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橫水M2055出土銅簋相關(guān)問題研究

      2023-10-09 15:13:20龍正海
      貴州文史叢刊 2023年3期
      關(guān)鍵詞:斷代文化融合

      摘 要:學(xué)界近期已刊布絳縣橫水西周墓地M2055的發(fā)掘資料,其中的長銘方座簋頗為引人注目。依據(jù)器型紋飾、銘文行款、書體特征、銘文恒語以及銘文內(nèi)容等因素推斷,其鑄造年代在周穆王前半段的可能性居大。本簋銘中的“通”,原篆當(dāng)從夭從彳從止甬得聲,系“通”異構(gòu);“肇”原篆應(yīng)從目從戶從戈從又,是常見“肇”的異構(gòu);“禴”原篆從衣從龠得聲,訓(xùn)讀“禴”。本方座簋銘的史料價值在于,為研究西周時期殷人后裔固守殷禮、殷周祀典嬗變,以及其時之族群交往融合等問題提供了珍貴的史料。

      關(guān)鍵詞:方座簋 斷代 殷遺民 文化融合

      中圖分類號:K871.3 文獻(xiàn)標(biāo)識碼:A 文章編號:1000-8705(2023)03-47-55

      2022年4月,山西絳縣橫水西周墓地M2055的發(fā)掘簡報(bào)在《江漢考古》上發(fā)表。1墓中出土了五件青銅禮器,其中一件長銘方座銅簋頗為引人注目。目之所遇,至今僅見牛永華2、熊正3兩位研究者撰文就此方座銅簋及銘文相關(guān)問題作了極為專業(yè)的探討,但讀后仍感有馀義可發(fā)。故而,本文于方座簋斷代、部分字詞釋讀以及所蘊(yùn)含的歷史信息進(jìn)行分析,以期為學(xué)界的深入研究提供參考。

      一、形制與年代

      銅簋侈口束頸,折沿方唇,鼓腹圓底,矮圈足;器身帶獸首雙耳,下有鉤狀垂珥;圈足下連鑄方座,器座四邊中部各有壺門形缺(圖一)。腹壁飾陽線分解獸面紋并以云雷紋襯底,前后居中各飾浮雕獸首;兩耳內(nèi)側(cè)腹部各飾一陽線蟬紋;方座壺門正上方各增飾高浮雕牲首,四隅兩側(cè)飾有兩凸目紋(圖一、二)。從紋飾上看,方座上銅簋腹部所飾乃盛行于商代晚期至周初的浮雕型三層花紋飾。此方座簋形制與作旅簋 (《集成》3248)4、過伯簋(《集成》3907)以及皿屖簋(《陜金》0610)5相近(圖三),尤其與過伯簋器身一樣矮扁、腹部較為傾垂,區(qū)別在于本方座簋顯得愈加明顯,其時代應(yīng)當(dāng)更晚,屬于王世民、陳公柔、張長壽合著的《西周青銅器分期斷代研究》中Ⅱ型2式雙耳方座簋。1此類方座簋多見于西周早期,上舉三例均可為證,下限延至西周晚期,許季姜方簋便是其例。結(jié)合本方座上銅簋下腹傾垂幾已達(dá)上限并且腹寬與通高幾乎相等的情況,倘若進(jìn)一步細(xì)分,則又可歸入張懋镕所劃分A型Ⅳ式方座簋,典型器型見有伯簋(《集成》3494)、孟簋(《集成》4163)、鴻叔簋(《銘圖》04867)2,等等,A型Ⅳ式方座簋流行于周昭王時期,下限可延至周穆王時期。3

      應(yīng)該留意的是,簋銘字體也體現(xiàn)出時代特征。從行款來看,整體布局漸趨整飭,字體呈現(xiàn)修頎特點(diǎn),波磔體不甚明顯,惟個別字如“厥”“彝”字捺筆尚見肥筆。朱鳳瀚研究認(rèn)為,此現(xiàn)象始見于周代的康昭時期,一直延續(xù)到穆王時期。4從銘文書體來看,“”字的“宀”旁不僅呈銳頂聳肩狀,坡面也呈內(nèi)凹狀,并且構(gòu)件“貝”字上小下大,且下部未閉口,與西周早期的晉侯尊(《銘圖》11713)、早期后段的作冊紳卣(《集成》5400)以及西周中前段的曾鼎(《集成》2060)相類,而與晚期頌鼎(《集成》2829)則判然有別。值得特別注意的是,其構(gòu)件“貝”下部開口兩側(cè)保留叉筆,西周早期的交鼎“”(《集成》2459)、保侃母簋“”(《集成》3743)均與其同形。倘若再結(jié)合“宀”形狀考慮,當(dāng)歸入王帥所劃分Bb型Ⅱ式,屬于西周昭王、穆王初年的字形書體。1“尊”字也自有其特色,“酉”上兩豎筆出頭卻未形成“八”字形,與御正衛(wèi)簋2(《集成》4044)相同。馬承源認(rèn)為,周昭王時期,“尊”字所從“酉字上兩豎劃有出頭現(xiàn)象”,到中期后段,則“酉字上兩筆由出頭變成八字形,與口字分離,口字變圓或扁圓”。3不僅如此,銘中的“寶尊彝”一語亦有斷代價值,誠如劉源所說,“寶尊彝之稱”流行于西周早期且“凡言‘作寶尊彝的銅器,其時代下限,在西周中期之前,最晚在穆王之世”4。尤為重要的是,銘文內(nèi)容表明,本方座簋是器主承襲宗子身份后,首次所鑄之器(詳見下文),結(jié)合墓主即器主年齡為三十五至四十歲間與M2055墓地下葬年代為西周中期偏晚的情況,則本方簋應(yīng)屬周穆王初期之器。1

