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亞利, 高 龍, 康曉育, 魏 寧, 楊 柯, 陳 迪
(秦嶺國家植物園, 陜西 西安 710061)
植物在全球生態(tài)系統(tǒng)中是第一生產(chǎn)力,為人類及其他生物提供了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植物多樣性是生物多樣性的重要組成部分[1-2]。中國是全世界1/10植物物種生存的家園,野生植物種類十分豐富,高等植物高達3.6萬種,其中特有種1.5~1.8萬種[3]。21世紀以來,隨著經(jīng)濟發(fā)展,在自然或人為作用下,全球生態(tài)環(huán)境急劇變化,部分野生動植物生境遭到破壞,加之資源利用過度,野生動植物的數(shù)量和種類不斷減少,瀕危程度加劇,全球約10%~15%的動植物處于瀕危狀態(tài),而中國處于瀕危狀態(tài)的動植物種類占比遠高于全球,達到15%~20%[4-5]。珍稀瀕危植物在植物多樣性保護中占據(jù)關鍵位置,其不僅是推動植物起源和系統(tǒng)演化研究的動力來源,還是遺傳育種的珍貴材料,其中孑遺植物更是古地質、古氣候的活記錄,因此開展珍稀瀕危植物保護研究,有不可替代的科學意義及長遠的社會和經(jīng)濟價值[1]。
陜西省縱貫亞熱帶、暖溫帶和溫帶,植被類型以亞熱帶常綠和落葉闊葉林、暖溫帶落葉闊葉林以及溫帶干旱草原為主[6],南北跨越8個緯度,涵蓋了森林區(qū)、森林草原過渡區(qū)和草原區(qū)三大植被區(qū),生物多樣性非常豐富。最新調查結果顯示:陜西省野生、歸化及栽培維管植物有5 161種(含種下分類群),隸屬于209科1 316屬4 701種,種下分類群有112亞種488變種17變型[7]。陜西省面積僅占中國國土面積的2.1%,但承載了中國約18%的植物物種,其植物資源在中國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但由于長期的亂砍濫伐、重利用輕保護,陜西省植物多樣性遭到嚴重破壞,許多具有潛在利用價值的植物已瀕危,如不采取措施,分布區(qū)狹小的珍稀瀕危植物必將滅絕[8]。
2021年,國家林業(yè)和草原局及農(nóng)業(yè)農(nóng)村部公布了《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2022年陜西省公布了《陜西省分布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陜西省分布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種類約占全國的10%?;谶@2個名錄,結合野外調查、資料查閱和標本查閱,本研究對陜西省分布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的地理成分和分布特征進行分析,以期為陜西省分布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的科學保護與可持續(xù)利用提供依據(jù)和指導,為陜西省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深入研究提供參考。
陜西省位于中國中部偏東,地理坐標為東經(jīng)105°29′~111°14′、北緯31°43′~39°34′,總面積超過2×105km2,東西窄,南北長,溫度帶由南向北依次為亞熱帶、暖溫帶和溫帶。陜西省南北氣候差異明顯,屬溫帶大陸性氣候[9-10]。北山和秦嶺把陜西省分為三大自然區(qū),分別為北部黃土高原區(qū)、中部關中平原區(qū)和南部秦巴山區(qū)。長城沿線以北為溫帶干旱半干旱氣候,陜北其余地區(qū)和關中平原為暖溫帶半干旱或半濕潤氣候,陜南盆地為北亞熱帶濕潤氣候,陜南山地大部為暖溫帶濕潤氣候。陜西省不同地區(qū)年平均氣溫7 ℃~16 ℃,且由南向北逐漸降低。陜西省不同地區(qū)年降水量由南向北遞減,受山地地形影響明顯。土壤由南向北依次為黃棕壤、黃褐土、褐土、黑土、栗鈣土。
陜西省氣候和地貌條件復雜多樣,植物資源豐富。陜西省境內秦嶺海拔1 500~3 000 m,山坡北陡南緩,是秦嶺山脈核心區(qū)域,主峰太白山生物多樣性豐富,海拔達3 767 m[11]。秦嶺以南主要分布落葉闊葉林,秦嶺以北分布落葉闊葉林、森林草原、草原及非地帶性荒漠植被。陜西省地勢南北高、中間低,有高原、山地、平原和盆地等地形,秦嶺及其以南多為高山,垂直分布差異明顯,植物種類豐富,維管植物多達3 500種以上,約為秦嶺以北植物種類的3倍。珍稀瀕危植物在陜南的分布遠多于陜北和關中[10]。
1.2.1 野外調查 2017年至2023年,秦嶺國家植物園聯(lián)合西安植物園、西北農(nóng)林科技大學、榆林沙生植物園等單位進行野外調查,調查區(qū)域覆蓋陜西全省。根據(jù)陜西省實際情況及野外調查規(guī)程,按照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的分布特點,分布面積大且均勻的物種采用樣方法,分布面積較大且隨機或者沿特殊生境呈帶狀分布的物種采用樣線法,分布數(shù)量少的物種采用實測法。
