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明 王曉佳 劉 剛
(北京中醫(yī)醫(yī)院懷柔醫(yī)院內分泌科,北京,101400)
在我國,糖尿病是一種多發(fā)疾病,相關數(shù)據(jù)顯示,我國糖尿病的發(fā)病人數(shù)高達1.1億,同時致死率超過10%,其中糖尿病周圍血管病(Diabetic Peripheral Vascular Disease,DPVD)是其中常見的一種慢性并發(fā)癥[1-2]。DPVD患者會出現(xiàn)微血管病變以及下肢動脈粥樣硬化,隨著病情進展,會導致多種并發(fā)癥,對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嚴重影響[3]。DPVD的致病因素較為復雜,相關研究表明,其與患者長期高血糖、脂質代謝異常以及血流動力學異常等密切相關[4]。有研究報道,治療DPVD患者的關鍵在于促進血流變學的改善[5]。目前臨床上治療DPVD主要以西醫(yī)循證治療為主,常采用降糖、改善微循環(huán)及細胞代謝過程等綜合手段,但臨床療效欠佳,同時由于長期服藥給患者帶來的不良反應較多,不利于患者康復[6]。中醫(yī)認為,DPVD病機主要在于氣陰兩虛、瘀血阻絡,采用多環(huán)節(jié)與多靶點的治療方式能夠有效調節(jié)整體療效[7]。近年來,中醫(yī)治療DPVD取得了一定的研究進展,補陽還五湯具有補氣活血之效,針灸治療能夠疏通經絡,但采用補陽還五湯聯(lián)合針灸治療DPVD的療效鮮有報道。鑒于此,本研究探討補陽還五湯聯(lián)合針灸治療對DPVD患者血糖代謝及血流變學的影響。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6月至2022年6月北京中醫(yī)醫(yī)院懷柔醫(yī)院收治的氣虛血瘀證DPVD患者96例作為研究對象,以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患者分成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48例。對照組中男27例,女21例;年齡44~75歲,平均年齡(58.14±7.29)歲;糖尿病病程3~10年,平均病程(7.28±1.89)年;DPVD病程1~7年,平均病程(4.85±1.26)年;體質量指數(shù)(Body Mass Index,BMI)為19.96~27.67 kg/m2,平均BMI(25.10±2.18)kg/m2;并發(fā)癥中糖尿病腎病15例、糖尿病眼病17例、周圍神經病變22例;合并高血壓21例、高血脂14例、冠心病7例。觀察組中,男28例,女20例;年齡44~74歲,平均年齡(57.52±7.51)歲;糖尿病病程3~10年,平均病程(7.47±1.67)年;DPVD病程1~7年,平均病程(4.73±1.16)年;BMI為20.01~27.58 kg/m2,平均BMI為(24.94±2.18)kg/m2;并發(fā)癥中糖尿病腎病17例、糖尿病眼病16例、周圍神經病變21例;合并高血壓24例、高血脂15例、冠心病6例。2組各項基線數(shù)據(jù)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倫理審批號:LL2019-LW01)。
1.2 診斷標準 滿足相關中西醫(yī)診斷要求[8-9],有臨床糖尿病病史,伴有下肢麻木、刺痛、有冰涼感、間歇性跛行等,靜息踝/肱指數(shù)≤0.9;且經臨床影像學檢查發(fā)現(xiàn)存在動脈硬化、血管壁增厚、內膜回聲不均勻,可見粥樣斑塊強回聲,動脈管閉塞、迂曲、狹窄等,血流峰時速減慢,阻力指數(shù)增高。中醫(yī)診斷為氣虛血瘀證,主癥為下肢麻木、疼痛,足部感覺減弱,次癥包括面色晦暗、胸悶、形體消瘦,舌脈表現(xiàn)為舌苔白,脈沉弦。
1.3 納入標準 1)滿足上述診斷標準;2)意識正常,對治療依從性較高;3)年齡18~80歲;4)患者對本研究方案充分了解后簽署同意書。
1.4 排除標準 1)伴有心、肝、腎等人體重要器官異常;2)伴有精神疾病,依從性較差;3)對本研究中補陽還五湯過敏;4)患有任何可能影響結果的皮膚疾病;5)患有腰椎病等其他引起患者下肢麻木、刺痛、有冰涼感、間歇性跛行等癥狀的疾病;6)妊娠和哺乳期婦女。
1.5 脫落與剔除標準 1)未按規(guī)定服藥;2)撤回同意書。
