。眾多工商界人士以個人名義購買救國公債。1937年9月28日,何東致函周壽臣,購債5萬元。
林培生購債事跡最令人動容。他在香港經(jīng)營旅店,任客棧行廣聯(lián)商會主席,被譽為“旅業(yè)大王”。救國公債在港發(fā)行之初,他帶頭認購500元,并聲明不領(lǐng)債券、到期不領(lǐng)本息。周壽臣復函嘉勉,譽之為“全球購債之先聲”。1938年1月,他響應旅港鶴山商會“移租購債”之倡議,將名下物業(yè)一個月之租金,扣除差餉、水費外所得600元購買公債,輿論一致許之為“模范業(yè)主”。1939年全港“紀念七七擴大購債運動周”,他又帶頭購債1000元。
截至1938年5月,工商界人士購債超過1萬元的有:余東旋5萬元,何東5萬元,岑伯銘4萬元,龍啟霖2.03萬元,林連登2萬元,周壽臣10020元,馮福田、何甘棠、簡東浦、馮博菴、關(guān)錦、關(guān)祐、馮登記、李星衢等各1萬元。
(二)工人階級踴躍購債
全民族抗戰(zhàn)爆發(fā)后,香港廣大工人階級愛國熱情高漲,收入微薄的工人、職員長期購買救國公債。南針電筒制造廠全體職工長期捐薪購買救國公債(每月一期),1937年8月503.32元,9月441.542元,10月435.88元,11月444.21元,12月500.28元,1938年1月475元,2月431.03元,3月500元(以上均為港幣)。九龍汽車公司全體職員也長期購債,截至1938年5月已堅持購債8個月,每月1000元,共8000元。九龍紅磡政府電話工場全體華工也長期捐薪購債,1937年12月3日購債85元(第1期),1938年1月29日40元(第2期),3月5日40元(第3期),4月9日45元(第4期),5月7日45元(第5期)。此外,1937年9月至1938年2月,馮強樹膠廠全體職工共購債9200元;據(jù)1938年5月24日香港《申報》報道,南洋兄弟煙草公司香港分公司各職工、各代理店號、各義學員生等,長期捐薪購債,前后合共1.3萬元。
(三)學校師生不甘人后
1937年11月,華僑中學成立員生救國公債委員會。至12月5日,全校員生共購公債6000多元。校長王淑陶特制備銀盾3座,分獎冠軍亞軍季軍。截至1938年5月底,購買救國公債超過1000元的學校有:真光女中13145元,私立嶺島女子中學校10525元,華僑中學7820元,敦梅學校3665元,皇仁書院教職員1740元,赤柱圣士提反學校1435元,育才書社教職員學生1295元。
捐獻債票、獻息、焚債
香港同胞購買救國公債,不是圖回報,更多的是為抗戰(zhàn)貢獻綿薄之力。
1937年12月18日,西南中學向救債香港分會函報:該校男女正分校中小學生已購100元債額之救國公債共15張,共計1500元,系全數(shù)捐輸,不收回本息。1938年1月3日,林祖(拳師)國術(shù)社假普慶戲院舉行籌賑游藝會,粵劇名伶、電影明星馬師曾、譚蘭卿、白駒榮、吳楚帆等人參加,共募得1100元,全數(shù)購買救國公債,不要本息。截至1938年7月,向國民政府報效債票免還本息者有港僑體育界非常時期工作服役團11035元、集木行商會4320元、太古船塢華人職工籌賑會4205元、欖鎮(zhèn)同鄉(xiāng)會1800元、體育協(xié)進會1700元、報界公社1575元、西南中學男女正分校中小學生1500元、港僑中學1155元、林祖國術(shù)社1100元、香港電燈公司華人工余游樂會1020元等27宗,票面額共3.25萬元,均由救債香港分會轉(zhuǎn)呈國民政府財政部。
1938年8月30日,香港各界賑濟華南難民聯(lián)席會(簡稱賑聯(lián)會)全體大會通過劉景清提出的獻債息案,即將救國公債利息獻交國民政府或?qū)⒗⒅付ㄓ糜诰葷鷤?、陣亡將士遺族。林培生當場表示將其個人所購救國公債3000元之首期利息捐獻,藉為獻債息運動之首倡。31日,劉景清、林培生與國民政府財政部駐港辦事處商定獻息辦法:由財政部駐港辦事處派專員駐賑聯(lián)會辦公,接受獻息,市民可直接將票息交賑聯(lián)會,由財政部駐港辦事處發(fā)給收據(jù)。9月1日,救國公債第一期息金依期在香港各華商銀行開派,許多民眾將領(lǐng)得的息金轉(zhuǎn)捐國民政府。2日,共收到各界捐獻息金2688.22元。
香港焚債運動由洋務(wù)工會首倡。1939年3月2日,洋務(wù)工會舉行同人大會,通過焚債運動案,以表示無須國家償還本息。隨后洋務(wù)工會將購得之部分救國公債焚毀,得到業(yè)余聯(lián)誼社、華人文員協(xié)會等社團的響應。4月23日,業(yè)余聯(lián)誼社野餐旅行,將捐得之救國公債145元當眾焚毀。5月4日,華人文員協(xié)會在舉辦五四紀念活動時,當場焚毀救國公債455元。10日,救債香港分會開會研究,認為焚債動機可嘉,但焚債后無從得知究竟有多少債款不須償還,政府仍須發(fā)出全數(shù)應償債款項,不須償還之債款仍不能移作其他用途,而成為呆滯資金,因此不贊成焚債。呼吁各界如不需國家償還本息,可將債券送交救債香港分會,由分會寄往財政部對號注銷;如欲將債券將來所得本息移作某項慈善用途,或捐贈某慈善機構(gòu),可將債券送交分會代為保管,分會則依照委托人指定辦法辦理。
1939年10月1日,救債香港分會奉令停售救國公債。據(jù)統(tǒng)計,全港銷售救國公債8647546元,另港幣捐款48262.95元、毫券586.54元、英鎊若干。雖未完成1000萬元的定額,但成績亦屬可觀。正如當年10月2日《香港華字日報》所言:“查抗戰(zhàn)兩年來,本港各界同胞愛護祖國,支持抗戰(zhàn),出錢出力。除參加國內(nèi)各種賑濟傷兵難民運動、救護服務(wù)、不斷獻金外,救國公債銷售,亦將達九百萬元,連同獻金及各賑濟款項,合計則當在千余萬元,在民族解放戰(zhàn)爭史上,港僑已有光榮之一頁。”
(責編 孟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