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嘉磊 羅肖 李維瑋 李博超
云南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 云南 昆明 650000
兒童自出生伊始就借助五大感官獲取對外部世界的信息認知,伴隨兒童年齡增長其心理和認知發(fā)展所形成的外部感知能力均不相同,我國著名心理學家朱智賢先生根據(jù)兒童心理發(fā)展規(guī)律,將其分為新生期(0-1月)、乳兒期(1-12月)、嬰兒期(1-3歲)、學前期(3-7歲)、學齡期(7-12歲)、少年期(13-16歲)、青年初期(16-18歲)[1]。本文研究對象為云大附小(6-12歲)的兒童,即兒童發(fā)展階段中的學前期、學齡期,這一時期的兒童,身體機能正處于全面發(fā)展的階段,抽象、自我意識開始覺醒并開始具備一定的獨立性、社交、思辨能力,但兩個階段兒童的心理和認知發(fā)展階段尚有差異,學前期的兒童屬于形成自主意識的萌芽期,自我意識模糊,以無意注意為主,對周遭事物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強,接受面廣且邊界意識模糊,易受環(huán)境空間影響,不易受規(guī)則束縛,行為活動不規(guī)律,對空間的感知力差,喜愛群體性的組織活動,極度依賴客觀環(huán)境。學齡期的兒童是心理和認知能力是全面均衡發(fā)展的時期,自主意識發(fā)展趨于成熟,對事物概念的理解力增加,初步可以形成自我判斷意識和空間意識同時也是創(chuàng)造力和想象力發(fā)展的重要時期,思辨能力提高,感性、理性意識開始建立,記憶、想象力也在這一時期開始建立,初步形成自我體系,兒童開始產生集體榮譽、表現(xiàn)欲、羞恥感、責任感等情感體驗。
1.2.1 視覺感知
兒童觀察、獲取外部世界信息的主要方式是視覺感知,視覺感知的設計在五感體驗中占主體地位其設計內容包含色彩、光照、空間形態(tài)、空間尺度、材質等,色彩是兒童視覺感知中最直觀最有效的感知方式,不同年齡段的兒童對色彩的感知、喜好也不盡相同,不同色彩的體系也會給兒童帶來不同的心理感受。學前期的兒童對顏色鮮明的事物會表現(xiàn)出極大的興趣,暖色系的顏色配比能激發(fā)兒童對事物特定的視覺感知和情感體驗,學齡期的兒童色彩偏好開始減弱,逐漸能接受復合色彩搭配[2]。不同形質、特性的空間形態(tài)、尺度、材質等也影響兒童的視覺感知,好的視覺感知設計可以增強、豐富兒童學習感知外部世界信息的途徑和方式,促進兒童心智均衡發(fā)展。
1.2.2 聽覺感知
聽覺感知是兒童僅次于視覺感知學習接受外部世界信息的方式,通過增加聲環(huán)境層次豐富空間體驗互動性、辨識度、趣味性,以風聲、水聲、鳥鳴聲、人群交談、音樂等模擬創(chuàng)造自然或人工環(huán)境,使兒童身臨其境,激發(fā)對空間探索的好奇心。聲環(huán)境的設計還可利用植物圍合、溪水流動等方式阻隔噪音,營造安靜舒適的空間環(huán)境,此外,聲環(huán)境還可以喚醒、存儲兒童對場所的記憶,通過塑造不同聲環(huán)境的氛圍環(huán)境來烘托不同類型空間場所的氛圍。
1.2.3 觸覺感知
觸覺感知是兒童接觸事物是最有效傳達的感受體驗,兒童獲取觸覺感知是由皮膚接觸感知物體肌理、質感,通過接觸感知接收物體部位的尺寸大小、形態(tài)并傳達心理感受,引發(fā)不同的情感反應,從而更加最直觀有效地學習了解對象物體的認知和探索。觸感感知一般分為主動接觸和被動接觸,主動接觸主要是兒童積極主動參與對物體認知和探索,主要是在水中嬉戲、沙地摸爬、撫摸植物等主動探索的行為活動,被動接觸主要是兒童被動性的參與對物體認知和探索,主要是防護欄設置的觸摸、室內外溫度、光照、風力、濕度等帶來的感受[3]。
1.2.4 嗅覺感知
嗅覺感知也是兒童獲取外部世界信息的手段,但往往在校園活動空間設計中被忽視,嗅覺對兒童來說是最為信賴的感官,嗅覺感知可以快速收集對象物體的氣味信息并儲存大腦,人體約有1000個基因來編碼不同氣味受體,并通過相互組合形成氣味模式,幫助大腦辨別記憶約10000種不同氣味,芳香性的植物配置,氣味為主體的互動裝置、圖書館、標本等無疑是幫助兒童快速認知世界接觸新事物的途徑。
