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惜妍
春
杏花開了,沐著清晨的微風,柳芭大媽打開面包店的門鎖,開啟了新的一天。
柳芭是俄羅斯移民的后裔,日常生活還保留著本民族的習俗。明天是俄羅斯族一年當中最重要的節(jié)日——帕斯卡節(jié)(復活節(jié)),每年過節(jié),她都要親手烤面包給族人品嘗。帕斯卡節(jié)烤制誘人而美味的面包,畫彩蛋,預示著一整年都會幸福美滿。
柳芭家的面包店在小城名氣響亮,下午三點面包出爐的時候,香味隨風飄散,走過的人會突然駐足,找尋香甜的方向,這麥香味足以安慰所有的心靈,純樸、天然的味道使人仿佛沉醉于伊犁河谷的田野,腦海會突然出現(xiàn)一個詞——故鄉(xiāng)。
我認識柳芭大媽快二十年了,每年夏秋兩季都去她家做客,胖嘟嘟的葡萄在架子上懶洋洋地曬太陽,一同享受日光浴的還有院墻上的啤酒花果實。柳芭大媽忙著曬啤酒花,忙著熬果醬,伊犁大地上盛產(chǎn)的杏醬、草莓醬、櫻桃醬、蘋果醬和樹莓醬……濃稠的果醬裝在搪瓷盆里,也在曬太陽。柳芭大媽烤制一種叫“比洛克”的面包,味道獨特的秘密就來自于用啤酒花發(fā)酵,果醬鋪在面餅上,烤制成濃香的面包,香甜著歲月。
這些年,柳芭大媽年紀大了,慢性病纏身,糖尿病引發(fā)了多種并發(fā)癥,最讓她難以忍受的是足跟潰爛和疼痛,經(jīng)常出入醫(yī)院,行動日漸不便。去年老伴先一步離她而去,店里也不需要她操心了,一輩子閑不住的她終于閑了。
小女兒莉莉婭繼承了做面包的祖?zhèn)魇炙?,打理著小店。莉莉婭一頭自來卷,皮膚白,眼窩深,這是俄羅斯血統(tǒng)賦予外形最明顯的特征。
店里掛著一幅黑白照片,年幼的柳芭站在媽媽身邊,弟弟坐在媽媽懷里,媽媽很年輕,穿著碎花連衣裙。天氣好的時候,柳芭大媽常去店里坐坐,和熟客聊聊天,見見老朋友。更多的時候,她在熟悉的味道里陷入回憶——
“我的媽媽叫卡基麗娜,1933年出生在蘇聯(lián),她還是幼兒時,被家人抱在懷里遷居到了伊犁。”
“我出生于1952年,那個年代,大批俄羅斯人遷返蘇聯(lián),后來又有一些人陸續(xù)遷往澳大利亞、加拿大等國家。走的人里,也有媽媽家的親戚。我成年以后,俄羅斯族人數(shù)稀少,純血統(tǒng)的俄羅斯族更少,本民族間的通婚變成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我丈夫是漢族,我的三個孩子都是漂亮的混血兒?!?/p>
在柳芭的回憶里,那時候他們一家人住在伊犁河南岸,一畝地的大院子,果樹茂盛,院墻上爬著啤酒花的藤蔓。俄羅斯族人為了謀生,就在伊犁河畔建起碾小麥的水磨,烘烤出俄羅斯列巴拿出去賣。她的媽媽有一雙勤勞的手,蘋果洗凈熬制果醬,啤酒花曬干用來發(fā)酵,廚房里有個烤爐,是她爸爸舒木斯基親手盤的,柳芭的爸爸在她十幾歲時就去世了,養(yǎng)育四個孩子長大成人的粗糧列巴,就是她媽媽從那里面烤出來的。
