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 彭玉平
蘇軾是北宋的大詞人,至今詞名也很盛,但在北宋的時候,蘇軾的詞其實很受爭議,有說格律有問題,有的干脆說蘇軾寫的名義上是詞,其實就是詩。倒是他的兩個弟子秦觀和黃庭堅被公認(rèn)為是“當(dāng)代詞手”,也就是詞壇的代表性人物。但你說代表性的詞人有兩個,麻煩也就來了。都說文無第一,但不等于大家不想去爭這個第一。特別是一方寫出了一首名作后,這種暗地較勁的心思可能就更強烈了。
在蘇軾門下,黃庭堅(1045—1105)是大師兄,秦觀(1049—1100)是小師弟?,F(xiàn)在小師弟寫出了一首名作,連老師蘇軾都和了一首,加上其他人和的,已經(jīng)有好幾首了。黃庭堅就覺得這詞不和說不過去,不僅要和,而且要和得出水平才好。因為黃庭堅很清楚,雖然蘇老師一直稱贊自己的詩歌,但一說起詞,大拇指還是總給師弟秦觀的。
黃庭堅想和的詞究竟是秦觀的哪一首詞呢?原來是秦觀的《千秋歲》:
水邊沙外,城郭春寒退?;ㄓ皝y,鶯聲碎。飄零疏酒盞,離別寬衣帶。人不見,碧云暮合空相對。憶昔西池會,鹓鷺同飛蓋。攜手處,今誰在?日邊清夢斷,鏡里朱顏改。春去也,飛紅萬點愁如海。
秦觀這首詞是紹圣二年(1095)寫于處州(浙江麗水)。這詞寫了什么?我等會兒說。但最后兩句“春去也,飛紅萬點愁如?!笔菑V為人知的名句。一首詞如果有個大家都佩服的名句,它的傳播速度,可能是難以想象的。
但黃庭堅因為種種原因一直沒有和成,心里難免有點沮喪。其實和一首詞本來沒那么困難,只是因為黃庭堅自我期待高,所以遲遲沒寫成。
黃庭堅一時沒寫成,不等于不在琢磨,事實上,他一直把秦觀的詞帶在身邊,有空就看看,尋找超越的方向。時光蹉跎,一下子居然就過去了六七年。崇寧元年(1102),黃庭堅任太平州知州,治所在安徽當(dāng)涂。很有意思的是,黃庭堅當(dāng)這個知州只有九天時間。大概就在這九天或此后不久吧,黃庭堅與當(dāng)?shù)孛?,被稱為“太白后身”的郭功父見面了。從詩說到詞,不知不覺,從午后說到了黃昏,這郭功父可能真的把自己當(dāng)成李白了,說得眉飛色舞,唾沫亂飛,其實他沒有察覺到黃庭堅心里已經(jīng)對他起了厭倦之心了。
但話題還是要繼續(xù),何況郭功父還是當(dāng)?shù)孛?。黃庭堅就想轉(zhuǎn)換一個話題,他隨手從袋中取出一首詞,什么詞呢?正是秦觀的《千秋歲》,他聲情并茂地念了一遍,然后一再贊賞這是一首難得的好詞,寫得實在是高明,并說自己一直想和一首,但在一個環(huán)節(jié)上卡住了。哪個環(huán)節(jié)呢?就是這個“?!弊痔y押韻了,試寫了好幾次,最后都阻在這個“?!弊稚狭?。
“這個‘?!终娌缓醚喊?!”黃庭堅說。
郭功父說:“‘?!蛛y押?‘?!植灰?,‘孔北?!痪褪且粋€很好的‘海’嗎?”
“孔北?!本褪恰敖ò财咦印敝坏目兹?,因為曾經(jīng)擔(dān)任過北海相,所以稱為“孔北?!?。這個人性格耿直,喜歡批評朝政,后來因為觸怒曹操而被殺掉了。
郭功父見黃庭堅好像對“孔北海”沒什么反應(yīng),接著又連續(xù)說了好幾個“?!弊帧|S庭堅一聽郭功父舉的“?!钡睦?,沒有一個讓自己稱心的,而這個郭功父偏偏還很自信、很自得,所以很厭倦他,只是不好意思當(dāng)面拉下面子而已。
第二天他們又見面了,沒想到這個郭功父又問黃庭堅:“那個‘?!窒牒昧藛幔俊?/p>
黃庭堅說:“想好了想好了,昨天真是神奇,我回去以后,閉目神思,突然就想到了一個絕對好的‘?!猪崱!?/p>
郭功父馬上追問說:“哦?那說出來聽聽?”
