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佳瑋
《三國演義》里有個常見戲碼:自刎未遂。包括但不限于貂蟬、張飛、曹操、許攸、孫皓都玩過“欲自刎,被阻止”的戲碼。其他自刎者,如姜維,如傅僉,都是亂軍之中,走投無路,自尋了斷。
只有一個人自刎例外:還有退路,卻自刎了,干脆又簡單,一句廢話沒有:周倉。
關羽過五關斬六將千里走單騎時,其實有點孤單,全靠一路上仰慕他的人加戲。
周倉一見關羽,急忙下馬,俯伏道旁,曰:“周倉參拜?!?/p>
然后懇切要求:“愿將軍不棄,收為步卒,早晚執(zhí)鞭隨鐙,死亦甘心!——倉只身步行跟隨將軍,雖萬里不辭也!”
書里說死亦甘心之類話的多了。周倉卻說到做到了。
后來周倉隨了關羽,基本是青龍偃月刀的掛件;要出場時,與關平一起負責打個埋伏之類。到單刀會,關羽到江東,一口刀,一個周倉。 說是單刀會,其實是兩人一刀。只是許多讀者,已經(jīng)把周倉當作關羽的一部分了吧?
單刀會上周倉的作用,眾所周知:替關羽擋了魯肅一句:“天下土地,惟有德者居之。豈獨是汝東吳當有耶!”和關羽一個配合,被關羽呵斥了,直接去招關平船來,于是關羽脫身而走。整本書最完美的一段雙人默契。這是文戲。
水淹七軍,龐德被周倉捉住。關羽水淹七軍威震華夏,是周倉畫上一個完美句號。這是武戲。
快進到走麥城。王甫哭著對關羽勸諫,場景很慘烈。而對周倉沒有任何描寫。到關羽決定突圍,留王甫周倉守麥城。王甫大哭說一定死守此城。周倉無言。我們都知道,王甫只是一個文官,關羽這安排,其實等于周倉在守麥城。
這是關羽和周倉自相聚后,第一次分別,就此永別。
關羽死,吳國以關羽父子首級招安。王甫大叫一聲墮城而死。
“周倉自刎而亡?!绷鶄€字,結束了。
周倉之死,是麥城真正的結局,恰如他擒龐德,是水淹七軍真正的結局。關羽死后,赤兔死,周倉死——關羽的悲劇在這連續(xù)重擊之中,結束了。 周倉是個虛構人物,歷史上本來沒有關于這人的記載。但寫著寫著,這個人物活了。
隨關羽二十年,并未片刻分離。關羽與張飛、劉備都能分離,連關平都能跟關羽分開,獨周倉于單刀會時,隨侍在關羽身旁。文有單刀會,武有擒龐德。有功而無言。
麥城之戰(zhàn)的末路氣氛之慘烈,由關羽的倔強、王甫的哭泣構成。別人要自刎,免不得哭天搶地或豪邁熱血,只有周倉,簡單利落。關羽在則在,關羽死則死。
《三國演義》中許多人的死亡,濃墨重彩,天愁地慘。如關羽,如劉備,如諸葛亮。詩賦不斷,贊賞有加。所以英雄臨終,多少還有點慰藉:人死了,英名留著呢。
周倉的死卻是六個字結束了,再無后話。配角即便如此忠勇,死亡也寂然無聲。
周倉從頭到尾沒哭過一聲,沒說過一句話。關羽要他留守,二十年來第一次離別,他不哭不鬧地留守。一見關羽首級,“自刎而亡”,更不多說一字。
但他死去這份重量,甚至不下桃園之誓——周倉沒有機會去參與傳奇,說一句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他只是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結結實實地證明,他是整本書中最說話算話的肝膽男子漢。
他對關羽的承諾,用生命來踐行:“死亦甘心!雖萬里不辭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