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楊
(定西市隴西特殊教育學校 甘肅 定西 748100)
學校是對培養(yǎng)對象進行集中傳授知識、培養(yǎng)技能、形成正確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場所,也就是傳承人類文明的集中場所,當然在現(xiàn)在信息技術快速發(fā)展并推動教育教學改革的背景下,學校的概念也發(fā)生了變化,有廣義和狹義之分,除了傳統(tǒng)意義上用圍墻圍起來的傳授知識的地方叫學校以外,還有借助互聯(lián)網進行文明傳承的開放式的沒有校墻的“網絡學校”也叫學校,本文討論是狹義范疇的學校。學校文化是一種具有指向性的價值觀念和師生的行為形態(tài),指引學校的教育教學活動。特殊教學學校是學校概念下屬的一個分支,因此,特殊教育學校的文化具有整個學校文化建設的基本形式,它是全校師生共同遵循的行為準則和價值體系,也是全校師生在教育教學實踐活動中共同創(chuàng)造的財富的結晶,成為師生共同追求的信念和生活方式。
特殊教育學校文化建設其主要目標是在校園內創(chuàng)造一種有利于陶冶師生精神情操、滿足特殊兒童的身心發(fā)展需要、規(guī)范師生行為、促進特殊需要兒童陽光生活和健康成長的氛圍,這種文化氛圍只能規(guī)范師生的行為但不能限制兒童發(fā)展,要給特殊兒童的發(fā)展提供特殊的空間與平臺。其內涵包括了四個方面:一是特殊教育學校的物質文化,是一種看得見摸得著的外在物質狀態(tài)在特殊教育學校的文化形態(tài),體現(xiàn)著自然與人文的和諧關系;二是特殊教育學校的精神文化,主要是特殊教育學校的校風、教風、學風等集合而成的學校精神面貌的外現(xiàn);三是特殊教育學校的制度文化,主要表現(xiàn)形式在特殊教育學校規(guī)章制度等方面;四是特殊教育學校的行為文化,主要體現(xiàn)在教職工的言談舉止、待人接物、依著打扮等禮儀方面的文化規(guī)范,是指導全體教師工開展的各項教育教學、各種生活實踐等活動的行為準則。
1.1 物質文化。作為特殊教育學校,物質文化是非常重要的放在學校首位的文化形態(tài),也就是特殊教育學?!拔铩被说奈幕?。是廣大師生開展教育教學活動的基礎,沒有物質“硬件”就無法開展正常的教育教學活動。特殊教育學校物質文化包含的內容很廣,大到學校教學樓的建設、小到一枚小小的?;盏脑O計等都包括在物質文化中,都是校園物質文化研究的對象,本文重點討論特殊教育學校的標志、校園的環(huán)境以及建筑設施等物化了的校園文化。首先,特殊教育學校的標志是我們要研究和討論的重要內容,因為它突出了學校的特色和目標,當人們走進一所特殊教育學校時,第一印象是學校的“校訓石”和教學樓正面懸掛的學校標志,走進教室是第一眼看到的是學生的校服及其校服上所印刷或者佩戴的?;铡4蠖鄶?shù)特殊教育學校的校園內都放置刻有“自強、自立、自信”的“校訓石”,當然各個特殊教育學校有各自的標志和校服,彰顯著各自的魅力。其次,各個特殊教育學校根據(jù)自己服務對象的特點創(chuàng)設生活環(huán)境,構成特殊教育學校物質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學校環(huán)境包括了外部環(huán)境和內部環(huán)境兩個方面,通過優(yōu)美的校內外環(huán)境陶冶學生的情操,促進特殊學生的健康發(fā)展。一般的聾啞學校的校園內會彩繪或者張貼張海迪、邰麗華等知名殘疾人的畫像和事跡,通過物化的形式樹立學生的榜樣,激勵學生在人生路上自強、自立。第三,建筑設施是特殊教學學校物質文化的不可分割的部分。學校帶有鮮明個性的主體雕塑、墻繪、公園、操場等都是育人的基礎設施,在信息技術大背景下的多媒體室、電子閱覽室、語訓室、感統(tǒng)訓練室等現(xiàn)代化功能室,也是特殊教育學校教育教學不可缺少的物質基礎。
