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老子主張主動地自然“處下”,其基本特征是選擇的自然性、認知的整體性、態(tài)度的融合性。其本源意義在知高低而后就低、知雄雌而后守雌、知榮辱而后守辱、知大小而后居小、知動靜而后守靜、知利弊而后不爭等具象選擇中得以體現(xiàn)。家庭教育中家長“處下”很有必要,但一些家長自身也存在不宜、不愿、不該、虛假的“處下”認識誤區(qū)。遵照老子的觀點,家長應(yīng)該追求道家式科學(xué),以靠近真實而“處下”;參悟道家式接受,以接納傾聽而“處下”;確立道家式責任,以輔助引導(dǎo)而“處下”;引領(lǐng)道家式關(guān)切,以真誠自然而“處下”。
關(guān)鍵詞:道德經(jīng) “處下” 道家式 家庭教育
馬斯洛創(chuàng)造了“道家式(Taoistic)”一詞[1],用以說明“非干預(yù)”是“道家了解事物本性的途徑”“道家的承受”“道家的屈從”[2],盡管這種表達內(nèi)含“處下”的意蘊,但并未直接論及“處下”。不但國外缺少專門研究老子“處下”思想的文獻,國內(nèi)的相關(guān)研究也不多。高長峰等談及莊子的“處下”思想,不涉及老莊之間“處下”思想的關(guān)聯(lián)。[3]上官婷婷從管理角度闡明了老子的“處下”方式能達成“處上”的效果,但未表明假意“處下”,真心“處上”,并非老子“處下”的原意。[4]王明華在論述“處下”的意義時強調(diào):小者易“處下”,大者“處下”較困難,據(jù)此以“處下”的容易度來說明大者更應(yīng)“處下”,這在一定程度上觸及了“處下”的原因。[5]田銳對家長的“處下”作了一定的認知分析,并提出了“觀察了解孩子要居高,具體教育方式和教育過程要處下”的觀點,即“從高處了解,到低處解決”。[6]其認識雖有突破,但分析過于簡單。因此,有必要對老子的“處下”思想進行進一步的涵義闡釋,并深化、拓展相關(guān)理論研究。
一、老子“處下”的內(nèi)涵與基本特征
宋代學(xué)者吳澄的《道德真經(jīng)注》在解讀“大國不過欲,兼蓄人;小國不過欲,入事人。夫兩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為下(通行本《道德經(jīng)》第61章,以下只注明章數(shù))”時說:“小者素在人下,不患乎不能下;大者非在人下,或恐其不能下?!盵7]可見“處下”有主動與被動的區(qū)別,主動“處下”是指實際居于上,但又主動從上“走”到下。而被動“處下”是指本來就在下,或者不得不居于下?!疤幭隆边€有真心與假意的差別,假意“處下”是以欺騙或虛偽的方式達成的表面“處下”,自然“處下”是自然而然地真誠“處下”。[8]
老子主張的自然“處下”可概括為在遵循自然原則的前提下主動選擇處于下位。它是“無為”的一種方式,帶有非刻意、低動機的意向?!疤幭隆辈⒎窃从诶骖A(yù)設(shè),而是因為本應(yīng)如此,因而自然“處下”在效果上與老子主張的“自然”異途同歸。老子的“處下”有三個基本特征。
(一)選擇的自然性
老子的“處下”是一種傾向自然而然的選擇。人們無法像玫瑰花那樣純粹自然地散發(fā)香味,只有降低欲求,不對著干,不爭高低,才能接近自然而然的狀態(tài),人類能達成的“自然”只能是順勢。比如“水漲船高”,水漲了,船就順勢提升高度,不與水的漲勢逆行就是“處下”。以此貼近真實行事,不做作、不糾結(jié)、不耍手腕、不浪費心理能量,看似“非智”,實則“不迷”。基于現(xiàn)實的順勢,既是放松的,又是心甘情愿的,因而是自然而然的。
(二)認知的整體性
老子的“處下”是一種崇尚整體領(lǐng)悟的智慧。老子注重人的感知能力,強調(diào)知高低而后就低,知雄雌而后守雌,知榮辱而后處辱,知大小而后居小,知動靜而后致靜,知利弊而后不爭,這都是基于整體認知而進行的選擇。他并非孤立地看待事物的某一方面,而是著眼于全局,達成整體感悟后再回到局部,并以低位的淳樸之心體察各類信息。由此,在面對現(xiàn)實處理事務(wù)時,心里不掙扎,便于全神貫注,從而寧靜而致遠。