黃庭堅脫口而出說:“羞殺人也爺娘海?!?/p>
郭功父一聽,知道這黃庭堅是用大俗話來諷刺自己了,從此再也不跟黃庭堅來討論什么文學(xué)了。①
這個故事說明黃庭堅對秦觀的這首《千秋歲》確實很佩服,不僅時時帶在身邊,也一直想奉和一首,只是郭功父推薦的“海”字實在離他的想法太遠了,所以就調(diào)侃了他一下。
這一次還是沒能和成,但這個事情一直在黃庭堅心里放著。
時間又匆匆過去了兩年。崇寧三年(1104)二月,黃庭堅被貶宜州(今廣西河池),路過衡陽,見到了秦觀的好友、衡州知州孔毅甫。而紹圣三年(1096),秦觀被貶往郴州,沿路要經(jīng)過衡陽,曾將這首《千秋歲》抄寫贈予孔毅甫,孔毅甫一直珍藏在手。八年后黃庭堅來訪,秦觀已去世四個年頭了??滓愀⒁暼粽鋵毜那赜^親筆抄寫的《千秋歲》展示給黃庭堅看,黃庭堅看著秦觀的筆跡,想起了多年來一直想和但一直未和成的詞,好像突然來了靈感。沒多久,便將心心念念了很久很久的和詞寫好了。黃庭堅寫完詞,意猶未盡,又寫了一段小序,其中特別有一句“始追和其《千秋歲》詞”。這個“始”字其實是終于奉和完成的意思。黃庭堅的和詞如下:
苑邊花外,記得同朝退。飛騎軋,鳴珂碎。齊歌云繞扇,趙舞風(fēng)回帶。嚴(yán)鼓斷,杯盤狼藉猶相對。 灑淚誰能會?醉臥藤陰蓋。人已去,詞空在。兔園高宴悄,虎觀英游改。重感慨,波濤萬頃珠沉海。
“人已去,詞空在”,這種人生的悲涼,黃庭堅體會得太深刻了。
上闋回憶當(dāng)年他們同朝為官時的快樂時光,汴京城里的瓊林苑、金明池曾經(jīng)留下過他們多少共同的慷慨對談和聽歌觀舞、開懷暢飲的歡樂時刻。現(xiàn)在我們知道黃庭堅為什么要和秦觀的這首《千秋歲》了吧,因為他們有太多的共同記憶了。
黃庭堅的印象是如此深刻,當(dāng)年情景如在眼前。雖然他們私下在蘇軾家中的聚會不計其數(shù),但這里,黃庭堅其實是追憶了其中的一場盛大宴會。宋哲宗元祐年間,黃庭堅任《神宗實錄》檢討官,遷著作郎,加集賢校理,當(dāng)時秦觀也在朝為秘書省正字兼國史院編修管。元祐七年(1092)三月上巳節(jié),朝廷召集館閣同人26 人齊聚金明池、瓊林苑、國夫人園。這是一次盛大的宴會,哲宗賜的花酒讓各位大臣倍加榮幸。②秦觀當(dāng)然在其中,從黃庭堅的追憶來看,黃庭堅也應(yīng)該是其中一員。
他們退朝后,一起騎著馬,馬隊奔馳而過,馬身上的玉佩也發(fā)出動人的聲響。歌聲動人,舞姿翩翩,“齊歌”“趙舞”是用了齊國人擅歌、趙國人擅舞的典故,說明當(dāng)天歌舞表演的藝術(shù)水平之高。
接著就寫酒宴了。當(dāng)晚的酒宴持續(xù)的時間很長,一直到“嚴(yán)鼓斷”才結(jié)束。當(dāng)時汴京晚上實行宵禁,嚴(yán)鼓就是很急促的鼓聲,而“嚴(yán)鼓斷”就是指深夜了。喝酒一方面與酒的品質(zhì)有關(guān),另一方面與喝酒之人的心情有關(guān),一直喝到深夜,當(dāng)夜他們的豪情由此可見了。
整個上闋都是對這一次朝廷召集的花酒宴會的回憶。為什么黃庭堅印象這么深刻呢?其實原因也很簡單,這次酒會一方面當(dāng)然體現(xiàn)出了君臣之樂,另一方面也給了秦觀、黃庭堅以極大的政治幻想,他們當(dāng)時都以為一定有更大的政治舞臺在等著他們。
