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唐人送別詩譯者群體行為批評分析

      2023-10-21 07:30:15周領(lǐng)順孫如瑩
      山東外語教學(xué) 2023年2期

      周領(lǐng)順 孫如瑩

      [摘要]唐人送別詩久負盛譽,在英語世界得到了廣泛傳播。本文以李白送別詩《送友人》的三個譯本為例,對洛威爾、小畑薰良和裘克安三位國內(nèi)外譯者形成的譯者群體進行了譯者行為批評分析。從翻譯外而言,三位譯者的身份分別為美國、日本和中國譯者,其翻譯詩學(xué)觀和讀者接受度存在差異。從翻譯內(nèi)而言,在敘述主體、意象疊加和時間變化三個方面,三位譯者的譯法也表現(xiàn)出差異性,而行為的差異性,皆源于譯者身份、翻譯態(tài)度和翻譯目的等因素的差異,并最終表現(xiàn)為譯文務(wù)實度的差異。文章最后對總的群體譯者行為研究和傳統(tǒng)譯者行為研究思路進行了討論。

      [關(guān)鍵詞]唐人送別詩;《送友人》;譯者群體;譯者行為批評

      [中圖分類號]H059[文獻標識碼]A[文獻編號]1002-2643(2023)02-0089-14

      AStudyoftheGroupofTranslatorsBehaviorsinTranslatingFarewellPoemsoftheTangDynastyinthePerspectiveofTranslatorBehaviorCriticism

      ZHOULingshunSUNRuying

      (SchoolofForeignLanguages,YangzhouUniversity,Yangzhou225127)

      Abstract:ThefarewellpoemsoftheTangDynastyhavelongbeenwell-knownandbeenwidelyspreadintheEnglish-speakingworld.ThisarticlespecificallytakesthethreetranslationsofLiBaisfarewellpoemsongyouren(SeeingOffFriends)asanexample,andconductsananalysisofthethreetranslatorsbothathomeandabroad,namelyAmyLowell,ShigeyoshiObataandQiuKeanintheperspectiveofTranslatorBehaviorCriticism.Intermsofextra-translation,thethreetranslatorsareAmerican,JapaneseandChinese,andtheirviewsontranslationpoeticsandreaderreceptionaredifferent.Intermsofintra-translation,thethreetranslatorstranslationmethodsalsoshowdifferencesinthethreeaspectsofnarrativesubject,imagesuperposition,andtimechange,andthedifferencesinbehaviorresultfromthatoftranslatorsidentity,translationattitude,translationpurposeandthelike.AllthefactorseventuallycontributetothedifferencesinthedegreeofUtility-attainingintheversions.Intheend,thisarticlediscussesthegrouptranslatorbehaviorstudiesandthetraditionalapproachestotranslatorbehaviorstudies.

      Keywords:farewellpoemsoftheTangDynasty;songyouren;thegroupoftranslatorsgroupoftranslators;TranslatorBehaviorCriticism

      1.引言

      唐詩作為中國文學(xué)寶庫的瑰寶,具有輝煌的藝術(shù)成就,被世界不斷地認識、肯定和吸收。本文將集中于唐詩中的送別詩,并具體以李白的《送友人》為例,對中外譯者構(gòu)成的譯者群體行為進行譯者行為批評分析。李白《送友人》原文: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

      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在傳統(tǒng)的詩歌分類中,表現(xiàn)離情別緒一類的詩歌,往往統(tǒng)稱之為送別詩,有時亦稱之為別離詩、離別詩、贈別詩等等。”(費洪根,2003:71)送別詩作為其中一支,源遠流長,歷代文人均有膾炙人口之作傳世。李白的送別詩較于前人更有不少創(chuàng)新之處,在不同時期,參與李白詩歌英譯活動的翻譯學(xué)者眾多,主要涉及英美學(xué)者、日籍譯者和漢語學(xué)者,代表性譯者有埃茲拉·龐德(EzraPound)、艾米·洛威爾(AmyLowell)、小畑薰良(ShigeyoshiObata)、翟理斯(HerbertA.Giles)、威特·賓納(WitterBynner)、許淵沖和裘克安等。

      借研究譯作而對譯者行為進行研究,屬于“譯者研究”或“翻譯家研究”,涉及譯者群體的,還屬于“群體譯者行為研究”。但是,傳統(tǒng)上對于譯者所做的研究,多集中于譯者的生平、成就、翻譯思想等,“文章基本都是記敘式、訪談式、經(jīng)驗式、點評式的研究”(張汨、文軍,2014:101),或可稱為“傳記式”譯者研究,這些譯者研究多是把譯者作為個體、孤立的研究對象加以研究。雖然切斯特曼(Chesterman,2009;2017)有構(gòu)建譯者研究體系(TranslatorStudies)的努力,但目前尚不成熟。

      關(guān)于“群體譯者行為研究”,近年有逐漸攀升的趨勢(如高博、陳建生,2018;李鵬輝、高明樂,2020;李正栓、張丹,2021;喻峰平、唐媛,2021;李鵬輝、高明樂,2021;馮全功,2022;袁麗梅,2022)?!白g者群體行為研究,旨在尋求作為一個群體的譯者其總的行為特征?!保ㄖ茴I(lǐng)順,2014b:101)從群體的角度研究譯者,能夠更容易發(fā)現(xiàn)彼此行為的規(guī)律,而行為規(guī)律的抽繹更有助于直接指導(dǎo)翻譯批評并直接或間接指導(dǎo)翻譯實踐。

      典型的譯者群體是由具備合作翻譯關(guān)系的三個及以上的譯者群體構(gòu)成的,比如《毛澤東選集》《鄧小平文選》《習(xí)近平談治國理政》的譯者群體,但也可以是面對同一個原文而翻譯的三個及以上的獨立的個體譯者構(gòu)成的譯者群體,這是非典型的譯者群體,或可看作松散的譯者群體。譯者群體不包括典型的合譯群(二人合作),也不包括翻譯對象雖然一致但不擬通過比較而尋求行為規(guī)律的獨立的個體譯者。李白送別詩《送友人》的英譯者呈現(xiàn)為獨立的個體,是松散的譯者群體。這些譯者有純粹的外國人,有外國人加漢學(xué)家,還有純粹的中國人,在面對同一個原文時有什么規(guī)律性的行為可循?鑒于“譯者在翻譯社會化過程中體現(xiàn)的角色特征,直接導(dǎo)致了行為和譯文的多樣性”(周領(lǐng)順,2014b:219),可通過譯者在譯文文本中留下的意志性行為痕跡探尋行為的規(guī)律和動因。