1.2.2 資料和標本查閱 根據(jù)2021年公布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和2022年公布的《陜西省分布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查閱《陜西植物志》[12]、《陜西省維管植物名錄(2021版)》[7]、iPlant植物智-植物物種信息系統(tǒng)(http:∥www.iplant.cn/)和中國植物圖像庫(PPBC,http:∥ppbc.iplant.cn/),并在野外調查的基礎上,檢索國家標本資源共享平臺(NSII,http:∥www.nsii.org.cn/2017/home.php)和中國數(shù)字植物標本館(CVH,https:∥www.cvh.ac.cn/)中陜西省分布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標本。
參考文獻[13-14]對陜西省分布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科、屬的分布區(qū)類型進行分析。
根據(jù)各植物的海拔范圍(植物分布的最低海拔至最高海拔)劃定其海拔區(qū)間,同一植物在不同海拔區(qū)間可重復統(tǒng)計。
陜西省分布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共103種(含亞種、變種,下同),隸屬于38科66屬。其中,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5科6屬8種,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37科63屬95種。在科水平上,蘭科(Orchidaceae)種類最多,有26種,占陜西省分布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總種數(shù)的25.2%。在屬水平上,杓蘭屬(CypripediumLinn.)和重樓屬(ParisLinn.)種類較多,分別有9和7種。從特有成分看,陜西省分布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中的中國特有種68種(附表1),占陜西省分布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總種數(shù)的66.0%;陜西省特有種5種,分別為華山新麥草(PsathyrostachyshuashanicaKeng ex P. C. Kuo)、太白杓蘭(CypripediumtaibaienseG. H. Zhu et S. C. Chen)、秦嶺石蝴蝶(PetrocosmeaqinlingensisW. T. Wang)、長柱玄參(ScrophulariastylosaTsoong)和矮牡丹(PaeoniajishanensisT. Hong et W. Z. Zhao)。
2.2.1 科的分布區(qū)類型 對陜西省分布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科的分布區(qū)類型進行統(tǒng)計,結果見表1。結果顯示:陜西省分布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科的分布區(qū)類型有6個分布型和5個變型。世界分布型有14科,占陜西省分布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總科數(shù)的36.8%,分別為石松科(Lycopodiaceae)、蘭科、禾本科(Poaceae)、毛茛科(Ranunculaceae)、景天科(Crassulaceae)、薔薇科(Rosaceae)、榆科(Ulmaceae)、千屈菜科(Lythraceae)、蓼科(Polygonaceae)、茜草科(Rubiaceae)、茄科(Solanaceae)、木樨科(Oleaceae)、玄參科(Scrophulariaceae)和桔???Campanulaceae)。泛熱帶分布型有6科,占陜西省分布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總科數(shù)的15.8%,分別為馬兜鈴科(Aristolochiaceae)、樟科(Lauraceae)、藜蘆科(Melanthiaceae)、豆科(Fabaceae)、無患子科(Sapindaceae)和蕓香科(Rutaceae)。東亞(熱帶、亞熱帶)及熱帶南美間斷分布型有苦苣苔科(Gesneriaceae)和五加科(Araliaceae)2科。