(三)態(tài)度的融合性
老子的“處下”是一種注重協(xié)調(diào)統(tǒng)一的態(tài)度。老子追求“混而為一(第14章)”的目標,他不是專盯兩個對立的極端,而是因“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第2章)”而找到了“對立的一方因為對方而存在”這一相容點,消解了矛盾,使對立雙方貫通起來。對立面是相互跟隨,而非彼此抵觸,在自然“處下”的狀態(tài)里,高低、大小、榮辱、剛?cè)?、動靜、利弊等對立面的界限感、凝重感都趨于消失,趨于和諧。
二、老子“處下”的本源意義
老子常用“具象立意”的方式描述“處下”觀點,借助具體的“象”來理解和解說抽象難懂的“意”,因而可依據(jù)這些具象來探討其本源意義。
(一)“處下”是知高低而后就低
老子以水喻道,“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第66章)”,水總往低處流,“處眾人之所惡(第8章)”,不彰顯上進,甘居下位。高低相傾,知高低而后就低,就低是“處下”,即從高處走到低處。
“在每個人的內(nèi)心深處都相信,我們比普通人要強”[9],人們常常羨慕高位,也總擔心或預(yù)防“自己在低處,而別人在高處”。盡管人們自感的位置不見得準確,但又總想界定和強調(diào)自己的位置,比如,驕傲者會有意處高,以驕傲來顯示自己在高位;而謙虛者容易“處下”,以謙虛來表明自己在低位,把自己置于“仍須努力”的“低洼之處”,處于此,往后退的空間已經(jīng)很小了,而進步空間卻因為“退”而反向增加。[10]“處下”更容易導(dǎo)致進步,盈滿則沒有發(fā)展余地。老子提出的“去甚、去奢、去泰(第29章)”就是放下身價,去除各類奢望,找準自己的位置,確立合理欲求。
(二)“處下”是知榮辱而后處辱
老子以榮辱喻道,“知其榮,守其辱(第28章)”,說文注“檐之雨頭軒起為榮,故引申為揚起”,“榮”也是上揚的象形。榮辱相依,知榮辱而后處辱,處辱是“處下”,即從尊位走到卑位。
面對“榮”,多數(shù)人會情緒上揚,甚至?xí)胁豢梢种频呐d奮。然而面對“辱”,情緒容易下沉。老子主張望榮而處辱,并非沉溺于污濁,而是要人們把自己先置于辱之邊緣,坦然地面對尚需發(fā)展的自己,立足不完善,并引導(dǎo)自己走向更加完善。處辱又可規(guī)避無謂的對立,抑制驕傲情緒的滋生蔓延,從而得到更多的喜歡、支持和幫助?!叭ド?、去奢、去泰(第29章)”就是不讓自己處于過度自賞或“被捧”的境地。
(三)“處下”是知雄雌而后守雌
老子以雌雄喻道,“知其雄,守其雌(第28章)”,古人常用陰陽說明人們個性的性別差異,雄性的陽剛易處高,雌性的陰柔善“處下”。雌雄互補,知雄雌而后守雌,守雌是“處下”,即從逞強調(diào)至用柔。
陽剛呈現(xiàn)強悍、勇猛等剛性特征時,人的神經(jīng)容易緊繃,如此處事易造成緊張度的提升,做事效率反而降低,因而“堅強者死之徒(第78章)”;而陰柔顯示溫和、退守等柔性特征時,人的神經(jīng)是放松的,其緊張度會稍低些,如此處事少有忍辱負重的沉悶,做事效率反而提高,因而“柔弱者生之徒(第78章)”。女性擅長“柔性地使用力量”[11],其“柔弱”內(nèi)含積極的彈性潛能和能動的彈性適應(yīng)。[12]老子以“柔弱勝剛強(第36章)”來強調(diào)陰柔的強大生命力。
(四)“處下”是知動靜而后致靜
老子以動靜喻道,“牝以靜勝牡,牝以靜為下(第61章)”,男性多主動、強悍,女性多虛靜、柔韌,雖看似男強女弱,但女性能以靜制動。動靜相隨,知動靜而后致靜,致靜是“處下”,即從妄動回歸清靜。