      綜而言之,從紋飾、器型、字形書體、銘文恒語、銘文行款以及銘文內(nèi)容等因素來看,發(fā)掘簡報(bào)將本方座簋斷為西周早期至中期早段是有道理的,具體而言即周代昭穆時期的器物,且穆王的可能性最大。

      二、字詞釋讀

      M2055:54墓地出土的方座銅簋,通高二十一點(diǎn)八厘米,口徑十九厘米,耳間距二十五點(diǎn)六厘米,方座長十六點(diǎn)八厘米、寬十六厘米,重三點(diǎn)四八千克,其銘文四行,每行五字,共四行二十字(含合文一字),茲采用寬式按照原行款隸定如下:

      通肇作厥圣

      考伯寶尊彝

      唯用永念厥

      考禴子=孫寶

      簋銘內(nèi)容淺顯易懂,也無乖謬難解之辭,唯見有新的字形,故本節(jié)僅就此稍加考述。圖版第一字左側(cè)無疑從夭從彳,而右側(cè)上下構(gòu)件疑均從止,該字形右側(cè)應(yīng)是琱生尊“”(《銘圖》11816)、“”(《銘圖》11817)字形的簡寫。由此可知,中間所從即“”的線條化。對此,陳劍有專文詳論,可作參閱。2目之所及,該字形與《集成》修訂增補(bǔ)本250號鐘銘“”字近似,惟“”字綴加一“夭”意符;同銘249號鐘彝異寫成“”形以表“通錄”之“通”。尤能說明辵、走偏旁通用者,當(dāng)推“遣”“達(dá)”兩字:前者作“”(《集成》2763),也可繁寫“”(《集成》4418);后者作“”(《集成》3787),也可繁寫“”(《銘圖》5661)。古文字中義近形旁通用現(xiàn)象常見,高明對此已有系統(tǒng)論述。3如此看來,有學(xué)者認(rèn)為此字從彳從夭從正,訓(xùn)讀“正”,恐非盡是4,當(dāng)依整理者隸作“通”為宜??偠灾?,本方座銘所錄當(dāng)從夭從彳從止甬得聲,系“通”異構(gòu),用作器主名。依據(jù)名從主人之例,該方座簋當(dāng)稱為通簋為宜。

      第二字屬于首見字形,簡報(bào)隸作“肇”,當(dāng)屬可信。就目前出土金文史料而言,“肇”的異體甚是繁多5,常見寫法大抵可分以下三類:

      一者,從戶從戈從聿,隸作“肈”,如《集成》2614、4242以及《銘續(xù)》0981,等等;

      二者,從戶從攵從聿,隸作“肇”,如《集成》189、2342以及4330,等等;

      三者,從戶從聿,隸作“肁”,如《集成》4021、5953以及《銘圖》03355、《銘圖三》10211,等等。

      上述三類字形均釋作“肇”,且未見諸家異議。對于三者間的關(guān)系,朱鳳瀚曾有專文詳論認(rèn)為,第一類字形(肈)是由構(gòu)件攵訛作戈而成為第二類字形(肇)的異體字;第三類字形(肁)則是前二類之省形。2除上揭習(xí)見字形,“肇”字尚有從目或從見之特殊字形,例如:

      “”(《集成》5957)? “”(《銘圖》12290)

      “”(《集成》2485)? “”(《銘圖三》0462)

      關(guān)于上揭前三例字形的釋讀,謝文明《金文“肇”字補(bǔ)說》一文曾有精到論述,認(rèn)為“無疑是同一字”,即“肇”。3第四例字形截取自出土山西大河口M1017西周墓地的伯荊簋銘(《銘圖三》0462),其為“肇”字自不待言。細(xì)端字形,簋銘“”字頗近似于上揭伯荊簋“肇”(《銘圖三》0462)字上部分“”,惟通簋“肇”之戈形與又形有借用筆畫現(xiàn)象4,故發(fā)掘簡報(bào)隸定“肇”,當(dāng)為可信。從銘辭文例看,銘文習(xí)見“肇作”連言,勅鼎 (《集成》2346)“勅肇作丁侯尊彝”、倗伯盆(《銘圖三》0617)“倗伯肇作旅盆”,即為其例?!罢刈鳌?,朱鳳瀚認(rèn)為,即“始作”“初作”,并補(bǔ)充道“凡言‘肇作,一般應(yīng)是在初嗣宗子之位不久(或從大宗本家分立新支而已為新支家長)時”。5此論述也可以從簋銘后文的內(nèi)容找到例證。李曦認(rèn)為,周代以伯仲叔季表兄弟排行的宗法關(guān)系,伯、仲排行稱謂具有區(qū)別大、小宗的作用。6之后,陳絜也發(fā)表過相類的看法,認(rèn)為“伯”字表爵稱、尊稱、行第外,其含義還與“伯氏”相同,即是宗族長的特定稱謂。7順此,“圣考伯”之“伯”則表明器主父考為宗子身份。由此觀之,通簋當(dāng)是器主繼承宗子身份初次鑄造方座簋祭祀父考以表享有主祭之權(quán)。從發(fā)掘簡報(bào)來看,M2055出土隨葬品種類涉青銅器、錫器、陶器、玉石器、骨角器、蚌貝器等,數(shù)量高達(dá)二百二十八件(套),車馬器就占有一百零三件,隨葬品的規(guī)模似乎也暗示器主的宗子身份。相類的例子還見于其它金文史料,可與通簋銘文互為證明,例如伯簋蓋(《銘圖》05275)“肇作朕文考甲公寶彝”、異好盂(《續(xù)銘》0536)“異□小子其肈作器”。器主在伯簋器銘中自稱“伯”,朱鳳瀚據(jù)此認(rèn)為“伯”當(dāng)是其承襲宗子后首次為父所作之器8;胡寧提出,異好盂銘“小子”即“小宗宗子”,故言此器是“從大宗分出并遷徙到別處的小宗宗子所作的第一件彝器”9。概言之,簋銘“”字釋作“肇”字,當(dāng)無可疑。