      本文選取美國的洛威爾、日本的小畑薰良和中國的裘克安三位譯者的譯本進行研究,一方面是因為他們來自不同的國家,各自的翻譯詩學(xué)觀在各國都有很大的影響,其譯作廣受贊譽。另一方面,他們都熱愛中國文化,對中國詩歌特別是李白的詩歌有著深入的研究,并且都是積極、主動譯介的。至于其他譯者及其譯文在本文不作詳細探討的原因是:第一,龐德、洛威爾和賓納皆是“意象派”的代表人物,三人皆采用無韻自由體譯詩,且都是在漢學(xué)家譯文的基礎(chǔ)上譯介的。龐德以費諾羅薩(ErnestFenollosa)的手稿為基礎(chǔ)進行翻譯,洛威爾和弗洛倫斯·埃斯庫弗(FlorenceAyscough)合譯,賓納與江亢虎合作翻譯。但是相比之下,洛威爾更加專注于李白及其詩歌的研究,她的《松花箋》(Fir-FlowerTablets:PoemsfromtheChinese)更是李白詩歌在美國集中翻譯的重要成果。第二,許淵沖和裘克安雖然同為中國譯者,但裘克安的譯文是在比較之前7版譯文(包括許淵沖的譯文)的基礎(chǔ)上進行再譯的,所以更值得關(guān)注。第三,翟理斯是格律體譯詩的代表人物,主張譯詩采用韻體,和許淵沖提倡的“音韻美”相似,之前已有很多討論,在此不再重復(fù)。小畑薰良主張的散體意譯不拘原詩形體,以前討論較少,相較于有韻無韻意在譯出原詩意旨的做法,有必要多做一些分析??傊Y(jié)合譯文分析這一譯者群體翻譯內(nèi)外的個性行為,可確保翻譯批評在更大程度上實現(xiàn)全面、客觀和科學(xué)的目標。

      周領(lǐng)順(2014a、2021)將翻譯分為譯內(nèi)行為(語言性行為)和譯外行為(社會性行為),認為在“譯者身份”下,譯者具有語言屬性和社會屬性?!胺g內(nèi)”是翻譯的內(nèi)部研究,應(yīng)對的是譯文與原文的關(guān)系,在譯者語言性、在原文“意義”的范疇里做文章;“翻譯外”是翻譯的外部研究,應(yīng)對的是譯文與社會的關(guān)系,在譯者社會性、在譯文務(wù)實于社會的范疇里做文章。在翻譯活動過程中,譯者不僅依據(jù)原文對譯文進行翻譯內(nèi)的處理,體現(xiàn)其語言性的、語言人的一面,同時兼顧讀者與社會的需求,對譯文進行翻譯外的處理,體現(xiàn)其作為社會人的一面。“‘譯者行為是社會視域下譯者的語言性翻譯行為與社會性翻譯行為的總合”(周領(lǐng)順,2014a:25),在語言和社會視域下,以譯者和譯者行為為切入口,兼顧對翻譯內(nèi)外審視的翻譯研究,“充分考慮了譯者的意志性、翻譯的社會性和譯文生存空間的復(fù)雜性”(周領(lǐng)順,2015:10),可以盡可能地對譯者“語言人”與“社會人”的譯內(nèi)行為和譯外行為作出全面、客觀和科學(xué)的評價。

      從翻譯外和翻譯內(nèi)兩個層次進行分析,是周領(lǐng)順(2014b:1)確立的層次化分析視野,已經(jīng)被多名學(xué)者所采用(如周宣豐、趙友斌、羅選民,2019;朱斌,2021)。本文也擬從這樣兩個層次分析問題。

      2.翻譯外

      “譯者對西方傳統(tǒng)和文學(xué)背景,特別是詩歌背景的了解,形成了他們對詩歌的審美取向,這種既定的取向?qū)⒂绊懰麄冊谶x擇和解讀唐詩時的態(tài)度,并決定他們在解讀唐詩和向目標讀者呈現(xiàn)唐詩時所傾向的角度和方法”(Jiang,2018:254)。這些是環(huán)境因素導(dǎo)致譯者翻譯思想和譯外行為的一部分,這里主要從譯者身份、翻譯詩學(xué)觀和讀者接受的角度加以討論,涉及譯者自身、譯者思想和譯作接受這些有機相聯(lián)的外部因素和行為。

      2.1譯者身份

      艾米·洛威爾是20世紀美國著名的“意象派”詩人。她家庭環(huán)境優(yōu)裕,受過良好的教育,十幾歲時便開始寫詩和發(fā)表詩歌。后來,她受龐德等人的影響,加入了意象派,對“意象派宣言”三原則①作了新的詮釋,同時開始以自由詩的形式進行創(chuàng)作。在創(chuàng)作詩歌時,她從中國古典文學(xué)中吸取精華,創(chuàng)作了很多帶有東方色彩的詩歌。在中國古典詩歌意象的豐富性、含蓄性、形象性影響下,她用簡練精悍的小詩再現(xiàn)李白詩歌的意象美,打破了英美詩歌的傳統(tǒng)范式,有力推進了美國新詩運動。與洛威爾交往頗多的聞一多(1993:131)說道:“羅艾爾女士對中國詩有極大的敬仰,她的創(chuàng)造往往模仿中國詩,具有特異的風(fēng)味。”

      小畑薰良自幼就在父親的引導(dǎo)下學(xué)習(xí)《論語》,對中國文化與中國詩歌有著濃厚的興趣。作為中國詩歌鼎盛時期的唐朝“詩仙”李白,自然也是小畑薰良熟知的中國詩人。留學(xué)美國期間,他隨身攜帶李白詩集閱讀,并且對李白其人及其所處的時代背景做過細致入微的研究。除此之外,繼龐德翻譯的《華夏集》之后,小畑薰良完成了專門譯介李白詩歌的《李白詩集》。