但兩年以后,情況急轉(zhuǎn)直下。哲宗雖然在元豐八年(1085)即位,但他當(dāng)年只有9 歲,你說9 歲的小皇帝怎么能管理一個泱泱大國呢?所以就由哲宗的祖母高氏垂簾聽政。這高氏在政治上支持舊黨——反變法的一派,所以被壓制貶謫外地多年的司馬光、蘇軾等紛紛回朝擔(dān)任要職。蘇軾、秦觀、黃庭堅也在這一時期回到京城,他們在一起度過了一段非常愜意的時光。
但元祐八年(1093),高氏去世,17 歲的哲宗就開始親政了。這哲宗與高氏的政治立場好像正好相反,他先是罷免了宰相范純?nèi)省簿褪欠吨傺偷拇巫?,接著重用新黨——支持變法的一派章惇、蔡京上臺,一場以新黨替代舊黨的政治運動其實已經(jīng)是箭在弦上了。
果然到了紹圣元年(1094),哲宗把舊黨中堅蘇軾等人一起驅(qū)逐出京城,連去世多年的司馬光也一起追加貶名,可見其對舊黨的堅決排斥之心。秦觀也在這場政治斗爭中黯然被貶杭州通判,走到半路,還沒到任,又被追貶處州,任監(jiān)酒稅之職,接著又繼續(xù)被羅織罪名徙郴州,編管橫州,又徙雷州,秦觀開始了一生最后七年的貶謫之路。
黃庭堅詞的下闋就是以這些為背景來寫的。
而今老友秦觀已經(jīng)溘然長逝,眼前只有秦觀當(dāng)年親手抄寫的《千秋歲》詞還在?!叭艘讶ァ焙汀安f頃珠沉?!倍急硎厩赜^去世這一事實。當(dāng)年“兔園”高宴現(xiàn)在已經(jīng)風(fēng)流散盡,而如今聚集在“虎觀”的也已經(jīng)是另外一群人了。兔園,本漢代梁孝王所建,所以也稱梁園,是游賞與招待賓客的地方,詞中應(yīng)指金明池,黃庭堅與秦觀等人多次雅集于此?;⒂^,即漢代宮殿白虎觀,指宮廷講學(xué)——主要是議政的地方,討論政治的人換了一批,這當(dāng)然是說政治生態(tài)發(fā)生了重要的變化。
面對此情此景,我黃庭堅怎么能不“重感慨”(重重疊疊的感慨)呢?這個感慨既有對老友秦觀去世的傷感,也有對政治風(fēng)云變幻的悲涼之心。俞陛云《唐五代兩宋詞選釋》評此詞:“先敘同官之樂,后言長別之悲。”越是把當(dāng)年宴游寫得無比快樂,越是顯現(xiàn)出如今兩人天人永隔的悲涼之情。而在這種悲涼當(dāng)中,其實包含著兩人極為深厚的友情。
大家可能發(fā)現(xiàn),這詞我有一句沒有解釋。哪一句呢?“醉臥藤陰蓋”,其實黃庭堅在和的這首《千秋歲》的小序中,也特別提到,秦觀在貶謫后,曾經(jīng)在夢中做了一首詞,其中就有“醉臥古藤陰下,了不知南北”之句。我剛才雖然沒有分析秦觀的原唱《千秋歲》,但其中并無這樣的句子,所以是黃庭堅把秦觀另外一首詞的意思也附帶進來了。
秦觀在處州有一次出游,明媚的春光和多彩而變幻的世界讓他非常興奮,一時也忘了貶謫之苦。出游后一高興就喝高了,結(jié)果醉倒在一棵古藤之下,完全分不清東南西北了。據(jù)說秦觀在夢中作了這首《好事近》,而最后兩句就是“醉臥古藤陰下,了不知南北”。這詞當(dāng)時很有名,但也有人后來聯(lián)想,這好像是冥冥之中的一種安排啊,因為秦觀后來果然在廣西藤州去世。③
黃庭堅說秦觀“醉臥藤陰蓋”,其實也是說秦觀去世這件事情?!疤訇幧w”的“蓋”字是形容古藤繁茂、濃蔭如蓋的意思。
黃庭堅不僅在和詞中提及秦觀這兩句,他在專門為秦觀《好事近》所寫的跋中也有“少游醉臥古藤下,誰與愁眉唱一杯”之句,表達了對秦觀的深深思念。
