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學亮
好的雜志,如春天一樣美。
我是云南邊陲的一名鄉(xiāng)村教師,不知不覺,與《教師博覽》相識、相伴已經20余年了,因之而感到無比慶幸和愉悅。每每閑暇時分,我常常從書房取出珍藏著的《教師博覽》。打開來,循著文字的牽引,一下子,我的心安靜了,宛若姍姍來到了明媚的春天。
我的枕邊一直放著一本2015年第7期的《教師博覽》(原創(chuàng)版),因為里面有一篇童喜喜老師寫的《22個放牛班的春天》。每當在教育教學工作中逢遇難題或陷入困惑,夜深人靜之際,我不時懷著殷殷敬意翻開這篇文章,從字里行間獲得啟迪,從鄒顯慧老師的案例中找尋答案,從《教師博覽》中汲取力量——直面內心、重新出發(fā)的力量。
不知何時,我的辦公桌前面端端正正地擺放著一篇文章——馬德老師刊發(fā)于《教師博覽》的《做一個精神明亮的人》。這,興許是一種暗示,抑或為一種提醒。畢竟,教育是一項偉大的事業(yè),但凡偉大的事業(yè),無不根植于純潔的心靈。如此,教育中人,有必要規(guī)避那些陰暗的東西,讓自己的心隨時保持干凈。做最好的自己,像花一樣做老師,只傳香氣,不傳是非。進而,清清純純地用百分之百的心,做百分之百的教育,正如《中國教育報》記者甘甜所說——“與光明俊偉的人同行”。
記得有段時間,我們學校的慕容老師因為生活的重壓、他人的嘲笑以及學生的淘氣(例如有人偷偷把“瀉立停”放入她的杯子,想讓她拉肚子、上不了課),覺得快崩潰了。這時,我沒說話,靜靜地把《教師博覽》(原創(chuàng)版)2014年第4期的那篇文章——《心干凈了,痛苦自然遠去》送給她。第二天,我眼前一亮,忽然發(fā)現(xiàn)慕容老師的微笑,春天般的微笑。那一刻,我知道《教師博覽》讓慕容老師體會到:敞亮胸懷,像水一樣隨時把灰塵之類沖走。繼而,安謐靜美之際,形成一片湖,一碧如洗的湖,心里的“瓦爾登湖”,干凈地與自己在一起,純潔的自己。畢竟,干凈,是憂傷的解藥,而且是唯一的解藥。
每次開學季,我會與同學們一同觀看由《教師博覽》雜志社拍攝的微電影——《迷路的孩子》。大山、秋恬老師、校長、火根、花露水、湊錢、山間迷路、“指南針”……當一幕幕情景次第映入眼簾,驀地,我的心靈一次次得到洗禮。其間,看到有的學生不禁落淚,有的凝神沉思,有的露出純凈的笑臉。一剎那,我隱約體悟到:純凈花開,朵朵春花,原來,愛是可以感化,美是可以傳遞的,由《教師博覽》,至我們的心。
或許,有的時候,走在教育路上的步履愈加沉重。譬如,某些學生望見學校大門就會顫抖,內心無時不在期盼:明天不要來,就太好了。此種情形,重壓之下的老師,何以拯救這些被稱為“學困生”的孩子?
再如,浮躁喧囂的當下,“學生越來越難教”已然成為不爭的現(xiàn)實,作為堅守者的人民教師,路在何方?
此般形勢下,我喜歡一個人靜處,喜歡翻開身邊的《教師博覽》,喜歡如文中張麗鈞老師所言的“懷著一顆圣心”,去尋找教學的本真和原初,去探索教育的希望與未來。
其實,只有懂得了教育,才能更好地教育孩子,“只有在你生命美麗的時候,世界才是美麗的”。如是,《教師博覽》正引領我們走向春天,心靈的春天,教育的春天。
朱光潛先生說,美,是心的產品?!督處煵┯[》之美,源自作者、編輯老師們的心靈之美。心靈之美,依憑文字,跨越時空,實現(xiàn)跟讀者生命與生命的對話、思想與思想的交流、情感與情感的碰撞、精神與精神的感染、靈魂與靈魂的喚醒。進而,升華至一種大愛的境界。大愛,孕育美好,教育之美好。沐浴此愛,感受此美,先前的困惑煙消云散,曾經的疑難豁然冰釋。隨即,云淡風輕,教育的天空一片蔚藍,幸福感油然而生。這,既是《教師博覽》的初衷,亦是《教師博覽》的魅力。
《教師博覽》,教育期刊叢林中的一抹清純。
大美,源自清純。把一本雜志辦出了神圣,也就把每一顆心靈鑄就成美好;把一本雜志做到了圣潔,也就把每一個靈魂引向了崇高。
與美相遇。不經意間,遇見《教師博覽》,我遇上了一位“老師”,一位指引我前行的“老師”。
成功,深情使然。清清麗麗地,《教師博覽》正在走遠,在更美中,走向更遠。
啊,《教師博覽》,看見您,我就好像看到了春天……
(作者單位:云南省瀘西縣金馬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