      裘克安出身于讀書世家,是中國資深的翻譯家。他博學(xué)多識,對中國傳統(tǒng)文學(xué)的研究貫穿了他的整個學(xué)術(shù)生涯,他在外交部參與大量重要文獻和外交資料的定稿工作,這樣的經(jīng)歷讓他對中國古典文學(xué)研究頗深。此外,面對中國舊體詩英譯的一些翻譯問題,“如中文里缺少主語、名詞常缺少單復(fù)數(shù)的區(qū)別、缺少動詞、關(guān)系不明確、某些特有的中國事物不好表達等”,他還建議讀者參考他對于李白《送友人》一詩的英譯研究(裘克安,2004:53)。

      2.2翻譯詩學(xué)觀

      英語和漢語的構(gòu)成維度不同,漢語屬于三維語言,由言、象和意等三個維度構(gòu)成,而英語屬于二維語言,沒有意維度,當這種“以象表述作為詩性表述特征的中國古典詩歌在翻譯成具有言表述特征的英語時,翻譯者需要進行言表述和象表述兩種表述方式的選擇,選擇的結(jié)果影響著譯詩對原詩詩意、詩性和詩質(zhì)的表達力”(劉華文,2015:x)。不同的譯者在翻譯中會充分融入其詩歌藝術(shù)修養(yǎng),而他們的詩學(xué)審美也必然映射在詩歌譯介中。

      “艾米詩派”是意象派的一個分支,由洛威爾領(lǐng)導(dǎo)(吳芳麗等,2008:103),該詩歌流派更重視意象或客體而非意象感覺或主體。其次,洛威爾詩歌中的意象使用頗具特色,她往往傾向于“依次記錄下一個個意象細節(jié),從而產(chǎn)生一種電影鏡頭似的效果”(同上)。1921年,她與弗洛倫斯·埃斯庫弗合譯出版了中國古詩集《松花箋》。在詩集中,洛威爾對李白尤為偏愛,她選取李白詩歌83首,超過了詩歌總數(shù)的一半。在詩集的序言中,洛威爾還寫了她對漢詩的理解。譯詩方面,與中國詩詞注重格式和韻律不同,洛威爾摒棄了嚴謹?shù)脑姼韪衤桑捎谩白杂审w”形式譯詩,不追求與原詩對應(yīng)的詩行字數(shù)安排與韻腳呼應(yīng)。她的譯文充分體現(xiàn)了她對詩歌結(jié)構(gòu)的重塑,詩行數(shù)不受限制,每行字數(shù)也不固定。在《松花箋》中,詩人洛威爾“在忠實‘達意的基礎(chǔ)上,積極進行創(chuàng)造性、甚至是對抗‘忠實的叛逆性英譯,充分彰顯了譯者主體性”(葛文峰、李延林,2012:109),但就《送友人》首聯(lián)中對“青山”意象的增補而言,稍嫌“創(chuàng)造”有余。可能由于過度理解了“青”的意思,她將“青山”譯為cleargreenhills。而“加上‘clear一詞作修飾,使得送別賦上了一絲明快的色彩,與原文一詞的語境效果不太相符”(孫昂,2004:127)。

      除此之外,她們合譯的《松花箋》主要是通過二人異國的信件往來定稿的。先由埃斯庫弗挑選詩歌,和她的漢語老師一起把擁有多個意思的漢字一一注出,然后再由洛威爾根據(jù)注釋將漢詩翻譯成英語,而后將譯文寄回。但是由于一首詩的翻譯要通過多次通信才能確定,加上國外譯者缺少對歷史背景的了解,所以會因為一些不恰當?shù)睦斫舛鴮?dǎo)致一些誤譯。比如,洛威爾把題目《送友人》譯為“SayingGood-byetoafriend”,相較于原標題傳達的語境發(fā)生了些許偏離。SayingGood-byetoaFriend與takeleaveofafriend意思相近,重心在“別”上。如果只看題目的翻譯,容易理解成詩人只是與友人話別,未必真的送行。而原標題強調(diào)“送友人”,譯為“Seeingoffafriend”應(yīng)該更為貼切②。另外,洛威爾將頷聯(lián)中的“蓬”譯為water-plants,可能是因為她理解成“浮萍”而產(chǎn)生的誤譯,也可能是故意挪用漢詩里常有的“浮萍”意象而做出的主動改譯,扭曲了原詩的地理環(huán)境,由陸上離別變成了江邊離別。不過,“浮萍”在古詩中常含有孤苦伶仃、無奈彷徨、漂泊流浪之意,用在此處可以讓人聯(lián)想到兩人離別之后各奔東西的那種無奈惆悵和漂泊無依的生活,所以從這方面看還是比較契合原詩意蘊的。

      為了準確傳達原詩的情感和氛圍,小畑薰良不拘泥于原詩的語音、格式等,或增譯,或刪減,或加注,以散體形式進行翻譯。比如他將“孤蓬萬里征”分譯成兩行,并且把“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譯成感嘆句。由此可見,為了契合譯文表現(xiàn)的需要,同時在氛圍上再現(xiàn)原作的內(nèi)在情緒,小畑薰良在翻譯過程中脫離了韻律、字詞的限制,取用英語讀者習(xí)慣的詩歌審美方式體現(xiàn)詩的情感,即“當把翻譯活動作為一項復(fù)雜的社會活動看待時,實際就已經(jīng)默認譯者可以進行適當?shù)膭?chuàng)造。這是因為,為了譯文的應(yīng)用或務(wù)實,譯者難免要對譯文進行調(diào)適,以適應(yīng)目的語文化的接受環(huán)境”(周領(lǐng)順,2011:87)。例如,他增添forever(永別)這層意思,即把“此地為一別”一句譯為“Herewepart,F(xiàn)riend,onceforever.”,直接否定了詩人與友人還會再相見的可能,只是直接代替詩人下此結(jié)論,帶有一定的主觀性。部分學(xué)者認為這樣的翻譯不完全符合原文想要再現(xiàn)的意境。裘克安(1991:36)就說,“他無根據(jù)地加上forever(永別)這層意思,而且onceforever也不合英語說法?!钡硗庖恍W(xué)者卻覺得它們在某些方面產(chǎn)生了傳神的效果,“一些所謂的‘誤譯其實是創(chuàng)生性的升華?!甪riend、‘forever、‘longing和‘oh的創(chuàng)造性添加反倒為全詩的‘情蘊抹上了濃濃的色彩,更加豐富了讀者的想象空間。譯文中突出了李白原詩中那種真摯的溫情,那種綿綿的悲愁,揮手作別時雖沒有放聲嚎啕但卻流露出無限的眷戀”(劉曉暉,2014:48)。此外,小畑薰良主張“散體英譯”的詩學(xué)觀在譯文中也很好地體現(xiàn)了出來,比如他把“蕭蕭班馬鳴”譯成“Whileourhorsesneighsoftly,softly...”,將原句中暗示終結(jié)的句號改為省略號,從而將這種不忍離別的傷感之情引向無窮。此類改譯說明,譯者在翻譯的過程中,除了運用自身主張的翻譯詩學(xué)觀外,難免會帶有個人的認知經(jīng)驗和偏好。