1.6 治療方法 2組患者均控制飲食,注重低鹽低脂飲食,常規(guī)進行健康教育、運動鍛煉及應用藥物降糖等干預,其中降糖藥物使用格列吡嗪(江西澤眾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6021386),5~10 mg/次,3次/d,餐前半小時口服。對照組患者給予針灸治療。治療時指導患者取仰臥位,選取陽陵泉、陰陵泉、足三里、豐隆、血海、涌泉等穴位,對相關穴位處皮膚進行消毒后,采用平補平瀉的手法,得氣后施針,刺入深度為20 mm左右,留針時間為30 min。每周連續(xù)治療5 d后休息2 d。在此基礎上觀察組患者給予補陽還五湯進行聯(lián)合治療。補陽還五湯藥方組成為黃芪60 g,當歸尾、赤芍、川芎、桃仁、地龍各10 g,紅花6 g、桂枝10 g、川牛膝10 g。取上述藥方,加8~10倍量水浸泡30 min后,常壓煎煮60 min,取300 mL,每日1劑,分早晚2次餐后口服。2組患者均持續(xù)治療2個月。
1.7 觀察指標與方法 1)觀察2組患者臨床證候評分。主要包括靜息痛、間歇性跛行以及冰涼感,根據(jù)患者的臨床癥狀嚴重程度,無癥狀計1分,輕度計2分,中度計4分,重度計6分[10]。2)觀察2組患者踝肱指數(shù)(Ankle Brachial Index,ABI)與足背動脈血流速度。采用超聲診斷儀(飛利浦公司,荷蘭,型號:IU22)檢測2組治療前后的ABI與足背動脈血流速度。3)觀察2組患者血糖代謝指標水平。于治療前后檢測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BG)、餐后2 h血糖(2 h Plasma Glucose,2 h PG)及糖化血紅蛋白(Glycosylated Hemoglobin,HbA1c)水平。4)觀察2組患者血流變學指標水平。采用血流探測儀(林電器株式會社,日本,型號:ES-1000SPM)檢測2組低切全血黏度(Blood Viscosity Low,BVL)、高切全血黏度(Blood Viscosity High,BVH)、血漿黏度(Plasma Viscosity,PV)及纖維蛋白原(Fibrinogen,Fg)水平。5)觀察2組患者治療期間不良反應的發(fā)生情況。
1.8 療效判定標準 根據(jù)治療后患者的病情改善程度評價臨床療效[11]。痊愈:患者靜息痛、間歇性跛行以及冰涼感等臨床癥狀完全消失,中醫(yī)證候評分減少≥90%,ABI>1.0,足背動脈流血量恢復至正常水平。顯效:患者靜息痛、間歇性跛行以及冰涼感等癥狀明顯改善,中醫(yī)證候評分減少70%~89%,0.9 2.1 2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2組患者均無脫落與剔除病例。治療后觀察組臨床療效的總有效率為91.67%,高于對照組的68.7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例(%)] 2.2 2組患者臨床證候評分比較 治療前2組患者各臨床證候評分之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組患者靜息痛、間歇性跛行以及冰涼感的臨床證候評分均減少,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臨床證候評分比較分) 2.3 2組患者ABI與足背動脈流血量比較 治療前2組患者ABI與足背動脈血流速度之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組患者ABI與足背動脈血流速度均增加,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ABI與足背動脈流血量比較 2.4 2組患者血糖代謝FBG、2 h PG及HbA1c比較 治療前2組患者血糖代謝FBG、2 h PG及HbA1c水平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組患者FBG、2 h PG及HbA1c較治療前低,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4。 表4 2組患者血糖代謝指標水平比較 2.5 2組患者BVL、BVH、PV及Fg比較 治療前2組BVL、BVH、PV及Fg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組患者BVL、BVH、PV及Fg較治療前低,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5。 表5 2組患者BVL、BVH、PV及Fg比較 2.6 2組患者不良反應比較 觀察組與對照組不良反應總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6。 