柳芭是長女,即使出嫁了,她媽媽也一直和她生活在一起。在莉莉婭的記憶里,巴布(外婆)挽著發(fā)髻,操著卷舌音,衣裙綴著蕾絲花邊,面目安詳,衣著素樸,儀態(tài)從容,像一個隱居民間的王后。優(yōu)雅的姿態(tài)給家里的女人傳遞這樣一種觀點:生活可以清貧,但不可以潦草,內(nèi)心的安然,便是高處。
每年春天,巴布都會帶著柳芭粉刷房屋,種植花草,釀制卡瓦斯。安寧的家園,正常的生活秩序,在簡單的勞動與歡樂中找到生命的存在感。即使在清貧的年代,莉莉婭姐妹穿著潔凈,長得結實。放學回家撲進巴布懷里,把頭扎進巴布的裙裾里。莉莉婭覺得現(xiàn)在的媽媽,容貌舉止越來越像巴布。黃昏時分,彩霞滿天,玫瑰盛開,列巴的香味飄滿庭院。
“媽媽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曾經(jīng)回過故鄉(xiāng),親人都挽留她,她執(zhí)意回來了。她說舍不得家園,舍不得孩子。媽媽堅持用祖?zhèn)鞯氖炙囎雒姘?,爐火烘烤,保持了傳統(tǒng)風味。媽媽把手藝傳給了我,莉莉婭從小幫忙揉面,自然而然就學會了?!?/p>
也有人問柳芭的面包有什么秘方,其實沒有,列巴的配方是從祖先那里傳下來的,并無特別。只是在漫長的時間里,平凡的配方在時光中發(fā)酵,漸漸成了傳奇。
第二天,居住在伊寧市的俄羅斯族同胞全部盛裝相聚在俄羅斯風情園歡度帕斯卡節(jié),他們的相擁帶著家人的親切感。面包茶點擺滿了一大桌,碰彩蛋,跳舞歌唱。老人們的眼神閃爍著煙火塵世的彼此認同,他們享受著一年里難得的聚會和開心,享受著彼此生命里水乳交融的美好時刻。
柳芭大媽沒能迎來第二年的春天,她在冰雪消融的冬末告別了人世。
帕斯卡節(jié)上,莉莉婭為族人端出了精心烤制的面包,口腔里彌漫著花香和糧食交融的芬芳,柳芭的老姐妹落淚了。因為命運,一個人會與另一片地域產(chǎn)生奇妙的姻緣,不但能夠在異鄉(xiāng)扎根,而且能在異鄉(xiāng)土壤的滋養(yǎng)下,開出別樣的花朵。
莉莉婭每天操持著面包店,回頭客越來越多,面包一出爐就賣空了,買不上的人自然有意見。即使這樣,莉莉婭也不會用機器代替手工,從來不用發(fā)酵粉,每天就只能做那么多。
“傳承了三代的口味,不能在我手里變了味道,顧客吃不出來,媽媽可以,我可以,良心可以?!?/p>
夕陽灑下金光,莉莉婭鎖好店門,慢慢往家走,一想到家門打開,再也沒有媽媽溫暖的擁抱,她有些傷感。巴布,媽媽,那些歲月傳說,曾寫滿光影斑駁的圍墻,曾寫滿被樹葉剪碎的陽光之中,默立在或深或淺的記憶之中,隱入塵煙。
夏
這個夏天,對錫伯族小伙壯杰來說,有著獨特的意義,他駕駛著“空中快線”直升機,帶著游客俯瞰伊犁河兩岸壯美的自然風光。
首航那天,壯杰天沒亮就起身穿衣,裝備齊全,來到飛機前仔細檢查,從旋翼到機尾再到機頭,來來回回幾十個動作,仔仔細細巡檢。
飛行前的各項準備就緒,他拿出手機,看著爸爸的照片,發(fā)出了一條信息。
“爸爸,今天我正式開始職業(yè)飛行了,我想帶你坐我開的飛機?!?/p>
小時候,壯杰和所有的小孩一樣,看見飛機從空中飛過,特別興奮,指著飛機又蹦又跳。
“爸爸,我長大了要開飛機!”