北溫帶分布型及其變型共有9科,占陜西省分布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總科數(shù)的23.6%,其中,北溫帶分布型有4科,分別為百合科(Liliaceae)、芍藥科(Paeoniaceae)、列當科(Orobanchaceae)和松科(Pinaceae);北溫帶和南溫帶間斷分布變型有4科,分別為紅豆杉科(Taxaceae)、罌粟科(Papaveraceae)、胡頹子科(Elaeagnaceae)和殼斗科(Fagaceae);歐亞和南美溫帶間斷分布變型僅小檗科(Berberidaceae)1科。東亞和北美間斷分布型有木蘭科(Magnoliaceae)和藍果樹科(Nyssaceae)2科。地中海區(qū)至中亞和南非洲和/或大洋洲間斷分布變型僅鎖陽科(Cynomoriaceae)1科。中亞東部至喜馬拉雅和中國西南部分布變型僅星葉草科(Circaeasteraceae)1科。東亞分布型及其變型共有3科,其中,東亞分布型僅獼猴桃科(Actinidiaceae)1科,中國-日本分布變型有昆欄樹科(Trochodendraceae)和連香樹科(Cercidiphyllaceae)2科。從科的分布特征來看,溫帶成分(9科)和熱帶成分(8科)占比均較大,溫帶成分略占優(yōu)勢,說明陜西省分布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既有溫帶性質,也有熱帶性質。
2.2.2 屬的分布區(qū)類型 對陜西省分布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屬的分布區(qū)類型進行統(tǒng)計,結果見表2。結果顯示:陜西省分布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屬的分布區(qū)類型有12個分布型和8個變型。泛熱帶分布型有3屬,分別為三芒草屬(AristidaLinn.)、石杉屬(HuperziaBernh.)和紅豆屬(OrmosiaJacks.)。熱帶亞洲和熱帶美洲間斷分布型僅楠屬(PhoebeNees)1屬。熱帶亞洲至熱帶大洋洲分布型有5屬,分別為樟屬(CamphoraFabr.)、蘭屬(CymbidiumSw.)、天麻屬(GastrodiaR. Br.)、紫薇屬(LagerstroemiaLinn.)和蝴蝶蘭屬(PhalaenopsisBlume)。熱帶亞洲至熱帶非洲分布型僅大豆屬(GlycineWilld.)1屬。熱帶亞洲(印度-馬來西亞)分布型及其變型共有5屬,其中,熱帶亞洲(印度-馬來西亞)分布型有3屬,分別為柑橘屬(CitrusLinn.)、石斛屬(DendrobiumSw.)和石蝴蝶屬(PetrocosmeaOliv.);熱帶印度至華南(尤其云南南部)分布變型僅獨蒜蘭屬(PleioneD. Don)1屬;緬甸、泰國至華西南分布變型僅穗花杉屬(AmentotaxusPilg.)1屬。北溫帶分布型及其變型共有22屬,其中,北溫帶分布型有20屬,占陜西省分布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總屬數(shù)的30.3%,分別為冷杉屬(AbiesMill.)、槭屬(AcerLinn.)、冰草屬(AgropyronGaertn.)、黃連屬(CoptisSalisb.)、紫堇屬(CorydalisDC.)、杓蘭屬、胡頹子屬(ElaeagnusLinn.)、披堿草屬(ElymusLinn.)、水青岡屬(FagusLinn.)、梣屬(FraxinusLinn.)、貝母屬(FritillariaLinn.)、手參屬(GymnadeniaR. Br.)、百合屬(LiliumLinn.)、芍藥屬(PaeoniaLinn.)、云杉屬(PiceaA. Dietrich)、李屬(PrunusLinn.)、櫟屬(QuercusLinn.)、玄參屬(ScrophulariaLinn.)、紅豆杉屬(TaxusLinn.)和榆屬(UlmusLinn.);北極-高山分布變型僅紅景天屬(RhodiolaLinn.)1屬;北溫帶和南溫帶間斷(“全溫帶”)分布變型僅枸杞屬(LyciumLinn.)1屬。東亞和北美間斷分布型有6屬,分別為厚樸屬(HoupoeaN. H. Xia et C. Y. Wu)、鵝掌楸屬(LiriodendronLinn.)、木樨屬(OsmanthusLour.)、人參屬(PanaxLinn.)、黃杉屬(PseudotsugaCarrière)和榧屬(TorreyaArn.)。舊世界溫帶分布型及其變型共有4屬,其中,舊世界溫帶分布型有3屬,分別為芨芨草屬〔Neotrinia(Tzvelev) M. Nobis, P. D. Gudkova et A. Nowak〕、蕎麥屬(FagopyrumMill.)和重樓屬;地中海區(qū)和喜馬拉雅間斷分布變型僅櫸屬(ZelkovaSpach)1屬。地中海區(qū)、西亞至中亞分布型及其變型共有2屬,其中,地中海區(qū)、西亞至中亞分布型僅鎖陽屬(CynomoriumLinn.)1屬;地中海區(qū)至中亞和墨西哥至美國南部間斷分布變型僅甘草屬(GlycyrrhizaLinn.)1屬。中亞分布型僅新麥草屬(PsathyrostachysNevski)1屬。