      “龠”,原篆從衣從龠,金文首見。該字所從龠,盡管與龠常見字形有別,但與伯龢鼎(《集成2407》)之“龢”所從龠相類,唯非閉合處左右有別而已。依據(jù)辭例“=作召公祖乙尊彝,唯用作厥身禦,世世其子孫寶”(《銘圖三》1241)可知,該字當(dāng)作祭名用,或訓(xùn)讀為“禴”,西周早期的士上卣“唯王大龠(禴)于宗周”(《集成》5421)與典籍《易·萃·六二》“乃利用禴”1,《詩·小雅·天寶》“禴祠烝嘗,于公先王”2,即是其證。通簋銘文表明,“禴”祭對象是“厥考”即前文“厥圣考伯”,上揭士上卣則言明,系其時周王進(jìn)行禴祭,兩者可對讀互為證明。今檢索資料可知,禴祭可以追溯至殷商時期。古本《竹書記年》:“(帝辛)六年,周文王初禴于畢。”3禴,刻辭寫作“龠”,《合集》24883“乙卯卜,出貞,王賓龠,不遘雨”4、《合集》27178“戊戌卜,口貞,王賓仲丁彡龠,亡吝?十月”、《合集》22762“戊辰卜,旅貞,王賓大丁彡龠,亡吝,在十一月”以及《合集》25764“丙口[卜],口貞毓龠”,均可為證。由以上例舉諸辭例觀之,“龠”字出現(xiàn)于王賓卜辭。5鄭繼娥基于“彡”“”是祭祀動詞推測,與之連用的“龠”也應(yīng)為祭祀動詞6,這種說法是很有道理的。禴祭亦稱礿祭,《集韻》云“礿,或作禴”,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云“亦作禴,勺、龠同部”。7據(jù)此可知,禴祭即礿祭,例如我方鼎“唯十月又一月丁亥,我作禦、祖乙、妣乙、祖己、妣癸,延礿、二母,咸?!保ā都伞?763)。從辭中稱謂可知,器主“我”當(dāng)是殷商后裔,且“”于殷墟刻辭書作“”,銘中“礿”“”連用是因殷禮使然。依據(jù)禮書記載,“禴”祭是周代四時祭祀之一。《周禮·春官·大宗伯》云“以祠春享先王,以禴夏享先王,以嘗秋享先王,以烝冬享先王”,《爾雅·釋天》也見有相似的記載:“春祭曰祠,夏祭曰礿,秋祭曰嘗,冬祭曰烝?!蓖瑫r,《禮記》對四時祭的記載次序不盡一致,“春祭曰礿,夏祭曰禘,秋祭曰嘗,冬祭曰烝”,《王制》《祭統(tǒng)》亦如是。有關(guān)四時祭祀,劉源曾聯(lián)系甲骨文、金文進(jìn)行辨析,“由此看來,‘祠訓(xùn)‘食,‘礿訓(xùn)‘汋,即‘煮,‘嘗訓(xùn)‘品味,‘烝(登)訓(xùn)‘進(jìn)獻(xiàn),與四個季節(jié)的關(guān)系并不大”“四時之祭的說法是戰(zhàn)國以后才有的”8,其說頗有道理。結(jié)合器主倗氏來看(詳見下文),本銘“禴”祭體現(xiàn)殷人后裔固守殷人禮的情況。相類似者,除上揭我方鼎外,亦見它銘,賈海生認(rèn)為,伯與其弟衛(wèi)雖仕于周朝,但仍鑄有銘禮器以燔燎之法祭祀祖考,即為殷人后裔固守殷禮之例。9

