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我第一次書寫故鄉(xiāng)

      2023-09-28 11:43:56盧一萍
      貢嘎山 2023年4期

      盧一萍

      巴山雨

      更多的時候,光霧山是寂靜的、肅穆的,雄偉的山峰高聳于天地之間,隨季節(jié)變幻的無邊的色彩年復一年地鋪展綿延。風雨聲、落雪聲、鳥鳴聲、野獸的叫聲有時會被淹沒其間,有時又會被凸顯出來,像擴音器一樣。其中的流水聲給我的印象最深,水的流淌之聲、潺潺之聲、咚咚之聲組合成交響曲,悅耳、怡神。而十八月潭合奏的,無疑是天籟,那是我第一次聽到如此打動人心的流水聲。人間幾十年的濁音,一次旅行,便被洗滌得一干二凈。

      盛夏時節(jié),光霧山就成了清涼世界、避暑勝地,來自重慶、西安這兩座“火爐”的人尤其多。這也是水聲最充沛的季節(jié),處處可見,處處可聞。

      巴山多雨,且多夜雨,所以“巴山夜雨”才會成為一個自唐以來就被人熟知的詩意之境和詩歌意象。雨后初晴的天空像嬰兒的眼睛一樣明凈,像少女的眼眸一樣純潔、多情。那應該就是神域的樣子吧。所有古老的民族都曾夢想能擁有一個“黃金時代”,一個人神共居的樂園,我想,雨后初晴的天空其實就是。那樣的天空如果一直存在,我愿意一直看著。當潔白的云朵無聲地、緩慢地從藍色的、一塵不染的天空飄過,我會感覺到,世界那么年輕,“年輕的世界在永恒的春日里繁榮”。天空如鏡,它映照的大地亦如鏡,天地都有彼此的鏡像,洗滌彼此的內心,升華彼此的靈魂,從而讓整個世界有了剛剛誕生時原初的樣貌。

      光霧山的雨夜最動人心魄。

      春雨從天空滴落在遼闊的、新萌發(fā)的樹葉上,次第開放的花朵上,每一滴雨都略帶寒意,落在仰望天空的臉上,感覺更為清涼,那種清涼可以直達內心。那種在其他地方已經溫暖的雨滴,因為這里海拔高上千米,而有些微寒,這種微寒,就是要讓內心感受到那種珍貴的清涼。每一滴雨從蒼穹落下的軌跡,即使在伸手不見五指的夜晚也可分明看見,它是鉛灰色的,億萬絲縷,將春夜密密縫制。

      夏天的雨是震撼人心的,每一滴雨都像人一樣有各自的歸宿,都充滿激情地投身大地,每一滴雨都飽含生機,每一滴雨都像利箭一樣帶著力量,從九萬米的高空射向大地。那么鋒利,似可穿透一切。這是對大地的洗滌,不留污垢,干干凈凈卻又那么柔情,除了枯枝敗葉,似乎沒有一片該待在枝頭的樹葉被損毀。雨腳密得透不進一線多余的光,透不進一絲風。驚雷從山巔滾過,閃電擊打著枯樹,天火燃起,但迅疾被澆滅。雨啊,滂沱,酣暢,恣肆,山溪泛濫,河水暴漲,大海水位升高。雨停了,大地干凈,每一片草葉都煥發(fā)著光彩,反映著陽光,使這片廣闊、跌宕起伏的森林閃閃發(fā)光。雨后夏夜的森林蟲鳴迭起,螢火蟲在森林間飛舞。昆蟲的合唱以遠處溪流和江河的流水聲為背景音樂,使這永不停歇的交響曲顯得格外恢宏。但這交響曲并沒有讓夜顯得喧嘩,反而更為靜謐。

      秋天的雨是因了李商隱的《夜雨寄北》,已在晚唐就定下了深情、憂郁的調子。這種氣氛一直存在于人類的感覺和想象里。有人說,這首詩寫于光霧山間大壩的牟陽古城。據說劉邦、諸葛亮都曾在此儲糧練兵,養(yǎng)精蓄銳。黃巢起義,兵叩長安時,唐僖宗在宦官田令孜挾持下,從大散關逃到興元(今漢中)后,沿米倉古道入蜀,可能也聽過巴山夜雨。