“靜為躁君(第26章)”,心浮氣躁易引發(fā)輕舉妄動。“孰能濁以止?靜之徐清(第15章)”,動致濁,靜止?jié)?,“靜”使“浮躁”下沉。守靜是積極的暫停,“讓自己的大腦虛位以待”[13],利于沉思,便于專注,理順慮事思路。如果主導(dǎo)心境是虛靜平和的,就能去除私欲的膨脹和糾纏,呈現(xiàn)求真求實的個性色彩。“靜”利于抱守本心,不至于因為私欲妄動而偏離目標太遠,“清靜為天下正(第45章)”,“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第37章)”。
(五)“處下”是知大小而后居小
老子以大小喻道,“為大于細”“大事作于細”(第63章)?!熬哟蟆币庠趶垞P強勢,“居小”強調(diào)低調(diào)做事。大小相成,知大小而后居小,居小是“處下”,即從“為大”轉(zhuǎn)至“作細”。
就人的一般感知而言,居大為強,居小為弱,但老子主張“居小”。居大者也常過度夸大自己的強大,老子的“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第24章)”,就闡明了自我擴張之失。人們對他人的張揚又常進行反向加工,越顯示權(quán)力的就越不受待見,越是平易近人越受到尊重。如果強者一直示強,必然拉大跟弱者之間的距離,使弱者感到強者的高不可攀。能力大者不見得最受喜歡,強者的謙下反而容易引起認同、喜歡,便于發(fā)現(xiàn)和彌補細節(jié)失誤,其發(fā)展之勢就不至于早衰。“不為大,故能成其大(第63章)”。
(六)“處下”是知利弊而后不爭
老子以利弊喻道,“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第8章)”,“絕巧棄利(第19章)”。 “爭”是爭取利益,“不爭”是尋求自然發(fā)揮。利弊相生,知利弊而后不爭,不爭是“處下”,即從逐利變?yōu)闂壚?/p>
“趨利避害”是人們普遍的抉擇慣性。人們常被自造的沉重與繁雜拖入生活的“永動機”,去追求那些原本無主卻又認定是自己的東西。而水的品質(zhì)則是善于“處下”,“為而不爭(第81章)”,既知曉利弊,又忽略利弊估量,淡化爭利欲望,專注地做事,“故幾于道(第8章)”?!暗馈钡倪\行法則是“損有余,補不足(第77章)”。越想趨利,“道”給予的弊端反而增多;越不趨利,“道”反而讓其獲利。如果人們不急不躁、不爭不搶、不志在必得,就會減少許多煩惱和錯誤,能在輕松愉悅中尋求自然發(fā)揮,此時獲利是自然而然的結(jié)果,亦即“不爭而善勝(第73章)”。
三、家長“處下”的必要性
老子“處下”的內(nèi)涵、特征及其本源意義都說明,“處下”是必要和適宜之舉。但在家庭教育現(xiàn)實中,居高臨下地告誡、批評仍然是一些家長慣常的、理所應(yīng)當?shù)慕逃绞健?/p>
(一)化解親子對立的需要
每個孩子都必須學(xué)會如何面對那些不好避免的錯誤和失敗,并在解決困難中鍛煉尋找出路的能力,在犯錯改錯的過程中培養(yǎng)意志力。家長的急不可耐只會給孩子帶來壓迫感,招致孩子的厭煩和抵觸。源于孩子的年齡特征,他們“不愿聽任自己被別人教育,更確切地說他們不喜歡別人想要教育他們的意圖”[14]。面對孩子的問題,家長不能不管,又不能硬管,不能限于一時一事,又不能忽略一時一事,這類深不得、淺不得的焦灼關(guān)系,用“處下”就容易處理,也就是“蹲下身子”,以孩子的視角去面對。比如,親子之間存在問題,家長應(yīng)首先做出改變;孩子的“一切可以用時間和年齡能改善的錯誤行為不宜動用懲罰手段”[15]。
(二)提升孩子自信的需要
孩子喜歡進步也愿意努力,成長中的孩子需要以成功的經(jīng)歷來強化自己的能力感。這種情況下,“處下”的家長不是往高處提要求,不是把精力用于關(guān)注孩子的缺點,而是留意、尋找、記錄和慶祝孩子的積極想法和事件,讓孩子在挫折中看到自己的優(yōu)勢。“優(yōu)勢是我們所做的、在做的時候覺得精神抖擻和朝氣蓬勃的事”[16],孩子有這類感受會提升自信,批評過多只會導(dǎo)致孩子縮手縮腳。主動找尋孩子的優(yōu)點更具積極意義,以此家長既能以積極誘發(fā)積極,又能以積極化解消極。