表6 2組患者不良反應比較[例(%)] DPVD患者的發(fā)病部位主要集中于下肢動脈,若不及時干預,極易導致下肢感染、潰瘍甚至壞疽等的發(fā)生[12-13]。DPVD的主要病理機制為動脈粥樣硬化,由于DPVD患者機體內血糖水平較高,促進糖化血紅蛋白表達增加,同時血管內部供氧及營養(yǎng)物質減少,使血管內皮長期處于缺氧缺血狀態(tài),易引發(fā)血管腔堵塞、血流異常及血栓等,對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威脅[14-15]。臨床上常規(guī)降糖及擴張血管藥物雖然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DPVD患者的臨床癥狀,但尚未取得理想療效,同時長期用藥易導致患者的呼吸、泌尿系統(tǒng)等產生不良反應,降低治療依從性[16-17]。中醫(yī)認為DPVD屬于脫疽、脈痹、痹證等范疇,其病機在于氣虛血瘀、氣血不足,常因糖尿病不愈,消渴日久,導致氣陰虧虛、臟腑失調、氣血不通,經絡阻痹,久病不通而瘀;加上風寒濕邪入侵機體,使經絡、肌肉失去濡養(yǎng),從而表現(xiàn)為下肢麻木、疼痛;因此應以活血益氣、通絡化瘀為主,予以內服外治相結合治療[18]。 本研究結果顯示,經過治療后觀察組臨床療效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且觀察組患者靜息痛、間歇性跛行以及冰涼感的臨床證候評分低于對照組,同時ABI與足背動脈流血量高于對照組,提示補陽還五湯聯(lián)合針灸治療氣虛血瘀證DPVD療效肯定,可緩解靜息痛等臨床癥狀及周圍血管病變情況。主要原因在于補陽還五湯方中含有的黃芪具有補氣升陽、生津養(yǎng)血之效,當歸尾具有補血活絡、活血化瘀之效,赤芍具有祛瘀止痛之效,川芎、桃仁及紅花具有活血化瘀、行氣補血之效,地龍能清熱息風、活血通絡,桂枝溫經通絡,川牛膝活血祛瘀、引藥下行,全方共用,共奏活血益氣、通絡化瘀、滋養(yǎng)筋肉之功。此外,針灸治療時選取的足三里、陰陵泉、陽陵泉、血海、涌泉等穴位能夠直達病灶處,促進氣血運行。足三里能夠活絡舒筋,陰陵泉、陽陵泉、血海、涌泉等穴位能夠活血益氣、祛瘀通絡。二者聯(lián)合治療,內服外治能夠互為補充,發(fā)揮協(xié)同作用,提高臨床療效,促進DPVD患者的康復。 本研究結果還顯示,經過治療后2組患者的FBG、2 h PG、HbA1c水平均較治療前降低,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均P<0.05),提示補陽還五湯聯(lián)合針灸治療能改善DPVD患者的血糖代謝水平。這是因為補陽還五湯方中黃芪的主要化學成分為黃芪多糖,其能夠降低內質網應激程度,同時有效調節(jié)胰島素抵抗,并能提高患者機體胰島素的敏感性,從而有效控制患者的血糖水平。另外通過針灸治療能有效刺激穴位處相關的外周組織,并增加DPVD患者迷走-胰島素系統(tǒng)的興奮性,從而加快機體內葡萄糖的吸收與利用,達到改善血糖水平的目的[19]。與此同時,經過治療后2組患者的BVL、BVH、PV及Fg水平均較治療前降低,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說明補陽還五湯聯(lián)合針灸治療能改善DPVD患者的血流變學。王佳君和肖展翅[20]研究證實補陽還五湯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的全血黏度等血流動力學指標,本研究結果與之具有一致性。這是因為補陽還五湯能夠通過抑制患者機體內血管平滑肌細胞增殖及凝血酶因子活性,同時阻止血小板相關活化因子與其受體的結合過程,從而促進患者血管微循環(huán)的改善,并能發(fā)揮抗血栓及血管保護作用[21]。觀察組與對照組不良反應總發(fā)生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說明補陽還五湯聯(lián)合針灸治療不會增加不良反應的發(fā)生,安全性較高。本研究局限性在于樣本量較少,單中心試驗,因此今后的研究可設計大樣本量、多中心試驗對其聯(lián)合療效進行驗證。 綜上所述,補陽還五湯聯(lián)合針灸治療氣虛血瘀證DPVD患者臨床療效確切,能緩解臨床癥狀與周圍血管病變情況,并有助于改善血糖代謝及血流變學指標水平,具有一定的臨床應用價值。 利益沖突聲明:無。2 結果
3 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