我想說的是,黃庭堅在詞中同樣也有自傷身世的內(nèi)容,因為他也是被牽連而從此命運坎坷的人。秦觀已經(jīng)死了四個年頭了,墳有宿草,而黃庭堅依然奔波在被貶的路上。事實上,黃庭堅在追和秦詞的次年亦即崇寧四年(1105)九月三十日,也在宜州離開人世。悼念老友的深情與自身的身世之感其實是交融在一起的。
秦觀與黃庭堅都是蘇軾的門生,而且在蘇門弟子中,也是影響最大的兩位。其實秦觀與黃庭堅的相識,也應(yīng)該與蘇軾有關(guān)。
元豐元年(1078)四月,秦觀進京應(yīng)舉,途經(jīng)徐州,拜訪了蘇軾,這是與蘇軾的初次見面。蘇軾此前就見識過秦觀的詩文,這次秦觀來,又是持著老朋友李公擇的手書,所以蘇軾對秦觀一見就十分親切,兩人當(dāng)時雖無師生之名,但一見面便仿佛是師生似的。當(dāng)時蘇軾在徐州建造的黃樓剛剛建成,特別囑咐秦觀為之撰《黃樓賦》,這也是一種極大的信任了。
但這一次秦觀落榜了,秋天回到高郵。而黃庭堅也在這一年寫信給蘇軾。你看兩位弟子與蘇軾的緣分居然開始于同一年,這也是兩位弟子之間的緣分。兩年后,他們終于有機會見面了。
元豐三年(1080),黃庭堅改官知吉州太和縣,秋天從汴京去赴任,途經(jīng)高郵,與秦觀相見,兩人在一起待了兩天。其實,當(dāng)時秦觀的身體很不好,得了嚴(yán)重的傷寒,連著七八天沒吃什么東西,很虛弱,但神交已久的黃庭堅要來,還是讓秦觀的精神強自振作起來。這一次他們聚了兩天,因為秦觀在病中,兩人也沒有暢飲一番,秦觀也沒有帶著黃庭堅參觀高郵附件的名勝古跡,但彼此談詞談詩,也談得十分投機,真有相見恨晚之感。
兩天后,黃庭堅走了,秦觀又在床上躺了一個多月才好。這一次見面,黃庭堅把自己的詩集《焦尾集》《敝帚集》贈送給秦觀,把秦觀的《龍井記》《雪齋記》兩篇記也抄寫了一遍——黃庭堅可是已經(jīng)頗有名望的書法家了。
秦觀把黃庭堅的兩本詩集讀得“悵然終日,殆忘食事”,一方面很受黃庭堅詩歌的感染,另一方面讀得興味很高,差不多到了廢寢忘食的地步。黃庭堅到揚州后,曾寄信給秦觀并附上自己新寫的詩歌,秦觀深受感動。年末秦觀數(shù)信并復(fù),告知他抄寫的兩篇記已經(jīng)寄往杭州刻石,以垂久遠了。在這信的最后,秦觀感嘆,初見如此讓人高興,再見卻不知在何時了,信里面除了對黃庭堅滿滿的崇敬,就是對未來深深的期待。
大家不要認(rèn)為信件里夸贊一下對方,說的都是客套話,其實秦觀對黃庭堅詩才的欣賞是出自真心,他不僅在給黃庭堅的信里表達了贊賞之意,而且在此后給其他朋友的信中也說,讀了黃庭堅的詩,再看自己的詩歌,就好像“珠玉在傍,覺人形穢”④。這個評價我們現(xiàn)在肯定不認(rèn)同了,因為如果說黃庭堅是珠玉閃閃發(fā)光的話,秦觀也同樣是一顆光芒四射的珠玉。但當(dāng)時的秦觀對黃庭堅也是真的佩服,所以才覺得在黃庭堅面前自己有點自慚形穢。而黃庭堅對秦觀的才華也十分敬仰,他后來在《贈秦少儀》詩中說:“秦氏多英俊,少游眉最白。頗聞鴻雁行,筆皆萬人敵。”秦少儀是秦觀的弟弟?!傍櫻阈小本褪切值艿囊馑?,眉最白就是兄弟中最出色的一個。
這是他們的第一次相見,但已經(jīng)奠定了他們此后友情發(fā)展的重要基礎(chǔ)。
秦觀與黃庭堅友情的真正發(fā)展應(yīng)該是在元豐八年(1085)之后的數(shù)年。