(三)適應(yīng)現(xiàn)代社會的需要
一般來說,家長懂得越多,教育孩子就越得心應(yīng)手。但如果家長因為“懂得多”而固步自封,頤指氣使,不懂裝懂,那就必然造成親子隔閡,不利于孩子的培養(yǎng)。社會的發(fā)展,科技的進步,信息量的增加,這些都為孩子提升自身家庭地位和話語權(quán)帶來了更多的機會,因為孩子的敏感性、接受能力,以及跟隨時代進步的能力都遠遠超過家長,孩子的興趣點、生活方式無疑更具有現(xiàn)代意義,此時反向社會化成為必然。家長要適應(yīng)新環(huán)境和新要求,提高社會適應(yīng)能力,就必須向孩子學(xué)習(xí),沒有理由對孩子居高臨下地指指點點。
四、家長“處下”的認知誤區(qū)
應(yīng)該說,在中國文化氛圍里“處下”是一個耳熟能詳?shù)母拍?,家長對它都有一定程度的理解,但有些家長仍把“處下”與“有意”或“故意”聯(lián)系起來,存在一些認知誤區(qū)。
(一)不宜“處下”:“處下就是聽孩子的”
自以為是的家長習(xí)慣于以智者自居,往往強勢地指出孩子的錯誤,并要求孩子認定那些錯誤。他們認為“處下”就是“讓正確者聽從于不正確者”,等于姑息孩子的錯誤。
一般來說,孩子懂得少,在家長面前的確顯得無知,而家長掌握的知識、體驗過的經(jīng)歷、積累的經(jīng)驗、看問題的高度、對將來事件的預(yù)判和評估等,都值得孩子仰望和跟隨。不過,有兩個問題不容忽視:首先,孩子年齡越小越自我,他們不能換位思考,不愿意從他人角度審視問題;其次,很多家長也同樣欠缺換位思考,只知道孩子現(xiàn)在應(yīng)該如何,而不記得自己在孩子這個年齡的時候曾經(jīng)如何了??傆屑议L把自己看作正確的代言人,把自身優(yōu)勢當成教訓(xùn)孩子的資本,習(xí)慣于對孩子解釋那些“應(yīng)該的道理”,而不會設(shè)身處地地去理解孩子的內(nèi)心感受。
(二)不愿“處下”:“在孩子跟前處下很沒面子”
虛榮心強的家長往往以長者自居,家長位尊,孩子位卑。這類家長很難在孩子面前“處下”,也恥于跟孩子道歉。這類家長認為“處下”就是“對孩子低三下四”,感覺“很沒面子”。
傳統(tǒng)文化包含尊卑有別的社會期待,家長占支配地位,孩子處于服從地位,孩子要服從家長的管教。這種文化氛圍常把家長放于特殊位置上,并對其錯誤給予網(wǎng)開一面的特權(quán)。這種“社會常態(tài)”導(dǎo)致一些家長過分看重面子,繼而帶來很多問題:一是家長為了維護面子而執(zhí)拗地堅持錯誤,甚至以“實際利益”來換取形式上的面子;二是家長的錯誤因為被過分寬容而難以改正;三是家長在面對自己的錯誤時,只看重和顧及自己的感受,往往忽略孩子所受的委屈。
(三)不該“處下”:“處下就是屈服于孩子”
強勢霸道的家長習(xí)慣于以強者自居,總覺得必須鎮(zhèn)住或管住孩子,把“贏得”孩子變成“贏了”孩子。這類家長認為“處下”就是“屈服于孩子”,感覺“被孩子打壓下去了”。
這類家長對孩子“愛”得很霸道,控制欲非常強,本來是想說明愿望,但表達的口氣是強制,常把“希望孩子聽話”絕對化為“孩子必須聽話”。頭腦里帶有非輸即贏的偏執(zhí)思維,總提醒自己,氣勢不能輸給孩子,不斷地用強勢來維持或加重自己的極端化,一旦壓制不了孩子,就是輸了,不理解和尊重孩子,一味要求孩子服從,甚至打罵孩子。
(四)虛假“處下”:“處下就是糊弄一下孩子”
虛假偽裝的家長習(xí)慣于以巧者自居,認為“處下”是“糊弄一下孩子”,解決眼前問題的手段而已,沒必要太認真。這類家長把“處下”做作地表示為“我都拜你為師了”。
