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婺源,處處青翠欲滴。車窗外悠悠白云下,白墻黛瓦的建筑掩映在山水間,如一軸水墨長卷徐徐展開。
立在屋脊上,高過馬頭墻的牌坊上寫著的 “源頭古村”四個大字,一下子闖入了我的視野。一片紅豆杉樹群,蒼郁挺拔,華蓋如傘,像一隊衛(wèi)士守護(hù)在村口。其中,一棵杉王樹齡已近2000年,粗大的樹干需幾個人才能環(huán)抱。
站在拱形石橋上,即到了古村落的門戶——水口。水口為村落的出入口,是村里大小水流匯總之所,也是“地之門戶”。古人講究風(fēng)水,他們認(rèn)為鎖住水口,就能藏風(fēng)聚氣、大吉大利。因此,水口在選址上極為考究,且周圍一般都會配套修建橋臺亭閣等。古橋上爬滿了青藤,兩端各有一座山頭拱衛(wèi)著。周圍香樟、閩楠、女貞等成群連片,回廊、茶樓飛檐翹角。遙想當(dāng)年,一代代源頭村的村民離開故土,在此惜別,不知何時能歸,只能幾番夢縈水口,因為那是源頭村人的根。
樹影婆娑,濃蔭遮蔽鳥兒的身影,卻掩不住婉轉(zhuǎn)的啼鳴。群山環(huán)抱,溪流彎彎曲曲,像一條玉帶纏繞在古村腰際。臨水而居的數(shù)十座徽派屋舍,錯落有致地分布在溪的兩岸。斑駁的墻體、幽深的小巷、煙熏的痕跡、布滿苔蘚的瓦片,無不訴說著時光的久遠(yuǎn)。溪水泛碧,成群的錦鯉如云霞般游弋。村婦浣衣,將老屋的倒影搗碎。
眼前的大會堂具有鮮明的時代色彩,一看便知是二十世紀(jì)五六十年代的建筑。如今,大會堂成了大賣場,茶葉、木耳等土特產(chǎn)琳瑯滿目,飄逸著原汁原味的鄉(xiāng)土氣息。另外,室內(nèi)還擺放著老物件,有揉茶簾、扁桶,有耙、耖……這些都是數(shù)百年來,村民與自然山水相守相依的見證者。
數(shù)座小橋橫跨兩邊,造型不一。別致的廊橋上坐著一位老人,他面容祥和,內(nèi)心恬淡,許是在回憶歲月深處的過往。他告訴我,古村建于明代洪武年間,休寧縣吳伏陽云游到此,他有感此地山清水秀、植被豐茂,仿佛看到了朱熹詩中所描述的夢里老家,便決定舉家遷移,在此升起了炊煙,并取名源頭村。
我倚坐在吟溪亭靠椅上,品一口香茗,聽溪水吟唱,望炊煙裊裊起、云霧山間繞。清風(fēng)習(xí)習(xí),夏日不熱不燥,我竟感絲絲涼意。
登上潤福樓,翠竹扶疏,花香襲人。兩條溪水在樓前交匯,如瀑似簾。紅紅的燈籠與茂密的森林相映成趣,磚雕、木雕工藝精湛,透出儒雅古風(fēng)。茶廳的墻壁上掛著幾條竹片,竹片上寫有朱熹的詩句:“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蹦钪钪彝话l(fā)奇想:朱熹當(dāng)年回家鄉(xiāng)時是否到過此地,不然怎能寫出這千古名句?
曲徑通幽處的展廳,一張張照片展示了源頭村的四季風(fēng)景。在我眼里,源頭村宛如鑲嵌在婺源大地上的一塊碧玉,她既像村姑般俏麗動人,又有不絕如縷的溫情,讓我久久沉醉其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