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日,在中國與加拿大科學家的共同記述下,一塊大約1.25億年前、展示肉食性哺乳動物襲擊較大植食性恐龍驚險時刻的化石最新呈現(xiàn)于公眾面前。
據(jù)研究者描述,化石中,鸚鵡嘴龍呈俯臥姿態(tài),后肢折疊在身體兩側;爬獸的身體向右盤繞,俯坐在鸚鵡嘴龍背側,抓扒著獵物的下巴并撕咬肋骨,其小腿則被鸚鵡嘴龍的后腿夾住。這些現(xiàn)象表明,爬獸正在攻擊鸚鵡嘴龍,兩種動物被鎖定在殊死搏斗中,并緊密交織在一起,成為首個顯示哺乳動物對恐龍捕食行為的實際證據(jù)。
(來源:《光明日報》2023年7月19日“公眾平臺”,有改動)
關鍵詞:化石
化石是古代生物的遺跡,它們記錄了地球上生命的演化歷史。
生物在死亡后,有可能形成化石。但并不是所有的生物都能夠形成化石,一般來說,生活在水中或靠近水邊的生物,比如魚類、貝類、水生植物等,更容易形成化石,因為它們更容易被掩埋在沉積物中。而生活在陸地上的生物,比如哺乳動物、昆蟲、陸生植物等,就不容易形成化石,因為它們更容易被分解或風化。因而,此次發(fā)現(xiàn)的化石是極其珍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