一些家長因為忙于自己的事情,常常對孩子的問題敷衍了事,隨便用一些不打算兌現(xiàn)的戲言應(yīng)付孩子,這實際上是以虛假培養(yǎng)虛偽。純真的孩子需要家長真誠、耐心地陪伴,戲言、食言都會讓孩子感到失望、挫敗甚至惱怒。有的家長還導(dǎo)演一些蹩腳的向孩子學(xué)習(xí)的場景,故弄玄虛地“激勵”孩子。孩子發(fā)現(xiàn)真相后,會有被欺騙的感覺。虛偽的家長還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拒不承認錯誤,百般狡辯、抵賴。
五、“道家式”家庭教育“處下”方略
“在雄雌、先后、高下、有無等等對立狀態(tài)下,一般人大多想稱雄、爭先、登高、據(jù)有;老子卻要人守雌、取后、居下、重無。”[17]家長的自然“處下”可以更好地應(yīng)對孩子的問題。
(一)追求“道家式”科學(xué),以靠近真實而“處下”
馬斯洛用“道家式科學(xué)”[18]表達道家思想與傳統(tǒng)的控制科學(xué)的不同,他認為非干預(yù)、非操控的態(tài)度是一種“反技術(shù)”[19]的思想模式。通常情況下,事實的自然呈現(xiàn)并非技術(shù)操作使然,“事實的程度產(chǎn)生應(yīng)該的程度”[20]?!疤幭隆本褪且P(guān)注事實本身。
盡管整天跟孩子相處,但家長不見得能及時、全面地了解孩子。孩子對一些需要學(xué)習(xí)和掌握的事理,要么明白,要么不明白。而他不明白的情況也有兩種,一種是不管怎么解釋他都不會明白,另一種是解釋之后他就有可能明白。對孩子來說,前者是不具備發(fā)展性的,也就沒有教育意義,而后者是他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即最容易取得進步的位置,在這里,他把不明白的搞明白了,這就是成長。只要家長多關(guān)注、觀察、研究孩子的具體表現(xiàn),掌握孩子的心理特點和規(guī)律,就可以找到孩子的“最近發(fā)展區(qū)”。據(jù)此,家長才能有的放矢地在這些“跳一跳夠得著”的地方敦促孩子的發(fā)展。“處下”,必須先了解孩子,否則就不容易知道應(yīng)該“下”到什么位置。
(二)參悟“道家式”承受,以接納傾聽而“處下”
道家的承受是專注地觀察孩子的所作所為,并以信任和尊重的態(tài)度看待并接受既有對也有錯的孩子,不拒絕,不斥責,不挑挑揀揀。[21]老子的“無棄”是保而不棄,在保護的同時,不放棄、不拋棄。老子主張的接納不是主動操縱,不是預(yù)先安排,不是干預(yù)入侵,不是制造混亂,而是承而受之,冷靜、中立地看清事實并接納現(xiàn)實,期間不附加前提條件。
1.無條件接納孩子的不完美
親子溝通中,孩子可能會戒備家長的批評和嘲笑,會在意家長給予的評價,也可能預(yù)設(shè)爭取喜歡的打算。而家長的回應(yīng)也會不自覺地滲入一些對孩子的防備、檢查和評判等排斥意識,從而使孩子產(chǎn)生一定的猜疑或忌憚。如果孩子對家長說“我知道你愛我,如果我得高分”,這就表明,孩子認為家長給予的愛是有前提條件的。其實,家長可以像藝術(shù)家?guī)еt恭和敬意認真對待他的材料一樣,去面對、尊重孩子不太成熟的年齡特征、尚需提升的能力、不完備的意圖等。如此,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就會增加更多的肯定,而非過分的否定,也就是傾向于放棄區(qū)分、批評、挑揀、懷疑、拒絕。立足于肯定,更有利于激發(fā)、提升孩子的努力程度,并使之找到恰當?shù)陌l(fā)展方向。
2.真誠地傾聽孩子的聲音
家長站在自己的角度對孩子提要求,比從孩子的角度要容易很多。道家的傾聽就是要求家長尊重事實、站在孩子的角度聽孩子說話,不簡單表達是否贊成,不預(yù)先醞釀備用的道理,不隨意聯(lián)想孩子的言行,不輕易區(qū)分和評價孩子的對錯。
