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怡曼 李珂欣
摘? 要:幼兒美術活動是幼兒教育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幼兒教師有組織、有計劃、有目的地引導幼兒參加的活動,也是師生互動、教師指導頻次較高的活動。該文通過觀察法、訪談法對三門峽市A幼兒園中班美術活動進行探究,了解該班美術活動開展現(xiàn)狀,發(fā)現(xiàn)該班教師在開展美術活動時指導策略存在的問題,并通過與教師訪談的結果分析問題形成的原因?;诜治鎏岢瞿軌蛱嵘變簣@中班教師美術活動指導水平的建議。
關鍵詞:幼兒園;美術教學活動;教師指導策略
幼兒美術不僅具有濃厚的趣味性還具有強烈的情感性,直觀形象,是最為幼兒喜愛和接受的一種藝術形式。據(jù)現(xiàn)代教育心理學研究,3-6歲的幼兒常常憑借事物的形狀、顏色、聲音和動作進行思維,他們對自己的感覺器官能接觸到的物質材料充滿了好奇心,通過運用各種材料感知周圍生活,這就為他們進行美術教育提供了廣闊的天地。但在實際的美術教學活動中,教師的指導方式中會存在導入過于直接、投放材料與活動形式單一等問題,以至于不能吸引幼兒的興趣,限制幼兒思維、創(chuàng)造力等方面的發(fā)展。
一、A幼兒園美術活動教師指導現(xiàn)狀調查
(一)活動前物質材料準備單一
充足的準備是活動順利開展的前提,活動準備一般分為物質準備和經(jīng)驗準備,通過對三門峽市A幼兒園中班美術活動的調查,得到以下數(shù)據(jù):
1.經(jīng)驗準備
美術活動的開展應以幼兒經(jīng)驗為基礎,每次開展美術活動前,就教師此次活動內容是否基于幼兒經(jīng)驗進行訪談,統(tǒng)計過后得出以下數(shù)據(jù):在20次美術活動中,有16次活動基于幼兒已有的經(jīng)驗,占比80%。還有四次活動,幼兒沒有先前經(jīng)驗,但老師會有意準備,占比20%。如開展繪畫《多種多樣的房子》前幼兒在生活中已見過各種建筑物,繪畫活動《小螞蟻》由于幼兒沒有先前經(jīng)驗,教師會提前展示螞蟻形象的PPT圖片,引導幼兒仔細觀察螞蟻身體各個部位特征,積攢經(jīng)驗以順利開展活動。由此可見,教師在組織幼兒進行美術活動時非常注重幼兒的已有經(jīng)驗。
2.物質準備
材料是美術活動的重要載體,幼兒的思維活動在操作材料的過程中得到體現(xiàn)。美術活動投放材料的多元化能激發(fā)幼兒的思維想象,但筆者在調查中發(fā)現(xiàn)雖然該幼兒園中班美術活動形式多樣但每次投放的材料類型都比較單一。如:在折紙活動《彩色小花》中只投放了剪刀和卡紙兩種材料,繪畫活動《斑馬線》中投放材料為畫紙和油畫棒,在《我喜愛的食物》手工活動中僅投放超輕粘土一種材料。材料類型過于單一,不能對幼兒感官進行豐富的刺激,限制幼兒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導致活動過程中幼兒操作受限,呈現(xiàn)效果單調。
(二)活動前導入形式多樣,充分調動幼兒興趣
良好的活動導入能夠吸引幼兒興趣,將他們迅速帶入活動情景。通過觀察統(tǒng)計,該幼兒園中班教師在開展美術活動時能夠用多種方式導入,主要有出示PPT、講故事、觀看動畫、展示實物、猜謎五種方式。在20次美術活動中教師最常用的導入方式為出示PPT,總量為5次占比25%,如《小螞蟻》活動中教師出示PPT引導幼兒觀察螞蟻特征。教師運用講故事方式導入的活動次數(shù)為4次,占比20%,如《森林里的聚會》活動中,教師講述了森林之王大老虎舉辦聚會邀請小動物參加的故事讓幼兒剪出自己扮演的小動物的形象。觀看動畫的導入方式被教師運用5次,占比25%,如《春天》活動中教師播放《春天來了》視頻將幼兒代入情景,《動物世界》活動中教師播放《動物兄弟》吸引幼兒興趣。教師運用展示實物方式導入次數(shù)為3次,占比15%,如《小小潛水艇》活動中,教師拿出潛水艇模型進行展示,形象直觀。運用猜謎形式導入的次數(shù)為3次,占比15%,如《美麗的大白鵝》活動中,教師出示謎語“小小船,白布篷。頭也紅,槳也紅”來激活幼兒大腦思維,提升幼兒空間想象力和場景概括力。
(三)活動目標制定不合理