      需要關(guān)注的是,固守殷禮并非意味著完全因襲殷禮,《論語·為政》“周因于殷禮,所損益可知也”,故對照殷周“禴”祭,便可管窺殷周祭禮因承損益的情況。卜辭史料顯示,“禴”祭是新派天子祭禮10,其享祭對象也呈現(xiàn)出多種特點(diǎn),包括中晚期的直、旁系祖先神抑或是亡兄等等,例如“大乙”(《合集》22730)、“大丁”(22762)、“中丁”(22855正)、“雍己”(22817)、“戔甲”(22882)、“羌甲”(23023)、“南庚”以及“兄己”(《合集》41003)等,常見與“彡”“”等祭祀活動相伴進(jìn)行,以組成復(fù)合祭祀。應(yīng)當(dāng)注意的是,《合集》25752與25753卜辭內(nèi)容顯示,商王同日下令“即”“出”兩貞人占問“王賓龠”一事,“龠”祭對于商王的重要性可見一斑。相較而言,周代“禴”祭的行祭者與享祭者均體現(xiàn)出與商代不同的特點(diǎn)。此時行祭者除時王外,已經(jīng)下沉至像“通”這樣的中間等級位次的貴族,并且享祭者也由繁至簡已變成器主的近親,這可從本簋銘“厥圣考伯”以及上揭我方鼎“二母”中略窺一二。另從祭祀動機(jī)來看,征之其它甲金文史料可知,周代“禴”祭從殷商取悅祖先以祈禳災(zāi)祛病,已轉(zhuǎn)向至向祖先祈福以保子孫繁衍、宗族興旺??偟膩碚f,周人“禴”祭不僅有所因襲亦有其變化,這為周承殷制的觀點(diǎn)提供了新的佐證材料。

      三、墓主族群與文化融合

      橫水西周墓是倗氏墓地已被出土資料所證實(shí),譬如“倗伯作畢姬寶旅簋”(《銘圖》04499)及“倗伯作旅鼎”(《銘圖三》0156)等等,即是佐證。因此,M2055墓主乃倗氏自不待言。同時,典籍見有倗氏青銅器傳世,例如倗仲鼎“倗仲作畢媿媵鼎,其萬年寶用”(《集成》2462),銘中“畢媿”是“婿家族氏+自家的姓”式稱謂1,足以說明倗氏為媿姓。《國語·周語》“狄隗姓也”,韋注:“隗姓,赤狄也?!?《潛夫論》第九卷《志氏姓》:“隗姓,赤狄?!?王國維先生提出,典籍“隗”于金文中寫作“媿”,源于商代的“鬼方”。4陳公柔認(rèn)為,銘文中“媿”即《左傳》中所謂“懷姓九宗”的懷姓5;嗣后,韓巍6、李學(xué)勤7、李零8、馮時9等學(xué)者也贊同倗乃唐虞叔受封于晉時被贈賜的“懷姓九宗”之一。謝堯亭更是認(rèn)為,山西絳縣橫水墓地的主人是西周初年從它處遷至橫水一帶的“戎狄”。10

      依據(jù)文獻(xiàn)典籍記載,帝辛?xí)r的“鬼方”已是商朝的屬國,譬如《史記·殷本紀(jì)》“(帝辛)以西伯昌、九侯、鄂侯為三公”,裴骃《集解》引徐廣曰“一作鬼侯”11,今本《竹書紀(jì)年》記載“(帝辛元年)命九侯、周侯、邘侯”12,《戰(zhàn)國策·趙策三》曰“昔者,鬼侯之鄂侯、文王,紂之三公也”13。其實(shí),既有資料表明,“鬼方”臣服于商應(yīng)可以追溯至武丁時期,例如武丁卜辭《合集》8591“己酉卜,賓貞,鬼方、易,亡?五月”,《合集》8592“己酉卜,[內(nèi)]貞,鬼方、易,[亡]?五月”,《合集》8593“□□卜,?貞,鬼方、易”,均可證。羅琨將《合集》8593卜辭補(bǔ)全為“[己][酉]卜,?貞,鬼方、易,亡”14,其說是可信的。以前的學(xué)者多援引《易·既濟(jì)》九三“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延續(xù)《集解》引虞翻謂“高宗,殷王武丁”15的路徑解讀上舉辭例,其做法似有不甚妥當(dāng)之處。細(xì)繹辭意,不難發(fā)現(xiàn),上舉三例顯然是武丁命三貞人同日同貞一事,即“三卜制”卜辭,其目的誠如宋鎮(zhèn)豪所提出的,即《公羊傳》僖公三十一年,何休注所言:“三卜,吉兇必有相奇者可以決疑,故求吉必三卜?!?6換言之,目的即“為了保證占卜的‘可靠性,以在多次占卜中得到自己想要的占卜結(jié)果”17。由此推斷,上舉三例當(dāng)理解為商王武丁替“鬼方”與“易”祈福。若此,則視“鬼方”為武丁時的敵方恐有違于史實(shí)。又何益鑫1、史大豐2兩位學(xué)者撰文認(rèn)為,反思《既濟(jì)》“伐鬼方”,一致提出,爻辭“高宗”并非指稱武丁。順此,則張秉權(quán)3、羅琨4、孫亞冰和林歡5、李發(fā)6等學(xué)者持武丁無“伐鬼方”之說,不無道理。可見,鬼侯受封于商亦當(dāng)由來已久,此乃不爭的事實(shí)。