      關(guān)于譯詩,裘克安(2004:53)說,“將中國古詩文譯英,首先要理解中文原件的內(nèi)容、背景、意味和修辭特點,譯者還需有一定的古詩文根底。在英語表達方面,我的經(jīng)驗是要學(xué)會用最簡單易懂的詞匯和充分利用英語中關(guān)系代詞、分詞、介詞等所謂虛詞。作為英語的詩行要反復(fù)誦讀和改動,利用倒裝和省略等手法,做到大體上輕重音相間的抑揚格韻律。”這些譯詩方法在他的《送友人》譯文中也有所體現(xiàn),譯文的形式、節(jié)奏與表達等忠實度較高,比如在這首五言絕句中,雖然不可能僅用5個英語單詞譯介每句詩,但是卻巧妙地使用動詞range、curve和介詞along,用最少的單詞將首聯(lián)的意象忠實地再現(xiàn)給讀者,格式上也做到了對應(yīng)。其次,在首聯(lián)中裘克安還整合了“郭”(古代在城的外圍加筑的一道外墻)與“城”的意思,前半句翻譯為thewalledcity,后面便用its指代,避免了重復(fù)翻譯,比較簡潔。著名翻譯家高健認為,裘克安的譯文除了譯語正確通順之外,“所有句式也大體符合我國五音句的前二后三的結(jié)構(gòu)方式,另外輕重音的分布間隔適當,從而產(chǎn)生類似音律的節(jié)奏效果或曰天然音韻,詩中的第三聯(lián)從對仗角度講也保存得較好”(高健,1992:21)。他在比較后指出,“裘先生較好,Obata與Bynner次之,Pound又次之,Lowell最差。其余各位譯家也都取得了一定成績,但距離全面標準,也都還不同程度地存在著某些不足”(高健,1992:24)。當然,他的評價只可能是一家之言。

      2.3讀者接受

      “唐詩英譯的目的是向英語語言區(qū)傳播中國的博大文化,這一目的是否實現(xiàn)關(guān)鍵在于唐詩英語譯文能否被英語文化區(qū)讀者理解并接受”(朱小美、陳倩倩,2010:105)。包括李白《送友人》在內(nèi)的《松花箋》和《李白詩集》(TheWorksofLiPo,theChinesePoet)多次印行,影響甚廣。同時《李白詩集》也有利于西方讀者全面了解一個真實的、具有較大影響力的中國唐代詩人李白及其詩歌成就,引起他們對中國古典詩歌的興趣?!?926年,我國學(xué)者聞一多、徐志摩、陳西瀅、朱自清等都對其給出或褒或貶的評價。這是中國翻譯史上少見的中國學(xué)者與外國學(xué)者共同參與的一場有關(guān)中國典籍外譯現(xiàn)象的討論”(石小梅,2016:119)。裘克安對7種英譯版《送友人》的分析評價以及后來的自譯都是不可或缺的寶貴資料,對后人研究詩歌譯介影響頗深。不可否認,洛威爾、小畑薰良和裘克安這三位國內(nèi)外譯者都是譯介李白的集大成者,為促進漢詩和中國文化在英語世界的傳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此外,除了傳統(tǒng)的翻譯研究、翻譯批評外,現(xiàn)代網(wǎng)絡(luò)翻譯批評模式使得翻譯批評更加多樣化,也讓我們可以更全面地評價翻譯的效果。通過出版社的翻譯論壇、網(wǎng)絡(luò)書評、微博和豆瓣等等媒介,使得這些不同類型的批評主體在同一個平臺就同一個問題或者同一本譯著進行互動討論?!白g者、作家和批評者等不同層面、不同領(lǐng)域的專家都可以在一起進行交流,這使得整個批評處于流動、碰撞以及持續(xù)向前發(fā)展的動態(tài)局面,比如精英階層的批評者和大眾讀者之間可以迅速建立連接,打破了之前固化的、冰冷的界限,更快地了解不同意見,促使交流和互動深化”(王一多,2021:11)。以《送友人》英譯文為例,許多網(wǎng)友在自己的博客上發(fā)表自己的看法③,也在知乎④、豆瓣⑤等網(wǎng)絡(luò)平臺上留下了自己的譯文,為《送友人》的英譯提供了新的視角。英語教育APP“可可英語”也在網(wǎng)站上發(fā)布英譯文⑥,留給讀者以討論和探究的空間。這種探討形式以及多樣的平臺不僅讓更多的讀者對譯文有更多的了解,增加對翻譯的興趣,而且留下了有關(guān)翻譯過程、譯者的思考過程等豐富的研究資料,使主體意識得到了完全釋放和彰顯。

      3.翻譯內(nèi)

      中國詩歌在語言上重視意合,強調(diào)精煉。其中一些比較突出的語言形式特點,比如其“省略‘我‘汝等主語代詞,‘于等時空位置介詞,‘乃等判斷系詞、‘之等連詞,‘乎‘也‘焉等句尾虛詞”(葛兆光,2008:66)的特點,導(dǎo)致唐詩中多存在敘述主體隱沒、意象自由組合等特點。同時,英語語言重視形合,習(xí)慣運用時態(tài)變化強調(diào)語法關(guān)系,也增加了唐詩英譯的難度。在英譯過程中,唐詩翻譯家們除了考慮唐詩的節(jié)奏、韻律及平仄,還重視意象的并置、敘述主體的呈現(xiàn),盡可能對應(yīng)原詩的結(jié)構(gòu),忠實再現(xiàn)詞匯與意象的先后順序。正因為“唐詩的語言結(jié)構(gòu)存在省略敘述主體、缺少連詞和介詞、主客互逆、時空倒置等超脫語法的情形”(鄭珂、胡宗鋒,2015:110),從這幾個方面進行研究可以“找出唐詩英譯過程中受語言形態(tài)差異影響的一些原因”(同上),所以本文選取其中特點較為突出的三個方面,聚焦敘述主體、意象疊加和時間變化,重點討論譯者所采取的翻譯策略以及所取得的翻譯效果。“譯文完成后,譯者必然在文本中有意或無意留下自己的行為痕跡,通過文本的搜尋便可發(fā)現(xiàn)譯者行為所表現(xiàn)出的特征?!保ㄚw國月,2020:87)