      巴山的秋雨有時會綿延數(shù)日、十數(shù)日,甚至更長時間,那是陰雨,也是瘴雨了,所以,晚唐詩人鄭谷有“故楚春田廢,窮巴瘴雨多”的詩句。其實,除去這些愁緒,秋雨之后的巴山是最美的,光霧山尤其醉人。每一片秋葉都在雨中變化,一旦放晴,便濃墨重彩,異彩紛呈。天空很高,氣候涼爽。秋夜獨坐,群山輪廓柔和。江河水勢沒有明顯減弱,但河流變得明澈起來,可以感覺水波在河床上翻滾的樣子,可以看見河底的卵石被無形的水流緩緩推動,可以看見游魚如箭一樣追逐水面的落葉。水的聲響似乎不一樣了,有一種纏綿之美。

      秋天的月夜最讓人流連,明月變大,清晰,可見每一道暗影。月光明亮,河面籠罩著一層薄明,泛著微微的凄清。月色映照著秋水,河面波光粼粼,一瀉而去,那樣的波光卻怎么也瀉不完。

      冬天的河水是最純凈的。群山蕭瑟,山枯水瘦。水聲不再充盈于河谷,暴雨的激情已成記憶。屋頂、樹葉、河面上的啪啪聲、嘩嘩聲作為已寫出的詩行,珍藏在大自然的圖書館里。水落石出,河水把石頭洗得那么干凈,每一塊石頭又被洗滌得圓潤了許多。有些時候,部分河流會被封凍,冰是藍色的。透過冰看到流水有些朦朧,流水聲更為輕柔。溪流冰凍得最為徹底,幾乎凝固了。巖上的滴水處,則形成了冰掛,有時,甚至整個瀑布都會被封凍起來。被父母帶著來看冰雪的孩子們尤為高興,他們把冰采下來,或像冰棍一樣含在嘴里,或拿在手上,去反射日光。冬天耍冰,是很多人兒時的游戲。我似乎又回到了童年。我采下一根冰凌,含在嘴里,品嘗到了兒時的天真與孤獨。冰在嘴里形成的冰涼,使我覺得天地那么安靜,我可以聽到冰在嘴里融化的聲音。在光霧山,更多的水在冬天是用冰雪、霧凇的形態(tài)呈現(xiàn)的。那其實是一種鋪天蓋地的水,有形狀的水,白色的水,可以在草葉表面、在枝丫停留的水。

      巴蜀多雨,光霧山因多森林而形成的地理、氣候小環(huán)境,使這里的雨水又格外多些。光霧山四季的水各不相同,但他們無疑都來自天空,即使從地下涌出的泉水亦然。

      沒有比從天上落下來的雨水更美的了。但只有在光霧山這樣的安寧之地,我們才有心去體會流水最美的形態(tài)是什么樣子。

      雨水的美其實是令人無語的,即使是最有才華的詩人,也難以用文字來描述。其實這沒有什么。我們只需要知道“雨水產生河流,河水流過大地,養(yǎng)育萬物”就足夠了。

      風景是不朽的

      我老家南江縣原來被劃分為十六區(qū),每區(qū)下設若干鄉(xiāng)鎮(zhèn)??h域也被分為上八區(qū)和下八區(qū),上八區(qū)為上兩、貴民,多高山,在一些人的印象里,細糧少,多產洋芋、苞谷,山高路險,交通不便,起居都在火塘邊,吃的多是鐵罐飯;下八區(qū)其實山也多,但田地稍為平整了,氣候也比山上適宜,主產小麥、稻米,也產土豆、紅薯、玉米、高梁,交通相對方便,起居都在灶門前,端的多是洋瓷碗。人們便將上八區(qū)的人稱為“山河老幾”,也就是山里人,口氣里多少是帶些歧視的;稱下八區(qū)的人叫“下河老幾”。造成這種印象的,主要是在很多朝代里,人們都是以填飽肚皮為標準,以能否吃上白米細面來判斷一個人過一輩子是否值得。加之山河險阻造成的彼此隔絕,下河人覺得上河人活得有些可憐;而上河人覺得下河人住得擁擠,每戶田少山窄,四季耕種,不得清閑,活得造孽。

      當然,現(xiàn)在不一樣了,保護得好的山河都成了景區(qū),良好的交通為人們去看風景提供了便捷。其實,即使是在靠雙腳走路的年代,還是有人到偏遠之地去,偏遠之地的人也不斷從山旮旯里走出去,去往遠方,成就一番事業(yè)。