      依據(jù)史料,也需注意到“鬼方”存有諸部的事實(shí)。誠如張海所提出,“鬼方”于武丁時就分化成兩個部分,其中一部分臣服于殷朝,居住于晉南橫水之倗氏即所屬。7學(xué)界的主流觀點(diǎn)認(rèn)為,李家崖的族屬即“鬼方”8,唐曉峰認(rèn)為,李家崖古城之人群正是“鬼方”的主體9。長時期的交流交往,使“鬼方”與殷商文化融合成為了可能。曾隸屬李家崖文化的陜西子洲縣王岔村于2010年出土的六件商系典型青銅禮器,就是很有說服力的例證。整理者認(rèn)為,這反映出此批器物的使用人群對商朝禮制的接納與尊崇。10張?zhí)於饕罁?jù)考古學(xué)資料的對比認(rèn)為,商代晚期,晉南地區(qū)以陶器為代表的考古學(xué)文化迥殊于商代早期,墓葬形制、喪葬習(xí)俗以及銅器紋飾形制、組合關(guān)系則已趨同于晚商文化,表明其是已屬于商朝晚期“西土”的勢力范圍。11據(jù)此,說明據(jù)守“西土”上的“鬼方”疑是已完全接受殷商文化。田偉撰文提出,倗氏族群(橫水墓地葬者)自商代晚期就居住于晉南絳縣橫水鎮(zhèn)周家莊遺址一帶,降及西周早期偏晚階段居住于附近的橫東遺址。12至此,結(jié)合通簋的年代考慮,將M2055墓主及族群視作殷商遺民,應(yīng)是站得住腳的。這樣一來,絳縣橫水西周墓地M2055墓主頭西足東,墓內(nèi)見有腰坑、狗殉、人牲等有別于姬周的殷商葬俗也在情理之中。

      耐人尋味的是,本銘“圣考”中“圣”是對其先考的美稱,相同表達(dá)者見諸于寶雞眉縣出土的逨盉(《銘圖》14777)“皇高祖單公圣考”。不啻如此,“圣”用于美稱者還見于扶風(fēng)莊白村出土的史墻盤(《集成》10175)“憲圣成王”、扶風(fēng)任家村出土的禹鼎(《集成》2833)“圣祖考”以及扶風(fēng)任家村出土的大克鼎(《集成》2836)“圣保祖師華父”,等等。于豪亮曾征引《周書·謚法解》“稱善賦簡”“敬賓厚禮”解釋史墻盤“憲圣成王”中“圣”。13史墻盤為西周前中期時的器物,考慮到其與M2055出土銅簋時代相去未遠(yuǎn),此解用于本簋銘亦當(dāng)適宜。據(jù)此,則相去周朝王畿甚遠(yuǎn)的M2055墓地族群貴族效仿周朝禮制,在銘文用語上極為相似之事略見一斑。不僅如此,M2055墓地隨葬相似于周朝王畿附近的禮器,也凸顯了其族群文化與周朝禮制融合的特點(diǎn)。同墓地共出土鼎、鬲、簋、盤、盉五件銅禮器,體現(xiàn)出周朝隨葬青銅禮器重食器的組合習(xí)慣。又從器物形制來看,M2055墓地出土隨葬青銅的禮器,尤其本文所討論的方座簋,與周朝王畿附近墓葬中出土的同類器物尤為相似。張懋镕研究認(rèn)為,方座簋是周文化的產(chǎn)物,陜西寶雞乃是西周方座簋的發(fā)源地,繼而逐漸擴(kuò)散開來。14除青銅禮器外,墓地也出土一件襠部較高的陶三足聯(lián)襠鬲,與晉南浮山縣橋北大墓出土的陶鬲(M1:盜3)殊然有別。1勒健、謝堯亭兩位學(xué)者提出,該類型陶鬲與陜西西安張家坡西周墓地M279:2陶鬲接近。2概而言之,M2055墓地出土銅簋銘文用詞抑或是隨葬禮器等,無不體現(xiàn)倗氏族群貴族對周朝禮制的因襲。尤須關(guān)注的是,同墓地還出土一件青銅鬲,其“旂姬作寶尊鬲”六字銘文蘊(yùn)含的婚姻信息表明,其族群上層貴族主動融合華夏文化圈。

      饒是如此,需要注意的是,M2055號墓出土的器物,雖然總體上呈現(xiàn)出墓主人或其族群融入周文化的明顯特征,但也并未完全因襲周朝的葬俗。簡報(bào)提出,墓主頭部向西,墓室見有腰坑、狗殉、人牲的同時,墓室東端還見有兩個柱洞。這與周朝的葬俗儼然有別,墓主人(自我期許)及族群或想以此標(biāo)識出其個人或族群的非姬姓身份3。

      四、結(jié)語

      綜上所述,出土于山西絳縣橫水西周墓地M2055的通簋,筆者依據(jù)器型紋飾、銘文行款、書體特征、銘文恒語以及銘文內(nèi)容等因素推斷,時代確可斷為西周早期與中期早段,具體而言即周朝昭穆時期的器物,但在穆王前半段的可能性居大。通過上文的討論,可以肯定簋銘中“通”“肇”“禴”三字形均屬首見,頗具文字學(xué)價值。其中“禴”字還關(guān)涉祭祀,據(jù)此系聯(lián)相關(guān)內(nèi)容,可以窺探西周殷人后裔固守殷禮、殷周祀典嬗變等情況。除此之外,銘中“圣”字是對先考的美稱,相同表達(dá)者見于姬周王畿地區(qū)出土的逨盉(《銘圖》14777)“皇高祖單公圣考”,體現(xiàn)了相去王畿地區(qū)甚遠(yuǎn)的晉南倗氏族群貴族效仿姬周銘文用語,為研究商周時期的族群交往融合提供了彌足珍貴的史料。

      On the Bronze Gui-tueen Unearthed From the Tomb M2055 at Hengshui And Relevant Issues