元豐八年,值得注意的事情不少:秦觀考中進士是一件事,宋神宗去世是一件事,宋哲宗即位也是一件事。這三件事有什么關(guān)系呢?就秦觀來說,考中進士,意味著仕途也從此開始了。宋神宗去世,意味著支持變革的一派有可能失去了重要的支持力量。宋哲宗即位,雖然政治形勢一時也不大清楚,但因為哲宗才9 歲,垂簾聽政的高太后與宋神宗的想法幾乎截然相反,這給“舊黨”的復(fù)興帶來了機會。
果然不久以后,司馬光、蘇軾等舊黨被重召入京,這一年的四月,黃庭堅也被召入京,為秘書省校書郎。對于舊黨來說,一切向著好的方向在轉(zhuǎn)變。
而元祐元年(1086),主張變法的王安石去世。相隔五月,司馬光也去世。新舊兩黨的標(biāo)志性人物就這樣匆匆地卸下了他們的人生大幕。
元祐元年(1095)九月,蘇軾為翰林學(xué)士、知制誥,秦觀與幾個朋友專門去拜訪,大概也是祝賀的意思了。而蘇軾也曾在某一天把黃庭堅、秦觀等所謂“蘇門六君子”一起召集在家中,蘇門不僅是作為一股政治力量,也作為一種文化現(xiàn)象,開始在朝廷中發(fā)揮作用。
在當(dāng)時的“蘇門四學(xué)士”或“六君子”中,秦觀應(yīng)該是最受蘇軾偏愛的。當(dāng)時秦觀的詞名已經(jīng)很大了,大到蘇軾也經(jīng)常要問別人:“我的詞與秦觀比怎樣?我不輸秦觀吧?”每次蘇門雅集,蘇軾都要讓侍妾朝云取出最好的密云龍茶來款待弟子們,蘇門蒸騰著一股蓬勃的向上之氣。
而秦觀和黃庭堅的關(guān)系顯然非常親密,黃庭堅不僅經(jīng)常調(diào)笑秦觀的大胡子,還時不時用詩歌來調(diào)侃秦觀,有一次黃庭堅從別人的扇子上看到秦觀的題詩《秋日》,黃庭堅就在背面又題了一首詩調(diào)笑秦觀。秦觀后來看到黃庭堅的題詩,笑著說:“這真是逼我太甚??!”⑤
元祐元年(1086)九月,黃庭堅、張耒、晁補之并授館職,秦觀并沒有被授館職,但四學(xué)士在蘇門的聚會是經(jīng)常性的。秦觀與黃庭堅的關(guān)系也在這種頻繁的交往中得到了深化。
元祐二年(1087),秦觀任蔡州(今河南汝南)教授,離開封有點遠,但這一年四學(xué)士也常在蘇軾家中聚會,也曾在駙馬都尉王詵晉卿園中雅集,當(dāng)時的李伯時還專門畫了一幅《西園雅集圖》,黃庭堅、秦觀都在里面。后來秦觀曾有一首詞《望海潮》追憶此事,其中就有“西園夜飲鳴笳,有華燈礙月,飛蓋妨花”之句。
所以從元祐元年到三年,是蘇門最為興盛的時期,也是秦觀與黃庭堅交往最為密切的時期。此后的三四年,秦觀與黃庭堅也因為蘇軾的關(guān)系而多次相聚。
但其實從元祐元年開始,指責(zé)蘇軾結(jié)黨的議論又起,此后議論就越來越多。但因為有高太后的支持,這些議論更多地在民間相傳而已。
到了紹圣元年(1094),宋哲宗親政后大量起用新黨人士,此前民間已經(jīng)越來越?jīng)坝康奶K軾結(jié)黨之議,終于被引為口舌。元祐舊黨幾乎成了集體被驅(qū)逐的對象,除了像蘇軾這樣地位稍高的重臣,連一般官員也在打擊之列。秦觀不過是一個小小的國史院編修館,也以篡改《神宗實錄》的名義被貶出京城,先是被貶杭州通判,隨即又被貶至處州。
