毅點筆記
查理·芒格曾說過:“宏觀是我們必須要接受的,而微觀才是我們能有所作為的?!闭\然,我們很難改變宏觀環(huán)境,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們無法有所作為。從過往數據來看,宏觀指標和市場表現有較強的相關性,投資者可以利用宏觀指標來優(yōu)化投資。
但宏觀數據繁雜,究竟如何跟蹤數據?如何思考數據背后的邏輯?
如何判斷數據的影響?高毅資產基金經理助理此前在內部交流會上做了分享,主要思路如下:1.如果只能看兩個指標的話,我會建議看每個月都公布的PMI指數和M1增速。2.光看數據容易犯刻舟求劍的錯誤,更好的做法是去思考數據的變化以及背后的邏輯。3.十年期美債收益率可以簡單理解成全球的無風險收益率,它對全球資產定價都有非常重要的意義。4.怎么判斷經濟未來的發(fā)展?jié)摿Γ刻峁﹥蓚€思考的角度。第一個角度:算大賬,從GDP總量和人均GDP的角度出發(fā)看發(fā)展。5.第二個角度:回到經濟學的模型,如新古典增長模型,把增長的源泉拆分為全要素生產率、資本積累、勞動力投入三大方面,未來這三要素的增長走勢如何?6.要用辯證的眼光看發(fā)展,很多時候一個國家現在的優(yōu)勢有可能會變成未來發(fā)展的阻礙,從另一個角度來說,現在的困難也有可能會成為未來前進的動力。
想要理解宏觀經濟,我們可以先記住一些大的數,如每年中國名義GDP總量、人均GDP,記住這些大數后,按照GDP的構成方法做拆分,如按照生產法將其拆成第一產業(yè)、第二產業(yè)和第三產業(yè);按照支出法,拆成三駕馬車,即投資、消費和進出口。
宏觀到底怎么跟?看什么指標?如果只能看兩個指標的話,一定要我選,我可能推薦大家看每個月公布的PMI指數和M1增速這兩個指標。
比如PMI指數(PurchasingManagers'Index,采購經理指數)——每個月月底,國家統計局會公布當月的PMI,這個數據可以較早地反映最近的宏觀經濟走勢。PMI高于50%時,反映經濟總體較上月擴張;低于50%,則反映經濟總體較上月收縮。比如M1增速——在國內,M1指“狹義貨幣”,即M0(流通中的現金)加上企業(yè)活期存款,可以簡單認為M1代表短期內在經濟體中流通的錢。還有一個M2、即“廣義貨幣”,比M1多企業(yè)定期存款、居民儲蓄存款和其他存款等。通常情況下,如果M1增速大于M2增速,意味著企業(yè)活期存款的增速大于企業(yè)定期存款和居民存款的增速,表明企業(yè)對經濟的預期比較樂觀,更愿意持有活期存款,可以隨時用于投資的資金就增加了,實體經濟的流動性會比較充裕。光看數據容易犯刻舟求劍的錯誤,更好的做法是,除了看數據,我們要去思考數據的變化以及背后的邏輯。比如M1增速和股市估值總體上是高度相關的,但是有時候它們的走勢也會出現背離,這種變化背后的原因和邏輯是什么?這是值得我們思考的。如果時間充裕,想多看一些宏觀指標,就可以依照宏觀數據體系,每個月看一下國家統計局、央行、海關總署公布的數據;如果還有時間,可以再跟蹤重點的日度、周度高頻數據,來輔助驗證我們的宏觀邏輯。比如,我們觀察到上述的M1和估值背離的現象后,可以用信貸增速、指征全社會總需求的核心CPI、消費者信心指數等數據來驗證我們的邏輯分析。
推薦三種基礎方法。一是從時效性維度著手,尋找更早發(fā)布的數據。比如,PMI是每個月最早發(fā)布的宏觀數據,我們就會非常重視,它能幫助我們更好地預測半個月之后才公布的其他一系列宏觀數據,如工業(yè)增加值、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固定資產投資等。還有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高頻數據,如耗煤數據,公布的頻次比較高,我們可以從耗煤數據推測當月的發(fā)電量情況……如果我們把所有的高頻跟蹤數據綜合起來,就能夠形成一套實時預測模型。二是從指標間的邏輯關系入手。如貨幣供應的增長會領先于實體經濟回暖,因為一個企業(yè)要開展業(yè)務,很多情況下要先去融資,然后擴大生產,之后才會體現為業(yè)務的增長,也就是經濟活動的回升。三是從數據分析維度著手。大部分情況下,環(huán)比數據比同比數據有一定的領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