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李啟周 劉興娜譯
我陪母親去了一趟醫(yī)院。做完檢查后,在回家的路上我與母親聊天,母親突然傷感地說:“現(xiàn)在靠化妝遮不住皺紋了?!?/p>
時間看似公平,卻又并不公平。
人越是上了年紀,時間的巨流就會越急速地將生命一點一點地吞噬。
尤其對于父母,歲月更會加重“懲罰”。它悄無聲息地在父母的臉上刻下深深的皺紋,在父母的頭頂染上灰白的銀發(fā)。
每次去醫(yī)院,我都會明白一個事實:“在生與死的邊緣,每個人都在痛苦地掙扎,而語言在其中充當著不可或缺的角色。當一個癌癥晚期患者住進臨終關懷病房時,對他而言,一句有價值的話足抵千斤重?!?/p>
這是理所當然的。我們在特殊情況下通過耳朵和眼睛感知的語言,像是投入一灣平靜湖水中的石子,會在水面泛起層層波紋。將一句話投進心里,也會在情感的湖面蕩起圈圈漣漪。
幾年前,母親在一山(韓國地名)的一家醫(yī)院做手術。在那里,治療過程與其他醫(yī)院并無區(qū)別,但醫(yī)生稱呼病人的方式卻獨具一格。
一次,一位上了年紀的醫(yī)生來查房。他并沒有將年過八旬的病人稱呼為“患者”或者“老人家”,而是親切地叫著“樸院士”“金女士”。看到這個情景,疑惑如層層云霧般將我包圍。我好奇地想:“原因是什么呢?”“他為什么要那樣稱呼呢?”
母親出院那天,我剛好遇到了那位主治醫(yī)生。我問他:“我有一件事想請問您,您為什么沒有直接稱呼病人為‘患者’呢?”話音剛落,醫(yī)生便反問道:“您很好奇嗎?”
對于稀松平常的小問題,醫(yī)生的回答顯得有些不耐煩。但他的一番解釋讓我細細品味了許久。
“‘患者’的‘患’字不是‘患病’的意思嗎?如果我一直稱呼他們?yōu)椤颊摺?,他們的病會更嚴重的?!?/p>
“啊,原來是這樣。”
“再加上許多人并不是很喜歡‘爺爺’‘奶奶’這樣的稱呼,所以我索性用他們退休前的身份來稱呼他們。這樣一來,他們回想起當初身體健康、快樂工作的日子,就會更加渴望健康。這種對健康的渴望會在他們心里扎根,激發(fā)他們產(chǎn)生與疾病抗爭的毅力?;蛟S他們能依靠這種力量戰(zhàn)勝病魔。”
醫(yī)院里聽到的每一句話,都可能成為一張妙手回春的藥方。
郝陽摘自《世界偷偷愛著你》
(人民郵電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