特殊教育學校校園的物質文化體現(xiàn)了一種育人價值觀,是學校正常開展育人活動的最基本東西,我們不能忽視這些物質文化的建設與各自之間的關聯(lián),要根據(jù)教學育人的需要不斷完善學校的設施,更新師生用于開展活動的陣地,給學生提供新的視覺沖擊和心理體驗,使師生時時感到心曠神怡、視校如家,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陶冶校園人的情操,改變師生不良的風氣和行為,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促進學生的個性發(fā)展。
總之,我們特殊教育學校的每一位老師都要樹立“學校無小事,事事都育人”教育觀念,在學校的物質文化建設方面要堅持“人本”原則,根據(jù)服務對象突出人性化建設特色,發(fā)揮學校基礎建設的育人功能。從學校的整體建設到學校的教學區(qū)、教輔區(qū)、生活區(qū)等的相互銜接、特色展示再到一面面“會說話的墻壁”等精心設計與布置,承載學校的育人使命,讓每一位特殊學生感受到家的溫暖和國家的關愛,耳濡目染、學會感恩,培養(yǎng)學生的家國情懷。
1.2 精神文化。特殊學校的校園精神文化有別于校園物質文化和制度文化的深層次的核心文化,一所學校的物質文化體現(xiàn)的是學校的風貌體系,是能看得見摸得著的事物組成的文化體系的表象;制度文化則承載的是學校文化的規(guī)范體系,處在學校文化體系的中層;而處在深層的校風、教風、學風等深層文化引領著學校的物質文化和制度文化,但也存在三種文化相互依托、共同推進校園文明的關系。首先,校風是一所學校辦學成敗的關鍵,把包含了一所學校的辦學理念、人才目標和治學態(tài)度,凡是有所知名的學校,都有一個良好的校風來支撐,因此,形成良好的校風是每一所學校師生長期共同追求和保持的目標。我?!靶拇娓屑ぃ鞓饭ぷ鳌钡男oL是在實現(xiàn)對特殊學生的關愛和開展感恩教育的實踐中不斷形成的,堅持每天在《感恩的心》樂曲中快樂工作、勤奮學習;其次,教風是學校全體教育在教書育人的過程中形成的一種比較穩(wěn)定的、具有本校特色和共性的行為傾向,是教師敬業(yè)精神、教學素養(yǎng)、道德情操、教學模式等綜合在一起的表現(xiàn)形式。例如我校針對聾啞學生的教學,總結出了具有我校特色的“一補、二分、三度、四動、五學”的教風,一補就是針對聾啞殘疾學生的“缺陷補償”通過視力的提升訓練,補充聽覺和發(fā)音的不足;二分就是根據(jù)不同的學生開展分層教學、分組教學、因材施教;三度就是教師在教學中注重知識傳授、技能培訓的深度和廣度;四動就是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動手做、動腦想、動眼看、動筆記;五學就是在教師的指導下開展預學、自學、論學、助學、獲學。第三,學風是班級學生形成的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行為傾向,涉及到學生學習、生活等方面,是一種學生生活方式、學習習慣、學習方法、情感態(tài)度、價值取向等方面的綜合表現(xiàn)。特殊學校的學生是一群特殊的群體,不同于普通學校的學生,因此特殊學校的學風更要注重通過大量的游戲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培養(yǎng)學生自強、自立、自信等方面的品格,在具備了自立、自強、自信等心理的基礎上開展自主學習、小組學習等學風的培養(yǎng)。我校的學風是“學會生存,適應社會”,引導學生自理、自立、自強,在心中樹起“我的活動我來做”“我的生活我能行”“吃苦奉獻我不怕”“合作共處我來幫”的意識,為學生的行動提供思維導向。