      3.1敘述主體

      唐代的絕句與律詩形式規(guī)范嚴謹,“比如遣字用詞必須精煉、含蓄,一以當十,故而在詩中往往省去敘述主體,這就使詩人與他人或事物的關(guān)系變得極為特殊”(鄭珂、胡宗鋒,2015:111)。在英譯過程中,翻譯這些詩歌往往有兩種方式:一是增補敘述主體的人稱代詞,二是采取適度省略人稱代詞的策略。

      《送友人》中的頷聯(lián)“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對仗工整,自然流暢,寫出了友人別后將如孤蓬萬里,不知要飄泊到何處,隱含著不忍分離之情。前半句省去了敘述主體詩人和友人,而后半句的主體雖是“孤蓬”,但實際上是將遠行的朋友比作孤蓬。雖然這句詩中隱藏了人稱代詞,但讀者既能判斷出敘述主體自身經(jīng)歷的場景,又能超越既定的情境發(fā)揮想象力。同時,因為詩歌沒有指明詩人在場,所以讀者自由地將自己放置在不同的位置,感同身受地置身其中。

      Hereistheplacewherewemustpart.

      Thelonelywater-plantsgotenthousandli;(AmyLowell譯)

      Herewepart,F(xiàn)riend,onceforever.

      Yougotenthousandmile,driftingaway

      Likeanunrootedwater-grass.(小畑薰良譯)

      Onceweparthereyoulltravelfaralone

      Likethetumbleweedsweptbytheautumnwind.(裘克安譯)

      原句里人稱的缺失使唐詩具有意境和美感,但是省略人稱代詞的翻譯也造成部分誤解,因為它們與英語民族讀者的文化距離太大而可能難于被領(lǐng)悟。由于譯者對原詩的理解見仁見智,所以他們所選擇增添的人稱代詞也不同。洛威爾的譯文將前半句中缺位的人稱代詞具化為we,而后半句仍將“孤蓬”作為主體,沒有點明真正的敘述主體,這樣容易引發(fā)讀者對原詩的誤解。小畑薰良的譯文里“我們”由省略變?yōu)槊魑?,并且在深入理解原句意思的情況下,添加了friend或者you,還原了“孤蓬”的指代作用,意指遠行的朋友。裘克安的譯文也是如此,明確地表達出主體不只有詩人一人,可見他付出了較多的“求真”努力,傾向于再現(xiàn)詩歌中所表達的準確意義。

      3.2意象疊加

      聞一多(2011:151)在《英譯李太白詩》一文中說,“中國的文字尤其中國詩的文字,是一種緊湊非?!o湊到了最高限度的文字。像‘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這種句子連個形容詞動詞都沒有了;不用說那‘尸位素餐的前置詞、連讀詞等等的?!倍霸姼璺g中境界的最為理想的轉(zhuǎn)化是在譯入語中保持這些意象不受干擾”(劉華文,2015:101)。但在英譯過程中,由于英語作為一種重形合的語言,起連接作用的虛詞不可省略,動詞也主導(dǎo)了句法的表層結(jié)構(gòu),所以唐詩簡練的形式以及省略虛詞、動詞的特點也就無法保存了。譯者受制于英語語法規(guī)則,就不得不增補連詞和動詞,這樣就對名詞承載的意象產(chǎn)生了威脅。

      從句法關(guān)系上看,“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這句詩以純粹的名詞性詞組組合而并列,物象之間的關(guān)系不夠明確,留給讀者廣闊的理解和想象空間,使其可以自由地發(fā)揮和組合。由于原句中的修飾語與中心語都是名詞,原詩中的物象沒有指定關(guān)系的限制,所以無法判斷主客體和它們之間的聯(lián)系,不過讀者可以從不同的視角理解物象關(guān)系,獲得不同層次的美感享受。

      Thefloatingcloudswandereverywhitherasdoesman.

      Dayisdeparting-itandmyfriend.(AmyLowell譯)

      Oh,floatingcloudsandthethoughtsofawanderer!

      Oh,thesunsetandthelongingofanoldfriend?。ㄐ‘x薰良譯)

      Afloatingcloud-awayfarersfeelingfromhome,

      Thesettingsun-theaffectionofanoldfriend.(裘克安譯)

      首先,對前半句的“游子”意象,三位譯者譯法皆不同,洛威爾化靜為動,把“游子”和“浮云”聯(lián)系在一起,譯為“(Thefloatingclouds)wandereverywhitherasdoesman.”,即(浮云)像人一樣到處飄蕩。她把重心放在了意象“浮云”上,并沒有把“離家遠游的人”這個意思翻譯出來。而小畑薰良和裘克安理解稍有不同,前者譯為wanderer,更多了一層“迷茫,徘徊”的意思,后者譯為wayfarer,更強調(diào)“離家的人”。其次,后半句中的“落日”指紅彤彤的夕陽緩緩而下,隱喻詩人對友人依依不舍的心情。小畑薰良譯為thesunset,裘克安譯為thesettingsun,兩者皆忠實地傳遞了名詞意象“落日”。而洛威爾卻譯為Dayisdeparting,這種譯法強調(diào)突出動態(tài)的感覺,用“日落”代替了“落日”。