      窮困的人眼里是很難有風景的,那只是一個美的監(jiān)獄。所以在很多年里,上八區(qū)的人看到滿目青山,只會發(fā)愁,嘆息。

      我第一次到貴民,是2013年到西清去看望戰(zhàn)友李定昌,同行的還有戰(zhàn)友惠芝涌、周波、陳金剛。這次旅行改變了我對“山河”的認識。

      到貴民去,一出南江縣城,道路蜿蜒。上鹿角埡,再下到長灘河邊,便一直沿河谷而行。有時傍著河岸,可聞水聲喧嘩,有時隨路躍上山腰,在可俯瞰小巫峽的觀景點,只見奇山就在腳下,河水一線,如水銀樣在兩山之間閃耀。感覺自己就像在天上看人間的一處景致,幽深而又夢幻,滿谷錦繡。山峰奇峻,懸崖峭拔,蒼郁深沉的森林點綴著花樹芳草。不時有鳥兒從山谷的這邊飛到另一邊,也有另一邊的鳥兒飛過來。它們啁啾鳴唱,飛翔之姿輕盈自在,一看就知道這里是它們的樂土。偶爾也有毛色羽翎漂亮的一只或幾只錦雞“咯咯咯”叫著,突然從樹林中飛起,雖然因為有些肥碩,顯得有些笨拙,但還是像彩虹劃過一般絢麗。

      小巫峽、二道關、水簾洞……風景依次闖入視野又退至身后。裹有花香和河水及森林味道的清涼山風撲鼻而來,不絕的鳥鳴和流水聲一直伴隨。行走其間,再浮躁的心也會安靜下來,感覺紅塵漸遠,世俗不再,人也恍然有羽化之感。

      進入西清,便見石人山、神門洞,山勢崢嶸,橫嶺側峰,氣象不凡,與一路所見山峰迥然,其崇高只能仰視。

      西清向前,即是沙壩。其與南鄭區(qū)碑壩鎮(zhèn)相鄰,地形像一只船,沙壩河縱貫船底,兩岸稻田成片,境內以沙土為主,此也是沙壩之名的由來。雖屬山區(qū),平均海拔1150米,卻氣候溫潤,是南江的花卉之鄉(xiāng)。

      我曾在1993年就試圖用長篇小說來表達我的故鄉(xiāng),沒想寫了十余萬字,卻不得要領。在寫作中,我認為故鄉(xiāng)是最難以表達的。能表達故鄉(xiāng)的作家無不是天才。比如漢姆生、??思{、馬爾克斯,而故鄉(xiāng)在鄉(xiāng)土社會才會有更明顯的顯現(xiàn),那是一個永恒的地點。即使再窮僻、偏遠,那也是他心中的仙境。一個自幼就成長于城市里的人,其實只有出生地,是沒有故鄉(xiāng)的,他很難理解故鄉(xiāng)對一個曾經擁有故鄉(xiāng)的人所包含的一切。我考察過南江的很多墓碑,墓志言及家族來處,絕大多數(shù)是“湖北麻城縣孝感鄉(xiāng)”,一鄉(xiāng)之民,填了四川那么多地方,萬不可能。但可以肯定的是,這些居住在這里的人,大多屬于遷徙者,來自遙遠的異鄉(xiāng)。但后來,都無不把自己所居之地,無論偏遠與否當作老家,當作魂牽夢繞的故鄉(xiāng)了,再從這里走出,就是游子了。

      我就在想,那些先人為何要在這里落腳、扎根?開始可能只因為一個棲身的巖洞、一個避雨的窩棚,然后開墾出來了一小塊地,有一小塊地,有了一畝田。

      無論鄉(xiāng)村,還是集鎮(zhèn),現(xiàn)在都缺些人氣。在一個延續(xù)了數(shù)千年的中國農業(yè)社會,這也是一個既令人欣慰、又讓人擔憂的前所未有的現(xiàn)象。令人欣慰者,是有那么多人從這萬山叢中走向四面八方,即使打工,出苦力,無疑是突破了大山的囚禁,見識了外面的世界,知道人世不僅是這一隅,而是無限廣闊。擔憂的是,鄉(xiāng)村空了,它的未來無人明了。原來逢趕場天,無論哪個集鎮(zhèn),都會擁擠不堪?,F(xiàn)在,滿街所見,幾乎都是老人。他們步履蹣跚,行動遲緩,弓腰駝背。但即使這樣,場上熱鬧的時間也就兩三個小時。小鎮(zhèn)很快恢復了清靜。一些建于近百年來的各式簡陋房屋像孩子擺放的積木,有些亂,卻又不失天然。只是這些積木很久都沒有玩了,變得陳舊、蒙塵。但我相信總有一天,它們會被洗去塵埃,重獲生機。