東亞分布型及其變型共有9屬,其中,東亞分布型有5屬,分別為獼猴桃屬(ActinidiaLindl.)、白及屬(BletillaRchb. f.)、大百合屬〔Cardiocrinum(Endl.) Lindl.〕、杜鵑蘭屬(CremastraLindl.)和桃兒七屬(SinopodophyllumT. S. Ying);中國-喜馬拉雅分布變型有鬼臼屬(DysosmaWoodson)和水青樹屬(TetracentronOliv.)2屬;中國-日本分布變型有連香樹屬(CercidiphyllumSiebold et Zucc.)和黃檗屬(PhellodendronRupr.)。中國特有分布型有7屬,分別為獨花蘭屬(ChangnieniaS. S. Chien)、珙桐屬(DavidiaBaill.)、刺萼參屬(EchinocodonD. Y. Hong)、香果樹屬(EmmenopterysOliv.)、獨葉草屬(KingdoniaBalf. f. et W. W. Sm.)、馬蹄香屬(SarumaOliv.)和崖白菜屬〔Triaenophora(Hook. f.) Soler.〕。從屬的分布特征來看,陜西省分布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屬的地理成分較多,溫帶成分(26屬)占優(yōu)勢,熱帶成分次之(15屬),分別占陜西省分布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總屬數(shù)的39.4%和22.7%,表明陜西省分布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以溫帶成分為主,同時熱帶成分占有一定比例,體現(xiàn)了過渡性的特點。
表2 陜西省分布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屬的分布區(qū)類型
2.3.1 水平分布特征 關中平原地勢平坦,為重要的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區(qū),人口稠密,自然植被罕見,栽培植物種類豐富,該區(qū)域分布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僅野大豆(GlycinesojaSiebold et Zucc.)1種,因此,根據(jù)陜西省分布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的分布特點,將水平分布區(qū)分為秦嶺地區(qū)、巴山地區(qū)和陜北黃土高原。調查結果(附表1)顯示:秦嶺和巴山地區(qū)分布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占絕對優(yōu)勢(95種),占陜西省分布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總種數(shù)的92.2%。秦嶺地區(qū)分布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種類最多(75種),占陜西省分布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總種數(shù)的72.8%,如川貝母(FritillariacirrhosaD. Don)、太白杓蘭和桃兒七〔Sinopodophyllumhexandrum(Royle) Ying〕等;巴山地區(qū)次之(70種),占陜西省分布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總種數(shù)的68.0%,如穗花杉〔Amentotaxusargotaenia(Hance) Pilg.〕、黃杉(PseudotsugasinensisDode)和巴山重樓(ParisbashanensisF. T. Wang et Tang)等;陜北黃土高原最少(12種),占陜西省分布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總種數(shù)的11.7%,分別為沙蘆草(AgropyronmongolicumKeng)、阿拉善鵝觀草〔Elymusalashanicus(Keng) S. L. Chen〕、紫芒披堿草(ElymuspurpuraristatusC. P. Wang et H. L. Yang)、毛披堿草(ElymusvilliferC. P. Wang et H. L. Yang)、紫斑牡丹〔Paeoniarockii(S. G. Haw et Lauener) T. Hong et J. J. Li〕、鎖陽(CynomoriumsongaricumRupr.)、野大豆、甘草(GlycyrrhizauralensisFisch.)、甘肅桃〔Prunuskansuensis(Rehd.) Skeels〕、黑果枸杞(LyciumruthenicumMurray)、狹葉重樓(Parispolyphyllavar.stenophyllaFranch.)和矮牡丹(PaeoniajishanensisT. Hong et W. Z. Zhao)。秦嶺地區(qū)、巴山地區(qū)和陜北黃土高原共有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有3種,分別為甘肅桃、狹葉重樓和野大豆。