      此外,“浮云”“游子”“落日”“故人”本來是古詩文中普通的詞語,熟悉中國文學(xué)的人可產(chǎn)生許多聯(lián)想。這兩行詩里沒有動詞和人稱代詞,而且每行的兩組名詞可以交換順序也并不顯突兀:浮云(是/像)游子意;游子意(是/像)浮云;落日(是/像)故人情;故人情(是/像)落日,所以這些意象之間的內(nèi)在邏輯關(guān)系存在多種可能性。這些疊加的意象“有時則構(gòu)成一種主體與客體的互逆關(guān)系,即動作的指示方向變得模糊不清,而任由畫面自由呈示,只能靠讀者參以己見地自由發(fā)揮讀解”(鄭珂、胡宗鋒,2015:111)。整體上看,洛威爾打散了原詩的序列,破壞了原詩的連貫性。其他兩人的譯文則做到了格式對仗工整,風(fēng)格對應(yīng)一致。他們都試圖采用適度異化策略,按照唐詩語法特點進行翻譯,同時省略了原詩人稱代詞和動詞。這種譯法既做到了視覺上順序的一致,又保留了相互影響的關(guān)系。

      3.3時序關(guān)系

      漢語沒有時態(tài)變化,在唐詩中,這些用來表示時間維度的時態(tài)助詞和時間副詞往往被省略,讀者只能依靠對詩歌內(nèi)容的理解判斷具體時態(tài),所以在英譯過程中,譯者必須對原詩有透徹的理解,通過豐富的想象力,對詩中的時序關(guān)系加以具體化?!皳]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一句的時序關(guān)系非常明確,揮手告別的時序在前,馬兒為惜別嘶鳴的時序在后。在中文語法里,這句可以理解為一般現(xiàn)在時或現(xiàn)在進行時。以下三個版本的時態(tài)皆有不同:

      Ourhandsseparate.Nowheisgoing.

      “Hsiao,Hsiao,”thehorseneighs.

      Heneighsagain,“Hsiao,Hsiao.”(AmyLowell譯)

      Werideawayfromeachother,wavingourhands,

      Whileourhorsesneighsoftly,softly...(小畑薰良譯)

      Wavingadieu,asyounowdepartfromme,

      Ourhorsesneigh,loathtoparteachother.(裘克安譯)

      通過對比三個譯文可以發(fā)現(xiàn),洛威爾很注意詩里的畫意,她譯文中現(xiàn)在時的使用,增添了詩歌的畫面感。其次,第二、三行中的擬聲詞HsiaoHsiao是對“蕭蕭”的直譯,這種譯法確實比一般現(xiàn)在時更加生動。不過這種想象性的渲染是否恰當,另當別論,因為它一定程度上破壞了原詩的句法形式。此外對于馬鳴“蕭蕭”,Hsiao不能稱之為準確的翻譯,中文里馬鳴聲有很多類似的表達,比如:咴兒咴兒;啾啾;嘶嘶等等,只能說這里的Hsiao是對“蕭蕭”忠實的翻譯,在一定程度上啟用了聽覺感知而具有一定的意象性。但是,也有學(xué)者認為,“以‘Hsiao來模擬出馬的叫聲,好似原音重現(xiàn)。Lowell在這兩句的處理上相當成功,做到了‘神似,忠實再現(xiàn)了原文的內(nèi)容”(狄東睿、趙俊,2011:119)。小畑薰良采用一般現(xiàn)在時譯法,增添連詞while表示動作的連貫性,具有現(xiàn)代英語的明顯特征。裘克安也選擇了一般現(xiàn)在時,另外他增補了now表示具體的時間,使得原詩的時序具體明確;他在后半句添加了loathtoparteachother(連馬兒都不情愿和彼此分離)這層意思,將原文中一些隱晦的意義顯化了,向譯文讀者傳達了馬兒對離別的不舍,也是詩人對離別的不舍。

      4.譯者群體行為

      作為外國譯者,洛威爾和小畑薰良成長的社會環(huán)境不同,有著不同于中國本土譯者的文化背景和意識形態(tài),其翻譯活動自然會受到這些因素的深刻影響。國內(nèi)外譯者在譯介李白詩詞時所用的方法不完全相同,也是由當時詩歌的發(fā)展以及譯者的知識結(jié)構(gòu)、語言水平、審美傾向等決定的。通過對李白《送友人》英譯文國內(nèi)外譯者群行為的分析,可以總結(jié)出以下兩個特點。

      第一,國內(nèi)外譯者對于李白詩詞都是積極、主動地譯介,并且都把翻譯與研究融為一體。作為優(yōu)秀的詩人與譯者,當洛威爾和小畑薰良接觸到中國的優(yōu)秀文學(xué)作品后,他們都深深地被中國古典文學(xué)所折服,于是萌生了譯介李白詩詞的想法,并且最終運用其深厚的文學(xué)功底將李白詩詞的文學(xué)和文化價值通過翻譯的方式介紹給國外讀者。洛威爾為了精確理解漢詩,在埃斯庫弗的幫助下對李白詩詞進行了大量的學(xué)習(xí)和研究?!盀樯钊胱x透一首詩,她稱道‘實有四條途徑:其一,中文文本,為音律記;其二,詞匯之詞典意義;其三,漢字分析;其四,埃斯庫弗女士的精心詮釋,包括她認為我必須明了的典故、歷史、傳說、地理等”(郭勤、駱海輝,2014:120)。而小畑薰良為了幫助西方讀者更加客觀地、深入地了解李白其人其文,不辭辛苦地在詩集中添加了序言、注釋、索引等資料,對李白詩歌中的專有名詞、文學(xué)典故等加以詮釋,還“詳細說明了譯介李白詩歌的來龍去脈以及自己的翻譯詩學(xué)觀,并且介紹了李白詩歌創(chuàng)作的時代背景和風(fēng)格特征等內(nèi)容”(嚴曉江,2020:1)。這些副文本不但可以幫助深化西方讀者對李白及其詩歌內(nèi)涵的理解,也體現(xiàn)出國外譯者譯研并舉的鉆研精神。裘克安譯詩也非常嚴謹,在翻譯之前,他先比較了之前的7版譯文,逐一分析各個版本的特點,并提出自己的見解與譯詩主張。在反復(fù)對比研究之后,他才提供一個較信實的譯文,并且承認還可以“再進行藝術(shù)的加工。神似、音樂美等等,都可以反復(fù)考慮”(裘克安,1991:38)。