      陽雀在聲聲啼叫,布谷的叫聲從早到晚未曾中斷,伴著我們繼續(xù)從貴民前往匯灘。

      乘車往原紅星鄉(xiāng)方向行四五公里,有一條路從公路旁傾斜向上,爬上蓋菜埡口,下了一架陡坡,順著一條長滿核桃樹的溪溝繼續(xù)下行,人跡愈少,路愈見荒蕪,不時有野雞從荊棘叢中飛起,灰斑鳩和巖鴿一群一群地從這個樹林飛到那個樹林,赤胸啄木鳥用長嘴輕叩樹干,灰胸竹雞在灌木間出沒,一條烏梢蛇擺動著優(yōu)美的身形,轉眼就不見了……這是一個生趣盎然的世界。而這樣的世界在南江,不知道有多少個。

      再宏闊的風景其實就是由這些各不相同的小景點組成。就像《富春山居圖》,也是由萬千完美的細節(jié)組成一樣,它既有頂天立地的渾厚大山,也有鋒芒收斂、渾圓敦厚的峰巒。只有這樣,才能構成美的風景。

      核桃溝里落滿了無人撿拾的核桃。出溝之后,便是長滿松柏、杉樹、山毛櫸和紅豆樹的森林。地面落葉堆積,踩在上面,如踩在松軟厚實的地毯上。陽光很難透進去,風也很難吹進來。即使盛夏,也很涼爽宜人。新鮮樹葉和林間落葉散發(fā)出一股好聞的香味,這是森林特有的。

      往森林深處走,到了我們此行的目的地。我們是來看這棵兩人才能合抱的桫欏樹的。小時候,父母講月亮里的那棵樹就是桫欏,是陪伴嫦娥的唯一風景。后來也聽別處的人說,廣寒宮里的樹是月桂樹。但無論是桫欏還是月桂,都只有一棵。這使我在很小的時候,就想起月宮不過是一個沙漠,嫦娥該是一個多么寂寞的仙女。我也因此無數(shù)次在月明星稀的夜晚,仰望月亮,想看清那究竟是一棵什么樹。后來我想,在關于月宮的傳說里,好歹有一棵樹,有了那棵樹的月宮,已經不是那么荒蕪了。

      我在云南看到過桫欏,它被譽為樹中“活化石”,極為珍稀,主要生長在熱帶和亞熱帶地區(qū),東南亞、南亞和日本南部均有分布。中國的分布地也多在福建、臺灣、廣東、海南、香港、廣西、貴州、云南、重慶、江西的部分地區(qū),四川的分布地是瀘州、宜賓、自貢、樂山等川南地區(qū),最北的記錄為四川鄰水縣,沒想我在四川最北端的大巴山中也看到了。這是一棵經歷了好幾個世紀的桫欏,依然生機勃發(fā),枝干遒勁,葉如冠蓋。不知它是如何熬過了歲月的寒霜,頑強地生存至今的。

      一棵樹往往更能見證歲月的流逝。歲月善良也罷,無情也好,樹本身枯也罷,榮也罷,樹都寂然無他,不悲不喜,從不為其所動。這也是樹的偉大。

      我仰望著這棵樹。良禽擇木而棲,它們會擇這棵樹嗎?未必。但良木肯定不會去選擇禽類,誰都可以在它那里棲息。

      走出森林,見一溪暢流,溪水中的五彩石子,把這溪流水點綴得更為歡快。四周的地貌也開始變化,周圍出現(xiàn)了形態(tài)各異的石山,其中兩座,各踞溪流兩側,彼此對峙,形成了一道天然關隘。視野漸漸開闊,又有了莊稼、茶園和民居。原來栽種的獼猴桃藤蔓交纏,無人打理,已經荒廢,金銀花也是,但開得正歡,花香襲人。

      過了一條小河,在一架方圓數(shù)公里的斜坡上,出現(xiàn)了一片石林,石林不高。當?shù)厝苏f,它們都在土下埋著。石頭質地堅硬,灰白的石身從下到上,均勻地分布著一圈圈黑色石縫,寬約寸余的石縫間布滿了黑色斑點,如蝌蚪文一樣。越往前走,怪石越多,連片成陣。這里的石頭,表面呈鱗甲狀,當?shù)厝朔Q其為龜甲石。往廟坪方向走,這樣的巨石群落愈多,有些地方如群龍相聚,見首不見尾,有的如巨龜,像城堡雉堞,若龍魚戲水……形態(tài)各異,盡可想象。在一家農戶旁,還有一道小石峽。進入峽口需手攀野藤,一股泉水從峽谷里滲出來,巨大的龜甲石兩廂聳峙,如兩條巨龍的局部。這戶人獨擁此景,的確好福氣。但那房屋不見人居住,顯然已經荒了。