在觀察中發(fā)現(xiàn),有些教師在組織開展美術活動時由于不了解中班幼兒生理發(fā)展特點而制定一些低于中班幼兒實際操作能力的目標,如在《漂亮的裙子》繪畫活動中,教師制定的能力目標如下:“能力目標:會選擇鮮艷的色彩裝飾衣服?!庇纱死涌梢钥闯觯處熛胍ㄟ^這個繪畫活動讓幼兒學會用線條裝飾衣服,也就是幼兒能夠將顏色涂在“衣服”上就可以。但是這個目標對于中班幼兒來說較為簡單,對幼兒的發(fā)展起不到促進作用。
(四)活動氛圍緊張
美術活動中教師應營造寬容、自由的氛圍,給予幼兒大膽創(chuàng)作的空間,適時地有效指導。在本次調查中,美術活動的氣氛情況如下:20次美術活動中,活動氛圍緊張的次數(shù)為11次,占55%,如在《小螞蟻》活動中,教師多次強調讓幼兒注意自己怎樣畫螞蟻的各個身體部位,要求與自己畫的相像,看誰畫的不像就是沒有認真聽講,以至于幼兒的作品多數(shù)雷同。師生互動融洽的次數(shù)為9次,占比45%,如《創(chuàng)意粘粘粘》活動中,教師鼓勵幼兒大膽想象,用之前收集過的枯樹葉粘成自己喜歡的東西。
以上調查可以看出,三門峽市A幼兒園中班教師在指導美術活動時有這些優(yōu)勢:首先,教師注重活動前的引導,會采用不同方式吸引幼兒興趣并創(chuàng)設情景帶領幼兒進入活動;其次,教師重視幼兒的直接經(jīng)驗,在訪談中也發(fā)現(xiàn),大多數(shù)老師都非常注重活動的經(jīng)驗準備。她們認為,只有做好充足的準備,才能順利地開展美術活動。當幼兒缺乏有關活動的經(jīng)驗時,教師會在活動前幫助幼兒增長相關經(jīng)驗;最后,教師較注重幼兒的創(chuàng)作想象,會開展一些創(chuàng)意活動,沒有主題限制讓幼兒自由創(chuàng)作。但同時也存在一些問題:第一,活動前準備的材料有時不夠豐富;第二,活動目標制定不合理;第三,教師有時在指導活動時過于死板,限制幼兒想象,行使教師權威。
二、影響幼兒園中班
美術活動教師指導策略的因素
對于以上在美術活動中教師指導存在的問題,對教師們進行了訪談,分析后得出以下影響教師在美術活動中指導策略的因素:
(一)教師對中班幼兒生理心理發(fā)展特點的認知不夠完善
《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中指出:“3-4歲幼兒能用筆涂涂畫畫,4-5歲幼兒已經(jīng)能夠沿邊線較直的畫出簡單圖形或能沿輪廓線剪出由直線構成的簡單圖形。”[1]中班幼兒手部精細動作進一步發(fā)展,在美術活動過程中能夠更好地控制剪刀等活動器材,同時也積累了更多的生活經(jīng)驗,繪畫的形象和內容也會較為豐富。
對于前面提到的有關活動目標的例子,教師可以讓幼兒嘗試畫出裙子的形狀,按自己的想法裝飾,完成后剪下來將全班小朋友的作品做成一個小小衣櫥放在美工區(qū)展示。
在訪談時還發(fā)現(xiàn),一些教師不注重中班幼兒感興趣的事物,忽視幼兒的心理特點,直接將自己覺得不錯的內容用于美術活動,將自己的興趣強加給幼兒,因此活動中缺少吸引幼兒的點,導致活動中幼兒的參與度不高。
(二)教師不明確身在美術活動中的角色定位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要求“教師在教育過程中應成為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2]。它準確地描述了教師在教育活動中的角色定位。但在觀察實際教學活動后發(fā)現(xiàn),一些老師并不清楚自己應該在美術活動中扮演什么角色,她們是整個美術活動的主導者,注重幼兒作品的真實性和完整性,采用“像不像”“好不好”等標準來對幼兒的美術學習進行評價。這就導致幼兒的美術活動更多的是對成人的模仿,而非基于自己的主觀體驗,使得美術活動外在于幼兒本身,幼兒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被扼制[3]。