“好呀,那我就坐你開的飛機?!?/p>
爸爸是個修理工,喜歡看軍事類雜志,他一邊看一邊給壯杰講航空母艦、飛機坦克。壯杰特別崇拜爸爸,感覺他懂的特別多。
壯杰的成長之路并不順利,上一年級的時候父母離婚了,媽媽去了他鄉(xiāng),他和爸爸一起生活。初中時爸爸將他寄養(yǎng)在姑姑家,高中跟在媽媽身邊。多變的生活環(huán)境讓壯杰早熟又獨立。童年時他對藍天無比向往,夢想駕駛著飛機在空中翱翔,高考時壯杰報了招飛,心愿最終落空。石油化工學院的錄取通知書來了,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他高高興興去報到了。畢業(yè)后他干過很多種職業(yè),不知為什么,想當飛行員的愿望從未改變,飛行對他來說,始終有種誘惑,自己也覺得不可能但是就不甘心。
也可能因為夢想壓在心里,壯杰打著幾份工,努力地攢錢。有一天,他在網(wǎng)上看到了一家民營通航機構發(fā)的信息,培訓直升機飛行員。這家機構實行“半價學商照,包就業(yè)”的培訓機制,取得直升機商業(yè)飛行駕照后可以推薦就業(yè)。
這個消息點燃了壯杰的飛行夢想。他成年了,有能力掙錢了,這或許是一個機會,那種對藍天的暢想又在他心里復蘇了。
沒想到,幾乎同時,爸爸突發(fā)腦溢血去世了。原本他是想和爸爸商量的,他想像小時候一樣,認真地對爸爸說:“我要學開飛機?!卑职只蛟S以為他在開玩笑,也會笑著說:“好嘛,那我就坐你開的飛機?!?/p>
壯杰辦完了爸爸的后事,思前想后,還是決定去南京學習飛行。他用爸爸的撫恤金和自己的積蓄交了第一筆學費。
第一次站在直升機前,摸到飛機的時候,壯杰淚如雨下。爸爸終究沒有看到兒子飛上藍天,雖然他走了,手機還留著,每一個重要的事,壯杰都發(fā)個信息告訴他一聲。
“爸爸,我今天理論通過了?!?/p>
“爸爸,我通過實踐考試了。”
“今天試飛了,很想你?!?/p>
“爸爸,今天我結業(yè)了。”
思念從未斷線,只是表達方式不同,這種細節(jié)只存在于血脈的貫通里。
壯杰為了掙學費兼職打工,奔波在南京的大街小巷,苦活累活從不退縮。
很多人提到飛行都會覺得很刺激很浪漫,能在空中飛來飛去是一件特酷的事?,F(xiàn)實與想象總有差距。事實上充滿雙耳的是旋翼轉動發(fā)出的噪音。當直升機在空中時,壯杰想要詢問教練都要湊到耳邊大聲喊,是對肺活量和耳膜的嚴峻考驗。
通過體檢、政審、理論學習和座艙實踐、飛行訓練,壯杰拿到了飛行駕照。
在異鄉(xiāng)漂泊的人,一邊渴望著精彩人生,一邊付出巨大的代價,壯杰為了圓一個兒時的夢想,改變了自己尋常的生活軌跡,追逐夢想所賦予的美好和殘酷?;仡^看看,生活之手最大的公平就在于它從來不會讓你承受全部的幸?;蛘呖嗤?。
就在壯杰結業(yè)的時候,傳來伊犁即將開通低空旅游項目的消息。
天降福音,壯杰簡直不敢相信。
“哇,這不是我家嘛,這個航線是為我開的吧!太不可思議了!”
“我如果回家鄉(xiāng)工作,爸爸可以看到我開飛機吧。”
生活在伊犁河南岸的錫伯族人,并不是亙古以來自然而然地生存在這塊土地上,而是滿清時期不遠萬里由東北遷移而來,成為西北邊陲的重要穩(wěn)定軍事力量,逐漸融入本土,從客居完成了定居。二百多年之后,錫伯族后代壯杰成為第一個駕駛直升機飛過家鄉(xiāng)山河的人。
在4000米的高度俯瞰家鄉(xiāng),河道蜿蜒曲折,大氣磅礴。離天空越近,腳下的城市變得越小。這種自由的感覺,是壯杰兒時的夢想,也是人生的事業(yè)。
而立之年的壯杰,也是一個三歲男孩的爸爸了。
黃昏,返航落地,壯杰走下飛機,看見不遠處妻子帶著兒子等著他。兒子給他喂了一口棒棒糖,甜美的味道大抵如此,有朝夕不眠不休的辛勞,也有閑暇見縫插針的舒坦。人世間的溫情是什么呢?是大地上蜿蜒的河流,田野生長的果實莊稼;是蓬勃的野草,村莊里升起的炊煙;是父母的期盼,孩子的親吻。