      風景也的確屬于觀光者,對祖祖輩輩生活在那里的人來說,風景可能就是囚禁他們的美的牢籠。

      再往前行,就是廟坪??梢源_定,這里的確曾經有過一座廟,后來廢棄,鐘磬連同暮鼓晨鐘以及高挑的飛檐,已蕩然無存,不過,還可看到有些廟基拿去砌了堡坎,有些爛瓦殘磚被扔在地頭。這樣的遺址每個地方都有,但都只留下了一個只有當?shù)厝酥赖牡孛?,標示這里的人也曾有過信仰。

      這是一大片平壩,只住了一戶人家,因為寬敞,顯得有些清靜。一條狗老遠就迎上來,沒有一點激情地、應付差事似的吠叫兩聲,就退到屋角去了。三只公雞帶著兩只母雞在院壩前的地里刨食。公雞見到我們,警覺地揚起脖子,“咯咯咯”地叫著。一個老人坐在院壩里,佝僂著腰身,看上去有八十多歲了。她熱情地要為我們燒水喝,我們勸住了她。她的耳朵已聽不見。她說,兒子、媳婦都外出打工了,孫兒、孫女都住到城里去了,家里就她一個人。我們問她為什么要一個人住在這里,她說她十七歲嫁到這里來,就活在這里,也要死在這里。兒孫們想接她到城里住,她不習慣,她看見樓房頭就昏。我們又問:“兒孫們擔心你怎么辦?”她說她曉得自己哪天走。她拿出一個手機說,每天晚上七點鐘,兒子會跟她視頻。

      少有人住的房屋已顯得破舊,但被老人打理得很干凈。其實這里是個不錯的地方,背后是銀礦山,南面是望遠山,據說登上去后能望見百里之外的漢中城。

      屋旁有一片厚樸林,林子里藏著一塊巨石,竟是一座天然石頭寨子。攀上去之后,俯瞰寨堡,可見街道深巷,府邸樓臺,精巧如人工雕刻。

      一路行來,所見其實就是黃金峽石林風光。風景雖小,卻自有佳妙之處。原來這些石頭本身是玉,即當?shù)厝怂^之烏金玉,其色澤變幻,各具形態(tài),妙趣天成,但少有人知,我們之所以來拜訪它,是因為我讀過一個作家的游記,才有了這個緣分。待我們離開,這里又將陷入沉寂,時間又會將它封藏起來。但風景是不朽的,它經受得起億萬年時光的洗禮,而依然光彩照人,風情萬種。

      我愿向每一株幸存的大樹致敬

      我喜歡樹,每一株樹在我的心目中,都是世上最美的存在。也是因為這個原因,我只要在那里生活過,都會栽幾棵樹,烏魯木齊、北京、疏勒、塔什庫爾干、成都,都有我栽的樹。在新疆栽樹很難成活,我也不知道它們現(xiàn)在是否還活著。但不管怎樣,在我的意識中,那棵樹會一直長在那里,像一個朋友生活在那里,即使是死了,也是有一個親人的靈魂留在了那里。它會使我對那個地方產生一種親密的聯(lián)系,即使是念想,也要格外濃烈些。

      我從小喜歡栽樹,都是一些很小的樹秧。哪棵樹栽在哪里,是很隨意的。栽下去,有些我會常去看看,有些也沒再管它們,但我清楚它們的位置。有些樹死去,有些樹生長得艱難,有些樹沒有成材,有些后來成了棟梁。這就是我,也是大自然給予每棵樹的命運。

      我十七歲離家,到軍隊服役。一晃二十七年,沒回四川之前,一般每隔兩三年才能探家一次。每次回家,除了看望親人,我都會去看看我栽的樹,像去看望老家的親戚。每次都會發(fā)現(xiàn),它們又長得高大了一些,房屋周圍的樹尤其明顯。它們成了故鄉(xiāng)和親情的一部分。

      因為我喜歡樹,所以我會格外關注樹。我在塔克拉瑪干沙漠腹地見過古老的胡楊,它們是樹中的勇士,扎根在宇宙最荒涼的中心,面對兇猛的烈日,寒冰地獄一般的酷冷,末日一樣的大風,極度的干旱,濃重的鹽堿……但依然挺立。我從沒見過哪個生命,在那樣的地方能活得如此坦然。它的生命形態(tài)是這樣的:“一千年不死,死后一千年不倒,倒下一千年不朽?!边@是對死亡的嘲弄和蔑視,它們的存在,使“死亡之?!弊兊妹桓睂?。

      我還在南疆的農村見過很多古桑樹??梢哉诒魏么笠黄迓?,桑葚落地,把泥土染得污紫。而在和田,巨大的核桃樹、無花果樹、葡萄樹,不是藤,已長成樹,已成為一個地區(qū)的風景和標志。