對于秦觀來說,原本那么多的政治夢想,轉(zhuǎn)眼之間就破滅了。這種大起大落,讓秦觀頓然感受到人生的無力和無助。紹圣二年(1095)暮春,秦觀游覽了處州的府治南園,雖然伴游的好幾個人,但秦觀基本上是不言不語,只是一個人呆呆地東看看西看看,情緒顯然很不好。倒是郊外鶯飛草長的暮春景象突然喚起了他的今昔盛衰之感,因作《千秋歲》詞:
水邊沙外,城郭春寒退?;ㄓ皝y,鶯聲碎。飄零疏酒盞,離別寬衣帶。人不見,碧云暮合空相對。 憶昔西池會,鹓鷺同飛蓋。攜手處,今誰在?日邊清夢斷,鏡里朱顏改。春去也,飛紅萬點愁如海。
處州城外有一條比較大的河流,兩岸種植了許多楊柳。郊外春來早,春去也早?!按汉恕逼鋵嵰馕吨跸囊言谘矍?。因為飄零在外,所以很久也沒心情喝酒了,衣帶不知不覺也覺得寬松了,因為深受打擊,身體也消瘦了。就在秦觀倍感悵惘之時,突然發(fā)現(xiàn)同游的人也不知去了哪里了,只有黃昏時候自己孤獨地站在碧云下面,空空蕩蕩的天空,孤孤單單的自己。上闋都是圍繞著出游來寫,但已經(jīng)寫出了自己形影消瘦、煢煢獨立的孤獨感。
下闋一上來就用一個“憶”字把記憶帶回到當(dāng)年盛大熱鬧的游宴之中。所謂“西池會”就是前面分析黃庭堅《千秋歲》詞時說起的,元祐七年(1092)三月上巳節(jié)館閣同人金明池瓊林苑之游。但黃庭堅說得更仔細,秦觀只是用一句“鹓鷺同飛蓋”來概括了一下。鹓鳥和鷺鳥在飛行的時候,都會排列成行,這里用鹓鷺比喻朝廷百官,形容朝官之行列的整齊有序,飛蓋是形容車輛疾行的樣子,當(dāng)年的百官氣勢和昂揚情緒從這五個字就看得非常形象了。
秦觀不花太多的筆墨去描寫當(dāng)年游宴的情形,因為如今的心情早已不同往日了,當(dāng)年攜手同游的人譬如黃庭堅,現(xiàn)在又飄零到了何處?
一般的被貶官,可能或多或少心存將來再回朝的打算,但秦觀很清楚,此次被貶出京,應(yīng)該從此與京城無緣了。“日邊清夢斷”,說明他已經(jīng)不對哲宗抱有幻想了。所以這一句其實是寫出了絕望之心。為什么這么說呢?“日邊”是個典故,說來話長,基本意思是以“日邊”比喻京城帝王左右。⑥他說回到帝王身邊的夢想“斷”了,也就是徹底破滅了,可以想見秦觀當(dāng)時該有多絕望。一方面回京無望,一方面人已老去。再看看面前滿地落花,這樣才逼出了秦觀的“春去也,飛紅萬點愁如?!?。春去了,花也落了,地上星星點點的花瓣一直延伸到很遠很遠,就像大海一樣沒有邊際,而秦觀說我內(nèi)心的憂愁就像這沒有邊際的大海,沉浸其中,完全失去了人生的激情和方向。
這詞最精彩的當(dāng)然是最后兩句,但這一名句也讓人有不祥之感。你說愁情深廣如海,一個人怎么能承受得住呢?人在大海,注定要失去依靠,最后沉沒在大海幾乎是唯一可能。所以據(jù)說此詞傳到當(dāng)時的丞相曾布那里,丞相驚恐地說:“啊呀,秦觀這一句可不是好兆頭,他可能活不長了,哪有一個‘愁如?!娜四芑畹孟氯ツ??”⑦后來果然沒過多久,秦觀就去世了,所以也有人把這首詩歌當(dāng)成“詩讖”,也就是一種不好的預(yù)言。
很值得玩味的是,秦觀詞中“人不見”三個字,看上去說得很輕,其實非常沉重,因為這種不見不是暫時的分別或離開,而當(dāng)年游宴之人中就包括黃庭堅。黃庭堅為什么這么執(zhí)著地要和這首詞,就是因為這首詞一下子也喚起了當(dāng)年同官的記憶,所以特別有感慨。