比如在活動剛開始時有的老師直接出示范畫讓幼兒照著臨摹,并不會給予情景循序漸進啟發(fā)想象,也不會鼓勵幼兒用自己的方式表達?;顒舆^程中重復多次教幼兒應該怎么畫,規(guī)定房子必須橫平豎直,禁錮幼兒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在進行訪談時,這些教師表示這樣做的原因是她們認為幼兒要重復多教才能學會,認為一次美術活動成功取決于幼兒的作品相似于范畫且掌握了本次活動所教的繪畫技能而不是幼兒想象力的發(fā)展和創(chuàng)作力的表達。但是會有更多的老師扮演好了美術活動中的角色,她們用幼兒感興趣的方式導入,比如創(chuàng)設情景、講故事、猜謎等,將幼兒迅速帶入課堂,在必要時向幼兒伸出援助之手,為幼兒提供材料,尊重他們的想法并鼓勵他們創(chuàng)作。這些老師認為,美術活動中幼兒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的發(fā)展往往比掌握美術技能更重要。所以,教師清楚自己在教學活動中的角色定位,對發(fā)展幼兒創(chuàng)造力、想象力、思維力都有極大的幫助,能夠更好地促進幼兒發(fā)展。
(三)教師美術素養(yǎng)有待提高
“要給學生一杯水,老師要有一桶水。”相對于學生獲得“杯水”的知識量,教師自身應有十倍百倍的“桶水”知識。對于幼兒園教師,在組織開展美術活動時,不僅要具有學前教育專業(yè)素養(yǎng)還要兼具一定的美術素養(yǎng),要在幼兒需要幫助時提取相關信息用他們可以接受的方式指導,使其在現(xiàn)有水平上有進一步的發(fā)展。
調查中發(fā)現(xiàn),許多教師在大學期間都是學前教育專業(yè),對于美術方面的學習只是皮毛,一些教師更加擅長音樂方面,在進行美術指導時就會心虛,根本不知道應該怎樣給幼兒指導。“就我個人而言,想過自己是美術專業(yè)出身該多好。有時候孩子們畫的總覺得哪點別扭,但具體是哪也說不出來,更別說指導了。我要是專門學過美術,就能把一些專業(yè)詞匯用孩子們聽得懂的方式講給他們聽,孩子們也能學到更多進步更快一些。還有時候有的孩子會畫跑題,我不知道是要拉回來還是順著他的思想不管,挺困惑的?!边@是D老師的一段話,D老師平時教學勤勤懇懇,時常反思。像她這樣的老師有很多,她們都深知自己的美術能力不強,這一點時常困擾著她們。
另外,有時美術活動的材料投放類型單一,這樣的物質材料并不能很好地激發(fā)幼兒的想象和思維。針對這一現(xiàn)象有些教師表示她們對美術活動可以投放的材料類型并不十分了解,只在自己有限的認知范圍內給幼兒提供材料,認為投放多樣化的材料并不能提升活動的效果,只是浪費時間。以上,構成了影響教師指導幼兒開展美術活動策略的主要因素。
三、幼兒園中班美術活動
中教師指導策略提升建議
(一)深化對中班幼兒的認識
教學理念是教師對教學活動的理解與看法,很大程度影響著教師的教學方式,因此幼兒教師應熟記《指南》和《綱要》,從理論出發(fā)聯(lián)系實際因材施教、因地制宜更好地開展教學活動。同時要對中班幼兒有正確充分的認知是教師開展美術活動的思想基礎。幼兒是不斷發(fā)展的個體,中班幼兒有其獨特的生理心理特點。作為幼兒教師應該對所教班級的幼兒的特點有清晰的認知,這種認知既普遍又特殊。教師不僅應加強理論知識的學習還要細心觀察班級里每一名幼兒,了解他們之間的相同和差異,在此基礎上開展美術活動、制定合理的活動目標。同時,教師應該尊重幼兒,多與幼兒接觸、交流,對其真正喜歡的感興趣的事物做到心中有數(shù),選取這些內容開展活動并給予適宜的指導,促進幼兒發(fā)展。
(二)積極反思,明確自身定位
反思是教師在活動結束后進行自我診斷的有效方式,對提高教師自我認知、認清自己角色定位有很大益處。教師應該清楚自己在美術活動中合作者、支持者、引導者的身份,而不是扮演掌控者、思想禁錮者的角色行使教師權威。認同幼兒在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尊重幼兒,與他們平等地對話,了解其想法才能在恰當?shù)貢r機介入指導,留意幼兒的狀態(tài),任何微小的細節(jié)都有可能是思想的火花。也可以多觀摩優(yōu)秀同事的教學活動,結合自身的情況借鑒優(yōu)秀之處,反思自己是否存在不經(jīng)意間就掌控整個活動的情況,這樣可以強化教師的兒童主體意識。此外,團隊研討中大家思想上的交流碰撞也能夠促進反思,更準確地把握自身在活動中的身份。
(三)提升自身美術素養(yǎng)