      它們一再向我證明,“誰也活不過一棵樹”(陳漠語)。

      對樹的記憶難以磨滅。它有時候甚至比親人更讓人思念、懷念。我在外地,是把家里的樹與親人一起想念的。在我的記憶里,哪里長過一棵樹跟哪里活過一個人一樣印象深刻。很多樹被砍掉了,但它們還是活在我心中。比如隊長家灶屋后面那株李子樹,我家田埂上那株麻梨樹,唐恩杰姑父家田埂上那株柿子樹、苦李樹,啞巴周有萬屋角的桃樹,我吃過這些樹上或甜或苦、或酸或澀的果實,那些滋味一直留在我的心里。花灣里原有一溝古柏,樹形各異,但臨土地下戶時,被大隊書記指揮人砍了,一株未留。

      但南江縣還是有許多大樹。據巴中市林業(yè)局生態(tài)修復科資料可知,全市現(xiàn)有古樹名木6915株,南江縣就有2551株。

      光霧山里有大片原始森林,其中水青岡最為珍稀。而最為有名的,當屬皇柏林里的皇柏。

      南江縣關門鄉(xiāng)石廟村有一棵七子柏,樹高25米,主干直徑達5.2米。柏樹在距地1.5米高的主干處叢生出七根一樣粗壯的枝干,緊密相擁,和諧共生。據當?shù)亓謽I(yè)部門測算,其樹齡已達千年以上。

      在從我家下到梯子巖的懸崖邊,還長著一株巨大的鐵尖杉,老家的人稱其為“song樹”,那面坡叫“song樹坡”。80年代,生產隊派人攀上去,剔了枝。我一直擔心有人會將其砍伐,詢問母親,知其至今安好,才放心了。

      而下兩場口那棵黃桷樹可謂當?shù)卣嬲拿荆驗橛兴?,那個渡口就叫黃桷樹渡口了。它粗壯的樹干撐著碧綠的樹冠,樹形奇特,懸根露爪,蜿蜒交錯,古態(tài)盎然,其枝權密集,大枝橫伸,小枝斜出虬曲,樹葉茂密,葉片油綠光亮。在重慶和成都平原的城鎮(zhèn),不管是人行道旁,居民庭院,還是娛樂場所、學校校園,到處都有黃桷樹,百年以上大樹比比皆是。但我在老家,卻只見到了那唯一的一棵,所以珍稀。

      那里原先是一道鞏固河岸的堡坎,沒有一點土壤,這棵不知從哪里來的黃桷樹樹苗卻在石縫里扎下根來。這與它異常發(fā)達的根系有關。它的生長速度快,滲透力強。其須根和分根,即使懸吊在空中,也能吸收潮濕空氣中的水分。其樹根還有非常強的吸附力,能夠像藤蔓植物一樣,吸附著地表生長。為了適應自然環(huán)境的變化,自然地形的空隙是什么形狀,它就會變化成什么形狀。當兩棵黃桷樹的樹根相遇時,它們會合長成一根較粗的根。當無數(shù)的根連在一起時,兩棵樹在地下會結為一體。

      有一年,下兩老街發(fā)生火災,殃及了這棵樹。我聽說后,讓住在下兩街道的大哥發(fā)了照片給我。我看到它經歷大火焚燒后,枝葉化為灰燼,枝干成為焦木,只剩焦黑的主干支撐著三五根焦黑的主枝。我心疼不已,心想,它肯定死了。沒想次年春天,那幾根焦黑的枝干上竟然萌生出了點點綠意,它重又抽枝發(fā)芽了!它看上去比原來小了許多,原來是濃蔭蔽日,現(xiàn)在只是一團、一兜綠色,但它如鳳凰涅槃,青春重現(xiàn)。

      方圓百里沒有同類,這棵樹是孤獨的。但我從沒有見它顯露出來。

      赤溪鎮(zhèn)西廂村還有一株千年古楠,直徑達1.8米,是已知巴蜀大地存活的最大一株金絲楠,屬于一級古樹。這個地方也因這棵樹而名“青樹灣”。

      金絲楠材質硬重,色澤橙黃,紋理淡雅文靜,質地溫潤柔和,光澤感猶如綢緞,收縮性小,有陣陣幽香,經千年不腐不朽,歷久彌新。據《博物要覽》記載:“金絲楠出川澗中,木紋有金絲,材質細密,松軟,色黃褐微綠,向明視之,有波浪形木紋,橫豎金絲,爍爍可愛。”木紋呈金絲光澤者,通稱金絲楠,自古便是皇室建筑用材,因而有“皇木”之稱。其為國家二級保護漸危物種。