2.3.2 垂直分布特征 陜西省分布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的垂直分布明顯,劃分為低山林帶〔海拔(Alt)<1 200 m〕、中山林帶(1 200 m≤Alt≤2 300 m)和亞高山草甸(Alt>2 300 m)。調查結果(附表1)顯示:中山林帶分布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種類最多(74種),占陜西省分布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總種數(shù)的71.8%,如黃杉、廟臺槭(AcermiaotaienseP. C. Tsoong)、香果樹(EmmenopteryshenryiOliv.)、水曲柳(FraxinusmandshuricaRupr.)、厚樸〔Houpoeaofficinalis(Rehder et E. H. Wilson) N. H. Xia et C. Y. Wu〕和長序榆(UlmuselongataL. K. Fu et C. S. Ding)等;低山林帶次之(54種),占陜西省分布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總種數(shù)的52.4%,如紅豆樹(OrmosiahosieiHemsl. et Wils.)、曲莖石斛(DendrobiumflexicauleZ. H. Tsi)、石生黃堇(CorydalissaxicolaBunting)和翅果油樹(ElaeagnusmollisDiels)等;亞高山草甸最少(28種),占陜西省分布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總種數(shù)的27.2%,如太白貝母、褐花杓蘭(CypripediumcalcicolaSchlechter)、毛杓蘭(CypripediumfranchetiiE. H. Wilson)、太白杓蘭、手參〔Gymnadeniaconopsea(Linn.) R. Br.〕、西南手參(GymnadeniaorchidisLindl.)、三刺草(AristidatrisetaKeng)、桃兒七和獨葉草(KingdoniaunifloraBalf. f. et W. W. Smith)。其中,金蕎麥〔Fagopyrumdibotrys(D. Don) Hara〕的垂直分布跨度較大,在海拔250~3 200 m均有分布。
陜西省復雜的地形地貌造就了該地區(qū)分布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地理成分的復雜多樣。無論從科水平還是屬水平,陜西省分布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中,溫帶成分占優(yōu)勢,并伴有熱帶成分,其中,在科水平,溫帶成分占23.6%,熱帶成分占21.1%;在屬水平,溫帶成分占39.4%,熱帶成分占22.7%,體現(xiàn)了過渡性的特點。陜西省分布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中,中國特有分布型有7屬,所占比例達10.6%,高于中國種子植物區(qū)系的中國特有分布型比例(7.6%)[15],也遠高于新疆分布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的中國特有分布型比例(4.2%)[16]。同時,陜西省分布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屬的分布區(qū)類型數(shù)量較多,有12個分布型和8個變型,多于新疆分布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屬的分布區(qū)類型數(shù)量(5個分布型和8個變型)[16],這與陜西省特殊的氣候和地貌為許多珍稀瀕危植物和孑遺種提供了適宜的生長環(huán)境密切相關。
從科的水平看,陜西省分布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中蘭科種類最多,有26種,遠多于內蒙古自治區(qū)(6種)[17]和江蘇省(6種)[18]。從屬的水平看,陜西省分布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中杓蘭屬和重樓屬種類較多,其中,杓蘭屬種類(9種)多于內蒙古自治區(qū)(4種)[17],與植物資源豐富的貴州省(9種)[19]一致;重樓屬種類(7種)也遠多于江蘇省(2種)[18]和廣東省(4種)[20]。中國特有種(68種)遠多于同處西北地區(qū)的甘肅省(14種)[21],也多于內蒙古自治區(qū)(11種)[17]和廣東省(13種)[20]。