總之,一個學校的精神文化需要幾代人的共同努力去傳承與保持,良好的校風能增強師生“以校為榮”的自豪感,是師生努力拼搏的動力源泉,良好的教風又能帶出良好的學風。在學校的精神文化建設中,學校領導要身先士卒、模范帶頭,發(fā)揮積極的引領作用;教師要堅持為人師表,塑造學高為師、身正為范的良好形象,成為學生的偶像和朋友,為形成凝聚、向上的學校精神文化而不懈的努力。
1.3 制度文化。學校制度文化是處在學校外現(xiàn)物質文化和深層的精神文化之間維持學校師生關系的規(guī)范性文化,學校制度文化是建立在國家法律、社會公約、倫理道德層面上的與學校的辦學理念等相適應的規(guī)章制度、班級公約、行為準則等。特殊教育學校的制度文化主要由學校各部門的管理制度組成,有教導處職責、學科組制度、門衛(wèi)制度、食堂管理制度、班級公約、學生守則、學校安全管理制度、學校文體活動制度等等。我們定西市隴西特殊教育學校根據(jù)本校實際情況分別制定了《一日常規(guī)制度》《輪流升降國旗制度》《學校衛(wèi)生檢測制度》《學生食宿安全巡查制度》《教師聽課制度》《作業(yè)教案評估標準與獎懲辦法》《學校教研活動制度》《五星級班級評選獎勵辦法》《體育運動訓練制度》《教師評優(yōu)選先辦法》等等。在這些制度的約束下,學校工作在有序的開展并不斷的追求更高的目標,創(chuàng)出更有的成績,提高了學校的知名度。一所學校的發(fā)展中硬件是能看到的因素,而對學校發(fā)展起決定作用的是在辦學理念的指導下形成的制度文化,它是學校各校制度的總和,這些制度圍繞總的辦學目標制定而且各自獨立運行、各管一面,從不同的層面維持著學校的正常教育教學秩序,規(guī)范著師生的行為、引領著師生的品德發(fā)展,確保學校教育教學不斷提升,推動學校繼續(xù)發(fā)展。
(1)利用每周一升旗儀式對學生進行教育。我們學校制定的《輪流升降國旗制度》指出,全校的全體師生都要參加周一的升國旗儀式,面對國旗要莊嚴肅靜、少先隊員行隊禮、其余師生行“注目禮”,要求人人會唱《國歌》,國旗下的講話要嚴肅有激情,能激發(fā)全校學生的愛國情懷,增強學生了解祖國的信心和意識。每周負責升國旗的班級,必須按照《國旗法》的規(guī)定按時升降國旗,遇到下雨要及時降下國旗、保護國旗不能被雨淋,使用舊了的國旗一定要及時更換并保存好,不能在國旗上亂涂亂畫,不能讓國旗接觸地面,尊重國旗成為每一位師生的責任。通過學校的升降國旗制度,讓學生接受愛國主義教育,產生熱愛祖國、長大報效祖國的強烈意識。
(2)借助祖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對學生開展教育活動。我們學校堅持把育人放在學校工作的第一位,讓每個殘疾兒童通過傳統(tǒng)節(jié)日走出校門、了解社會、融入社會、形成自立、自強的思想品德。例如,我們每年都要借助三月份的“學雷鋒”活動、清明節(jié)的祭掃活動、五月五的觀看龍舟比賽活動、六一國際兒童節(jié)的少先隊入隊儀式、“九九”重陽節(jié)的敬老尊老義務勞動慰問活動、九月十日“教師節(jié)”的尊師重教慰問老教師活動、“元旦”節(jié)文藝匯演、知識競賽等活動對學生進行教育,也成為學校教育活動的固定形式,取得了非常好的教育效果。