      第二,國內(nèi)外譯者所采取的翻譯策略不盡相同,國外譯者洛威爾和小畑薰良的翻譯策略總體上傾向于意譯提高可讀性而“務(wù)實”(譯內(nèi)務(wù)實),而中國譯者裘克安更傾向于直譯而“求真”原文之意。受意象派的影響,洛威爾在詩歌翻譯中重視意象的描寫,追求絕對的自由,詩行多變,韻律節(jié)奏感強。邁克爾·卡茨(MichaelKatz)十分欣賞這種“復(fù)調(diào)散文”似的筆法,認為“把韻文與輕重音步的格律混合在一起,具有美感”(1982:198)。同時,語言的差異也加大了國外譯者在翻譯中國詩詞時的難度。因此,小畑薰良堅持將李白詩歌譯成通俗易懂、自由流暢的散體詩。他強調(diào)中英詩歌文化中的異同,采用意譯的方法,或刪略原文的某些字句,或在譯文中增益語句。總之,兩位國外譯者的身份位置、態(tài)度和翻譯目的等因素決定了他們把目標讀者和社會需求放在第一位,以至于他們更傾向于采取意譯的策略,使其譯文比較符合譯入語的語言習(xí)慣,便于促進李白詩詞的跨國傳播。裘克安的譯文準確可靠,原詩的形式、對仗和節(jié)奏都較好地保留了下來。作為源語國家譯者,裘克安熟悉中國文化,同時其國外留學(xué)和生活的經(jīng)歷使之在一定程度上也比較熟悉英語的思維方式,所以在漢詩英譯中占有一定的優(yōu)勢。他的譯文雖不能做到完全貼合原詩,但是相比之下,他對李白詩歌的內(nèi)涵把握得更加到位。近年來,一些有關(guān)李白《送友人》英譯的研究大體上都會參考借鑒裘克安的譯文(董勇艷,2012;龔群,2011)。袁麗梅(2022:145)認為,“這種對群體特征的歸納與總結(jié)將突破地域、性別、流派等顯而易見的共性”,也“強調(diào)對翻譯家群體共性的探索以及此類研究對當下翻譯實踐的啟發(fā)”(馮全功,2022:153)。

      5.結(jié)語

      本文運用譯者行為批評理論,從翻譯外與翻譯內(nèi)兩方面入手,聚焦于唐人送別詩《送友人》的三個譯本,從三個方面比較客觀地分析了他們各自譯文的異同之處,發(fā)現(xiàn)三位國內(nèi)外譯者群體在自身的基礎(chǔ)上,最大程度地保證了譯內(nèi)效果與譯外效果。其中,國外譯者洛威爾和小畑薰良的譯文更注重讀者的感受,他們結(jié)合自身的理解與極具個人特色的譯詩方法,盡可能全面地傳遞原文的信息,同時讓西方讀者更輕松地感受到詩歌中所包含的美。雖然譯本中一些英譯并不完全符合原詩的意蘊,但在某些方面卻產(chǎn)生了傳神的效果。中國譯者裘克安的譯本更注重原文形式,忠實度較高。由于漢英兩種語言的差異,在唐詩翻譯過程中,譯者不可避免地會對原詩意義進行重新詮釋,在盡可能“求真”的基礎(chǔ)上盡可能“務(wù)實”(譯外務(wù)實)于目標語市場的需求。總之,譯者行為的差異性,皆源于譯者身份、翻譯態(tài)度和翻譯目的等因素的差異,并最終表現(xiàn)為譯文務(wù)實度的差異。

      “針對構(gòu)建理論所需的術(shù)語系統(tǒng),周教授指出,在所有理論中,一類術(shù)語指向答案,一類術(shù)語指向方法,前者是理論者歸納所得,應(yīng)用者多貢獻于給現(xiàn)象貼標簽,創(chuàng)新空間有限,因此理論者要通過不斷創(chuàng)造術(shù)語以保持‘造血系統(tǒng)的正常運轉(zhuǎn);后者通過方法引導(dǎo)事實的挖掘(自上而下),并從分析中升華認識(自下而上),拓展研究的路徑和思維,使創(chuàng)新空間無限,因此理論者會控制術(shù)語的規(guī)模,及時封閉術(shù)語系統(tǒng),所做的是無限增強其普適性、解釋力和指導(dǎo)性,使之常用常新。后者是譯者行為批評理論建設(shè)朝向的目標”。⑦“翻譯內(nèi)”和“翻譯外”的分野,雖然是譯者行為研究的傳統(tǒng)路徑,但可以挖掘不同的側(cè)面,只要與研究對象和研究目標一致,邏輯關(guān)系互恰,就都是合理的,也就可以使創(chuàng)新不斷。這就是指向方法的術(shù)語其魅力之所在。

      本文為“翻譯批評”“譯者研究”和“群體譯者行為研究”提供了一些事實的支持。研究上的發(fā)現(xiàn),將直接有益于翻譯批評,并直接或間接指導(dǎo)翻譯實踐,為中華文化“走出去”提供有益的啟示。

      注釋:

      ①“意象派宣言”三原則:(1)直接處理無論主觀還是客觀的“事物”;(2)絕不用任何無益于表達的詞;(3)節(jié)奏方面,要用連續(xù)的音樂性語言,而不受節(jié)拍的束縛。(朱立元,1997:21)

      ②https://www.collinsdictionary.com/zh/dictionary/english/see-off

      ③http://blog.sina.com.cn/s/blog_1534238f70102wckp.html

      ④https://zhuanlan.zhihu.com/p/149725373

      ⑤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213757402/

      ⑥http://www.kekenet.com/kouyi/201509/397479.shtml

      ⑦https://www.dlnu.edu.cn/foreign2/xwzx/xyxw/115881.htm

      參考文獻

      [1]Chesterman,A.Thenameandnatureoftranslatorstudies[J].Hermes-JournalofLanguageandCommunicationStudies,2009,42(2):13-22.

      [2]Chesterman,A.Questionsinthesociologyoftranslation[A].InA.Chesterman(ed.).ReflectionsonTranslationTheory[C].Amsterdam:JohnBenjamins,2017.307-322.

      [3]Jiang,L.AHistoryofWesternAppreciationofEnglish-translatedTangPoetry[M].Beijing: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Press,2018.

      [4]狄東睿,趙俊.淺談“神似”理論在唐詩英譯中的重要作用——以《送友人》的兩個英譯版本為例[J].西藏民族學(xué)院學(xué)報(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版),2011,(1):118-120.

      [5]董勇艷.自由的度:關(guān)于詩歌翻譯原則的思考[D].云南大學(xué),2012.

      [6]費洪根.中國古代送別詩的分類[J].東疆學(xué)刊,2003,(3):71-74.