1.2.5 味覺感知
味覺感知的活動主觀性強,但在五感體驗中最不易獲取,味覺感知主要來源于兒童對對象物體經過味覺器官的化學反應才能得到,主要種植體驗性、可食用的植物,從植物的果實、樹葉、汁液等獲取味覺感知,其形式從種植、采摘、品嘗為一體,實用和觀賞性雙重結合,既增加空間的趣味性、兒童的參與感達到寓教于樂的效果[4]。
學前期兒童對熟悉、具象的事物會產生興趣和相對的安全感,較為容易感知的組合構件(矩形、圓形)能快速幫這一時期的兒童建立對空間的感知力,簡單重復的組合方式(半圓形、直線型)也可彌合兒童對方向感的缺失,垂直式、延伸式的排列可以滿足兒童對空間的探索欲,簡單線性基礎做局部圖形圖案會引發(fā)兒童對組合元素的好奇心,激發(fā)創(chuàng)造力,活動空間需要高度的連續(xù)性和開放度。學齡期兒童獨立意識增強,需要相對私密的社交場所和半開放式的交流空間,空間形態(tài)的組合方式需求多樣,抽象能力的覺醒需要有相對啟發(fā)兒童創(chuàng)造力和審美性的引導法方式,空間形態(tài)不單滿足于兒童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而是能夠通過形式變化的組合方式引發(fā)兒童的思考創(chuàng)新力。
學前期兒童的空間意識尚未建立,對空間邊界意識模糊,容易在組合性空間中喪失對空間的方向感從而導致不安和恐慌,學前期兒童對小尺度的微縮空間有心理上依賴和偏好,對垂直和延伸性強的事物對表現(xiàn)出極大的興趣,洞穴式、攀巖式的連續(xù)空間對鍛煉對空間的感知力,學齡期兒童空間領域感應增強,開始有獨立意識選擇適合自己的空間尺度關系,大尺度空間會給兒童帶來敬畏莊嚴的心理感受,小尺度空間給兒童帶來安全私密的心理行為尺度,大小尺度空間的有效結合會加強學齡期兒童獨立選擇性、思考創(chuàng)造、交際和感知意識。
色彩是兒童接受視覺感知信息時最直觀的方式,色彩豐富的校園活動環(huán)境可以增加感知外部世界信息的傳播,促進兒童腦神經、中樞神經的發(fā)育,有助于兒童的心理發(fā)展、情感穩(wěn)定和個性生成。學前期、學齡期兒童隨著心理和認知的不斷發(fā)展對色彩的感知能力和偏愛程度會發(fā)生一些變化,學前期兒童對暖色系更為敏感,偏愛色彩形象鮮明的物體,學齡期兒童色彩偏好開始減弱,逐漸喜歡復合色彩和小部分的撞色,暖色體系能使兒童產生積極興奮的感情,有激發(fā)兒童好奇、探索的欲望,冷色體系能給兒童帶來平靜、舒適的感覺,有助于兒童思考、交流和學習,校園活動空間冷暖比列協(xié)調、色彩體系搭配能更好地適應不同年齡段兒童的心理和認知發(fā)展需求。
材質主要在作用于兒童的視覺、觸覺感知,分為自然(水體、沙地、花草、木材、泥巴)、人工材質(玻璃、皮革、石磚、織物、塑料),自然材質能給兒童帶來自然、溫和、親切的環(huán)境感知,從大自然的原生材料中獲取玩耍的樂趣和愉悅體驗,促進兒童對自然的認知和創(chuàng)造力發(fā)展,人工材質通過材料特性的不同,結合光影的作用,給兒童營造不同的視覺、觸覺體驗。
外環(huán)境是指兒童外部生存的校園環(huán)境氛圍,好的外環(huán)境能夠使得兒童五感感知更敏銳的撲捉和學習外部世界信息,不僅在知識文化方面能夠給予兒童成長,同時也促進兒童身心健康發(fā)展,最為顯著的就是光環(huán)境、植物類型和尺度合理配置、互動裝置等方面內容。光環(huán)境主要采用自然采光為主(日、月光),人造光為輔結合空間形態(tài)、尺度、色彩、材質生成多種趣味空間如日本檸檬幼小采用錐形采光裝置,將自然光引入空間并且伴隨時間季節(jié)變換產生不同空間光照形式,植物以實用性和觀賞性的結合,組團性的布局方式,形成多種行進空間,滿足兒童對自然空間的探索欲和感知力,互動裝置結合自然風力、水體、不同材質接觸產生摩擦音質,相互作用,給兒童帶來神秘或奇妙的感知體驗。內環(huán)境是兒童在隨年齡段增長,在外環(huán)境影響下形成的心理和認知發(fā)展,體現(xiàn)于兒童認知、個性化發(fā)展、創(chuàng)新思維、性格穩(wěn)定、抽象思維等方面的發(fā)展。
3.1.1 區(qū)位分析