      距楠樹10米處,還有一株千年古香樟樹,其挨地面的樹干已經中空,形成了一個天然樹洞,洞徑近2米,可容五六個成人在洞中休憩。當?shù)赜腥撕鄳俚膫髡f,此洞為其幽會之處。在馬腦寨山腳下的一個奇特山包上,還有幾株高大的黃梁樹,最大的樹要4個成人才能合圍。

      在西廂村見到那株楠木時,跟我之前見到其他大樹時一樣,當我來到它的跟前,我立即屏住了呼吸。

      在并不明朗的天空的映照下,它的存在看上去就像是另一個星球。

      雖然它的主干、枝葉那么安靜,但我感覺它的根把大地抬了起來。雖然看不見,我卻可以感覺那些虬龍似的根,在大地深處飛速地生長、翻騰。

      在微帶寒意的春天里,它向無限深邃的天空有力地伸展著新的枝丫。所以,我感覺它的樹干雖然留在人世,但那些枝丫卻可一直伸進極樂凈土,而那些根系則可一直扎進閻羅的殿堂。

      它再次向我證明,至少在這片土地上,誰也沒有活過它。它已是這片土地的王者。歷經滄桑時光,它終于成為大地上笑對時間的長者,看透人世的智者。所以,我感覺它不僅是時間之樹,也是洪荒的隱士,是萬物之靈。

      它作為一棵長者和智者之樹的氣質,彌漫在周圍,彌漫在整個赤溪鎮(zhèn),甚至整個南江縣、巴中市、川東北。它頂天立地,使那些粗糙的建筑、簡陋的村鎮(zhèn),甚至大地上的萬物,都顯得卑微。

      走在西廂村的鄉(xiāng)道上,能見到的人不多,留下來的多是老人,城市吸走了鄉(xiāng)村的活力和青春氣息。是那棵樹,給了這里永不枯竭的生機。我相信,只要那些大樹還聳立在那里,青春氣息早晚會重新在那里彌漫。

      一棵大樹往往代表了一片土地的品質,和那片土地上人類的精神狀態(tài)。通過它,甚至可以體察到人們的內心是否有愛,是否和善。

      沒有一棵樹的地方,大地會陷入荒蕪;一個沒有大樹的地方,那片土地便沒有靈魂。除去自然環(huán)境的因素,一個該有大樹的地方如果沒有了大樹,就可能預示時代經歷過大的動蕩,人心經受過大的摧折以致已經壞朽。

      因為即使是我,也見過大樹被一個生產隊隊長下令砍掉的悲劇。

      所以,一棵樹從一粒種子開始,然后發(fā)芽,長成一株幼苗,躲過牛羊的踐踏,風雨的摧折,斧鉞的砍伐,終于長成一株大樹,并得以幸存,不知要經歷多少危機和風險。

      這是我愿意見到大樹,并愿向每一株幸存的大樹致敬的原因。

      只要有大樹幸存,那里就不再是一個與我無關的地方,就像西廂村,它會是我新的念想,也會是我永恒的故鄉(xiāng)。

      直到觸及美的本質

      南江穿山越峽,一路奔騰,流到老家下兩河口,終于平緩下來,使舟楫可與巴河相通,以致能通過渠江、嘉陵江而至長江了,這也造就了它“半邊山江半邊城”的樣貌。

      古鎮(zhèn)依山而建,面臨南江,明水在此與南江相匯,穿鎮(zhèn)而過,四面青山環(huán)立,至今還較為完整地保存了一條頗為原始的古老街道,可能已是南江罕見的山區(qū)古鎮(zhèn)街了。它離巴中市區(qū)僅20公里,由市區(qū)向東,走漢巴高速,在下兩出口下高速即到。

      我們是清晨出發(fā)的。只要稍加留意,就會發(fā)現(xiàn)沿途都有神話在誕生。高速兩側的變化可謂日新月異。這種變化使逶迤而臥的米倉山山脈有了蒼龍騰飛之姿,而到南江,感觸尤深。這個一直以來都很偏僻的邊城,一夜之間煥發(fā)了新的生機和活力,這在任何一個角落,即使南江的一滴溪水里,也可以感覺得到。