首先,聽事實。聽清孩子說什么,從孩子的話語以及聲調(diào)、說話的弦外之音等非語言線索中,把握他們的欲求。不做先入為主的判斷和評論,尊重孩子的選擇,贊賞他的獨立、興趣和決定。其次,聽感受。用孩子的眼光和心靈來感知孩子的世界。傾聽并非只帶耳朵,也需要調(diào)動身心和大腦。面對孩子在言行中的問題,家長不是只評價對錯,而是懸置自己的觀點,進入孩子的“知覺域”,跟蹤孩子的思路,感受、理解、分享孩子的感受,保持同理心,利于有效傾聽。
(三)確立“道家式”責任,以輔助引導(dǎo)而“處下”
道家的責任感主要表現(xiàn)于對萬物之生存狀態(tài)的關(guān)心與呵護的態(tài)度。[22]老子主張的“輔萬物之自然”的“輔”是輔助和引導(dǎo),而不是直接設(shè)計、替代、控制、庇護、寵溺等。這種退守的責任感并非因為能力、體力、智力上的不足,而是強調(diào)在職責、道德、良心上“不多為”,是要家長放下架子,“在下”或“從旁”輔助、引導(dǎo)孩子的成長。
1.尊重孩子的天性
每個孩子都有自然、自發(fā)的進步意識,這種積極的天性是不能限制和干預(yù)的,由此所達成的自然發(fā)展是非常有價值的。老子倡導(dǎo)“以百姓心為心(第49章)”,“不善者,吾亦善之(第49章)”,“不信者,吾亦信之(第49章)”,“常善救人,故無棄人(第27章)”。家長的信任和尊重能使“承認并改正錯誤”成為一種正常的學(xué)習(xí)狀態(tài),也可防止孩子成為取悅大人的討好者,或者是掩蓋自己錯誤的逃避者。
2.完成引導(dǎo)的責任
“責任感”是內(nèi)在的,強調(diào)主動和自覺。通常情況下,家長在面對孩子的錯誤時會感到惋惜、生氣,甚至憤怒,強烈的責任意識可能會使家長在態(tài)度上突出了訓(xùn)斥的成分,而不是在行動上提供必要的外部支持。老子主張的是“不打擾”的引導(dǎo)責任,并非負完全責任,而是擔負一個保障孩子自然發(fā)展的外部條件的責任。家長的責任不是只強調(diào)讓孩子做什么,而是要搞清楚自己該做什么,做到了什么程度。
(四)引領(lǐng)“道家式”關(guān)切,以真誠自然而“處下”
道家式關(guān)切體現(xiàn)于老子的“天地不仁(第5章)”“天道無親(第49章)”,其內(nèi)涵就是“無所親愛”“不多仁恩”的不仁之仁,即去除虛假、偽裝、伎巧、欺騙、糊弄,盡量做到不偏不倚的客觀,不偏袒孩子的錯誤,不掩蓋孩子的成績,以真誠而促使孩子在自然而然之中發(fā)展自己。
1.關(guān)切以真誠為標準
家長不能按照自己的既定標準,只愛孩子的這一部分而放棄另一部分。“不仁”便于接近真實,基于真實而客觀、不帶成見地面對和處理事實,便可體現(xiàn)真誠。如果家長真誠地贊揚(批評)孩子的真實、具體的優(yōu)點(缺點),孩子就容易對“自己做得如何”有個實實在在的把握,他心里就有了一個清晰地了解、檢驗自己的“參考點”。隨著孩子的成長,這樣的“點”會越來越多,孩子就能不斷進步。反過來,如果家長虛假地對待孩子的優(yōu)點或缺點,那么孩子就無法區(qū)分真假,那些本來可以清晰的、有價值的“參考點”頓時就會變得恍惚起來,也無法建立自信。
2.愛子以自然為尺度
內(nèi)心有愛,愛才能自然呈現(xiàn),就像鹿的善跑、鷹的善視一樣。以中立的原則愛孩子,可以超越是否喜歡、是否贊成、是好是壞、是親是疏這類世俗的預(yù)估、評判,能看清并欣賞孩子原本的樣子,讓孩子放松地在自然而然之中學(xué)會自相治理。這種狀態(tài)被稱為“和善與堅定并行”[23],“和善”代表尊重,并非只取悅孩子,或者不讓孩子有些許的失望;“堅定”代表理性,也不只是說教、控制,或者丁是丁卯是卯的那種固執(zhí)。過于和善而不堅定,會促成驕縱;過于堅定而不和善,易導(dǎo)致嚴苛,二者并行就可立足于客觀情勢,讓所碰到的事情在開放和集思廣益之中自然而然地得到解決。比如,當孩子生氣頂嘴的時候,家長可以先走開,稍后再找機會在沒有強制的氛圍里跟孩子商談,因為不管父母和孩子的哪一方生氣,都不適合解決問題。
【參考文獻】
[1][18][22]劉笑敢.道家式責任感與人際和諧[J].文史哲,2008(6):6-10.