      Long Zhenghai

      Abstract:Recently,the bronze Tong Gui-tureen on a square pedestal has been? unearthed from a tomb M2055 at the Hengshui county in Shanxi Province.According to the factors such as the shape,decorative patterns, written scripts, script arrangement and inscription content, 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the age can be dated back to the late period of King Zhao or to the early period of King Mu in the Western Zhou Dynasty,but it is more likely to be in the early reign of King Mu through research. Then this paper discusses three characters Tong(通),Zhao(肇) and Yue(禴) in the inscription.The results show these characters should be interpreted from the excavation report. What is particularly valuable is that this three characters form is the first one to be seen, which is of great philological value.In addition,the historical value of the bronze Gui-tueen with inscription is mainly to provide valuable new information for exploring the descendants of the Shang aristocracy in the Western Zhou Dynasty who adhered to the Shang ritual, the evolution of the sacrificial rites from Shang Dynasty to Zhou Dynasty, and the cultural identities of ethnic groups in the borderlands of the Western Zhou dynasty,and the integration of the Yi(夷)and Xia(夏)ethnic groups.

      Key words:the Bronze Gui-tureen on a square pedestal;periodization;left subjects of the Yin Dynasty;cultural identity

      責(zé)任編輯:郎啟飛

      作者簡介:龍正海,1978年生,湖南鳳凰人,西北師范大學(xué)文學(xué)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yàn)樯讨芗坠俏?、金文研究?/p>

      1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山西大學(xué)北方考古研究中心等:《山西絳縣橫水西周墓地M2055發(fā)掘簡報(bào)》,《江漢考古》2022年第二期,第38~60頁。

      2 牛永華:《絳縣橫水M2055方座簋的年代及相關(guān)問題芻議》,《黃河·黃土·黃種人》2022年第二十二期,第22~27、30頁。

      3 熊正:《黃河流域橫水西周墓地M2055方座簋銘文小考》,《黃河·黃土·黃種人》2022年第二十二期,第28~30頁。

      4 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考古研究所編:《殷周金文集成(修訂增補(bǔ)本)》,中華書局2007年版。本文簡稱《集成》,括弧中的數(shù)字皆為書中的銅器著錄編號。

      5 張?zhí)於髦骶帲骸蛾兾鹘鹞募伞?,三秦出版?016年版。本文簡稱《陜金》,括弧中的數(shù)字皆為書中的銅器著錄編號。

      1 王世民、陳公柔、張長壽:《西周青銅器分期斷代研究》,文物出版社1999年版,第73~82頁。

      2 吳鎮(zhèn)烽編著:《商周青銅器銘文暨圖像集成》,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本文簡稱《銘圖》,括弧中的數(shù)字皆為書中的銅器著錄編號。

      3 張懋镕:《西周方座簋研究》,《考古》1999年第十二期,第69~70頁。

      4 朱鳳瀚:《中國青銅器綜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第627~631頁。

      1 張懋镕主編,王帥著:《中國古代青銅器整理與研究:西周金文字體卷》,科學(xué)出版社2018年版,第22,81~83頁。

      2 按,此器年代頗有爭議,學(xué)者多認(rèn)為是昭王器,也有學(xué)者將其斷為穆王器。參見唐蘭:《西周青銅器銘文分代史征》,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版,第253頁;馬承源主編:《商周青銅器銘文選》第三冊,文物出版社1988年版,第84頁;張懋镕:《周原出土西周青銅器分期斷代研究》,西北大學(xué)考古學(xué)系、西北大學(xué)文化遺產(chǎn)與考古學(xué)研究中心編:《西部考古》第一輯,三秦出版社2006年版,第149頁;劉啟益:《西周紀(jì)年》,廣東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220頁;朱鳳瀚著:《中國青銅器綜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第630頁;王占奎:《由伯懋父說西周成王到穆王前期的銅器斷代》,四川大學(xué)歷史文化學(xué)院編:《紀(jì)念徐中舒先生誕辰110周年國際學(xué)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巴蜀書社2010年版,第126頁。

      3 馬承源主編:《中國青銅器》(修訂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372~373頁。

      4 劉源:《論殷金文的特征體系》,《故宮博物院院刊》2020年第十一期,第53頁。

      1 按,這關(guān)涉穆王在位年數(shù),主流意見是穆王在位五十五年,《史記》《夏商周斷代工程》頗具代表性,但也不乏持反對意見者,如陳夢家、劉益啟、馬承源、何幼琦、趙光賢、夏含夷,等等。參見司馬遷:《史記》卷四《周本紀(jì)》,中華書局2014年版,第178頁;夏商周斷代工程專家組編著:《夏商周斷代工程報(bào)告》,科學(xué)出版社2022年版,第66~68頁;陳夢家:《西周年代考》,商務(wù)印書館1955年版,第53頁;劉益啟:《西周紀(jì)年銅器與武王至厲王的在位年數(shù)》,中華書局編輯部編:《文史》第十三輯,第20頁;馬承源:《西周金文和周歷的研究》,上海博物館集刊編輯委員會編:《上海博物館集刊:建館三十周年特輯》,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26~74頁;何幼琦:《西周的年代問題》,《江漢論壇》1983年第六期;趙光賢:《武王克商與西周諸王年代考》,《北京圖書館館刊》1992年第一期,第56~62頁;[美]夏含夷:《從作冊吳盉再看穆王在位年數(shù)及年代問題》,朱鳳瀚主編:《新出金文與西周歷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53~54頁。