(3)提倡愛心體驗活動。我們學校常年開展“大手牽小手”愛心傳遞活動,教育學生學會感恩、積極幫助身邊需要幫助的人,在幫助別人中體驗快樂、健康成長、懂得回報。
1.4 行為文化。校園行為文化是全校教職員工在教育教學實踐過程中展示出來的言談舉止、待人接物、穿戴服飾等方面的禮儀規(guī)范等,行為文化直接展示著學校的文明程度,也是流動的學校文化載體,不可小視其作用和建設意義。
(1)學生的行為文化建設。我們主要借助行為文化來培養(yǎng)學生的自強、自理等方面的習慣與能力,因此,我們主要針對我校聾啞學生居多的特點,積極組織開展“手語故事會”“舞蹈課外課外活動”“體育競賽”等活動,特別我們學校的足球隊在全省比賽中取得優(yōu)異成績,極大的鼓舞了全校師生的士氣,提升了“校興我榮”“母校因我而精彩”的榮譽感,推動了全校學生良好的品德教育活動。
(2)教師的行為文化建設。在學校的校園,教師是學生的偶像,教師規(guī)范的行為就是學生行為的標準,因此,我們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特別注重教師的行為文化建設,通過制度規(guī)范教師的言行、端莊教師的儀表、文明教師的舉止、讓教師的治學態(tài)度更加趨于嚴謹、教師的教學活動更加具有藝術性等。讓教師身上體現(xiàn)出來的美“輻射”到學生心田,滋潤學生的心靈,純潔學生的品德,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激情,形成良好的價值取向和藝術觀念。
總之,行為文化是學校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種很好的教育資源,我們要下大力氣建設好和利用好,發(fā)揮其引領示范作用。
2.1 加強校長培訓,提升辦學理念。校長是一所學校的靈魂,一名優(yōu)秀的校長就能帶出一支優(yōu)秀的教師隊伍,有了優(yōu)秀的教師隊伍才能談學校的長遠健康發(fā)展。因此,教育主管部門在選派校長的時候一定要從品德、知識結構、協(xié)調能力、號召能力、社會活動能力、教學能力等方面全面考察篩選,不能只考察校長的教學能力,一個好教師不一定能成為一名好校長。在校長任職以后,要不斷的學習教育理論、更新教育理念,堅持“生本原則”和“育參成才”的辦學宗旨,給全校師生創(chuàng)造和諧愉悅的學習與生活環(huán)境,引領廣大教師共同辦好學校。
2.2 堅持特殊教育學校文化的傳承性。任何一所學校的文化都是經過幾代人的共同努力而形成的,不是一蹴而就的,這些文化凝聚了多少教職工和學生的智慧、勤勞和汗水。所以學校文化的創(chuàng)新必須建立在傳承的基礎上,沒有傳承就沒有創(chuàng)新。每當新學年都要召開全體師生大會,講校史、講先進事跡、講校園文化建設、講創(chuàng)新發(fā)展理念、講長期奮斗目標等。例如我們定西市隴西特殊教育學校在每學年都要召開開學典禮,講在校園發(fā)生的自強不息的勵志故事,獎勵先進教育工作者、師德標兵、獎勵優(yōu)秀少先隊員和優(yōu)秀學生干部等,開學典禮成了激勵學生奮發(fā)圖強的動員會、學校文化的傳承會、師生交流發(fā)言的見面會,每次開學典禮都有新意,成為學校一道靚麗的文化風景。
2.3 體現(xiàn)文化建設的特殊性。特殊教育學校有它的文化特殊性,我們在文化建設方面一定要因地制宜、精心設計、功能齊全。比如說我們學校根據(jù)聾啞兒學生教育的需要,建設了功能齊全的舞蹈教室、繪畫書法特長教室、室內體育活動室、手語訓練室等,強化不同學生的發(fā)展需要,為教師和殘疾學生的特長發(fā)展提供了個性化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