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小鯊魚
電影《沖浪企鵝》中,有一只名叫“科迪”的小企鵝。它是一個沖浪高手,一次又一次站上沖浪板,如同第一次離開父母羽翼下海捕食那般勇敢、自由。
而科迪的原型,就是跳巖企鵝。
企鵝被譽為“海洋之舟”,是一種古老的游禽。它們擁有船槳般的兩只短翼,可以在水底“飛行”。羽毛呈重疊、密接的鱗片狀,能抵御狂風暴雪,也能阻止海水的浸透,扛得住零下近百攝氏度的氣溫。
從遠古時期到現(xiàn)在,從白雪皚皚的南極陸地再到海底游行,企鵝在海洋環(huán)境中進化,不斷適應(yīng)反復(fù)變化的氣候。隨著冰原擴大,環(huán)境改變,它們逐漸踏上了遷徙之路,種群間也隔離開來,我們才得以見到多種多樣的企鵝物種。目前,全世界已知的企鵝種類有18種。
在南極洲冰原北部,有一座蠻荒小島,島上寒風刺骨,天氣變幻無常,生存環(huán)境極為惡劣。在島嶼一側(cè)約30米高的懸崖上,棲息著一群來去自如的可愛動物,它們的別名叫做“南跳巖企鵝”,是企鵝中的一種。
在生物分類學(xué)者的研究當中,跳巖企鵝還有另外兩個系群:東跳巖企鵝與北跳巖企鵝。它們一直試圖獨立成新的物種,但大多數(shù)時候,仍然被歸為南跳巖企鵝下的兩個亞種,三者統(tǒng)稱為“跳巖企鵝”。
跳巖企鵝雖體型小巧,卻是最具攻擊性的企鵝之一,因為喜歡在巖石間跳躍而得名。它們大多分布在亞南極區(qū)、南美洲的南端地區(qū)以及非洲,總數(shù)大約在750萬只,僅馬爾維納斯群島就占了約1/3。
跳巖企鵝最引人注意的是奇特的外形:犀利的紅色眼睛上方,長著一簇長長的酷似“雞冠”的黃色羽毛,即使是在堪稱“殺馬特大家族”的冠企鵝屬中都獨樹一幟。特殊的長相讓它們獲得了一個形象的正式名稱——鳳頭黃眉企鵝。與狂放不羈的造型對應(yīng)的,是它們暴躁兇悍的性格。跳巖企鵝生氣時,黃色羽毛會豎起來,用怒發(fā)沖冠來形容再恰當不過。每當發(fā)現(xiàn)有其他生物企圖靠近自己時,它們會立刻用鋒利的喙展開攻擊。
跳巖企鵝和普通企鵝一樣,具有很強的團體意識,它們會結(jié)伴到海中覓食,然后再一起回到島上。然而一位德國南極研究基金會的學(xué)者曾說:“這些企鵝的種類并無特殊聯(lián)系,它們只是碰巧在同一時間朝著同一個方向前進?!敝档靡惶岬氖牵鴰r企鵝雖然喜歡團體活動,卻有著嚴格的“一夫一妻制”,它們通過叫聲和回應(yīng)的聲音,以及視覺上的提示,找到伴侶。
不同于普通企鵝搖搖擺擺的走路方式,跳巖企鵝有一雙強有力的粉紅色的腳,大多數(shù)時候,它們都是采用跳躍的方式前行,從遠處看,就像一群穿著燕尾服的小松鼠蹦蹦跳跳向你奔來。也正是這種行走方式,幫助它們越過小丘,跨過坑穴,成為企鵝中當之無愧的攀巖能手。
跳巖企鵝每年都需要在洶涌的海水中穿行,跳上海岸邊的巖石,回到出生的小島上,抵達產(chǎn)卵地。在攀巖過程中,厚厚的脂肪和緊密的皮毛成了它們天然的防護墊,起到緩沖作用,避免從崎嶇的巖石上掉下而受傷。
每年10月,跳巖企鵝到達南大西洋的馬爾維納斯群島進行繁殖,在11月中旬產(chǎn)下卵,夫妻輪流孵化。
為了養(yǎng)育后代,跳巖企鵝夫妻中的一方需前往大海覓食,另一方則留在棲息地孵化、保護雛鳥。這段時間里,留在懸崖上的企鵝即使再饑餓也不會離開雛鳥,時刻為保護家庭做好搏斗的準備。值得注意的是,跳巖企鵝一年只產(chǎn)兩枚卵,通常一大一小,小一點的卵存活率不高,易被捕食的賊鷗搶走。面對賊鷗的突然襲擊,企鵝們會立刻將卵藏進雙腿和腹部下方之間的育兒袋,進入警戒狀態(tài),用堅硬的喙擊退賊鷗。
馬爾維納斯群島周圍的水域是世界上風暴最頻繁的地區(qū),這里也是跳巖企鵝狩獵的最佳起點。巨大的風暴從海洋表面呼嘯而過,形成高大的水墻,海浪洶涌穿越數(shù)千公里,在擊向峭壁的那一瞬間碎裂。跳巖企鵝乘著浪花進入海里,在暴風頻發(fā)的海面覓食,捕撈沙丁魚與磷蝦,經(jīng)過數(shù)周不間斷的捕食后,帶著滿滿的收獲踏上回家路。