      2 參見陳劍:《金文字詞零釋(四則)》,張光裕、黃德寬:《古文字學(xué)論稿》,安徽大學(xué)出版社2008年版,第132~136頁。

      3 高明:《中國古文字學(xué)通論》,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1996年版,第129~159頁。

      4 熊正:《黃河流域橫水西周墓地M2055方座簋銘文小考》,《黃河·黃土·黃種人》2022年第二十二期,第28~29頁。

      5 參見董蓮池編著:《新金文編》,作家出版社2011年版,第377~378頁;江學(xué)旺編著:《西周文字字形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版,第129頁。

      1 吳鎮(zhèn)烽編著:《商周青銅器銘文暨圖像集成三編》,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版。本文簡稱《銘圖三》括弧中的數(shù)字皆為書中的銅器著錄編號。

      2 朱鳳瀚:《論周金文中“肇”字的字義》,《北京師范大學(xué)學(xué)報(bào)(人文社會科學(xué)版)》2000年第二期,第18~20頁。

      3 謝文明:《金文“肇”字補(bǔ)說》,謝明文:《商周文字論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版,第272~275頁。

      4 對于古文字中筆畫借用現(xiàn)象,學(xué)者早有措意。參見吳振武:《古文字中的借筆字》,吉林大學(xué)古文字研究室編:《古文字研究》第二十輯,中華書局1999年版,第308~337頁;劉釗:《古文字中的合文、借筆、借字》,吉林大學(xué)古文字研究室編:《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一輯,中華書局2001年版,第397~410頁;徐寶貴:《商周青銅器銘文避復(fù)研究》,《考古學(xué)報(bào)》2002年第三期,第261~273頁;何琳儀:《戰(zhàn)國文字通論(訂補(bǔ))》,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版,第259~260頁;劉洪濤:《形體特點(diǎn)對古文字考釋重要性研究》,商務(wù)印書館2019年版,第50~55頁。

      5 朱鳳瀚:《論周金文中“肇”字的字義》,《北京師范大學(xué)學(xué)報(bào)(人文社會科學(xué)版)》2000年第二期,第22頁。

      6 李曦:《周代伯仲排行稱謂的宗法意義》,《陜西師大學(xué)報(bào)(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版)》1986年第一期,第87~89頁。

      7 陳絜:《商周姓氏制度研究》,商務(wù)印書館2007年版,第356~366頁。

      8 朱鳳瀚:《衛(wèi)簋與伯諸器》,《南開學(xué)報(bào)(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版)》2008年第六期,第4頁。

      9 胡寧:《異好簋銘文考論》,北京大學(xué)出土文獻(xiàn)研究所編:《青銅器與金文》第三輯,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年版,第39頁。

      1 《十三經(jīng)注疏》整理委員會:《周易正義》第五卷,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1999年版,第189~190頁。

      2 《十三經(jīng)注疏》整理委員會:《毛詩正義》第九卷,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1999年版,第585~586頁。

      3 王國維撰,黃永年校點(diǎn):《古本竹書紀(jì)年輯校·今本竹書紀(jì)年疏證》,遼寧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11頁。

      4 郭沫若主編:《甲骨文合集》,中華書局1978~1982年版。本文簡稱《合集》,括弧中的數(shù)字皆表書中甲骨文的拓片編號。

      5 按,“龠”出現(xiàn)的例句,陳年福《殷墟甲骨文辭類編》第五冊收錄甚詳,足可參閱。陳年福編著:《殷墟甲骨文辭類編》第五冊,四川辭書出版社2021年版,第6212~6214頁。

      6 鄭繼娥:《甲骨文祭祀卜辭語言研究》,巴蜀書社2007年版,第45~46頁。

      7 丁度等撰:《集韻:附索引》,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版,第718頁;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5頁。

      8 劉源:《商周祭祖禮研究》 ,商務(wù)印書館2004年版,第54~61頁。

      9 賈海生:《西周器銘中的殷人之禮》,《中國社會科學(xué)報(bào)》2022年6月9日第四版,第1~5頁。

      10 李立新:《甲骨文中所見祭名研究》,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2003年博士學(xué)位論文,第151~156頁。

      1 吳鎮(zhèn)烽:《試論周代女性稱名方式》,北京大學(xué)出土文獻(xiàn)研究所編:《青銅器與金文》第六輯,上海古籍出版社2021年版,第31頁。

      2 徐元誥撰,王樹民、沈長云點(diǎn)校:《國語集解》,中華書局2002年版,第49頁。

      3 王符撰,汪繼培箋:《潛夫論》,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536頁。

      4 王國維:《觀堂集林:附別集》卷十三《鬼方昆夷狁考》,中華書局2004年版,第583~590頁。

      5 陳公柔:《說媿氏即懷姓九宗》,《古文字研究》第十六輯,中華書局1989年版,第211~17頁。

      6 韓?。骸蛾P(guān)于絳縣倗伯夫婦墓的幾個問題》,《西周金文世族研究》,北京大學(xué)2007年博士學(xué)位論文,第350~352頁;韓?。骸稒M水、大河口西周墓地若干問題探討》,陜西省考古研究院、上海博物館編:《兩周封國論衡》,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版,第398~401頁。