[2][13][19][21]亞伯拉罕·哈羅德·馬斯洛.科學(xué)心理學(xué)[M].馬良誠,編譯.西安:陜西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 2010:168,56,168,116.
[3] 高長峰,胡德梅.莊子關(guān)于“惑”及處下思想在當代的意義[J].遼寧稅務(wù)高等專科學(xué)校學(xué)報,2007(3):69-70.
[4] 上官婷婷.道家“處下不爭”論略[J].經(jīng)濟研究導(dǎo)刊,2009(26):214-215.
[5] 王明華.老子管理智慧[D].吉林大學(xué),2010:72-73.
[6] 田銳.家長應(yīng)學(xué)會“處下”[J].家庭教育(中小學(xué)生家長),2011(2):61.
[7] 馮振.老子通證[M].華東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12:99.
[8][10]田銳.老子無為思想的家庭教育意涵[J].教育評論, 2022(9):103.
[9] 戴維·邁爾斯.社會心理學(xué)第八版[M].侯玉波,譯.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6:49.
[11] 葉自成.說柔、用柔、柔實力[J].社會科學(xué),2017(3): 120.
[12] 田銳.心理彈性視域下老子的“守柔”思想及其家庭教育意蘊[J].心理學(xué)探新,2021(6):493.
[14] 馬丁·布貝爾.品格教育——現(xiàn)代西方資產(chǎn)階級教育思想流派論著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301.
[15] 田銳.教育要懲罰,更要慎于公允[J].基礎(chǔ)教育改革論壇,2007(4):42.
[16] 詹妮弗·??怂?發(fā)現(xiàn)孩子的優(yōu)勢使用手冊[M].天津:天津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2010:65-66.
[17] 陳鼓應(yīng)注譯.老子今注今譯[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社,2003:12,30.
[20] 亞伯拉罕·哈羅德·馬斯洛.人性達到的境界[M].曹曉慧,譯.北京:世紀圖書出版公司北京分公司, 2014:110.
[23] 簡·尼爾森.正面管教[M].玉冰,譯.北京:北京聯(lián)合出版公司,2016:14.
Daoist Solutions to Family Education Problems, Drawing from the Original Meaning of Lao-Tzu’s “Subordinate”
Tian Rui
Abstract: Laozi advocated for the adoption of a proactive and naturally sound concept of the “subordinate”,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which are the naturalness of choice, the integrity of cognition and the integration of attitude. Its original meaning is reflected in the concrete choices of knowing high and low, maintaining a humble position as a leader, knowing honor and disgrace, knowing size and then living small, knowing both movement and quietness, and knowing the pros and cons while avoiding squabbles. It is necessary for parents to “subordinate” in family education, but some parents are either unwilling, or are not suited for, or have a mistaken understanding of “subordinate”. If Lao-Tzu’s philosophy is to be followed, parents should pursue a Taoist approach to science in order to get closer to reality. This means understanding the Taoist way of accepting and receiving things, accepting and listening to the “subordinate”, establishing the responsibility of Taoism to help guide and “subordinate”, navigating challenges with a Taoist mindset, and practicing the concept of the “subordinate” with sincerity and naturalness.
Keywords: Tao Te Ching; Subordinate; Taoistic; Family Education Values
(責任編輯:李育倩)
作者簡介:田 銳/泰山學(xué)院教師教育學(xué)院副教授(泰安 27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