然而,回家并非一件簡單的事,原本方便企鵝們覓食的海浪在返途時變成了難以逾越的障礙。跳巖企鵝的巢穴通常設(shè)在百米高的懸崖上,因為那里可以免受海浪的沖擊。大自然在峭壁上雕刻出天然的階梯,卻又異常陡峭,鋪滿苔蘚。巨浪回卷,巖石濕滑,剛登上峭壁的跳巖企鵝很容易又被浪帶回大海。它們肥胖富有彈性的身體,雖然可以減緩因墜落產(chǎn)生的沖擊力,同時又會使它們失去平衡。然而它們一次次地迎浪而上,在海浪拍擊峭壁的瞬間探出腦袋,撲扇著短肢,“飛”出海面,攀上巖石。
上岸的時機和運氣缺一不可,太早行動會撞上巖石,太晚行動會被卷回海里。外出捕食的跳巖企鵝就像電影中一次次踏上沖浪板的科迪,一遍遍乘著快浪上岸,不知疲倦地從急流勇進的海水中掙脫,從一塊巖石跳到另一塊巖石上,直到抵達棲息地。或許,最初給它們起名為跳巖企鵝的人,見證過這樣一路登上懸崖的艱險。
在雛鳥還未長大前,跳巖企鵝的雙親要一直這樣輪流外出覓食,帶著未消化完、圓鼓鼓的肚子往返于大海和懸崖頂之間。喂食時,饑腸轆轆的雛鳥會快速啄擊成鳥的嘴喙和面部。成鳥張開嘴,嘔出粉紅色的流體,將剛剛吃下去的半消化的食物,混合著消化液喂給幼崽。我們甚至還能看見跳巖企鵝“嘔吐物”里魚蝦的輪廓。
等這些雛鳥稍長大些,無法再蜷縮在父母懷里,也就意味著它們需要更多的食物。此時,企鵝父母不得不同時跳巖出海覓食,雛鳥們也開始離巢而去,與其他未成年的小企鵝待在一起,一大群集合起來,由少量成年企鵝輪流保護。人們將這種現(xiàn)象稱為“企鵝幼兒園”。等到雛鳥身上的絨毛大面積脫落,它們就可以獨自跳下懸崖覓食了。
跳巖企鵝普遍生活在偏遠的地方,很難受到人類活動的威脅,但在歷史上,北跳巖企鵝有過一段血腥的往事。
有記載稱,跳巖企鵝中大約有80%分布在南大西洋火山群島中的特里斯坦·達庫尼亞主島和戈夫島。這里最初有數(shù)以百萬計的跳巖企鵝,然而早期殖民者和海豹獵手對它們可謂“鵝盡其用”,從它們的窩里“偷”蛋,用它們的肉做誘餌捉龍蝦,將脂肪拿來煉油,拔掉絨毛填充枕頭,甚至連它們頭上的羽冠也不放過,用以裝飾當?shù)靥禺a(chǎn)的桌布……僅1920年,特里斯坦·達庫尼亞主島一地就有超過2.5萬枚企鵝蛋被人從窩里拿走,直接導(dǎo)致了跳巖企鵝的數(shù)量在短時間內(nèi)銳減。如今,特里斯坦只有200多名居民,他們依舊會在群島中的南丁格爾島等地拿取企鵝蛋,但立下規(guī)矩,每次只取一顆,大多數(shù)情況下是較小的那一顆。
2011年3月,遠居孤島的跳巖企鵝再次陷入了一場因人類活動意外導(dǎo)致的危機。
從巴西開往新加坡的一艘貨船在南丁格爾島觸礁,大約1500噸燃油泄漏進入海水,形成長達八英里的油膜。多達2萬只海鳥受到影響,附近島嶼也被此次生態(tài)大災(zāi)難波及。曾有攝影師拍攝當時的事故現(xiàn)場——數(shù)百只企鵝沾滿油污的畫面觸目驚心。當?shù)丨h(huán)保局緊急派遣營救人員前往營救企鵝,將它們轉(zhuǎn)移至其他島嶼接受治療。世界自然保護聯(lián)盟(IUCN)官員特雷弗格拉斯在一項聲明中說:“南丁格爾島的事故現(xiàn)場非??植馈?。
燃油比原油蒸發(fā)的速度快,但如果滲入進鳥兒的皮膚,就會損害內(nèi)臟。3月,原本是跳巖企鵝們結(jié)束繁殖周期和換羽毛過程后,準備游向大海深處覓食的時間。但附在企鵝身上的油漬就像緊身潛水衣上的破洞,讓原本互相緊扣在一起的羽毛變得疏散,冰冷的海水輕而易舉就能穿透羽毛沾到皮膚上,使得企鵝的體溫更容易降低。于是滿身油漬的企鵝只能盡力逃上岸,失去了覓食的能力。
在這一次漏油事故中,受到污染的跳巖企鵝總數(shù)一直未能查明。之后,當?shù)貚u民又自發(fā)開船航行30多公里,設(shè)法拯救了大約4000只北跳巖企鵝,這些“幸存者”被當?shù)厝朔胖迷谟斡境乩锵ば恼樟?,但最后僅有10%存活并被放歸野外。
有數(shù)據(jù)顯示,在過去的三十年間,跳巖企鵝的數(shù)量迅速大幅下降,現(xiàn)已被列為瀕危物種。
(編輯 胡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