      7 李學(xué)勤:《絳縣橫北村大墓與國》,《中國文物報(bào)》2005年12月30日第七版。

      8 李零:《馮伯和畢姬——山西絳縣橫水西周墓M2和M1的墓主》,《中國文物報(bào)》2006年12月8日第七版。

      9 馮時:《倗國考》,四川大學(xué)歷史文化學(xué)院編:《紀(jì)年徐中舒先生誕辰110周年國際學(xué)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巴蜀書社2010年版,第117~120頁。

      10 謝堯亭:《晉南地區(qū)西周墓葬研究》,吉林大學(xué)2010年博士學(xué)位論文,第129頁。

      11 司馬遷:《史記》卷三《殷本紀(jì)》,中華書局2014年版,第136~137頁。

      12 王國維撰,黃永年校點(diǎn):《古本竹書紀(jì)年輯?!そ癖局駮o(jì)年疏證》,遼寧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74頁。

      13 高誘注、鮑彪校注:《戰(zhàn)國策》卷二十《趙策三》,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7年版,第178頁。

      14 羅琨:《高宗伐鬼方史跡考辨》,胡厚宣主編:《甲骨文與殷商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84頁。

      15 李鼎祚:《周易集解》,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201頁。

      16 宋鎮(zhèn)豪:《商代社會生活與禮俗》,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2010年版,第643頁。

      17 牛海茹:《論商代甲骨占卜中的“異史同貞”》,宋鎮(zhèn)豪主編:《甲骨文與殷商史》新八輯,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版,第430頁。

      1 何益鑫:《〈周易〉所見“伐鬼方”的歷史敘事》,《人文雜志》2019年第四期,第73~81頁。

      2 史大豐:《〈周易〉古經(jīng)所涉“伐鬼方”史事蠡測》,《周易研究》2021年第二期,第80~85頁

      3 張秉權(quán):《卜辭中所見殷商政治統(tǒng)一的力量及其達(dá)到的范圍》,第208頁。

      4 羅琨:《高宗伐鬼方史跡考辨》,胡厚宣主編:《甲骨文與殷商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83~127頁。

      5 孫亞冰、林歡:《商代地理與方國》,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2010年版,第293~296頁。

      6 李發(fā):《甲骨軍事刻辭整理與研究》,中華書局2018年版,第32~33頁。

      7 張海:《商周時期的鬼方、媿姓族氏及其華夏化》,《殷都學(xué)刊》2015年第二期,第1~3頁。

      8 呂智榮:《試論陜晉北部黃河兩岸地區(qū)出土的商代青銅器及其有關(guān)問題》,《中國考古學(xué)研究論集》編委會編:《中國考古學(xué)研究論集:紀(jì)年夏鼐先生夏鼐先生考古五十周年》,三秦出版社1987年版,第221~225頁;呂智榮:《鬼方文化及相關(guān)問題初探》,《文博》1990年第一期,第32~37頁;常雅楠:《李家崖文化年代、族屬及鬼方與殷商關(guān)系研究》,《歷史教學(xué)》2022年第十二期,第54~57頁。

      9 唐曉峰:《鬼方:殷周時代北方的農(nóng)牧混合族群》,《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00年第二期,第17~19頁。

      10 榆林市文物保護(hù)研究所:《陜西子洲出土商代銅器》,《文物》2015年第一期,第11頁。

      11 張?zhí)於鳎骸锻砩涛魍量脊艑W(xué)文化變遷與社會管理的認(rèn)識》,《江漢考古》2020年第三期,第70頁。

      12 田偉:《倗伯居邑探索》,《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2022年第八期,第143~144頁。

      13 于豪亮:《墻盤銘文考釋》,于豪亮:《于豪亮學(xué)術(shù)論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版,第230頁。

      14 張懋镕:《西周方座簋研究》,《考古》1999年第十二期,第71頁。

      猜你喜歡
      斷代文化融合
      百年來古戲臺斷代問題研究
      戲曲研究(2021年4期)2021-06-05 07:09:46
      收藏家(2021年10期)2021-01-17 14:02:35
      梁冠華
      優(yōu)雅(2017年8期)2017-08-08 21:57:31
      珠澳兩地高校文化情感融合研究
      東方教育(2016年11期)2017-01-16 00:23:07
      論高校師生文化沖突與整合
      師道·教研(2016年7期)2016-12-14 11:34:51
      淺析儒釋文化融合對石恪繪畫的影響
      知識型新移民文化融合的內(nèi)容及途徑分析
      基于多元音樂文化背景下的高中音樂教學(xué)模式探討
      考試周刊(2016年90期)2016-12-01 07:07:58
      《狼圖騰》與中國的圖騰文化
      論20世紀(jì)以來中國文學(xué)史著的宋玉書寫——從斷代文學(xué)史到文學(xué)通史的考察
      呈贡县| 道真| 富宁县| 威海市| 黄大仙区| 磐石市| 日土县| 固镇县| 安塞县| 阿尔山市| 南漳县| 二连浩特市| 宿州市| 河池市| 江油市| 昔阳县| SHOW| 泗阳县| 湛江市| 临夏县| 手机| 三河市| 北票市| 峡江县| 安徽省| 河南省| 江城| 海伦市| 交口县| 昭苏县| 剑川县| 许昌县| 邵东县| 三穗县| 阳东县| 华容县| 耿马| 澄迈县| 东至县| 乌兰察布市| 平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