兒子突然掙脫了他的手,向飛機撲過去。
“爸爸,我要開飛嘀(機)?!?/p>
“好呀,爸爸坐你開的飛機。”
秋
父母的金婚紀念日即將到來,小張打算用一種特別的形式為父母慶祝。想來想去,他決定為父母拍一組別有意義的婚紗照。
金秋九月的一個周末,小張沒跟父母提前打招呼,一早跑來接父母。
“亮亮,你要帶我們?nèi)ツ膬貉???/p>
“帶你們出去轉轉,玩?zhèn)€新潮,旅拍婚紗照?!?/p>
浩浩蕩蕩的伊犁河沿岸,風景秀美,車子一直開到了鞏留縣團結灌區(qū)。山谷背依雪山,村傍河流,空氣中飄蕩著牧草的清香,夾雜著畜糞淡淡的草腥味兒。
“爸爸,就是這兒,帶你們跑這么遠的路,我要送給你們一個特殊的禮物,請你們見證兒子的勞動成果——高山牧場的最后一家牧民也喝上了放心水。”
小張的父親是水利工程師,曾任伊犁州第一任改水辦主任。那些年,邊遠散偏地方,安全清潔用水不達標,小張的父親接受任務,起早貪黑,擔負起解決農(nóng)村從飲用渠水到自來水的大事,帶頭捐款,為改水籌集經(jīng)費,跑了伊犁大地好多地方。
小張子承父業(yè),成長為水利工程師,主動請纓,歷經(jīng)八年改水工作,長期泡在農(nóng)村和山區(qū),根本顧不了家。每次進山,難免讓人擔心,深山無信號,有時候會失聯(lián)好幾天。他也因?qū)ζ迌旱膬?nèi)疚、工作的艱苦抱怨過,猶豫徘徊過。在父親的鼓勵下,他堅持了下來。 霍城縣有個山區(qū),最偏遠的一個村子通清水的時候,管子扭開的那一刻,村民給他們?nèi)鎏?。那一刻他感受到了,干水利就意味著奉獻和犧牲,讓邊疆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得到水的潤澤,是他們嵌入到骨子里的本質(zhì)。
“爸,我?guī)銇磉@里,是想讓你看看退休之后,伊犁水利的新進展?!?/p>
“這一片,原先是很大一片旱田,就因為通了渠道,有了灌溉才變成了農(nóng)田,看莊稼長得多好??!我退休的時候,農(nóng)村通水到村莊。你們接著干,現(xiàn)在老百姓家家戶戶通水,生產(chǎn)生活更好了。上世紀八十年代,我負責牧區(qū)水利和抗旱打井,跑遍了每一條山溝,山山水水在我腦子里就是一本賬。為解決民生飲水,水利人付出了很大代價,都值得啊!”
“爸,你扎根新疆,沒有后悔過,我選擇了水利,也不后悔。”
太陽越升越高,行駛到察布查爾縣察渠龍口,沿途稻浪滾滾,一眼望不到邊。
“老伴,你記得不?1986年我為這個水利項目跑前期勘察,一年在外200多天,騎著自行車跑幾百公里是常事。有年抗洪,就在這一片,浮冰阻塞河道,鄉(xiāng)村遭遇了冰洪,我們踩在冰窟窿里,身上的衣服結冰,凍得硬邦邦的。”
“我咋不記得,那些年你不著家,我有一次得了急病,加上藥物過敏,都報病危了,都沒讓你知道。你一心撲在工作上,有一年腿上手術沒有痊愈,就在病床上吊著腿審核資料?!?/p>
山靜水清,時光靜默不語,記憶從未逝去,有幸親歷一片土地的變遷,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事情之一。張工獻身水利,足跡遍布伊犁的山山水水,被稱為伊犁地下水資源活地圖,他和水利的關系不同尋常。半個世紀的風雨,水利事業(yè)給伊犁的草場、農(nóng)田、荒地帶來了裊裊炊煙、萬家燈火和勃勃生機,他兌現(xiàn)了扎根邊疆、建設邊疆、繁榮邊疆的莊嚴承諾。
車子繼續(xù)行駛,老人在后排昏昏欲睡。
“爸媽,你們還能認出這是哪里嗎?”
“哎呀,老婆子,這不是多浪農(nóng)場嗎?咱們當年結婚的地方啊!”