1.重新認知幼兒園美術活動目的
《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指出,“幼兒藝術領域學習的關鍵在于充分創(chuàng)造條件和機會,在大自然和社會文化生活中萌發(fā)幼兒對美的感受和體驗,豐富其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引導幼兒學會用心靈去感受和發(fā)現(xiàn)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現(xiàn)和創(chuàng)造美?!苯處熞靼酌佬g活動的目的不是讓幼兒最終畫出跟范畫一樣的作品,而是活動過程中幼兒對自己想法的表達,對活動主題的創(chuàng)造與想像。因此教師不要去干涉幼兒的想法,把權力交給兒童,營造輕松、活躍、寬容的心理氛圍。心理學家羅杰斯認為,“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是促進創(chuàng)造性的兩個重要條件”。創(chuàng)設開放的、充滿創(chuàng)意的教育環(huán)境是開展創(chuàng)意美術活動的一個重要切入點[4]。教師在幼兒園應該營造一個自由寬松的環(huán)境,賞識幼兒每一次不起眼的創(chuàng)造,鼓勵其畫出自己的想法,說出自己的見解。發(fā)掘孩子自己的語言本身就是培養(yǎng)創(chuàng)造力的過程[5]。教師在美術活動中對幼兒作品的有效指導與評價,要順應幼兒的發(fā)展特點,強調幼兒個性、情感的發(fā)展,培養(yǎng)幼兒感受美的能力,提高幼兒審美情趣,促進幼兒全面發(fā)展。
2.注重自身美術素養(yǎng)的提升
美術素養(yǎng)的提升并非一蹴而就。教師可以通過教研活動,或結合自身情況主動進修自己美術素養(yǎng)的短板方面,多閱讀專家發(fā)表的相關期刊、論文以拓寬視野,也能從專家那里汲取經(jīng)驗和指導幼兒的方法。也可以根據(jù)自身的長處多探索其類別里的材料,比如手工類的彩紙、不織布、絲帶、超輕粘土等,豐富材料的類型,激起幼兒的興趣,增添美術活動的活力。將新的理念融入美術活動,如STEAM教育的體驗性理念要求教師豐富幼兒的體驗和感受,教師可以根據(jù)繪畫主題帶幼兒出游,引導幼兒發(fā)現(xiàn)自己生活環(huán)境中的自然美和人文美[6]。只有教師有了專業(yè)的能力才能夠更好地指導幼兒,在美術活動中更有理論的支撐,可以針對不同幼兒、不同材料因材施教,給予科學合理的建議,對幼兒在美術方面的發(fā)展起到助推作用,更好達成《綱要》中提出的引領幼兒發(fā)現(xiàn)美、感受美、表達美的目標。另外,美術素養(yǎng)的提升也不是一勞永逸的,教師應跟緊時代,了解新觀點,掌握新信息,站在學科的前沿,做到終身學習,才能將先進的思想傳遞給幼兒。
參考文獻:
[1]中國人民共和國教育部.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3]陳娟.多維互動中自主創(chuàng)作:幼兒園美術教育的應然追求[J].學前教育研究,2022(6):82-85.
[4]莊婉瑜.農村幼兒園開展創(chuàng)意美術活動的策略[J].學前教育研究,2017(11):70-72.
[5]王昆,鄭競翔.美術教學中幼兒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培養(yǎng)[J].學前教育研究,2014(9):70-72.
[6]季海燕.基于STEAM課程理念的幼兒創(chuàng)意美術教學指導策略的研究[J].幸福家庭,2019(17):29.
作者簡介:
袁怡曼,碩士,信陽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助教,研究領域:學前兒童游戲與課程。
李珂欣,信陽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學前教育專業(yè)碩士研究生。
編輯:宋國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