簡單一點說,秦觀這首詞寫貶謫情感,看上去是寫他一個人的經(jīng)歷和情感,其實是寫出了那個時代那個群體共同的經(jīng)歷和感受,也因此一下子激起了同為貶謫之人的共鳴。
元符元年(1100)正月,宋哲宗去世,宋徽宗即位,照例要大赦天下。二月秦觀自作挽詞,模仿鮑照、陶淵明之例。挽詞中“奇禍一朝作,飄零至于斯”云云,始終對自己無端被貶耿耿于懷。當(dāng)年六月被赦北歸,秦觀七月起行,八月多到藤州(今廣西藤縣),當(dāng)時身體并沒有什么異常,八月十二日,因為醉酒,就躺在光化亭中,特別口渴,所以秦觀索水喝,家人就端了一盆水進來,奇怪的是,秦觀并沒有喝水,而是看著面前的那盆水微微笑著,然后就死了。
元符元年,看上去好像黃庭堅也開始轉(zhuǎn)運了,朝廷起任黃庭堅為監(jiān)鄂州稅,簽書寧國軍判官、舒州知州,又以受部員外郎召用,這時候的黃庭堅心已經(jīng)很累了,他推掉了所有京官的名分,而只是要求到個小地方發(fā)揮一點余熱,做一個簡單的人,做一點簡單的事,他的理想僅此而已。但即便如此,黃庭堅還是厄運不斷。崇寧二年(1103),他被給了一個幸災(zāi)謗國的罪名而被羈管宜州。崇寧四年(1105),轉(zhuǎn)到永州,黃庭堅未赴任就客死在宜州(廣西宜山縣)貶所。
元祐黨人被驅(qū)逐出京城后,秦觀與黃庭堅便再也沒有見面。他們因為蘇軾而結(jié)緣,并同入蘇軾之門,又因為蘇軾而一時呈現(xiàn)出強勁的發(fā)展勢頭,也因為蘇軾而被牽連,飄零各地。但無論當(dāng)時的政治斗爭怎樣殘酷,也無論各人命運有怎樣的變化,當(dāng)年一路走來的友情始終并未褪色,而且越是在艱難的時刻,這種友情越是純粹而熱烈。從這個角度來說,一個無情的時代卻造就了一段深刻的友情,人生的得和失,有時換個角度,也能看出另外一番意義。這就是秦觀與黃庭堅給我留下的深刻印象。
①“山谷守當(dāng)涂日,郭功父嘗寓焉。一日,過山谷論文,山谷傳少游千秋歲詞,嘆其句意之善,欲和之,而海字難押。功父連舉數(shù)海字,若孔北海之類,山谷頗厭,而未有以卻之者。次日,又過山谷問焉,山谷答曰:‘昨晚偶得一海字韻?!Ω竼柶渌裕焦仍疲骸邭⑷艘矤斈锖??!允枪Ω覆粡?fù)論文于山谷矣,蓋山谷用俚語以卻之也?!保▍窃骸赌芨凝S詞話》卷一)
②秦觀《西城宴集》小序:“元祐七年三月上巳,詔賜館閣花酒,以中浣日游金明池、瓊林苑,又會于國夫人園。會者二十有六人?!?/p>
③《冷齋夜話》:“秦觀夢中賦詞有‘醉臥古藤陰下’之句,時人以為似讖語。后果卒于藤州。”
④秦觀:《與李德叟簡》,《淮海集箋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年版,第1660 頁。
⑤參見《王直方詩話》。
⑥《世說新語·夙惠》:“晉明帝數(shù)歲,坐元帝膝上;有人從長安來,元帝問洛下消息,潸然流涕,明帝問何以致泣?具以東渡意告之。因間明帝:‘汝意謂長安何如口遠?’答曰:‘日遠,不聞人從日邊來,居然可知?!郛愔?,明日集群臣宴會,告以此意,更重問之,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曰:‘爾何故異昨日之言邪?’答曰:‘舉目見日,不見長安?!?/p>
⑦曾季貍:《艇齋詩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