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丁
明朝人說:“文必秦漢,詩必盛唐。”唐朝盛產(chǎn)詩歌,這個大家都知道。那么秦漢時期的文學你又了解多少呢?今天,咱們就一起來領(lǐng)略雄健博大的秦漢文學。
雖說是秦漢文學,但實際上秦代的文學成就少得可憐,這又是為什么呢? 一方面是因為秦代統(tǒng)治時間短, 只有短短十四年,文學發(fā)展時間短;另一方面則是因為秦始皇的“焚書坑儒”政策,使文化遭到了重創(chuàng)。所以,秦王朝統(tǒng)治的十幾年時間里,文學上的成就很少。
秦代散文
秦代唯一比較有影響的散文作家是李斯。李斯是荀子的學生,在勸諫帝王上很有辦法。他的代表作《諫逐客書》,內(nèi)容是勸說秦始皇取消驅(qū)逐客卿的錯誤做法,主張招攬各地賢能之人才,共同為秦王朝服務(wù)。這篇名文說服了秦王嬴政,也讓李斯再次成為秦王的重臣。
除李斯的散文之外,比較著名的還有戰(zhàn)國末期秦國丞相呂不韋組織其門客編寫的《呂氏春秋》一書,完成于秦統(tǒng)一之前,它總括先秦諸子,開啟秦漢先聲。這部著作共二十余萬言,文字質(zhì)樸通俗,善于用典和借寓言故事說理,富有文學意味。
此外,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之后,曾多次巡游,所到之處皆刻石表功。這些刻石文大多出自李斯之手。由于它們刻在各地山石之上,后世稱為“秦刻石”。雖然文學價值不高,但作為現(xiàn)存最古的碑文,對后世的碑志文有一定的影響。
兩漢散文
秦王朝雖然在文學上沒有取得大成就,但它的失敗卻給西漢初年的思想家?guī)砹素S富的創(chuàng)作素材,使那些才華橫溢的漢初文人有了發(fā)揮其聰明才智的廣闊天地。
西漢著名的散文作家有賈誼和晁錯。賈誼的代表作是《過秦論》和《陳政事疏》?!哆^秦論》由上、中、下三篇組成,集中分析論述了秦王朝滅亡的原因,目的是為漢朝統(tǒng)治者提供借鑒。
秦孝公據(jù)崤函之固,擁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窺周室,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nèi),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當是時也,商君佐之,內(nèi)立法度,務(wù)耕織,修守戰(zhàn)之具,外連衡而斗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過秦論》
晁錯的代表作是《論貴粟疏》。文章全面論述了“貴粟”(重視糧食)的重要性,議論風發(fā),感情熾烈,表現(xiàn)了其對國計民生的熱切關(guān)心。
兩漢散文中的史傳文在西漢出現(xiàn)了里程碑式的杰作,這就是由司馬遷撰寫的《史記》。《史記》是“二十四史”的第一部,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敘了上至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太初四年共三千多年的歷史。魯迅先生稱其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在《史記》的影響下,東漢也出現(xiàn)了不少歷史著作,班固的《漢書》是其中最優(yōu)秀的一部。《史記》和《漢書》并稱“良史”,它們既是中國歷史名著,也是傳記文學中的雙璧。
漢賦
漢代文學的正宗是賦。它是漢代出現(xiàn)的一種新的文學形式,介于詩歌和散文之間。它從楚辭發(fā)展而來,講究修飾,注重句子的整體美、節(jié)奏美,講究鋪陳。漢賦又分為騷體賦、大賦和小賦。
漢初的賦多為騷體賦,模擬楚辭的痕跡十分明顯,句中往往帶有“兮”字,篇幅不是很長,且以抒情為主。這一時期的代表作家是賈誼,代表作為《吊屈原賦》《鵩鳥賦》。
恭承嘉惠兮,俟罪長沙;側(cè)聞屈原兮,自沉汨羅。造托湘流兮,敬吊先生;遭世罔極兮,乃殞厥身。嗚呼哀哉!逢時不祥。
——《吊屈原賦》
楚使子虛使于齊,王悉發(fā)車騎,與使者出田。田罷,子虛過烏有先生,亡是公在焉。坐定,烏有先生問曰:“今日田樂乎?”子虛曰:“樂?!薄矮@多乎?”曰:“少?!薄叭粍t何樂?”對曰:“仆樂齊王之欲夸仆以車騎之眾,而仆對以云夢之事也。”曰:“可得聞乎?”
——《子虛賦》
賦的主體是大賦,狀物是其主要功能,以問答形式展開,篇末往往有一些諷諫之言。我們常說的漢賦四大家,就是以創(chuàng)作大賦聞名的四位文學家,他們分別是司馬相如、揚雄、司馬相如的《子虛賦》和《上林賦》又合稱《天子游獵賦》,代表了這一時期漢大賦的最高成就。
東漢后期,抒情詠物的小賦開始出現(xiàn)。作者或直刺時弊,或抒情言志,篇幅短小,瑯瑯可誦,有強烈的反抗精神,給賦注入了新的生機。代表作品有趙壹的《刺世疾邪賦》。
漢樂府詩
到了秦漢時期,詩歌又出現(xiàn)了一種新的形式,即漢樂府詩。樂府是古代音樂機關(guān),秦代以來朝廷設(shè)立的管理音樂的官署。他們負責收集編纂各地民間音樂、整理改編與創(chuàng)作音樂、進行演唱及演奏等工作。現(xiàn)在的樂府民歌大多為東漢時期的作品。
漢樂府詩中的文人創(chuàng)作多是歌功頌德,價值不高。而民間詩歌不僅內(nèi)容深刻,藝術(shù)上也達到很高的水平?!犊兹笘|南飛》是漢樂府民歌的重要代表作?!犊兹笘|南飛》與北朝民歌《木蘭詩》并稱“樂府雙璧”。
十三能織素,十四學裁衣,十五彈箜篌,十六誦詩書。十七為君婦,心中??啾>葹楦?,守節(jié)情不移,賤妾留空房,相見常日稀。雞鳴入機織,夜夜不得息。三日斷五匹,大人故嫌遲。非為織作遲,君家婦難為!妾不堪驅(qū)使,徒留無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時相遣歸。
——《孔雀東南飛》
東漢文學的另一重大收獲,是在樂府民歌和民謠影響下, 文人五言詩的形成。《古詩十九首》是樂府古詩文人化的顯著標志,由南朝蕭統(tǒng)從傳世無名氏古詩中選錄十九首編入而成。
東漢末年,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陳琳、王粲、徐干、阮瑀、應(yīng)玚、劉楨)為代表的建安文學作家,繼承了漢樂府民歌的現(xiàn)實主義傳統(tǒng),普遍采用五言詩的形式,作品風骨遒勁,慷慨悲涼,形成了被稱為“建安風骨”的獨特風格,后人尊其為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