“那時候我們都是知青,哪里艱苦到哪里去。我在這里的種子隊當老師,我們就是在這認識的。”
張工的老家在江蘇無錫,是1963屆高中畢業(yè)生。1964年,他響應國家號召,滿懷人生理想,遠赴邊疆投身開發(fā)建設。他在家人的淚眼中,遠赴4000多公里外的新疆。伴著火車一聲長笛,改變了他一生的軌跡,他把自己的青春和熱血奉獻給了這片土地,一待就是整整半個世紀。
這批知青被列入新疆農(nóng)墾廳高技術人才計劃。到達烏魯木齊,張工被安排上了烏魯木齊農(nóng)墾大學水利專業(yè)。
“1968年畢業(yè)了,分配到伊犁,又趕上知識青年再教育,分到了這里,在這里勞動了兩年,我們認識了,談戀愛了。1972年秋天結婚,成家立業(yè),從此就扎了根。時間真快呀,50年了,老婆子,你辛苦了!”
小張的媽媽落淚了,因為她的名字里有個秋,結婚的日子,定在了金秋九月。
農(nóng)村一片豐收的景象,葡萄、冬棗迎來收獲,南瓜、冬瓜開始采摘外運,高粱、稻谷正在收割,晾曬著玉米和紅辣椒,農(nóng)民準備播種冬小麥……當年的學校、當年住過的土房子蕩然無存,他們?nèi)匀挥浀谜登啻耗耆A,相遇相知相愛的朝夕。
老人手挽手,慢慢在農(nóng)場里轉悠,找尋他們當年的印記。小張舉著像機跟在父母身邊,為他們拍下一個個瞬間。
時光荏苒,當年風華正茂、意氣風發(fā)的青年,如今已鬢染秋霜、年逾古稀。從青絲到白頭,他們始終以樸實寧靜的態(tài)度面對生活,相愛相守,不離不棄。我被他們的故事久久感動著,這就是我身邊現(xiàn)實版《父母愛情》,一部上演了50年的電視連續(xù)劇。
冬
元旦早晨,飄起了小雪。
伊犁河純凈靜謐,一望無際的藍色飄帶悠長深邃,此時陪伴人們的,是山的雄偉,河的沉靜,雪的嫵媚,是人間的溫柔。
我和陳萍經(jīng)過伊犁河大橋,沿著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的鄉(xiāng)間公路行駛,停在了一家院門外。院落齊整,敞亮的大開間,步云秀和三位繡娘飛針走線,趕制一批伴手禮訂單——西遷路線圖。
客廳也是步云秀的工作室,靠墻的展示架上琳瑯滿目,掛飾、靠墊、背包、披肩、鞋子、旗袍、演出服、民族服裝……繡品上的花草蝴蝶,顯示出錫伯人獨特的民族生活氣息。另一個展架上,十幾個獎牌擺放齊整,這是步云秀用千萬條彩線輕盈穿梭繡出來的碩果。
在繡娘那里,一件繡品,打磨的不是時間,不是功夫,而是心性,用了心的繡品,一針一線,處處都能看得出愛的溫度。這種溫度代代相傳,寄托美好祝愿,點綴著生活風貌。
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是我國唯一以錫伯族為主的多民族聚居自治縣,當?shù)貗D女有一項拿手的手工技藝——錫伯族刺繡,歷史悠久、內(nèi)涵豐富,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
步云秀自小心靈手巧,年少時患了耳疾,留下后遺癥,中斷了求學之路。勞動之余,她跟著鄰居大媽們學會了精湛的錫伯繡手藝。
陳萍也是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本地人,通過二十多年奮斗創(chuàng)業(yè),成為小有名氣的女企業(yè)家。陳萍看到大多數(shù)婦女冬閑在家,日子過得緊巴巴的,就想為家鄉(xiāng)做點力所能及的事情。
從自己熟悉的和豐富的東西下手,這是從商亙古以來的規(guī)律。一番市場考察之后,陳萍發(fā)現(xiàn)近十年來,隨著扶貧項目、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申報等工作的開展,特別是隨著旅游業(yè)的興起,錫伯族刺繡迎來了機遇和市場。