陜西省分布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水平分布區(qū)中秦嶺和巴山地區(qū)占絕對優(yōu)勢(分別占72.8%和68.0%),且多數(shù)為藥用植物資源,陜北黃土高原占11.7%,這種分布格局受地質和自然地理條件的綜合影響。秦巴山區(qū)跨五省,兼有黃河流域與長江流域之土地,在其高大山體的屏蔽作用下,冰河期和冰后期多種植物在此“避難所”得以生存,保留了很多孑遺植物。另外,由于暖溫帶和亞熱帶氣候的交互作用,秦巴山區(qū)植被具有過渡帶的特點,物種資源豐富,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分布較多。從地理位置看,秦巴山區(qū)位于中國中部,處于東西和南北植物的交匯區(qū)及過渡帶,植物區(qū)系成分復雜,且該地區(qū)有較大面積的森林或原始森林,如太白山和神農(nóng)架,人類活動少,野生植物資源豐富,因此在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水平分布中占有絕對優(yōu)勢[22-23]。
陜西省分布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的垂直分布明顯,這與秦嶺和巴山地區(qū)多高山、垂直分布差異大有關,其中中山林帶〔1 200 m≤海拔(Alt)≤2 300 m〕分布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最多,這一垂直地帶面積寬廣、地形復雜、環(huán)境多樣、水熱條件適宜,為落葉闊葉林和常綠闊葉林帶,同時,這一分布帶人類活動也最為頻繁,自然植被遭到嚴重破壞,珍稀瀕危植物的生境不斷縮減,需加大保護力度[6]。亞高山草甸(Alt>2 300 m)分布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有28種,僅占陜西省分布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總種數(shù)的27.2%,多數(shù)為草本植物,如獨葉草、桃兒七、扇脈杓蘭(CypripediumjaponicumThunb.)和太白杓蘭等,其原生境為青藏高原,太白山具備類似海拔的山地、氣候及土壤,成為其適生環(huán)境。中山林帶和亞高山草甸分布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多數(shù)為零星分布,很難被發(fā)現(xiàn),如中華石杉〔Huperziachinensis(Christ) Ching〕、蛇足石杉〔Huperziaserrata(Thunb. ex Murray) Trevis.〕和伏貼石杉〔Huperziaappressa(Desv.) L?ve et L?ve〕等。最新研究結果表明:蛇足石杉僅分布于中國東北地區(qū),分布于陜西的“蛇足石杉”,應該為長柄石杉〔Huperziajavanica(Sw.) Fraser-Jenk.〕[18,24]。
陜西省分布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生存現(xiàn)狀堪憂,存在以下問題:1)陜西省分布的大部分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的種群分布范圍狹窄,自然棲息地破碎化嚴重,許多物種已呈“孤島狀”分布,如長序榆、黃杉、細葉楠(PhoebehuiCheng ex Yang)和秦嶺石蝴蝶等,種內或種間基因交流受阻,種群退化加劇。2)部分野生植物天然更新和自我繁殖困難,生長衰退狀況加劇。3)個別種群棲息地破壞嚴重,種群個體數(shù)量稀少,在野外零星分布,面臨消亡的威脅。因此,應針對陜西省分布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開展野外評估,尤其是具有經(jīng)濟價值、國家評估數(shù)據(jù)缺乏和瀕危的野生種群,明確其地理位置和種群規(guī)模,在國家公園和自然保護區(qū)建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保護體系,增強對重點物種的保護力度,實行分類指導,減少人為干擾和破壞;加大科學研究的投入,培養(yǎng)專業(yè)人才,提高管理人員的專業(yè)技術水平,積極開展人工培育和快速繁殖技術的研究;發(fā)展人工種群,并開展相關的野外回歸和檢測工作,擴大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種群規(guī)模,發(fā)揮其在生態(tài)和經(jīng)濟領域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