      美喜歡躲藏起來。我們抵達之時,天已下起小雨,下兩河口躲在雨中沉睡,就像一位因懷春而嗜睡的少女,臥在閨閣,夢境美妙。

      雨是那種纏綿悱惻的巴山秋雨,飄逸、無聲、輕柔,帶著雨水的亮度,因其清涼,落在身上的一絲一縷都能感覺,像初戀時的吻一樣難忘。

      村居樓舍浸在煙雨之中,縹緲而神秘,使下兩河口的詩意更為充分、婉約,使這里恍若仙境,使它如鳳開屏,在雨中絢爛飛升,展翅而翔。

      有河的地方,雨是最好的裝點,它使河流鮮活起來。雨和河使下兩河口更加完美,一種具有令人心情平靜的美,快樂而潔凈的美,安寧的美。

      “一條小溪在它那深深的河床上歌唱”,雨以及雨中的萬物也在歌唱。樹葉已變成深綠,一些已經變黃,墜落,屋頂如墨,竹子青翠,巴茅欲開……在這里,我看到了風景的閃光。與這樣的風景交往,足以使人得到永生。

      下兩河口古街,最宜在這樣的雨中來游。

      我羨慕能生活在這里的人,羨慕他們能沐浴靈秀山水,淳樸鄉(xiāng)風。

      下兩河口山靈水異,靈秀幽邃,這樣一個小地方,卻具有龐大之城的一切要素。這讓我想起了H·海涅的詩:

      星星,在不斷長大,

      滿心喜悅地開始發(fā)光,

      終于,像太陽一樣大

      在天空各處漫游。

      所以說,兩河口有兩個世界:現(xiàn)存可見的一切,以及隱藏在歷史記憶乃至傳說中的部分。它沒有門戶.像巴河,甚至大海。它因此具有無限性。

      古鎮(zhèn)建于何朝何代,不得而知。它一直地處米倉古道,古代的柏楊鋪就在鎮(zhèn)旁,應該是因古道而生,與古道同生共存。在歷史之河中,它過早地被命名,其特征要用神話、地方志、政史幾種方式才能闡釋??梢酝茰y,在政史中,下兩河口屬于米倉古道上一個重要的節(jié)點,可能始于秦甚至更早,興于漢唐,可能從那時起,就已成為巴河重要的水路碼頭,繁華旖旎。往來的客商,特別是清康熙年間“湖廣填四川”時的移民,使四海風俗、八方文化與巴蜀文化在小鎮(zhèn)匯集交融,多元、璀璨,形成了它獨特景觀。它輝煌的過去,使它在具有開放性的同時,有了很多實用主義的特性,以至于其無限的豐富性,使你無法將它認清。

      是的,兩河口本身就是一首對大地的贊美詩。它擴展了我們對山水的理解。田野、溪澗、山坡、滿枝的果實,在明亮而清晰的色彩里鳴響。一切的一切都蘊含在它永遠的寧靜里,融合在山影、巖壁、田地、樹木、橋、天空和流水里。這一切是一個整體—一呼應窗、炊煙、門廊、飛檐、鳥鳴、白鷺的飛翔……在這里,我的感受不是物質的,而是“一個偉大的、現(xiàn)存的真實”。

      這的確是一種無與倫比的風景。透過雨幕,我似乎看到了晴朗的夜晚:弦月在天,星空璀璨,古鎮(zhèn)灑滿清輝,有一部分被米倉山的暗影淹沒,顯得深邃幽暗,燈光在河水里變形,整條古街成為一座小島,漂浮在月色之上。

      兩河口就是這樣一個地方。作為一方山水,它似乎不屬于塵世。它本身如這秋雨,是升騰的,從地上生發(fā),成為變幻的云,又落到地上,成為泥土的福祉。如是輪回,成為一方小天堂,一處隱秘的仙境。它在永不停歇地緩慢生長,從而變得無限遼遠。這里的萬物雖然賡續(xù)了千萬年,但在我們的眼光中,它還太過新鮮。這使我想起里爾克說的:“一切物與人的結合都退至共同的深處,那里浸潤著一切生長者的根。”

      不得不承認,美是因為注視才存在的。我與兩河口四目注視過了。雖然已經離開它,但我還在一直注視它,像注視米倉山這千重青山,甚至像注視喜馬拉雅那樣一列白雪覆蓋的山脈。我的目光穿過虛無,帶著子彈般的尖嘯,一直向前,直到觸及它堅實的山體、尖利的峭壁、一片青瓦、一線從屋檐跌落的雨水,直到觸及美的本質。

      滨海县| 盘山县| 凤台县| 蓝田县| 夏津县| 轮台县| 塘沽区| 九龙城区| 贵溪市| 宁化县| 高雄市| 开鲁县| 酉阳| 怀仁县| 平凉市| 滦南县| 无为县| 武安市| 长顺县| 北京市| 洮南市| 柘城县| 建瓯市| 拉孜县| 辽中县| 商南县| 上栗县| 青海省| 博湖县| 京山县| 夏邑县| 太谷县| 民乐县| 重庆市| 杂多县| 万盛区| 宽城| 浪卡子县| 青海省| 明星| 灵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