陳萍與步云秀既同鄉(xiāng)又同歲,還有共同的情懷,兩人一商量,聯(lián)手創(chuàng)辦了刺繡合作社。
時間從不停留,生活總在人們的追求中朝著方便、自由和富足的方向發(fā)展,刺繡這一傳統(tǒng)文化傳承的空間和方式也發(fā)生著變遷,傳承關系由母傳女走向更多的學習者,由家庭走向合作社,成為了繡娘創(chuàng)業(yè)增收的新途徑。
她們成立了公司,注冊了商標,生產(chǎn)和銷售錫伯刺繡服飾及家居用品、旅游工藝品,通過電商平臺在網(wǎng)上打開了銷路。
又到了冬季農(nóng)閑,陳萍邀請了蘇州烏鎮(zhèn)的蘇繡非遺傳承人姚惠芬老師為合作社的繡娘培訓。陳萍來找步云秀,就是約她去見姚老師,拜師學藝。
姚老師生在刺繡世家,長在天然環(huán)境,一顆單純樸實之心,為繡而繡,蘇繡已經(jīng)融入她的生命。步云秀非常欽佩姚老師,從一個鄉(xiāng)村繡娘成為享譽繡壇的工藝美術大師,其間的辛苦磨難可想而知。步云秀將她視為自己的恩師和榜樣,學習結束后,步云秀成為其中最優(yōu)秀的學員。
“云秀,我看到你好用心,是刺繡的好苗子,可想跟我去蘇州精深學習?我親自帶你,你放心,不讓你出費用的,吃住都在我家里?!?/p>
“老師,我想去,可是,家里怎么辦?女兒要中考了,男人只會種田養(yǎng)牛,不會做飯干家務?!?/p>
步云秀深知機會來之不易,和丈夫、女兒商量,家人的理解和支持出乎她的意料。女兒讓她放心,一定會好好學習的。丈夫讓她放心去,一年兩年都可以,不會做飯可以學,別擔心他們餓著。
步云秀去了烏鎮(zhèn),一頭扎進了蘇繡的世界,她異常用功,只用了一年時間,就掌握了蘇繡、湘繡、楚繡等多種技法,成為全能型繡娘。
步云秀學藝歸來,年年參加技能大賽,短短四年,完成了從村婦到自治區(qū)級工藝美術大師的華麗轉身。
步云秀把蘇繡的精華盤金繡、雙面繡與錫伯繡傳統(tǒng)針法相結合,吸收哈薩克族、維吾爾族的刺繡特點,在傳統(tǒng)中創(chuàng)新,不斷豐富產(chǎn)品種類和花樣,提高錫伯繡產(chǎn)品的價值。
她的刺繡工作室是察布查爾縣第一家集展示、傳承、培訓等諸多功能的個人工作室,周邊鄉(xiāng)鎮(zhèn)的各族婦女們慕名前來學習,加入到繡娘的隊伍中。
步云秀用一雙巧手,一顆金子一樣的心,獲得了尊敬和美譽。繡品即人品,換言之,只有其人才能繡出其繡,其繡必出自其人。那種甚囂塵上的浮躁恰恰是傳統(tǒng)民間工藝最要不得的,要成就好的作品,往往要付出數(shù)十載的光陰。幾萬、幾十萬針,針針都穿梭著歲月。
陳萍和步云秀為身邊各族姐妹們開啟了一個“刺繡大世界”,由最初三十人到三百多人,繡娘們用銀針彩線改變了一眼能望到頭的閉塞命運,過上了熱乎乎的好日子?;蛟S她們不知道何謂獨立女性的概念,但是她們身上有女性的堅韌,更有女性的崛起意識,時代洪流將她們沖刷得愈加勇敢,成為了時代變遷的主角。
村莊靜謐,雪花營造出一種浪漫的、慈悲的安寧,繡娘圍坐在步云秀身邊,聽她點評每一個人的繡品。
勤勞能讓一雙拙樸的手變得靈動,也能讓一顆簡單的心靈動起來,誰都可以成為生活里的能工巧匠。這是一個勤勞就能致富,努力就有收獲的時代,日子在流轉中堆積,在沉淀里豐盈。
兩千多年前,絲綢之路綿延的商道上,駝鈴聲聲背后是傳統(tǒng)手藝的輸出,如今“一帶一路”上,是網(wǎng)絡新媒體的快速傳播。歷史在這一刻有了回望,也有了與現(xiàn)實的交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