云大附小位于昆明市五華區(qū)一二一大街182號,場地總面積約3500㎡,由西南、東北兩條長方形地塊構成,西南長約33m,東北長約108m,場地起伏約1.65m,周邊校園環(huán)繞,東側接壤云南大學英華園,西側接壤云南大學附屬中學,南側緊鄰一二一大街主路,道路以南為云南大學東陸校區(qū)。
3.1.2 道路交通分析
云大附小位于昆明市五華區(qū)中心,場地周邊以學校為主,由于場地總體成長條狀布局,道路交通主要以南側一二一大街為主干道,東側內通云南大學英華園,西、北側以鐵質欄桿隔斷分割云南大學附屬中學,南側主入口距一二一大街、蓮花池正街公交站約500m,距小菜園地鐵站約1000m。
3.2.1 設計原則
在地性原則:避免兒童參與學習和體驗的活動空間氛圍環(huán)境改造類型單一化、集中化、空間形式同質化、表面化,校園活動空間設計應具備本土特色、千人一面的設計表達不適應再出現(xiàn)在兒童活動空間的設計中。
以人為本原則:在校園空間改造設計中要以兒童為真正使用主體,關注兒童的感知和體驗。
安全性原則:校園改造設計中安全性是重中之重,是兒童學習和交流空間的基礎,游戲性,尊重兒童的主觀意愿,在活動體驗中得到趣味,探索思考的能力,尺度感,滿足兒童身體特征的尺度關系。
親自然性原則:遵從兒童的內在特征和內化需求,從空間異質、感知本身、體驗教育等方面吸引兒童理解自然、社會、文化、環(huán)保等意識和概念,鼓勵兒童自主式的參與和探索。
3.2.2 設計理念
以云南省紅河州瀘西縣城子古村村落建筑形式“地面-屋頂,屋頂-屋頂”[5]為基本設計單元,將云大附小根據(jù)不同年齡階段劃分不同的活動空間且踏步及階而上相互串聯(lián)互通,針對建筑-地形-植物3種空間構成形成,形成多種活動空間,利用不同尺度關系、高差處理方式,增加空間的流通、互動、體驗性。
3.3.1 功能分區(qū)
基于兒童五感特性對活動空間需求的分析,將校園活動空間劃分為體能攀爬、自然探索、感知互動、交流思考、種植科普教育、靜謐體驗六大功能區(qū)。
3.3.2 空間形式及特征
在校園活動空間建構中以建筑模塊相互交錯的方式增加活動空間,區(qū)分不同年級學習、活動、交流空間,加入體驗式的垂直、延伸攀爬空間,聯(lián)通建筑體塊,在建筑整體色彩搭配墻面以白色為主加入開窗部位的色彩傾向,開窗形式以矩形形式語言為主,通過開窗大小、排列密度、材質特性引入自然光、平面平臺主體色彩以暖色(橙、黃)為主,冷色(藍、綠)為輔,加入水體、沙地、草坪等自然元素豐富活動平臺的娛樂、體驗、互動性。相互交錯,垂直上下的建筑單元模式,形成嵌入式,圍合式的微縮空間,主要用于兒童思考、交流,中部采用頂部采光,空間整體成狹長、幽靜環(huán)境感知,自然光、風力作用力的形式下塑造空間靜謐、神秘的氛圍環(huán)境,建筑單元交錯形成的活動平臺與垂直上下的微縮空間形成了大、小尺度的對比。
3.3.3 互動裝置及植物配置
互動裝置主要是游戲、休憩、標志設施,材料主要選用平滑、自然、耐久、無毒且易清潔,形態(tài)設計避免尖銳棱角、增加防護措施,同時增加趣味性、挑戰(zhàn)性,激發(fā)兒童的探索欲、滿足自我實現(xiàn)的價值感、認同感,造型語言以曲線、弧線進行連續(xù)、簡單的構成重復,加入聽覺、觸覺、味覺體驗,從聲音、材質、氣味、色彩等融合設計,不同主題互動裝置更能適應對應兒童的娛樂需求。合理植物配置得很好地融合五感體驗,時間變化引發(fā)的植物季節(jié)性色彩傾向變化,尺寸密度不同于風力強度差異形成不同的摩擦音質,不規(guī)則枝葉、莖葉軟組織細胞等不同形成不同的觸感體驗,不同植物種類散發(fā)的氣味不同也能刺激兒童特定記憶存儲和智力發(fā)育,體驗式的觀賞性、可食用性的種植過程能達到寓教于樂的效果,合理的植物配置能改善空間環(huán)境,視覺美感、生態(tài)效益和教育效果等。
校園活動空間承擔了兒童成長過程中的重要一環(huán),對兒童個性化的塑造、性格發(fā)展影響、三觀建立都發(fā)揮重要的影響,不同年齡段的兒童的發(fā)展趨勢和轉折不能一概而論,而是應針對兒童不同時期的心理、認知發(fā)展特征針對設計,加入五感體驗的設計理念從空間形態(tài)、尺度、色彩、材質、光環(huán)境、互動裝置、植物配置等方面入手,創(chuàng)造適合群體性兒童發(fā)展特征的校園活動空間,關注兒童成長中真實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