      [7]馮全功.翻譯家群體研究的總體路徑[J].當代外語研究,2022,(1):153-159.

      [8]高博,陳建生.20世紀上半葉美國“詩人譯者群體”的譯者行為批評研究[J].山東外語教學(xué),2018,(6):110-118.

      [9]高健.再評李白《送友人》的幾種英譯——兼談評論譯詩的標準問題[J].外國語,1992,(6):18-24+80.

      [10]葛文峰,李延林.艾米·洛威爾漢詩譯集《松花箋》及仿中國詩研究[J].西安石油大學(xué)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2012,(1):107-112.

      [11]葛兆光.漢字的魔方[M].上海:復(fù)旦大學(xué)出版社,2008.

      [12]龔群.系統(tǒng)功能語法視角下唐詩《送友人》及其英譯對比分析[D].華中科技大學(xué),2011.

      [13]郭勤,駱海輝.李白詩歌國外譯介共性之我見——以小煙熏良、龐德和洛威爾為例[J].安徽文學(xué)(下半月),2014,(5):119-120.

      [14]李鵬輝,高明樂.民國時期《三國演義》群體譯者行為研究[J].外語研究,2020,(4):77-82+93.

      [15]李鵬輝,高明樂.譯者行為批評視域下19世紀英譯群體行為研究——以《三國演義》為例[J].外語學(xué)刊,2021,(6):59-64.

      [16]李正栓,張丹.毛澤東詩詞國外英譯群體行為研究[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xué)院學(xué)報,2021,(3):17-31.

      [17]劉華文.翻譯詩學(xué)[M].北京:外語教學(xué)與研究出版社,2015.

      [18]劉曉暉.從“妙筆生花”到“譯筆生花”——《送友人》英譯中審美詮釋的創(chuàng)生轉(zhuǎn)換[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xué)院學(xué)報,2014,(10):43-50.

      [19]邁克爾·卡茨.艾米·洛威爾與東方[A].韓邦凱譯.比較文學(xué)譯文集[C].張隆溪選編.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1982.

      [20]裘克安.李白《送友人》一詩的英譯研究[J].外語教學(xué)與研究,1991,(3):34-38+80.

      [21]裘克安.古詩文英譯問題[J].中國翻譯,2004,(1):53.

      [22]石小梅.小畑薰良英譯《李白詩集》的歷史價值與當代意義[J].西安外國語大學(xué)學(xué)報,2016,(2):117-121.

      [23]孫昂.《送友人》一詩英譯的關(guān)聯(lián)理論評析[J].四川外語學(xué)院學(xué)報,2004,(6):125-128.

      [24]王一多.傳播學(xué)視角下網(wǎng)絡(luò)翻譯批評模式研究[J].上海翻譯,2021,(1):7-12.

      [25]聞一多.聞一多全集:第2卷[C].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

      [26]聞一多.唐詩雜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27]吳芳麗,唐根金.艾米·洛威爾的意象派詩歌[J].時代文學(xué),2008,(6):103.

      [28]嚴曉江.小畑薰良:語淺情深譯李白[N].中國社會科學(xué)報,2020-08-17.

      [29]喻峰平,唐媛.《共產(chǎn)黨》譯者群體行為研究[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xué)院學(xué)報,2021,(3):32-49.

      [30]袁麗梅.譯史框架下的譯者群體研究:對象、意義和路徑[J].外語教學(xué)理論與實踐,2022,(4):143-150.

      [31]張汨,文軍.國內(nèi)翻譯家研究及其流變趨勢[J].中國外語,2014,(4):97-104.

      [32]趙國月.基于文本證據(jù)的譯者“務(wù)實”行為分析[J].西安外國語大學(xué)學(xué)報,2020,(2):87-91.

      [33]鄭珂,胡宗鋒.論唐詩超脫語法與英譯問題[J].外語教學(xué),2015,(3):110-113.

      [34]周領(lǐng)順.“譯內(nèi)效果”和“譯外效果”:譯文與譯者行為的雙向評價——譯者行為研究(其六)[J].外語教學(xué),2011,(2):86-91.

      [35]周領(lǐng)順.譯者行為批評:理論框架[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14a.

      [36]周領(lǐng)順,趙國月.譯者行為批評的戰(zhàn)略性[J].上海翻譯,2015,(4):9-13.

      [37]周領(lǐng)順.譯者行為批評:路徑探索[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14b.

      [38]周領(lǐng)順.譯者行為研究方法論[J].外語教學(xué),2021,(1):87-93.

      [39]周宣豐,趙友斌,羅選民.譯者行為批評視域下19世紀新教傳教士英譯儒經(jīng)行為研究——以柯大衛(wèi)的《四書譯注》為例[J].中國翻譯,2019,(1):42-50.

      [40]朱斌.韓南《無聲戲》譯本的譯者行為批評分析[J].外國語文,2021,(3):114-123.

      [41]朱立元.當代西方文藝理論[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1997.

      [42]朱小美,陳倩倩.從接受美學(xué)視角探究唐詩英譯——以《江雪》兩種英譯文為例[J].西安外國語大學(xué)學(xué)報,2010,(4):105-108.

      (責(zé)任編輯:方茗)

      收稿日期:2022-08-05;修改稿,2023-12-13;本刊修訂,2023-02-11

      基金項目:本文為國家社科基金后期資助項目“譯者行為研究”(項目編號:21FYYB040)的部分成果。

      作者簡介:周領(lǐng)順,博士,教授、博士生導(dǎo)師。研究方向:譯者行為理論與譯者行為研究。電子信箱:zhoulingshun@163.com。

      孫如瑩,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譯理論與實踐。電子信箱:remurmured@163.com。

      引用信息:周領(lǐng)順,孫如瑩.唐人送別詩譯者群體行為批評分析[J].山東外語教學(xué),2023,(2):89-102.

      DOI:10.16482/j.sdwy37-1026.2023-02-010

      丹寨县| 林西县| 沂南县| 图片| 依安县| 扎兰屯市| 洛川县| 思茅市| 红桥区| 德保县| 永川市| 灵寿县| 普兰店市| 博爱县| 汝南县| 九龙坡区| 南平市| 基隆市| 仪征市| 武平县| 阆中市| 东山县| 施秉县| 呼伦贝尔市| 龙川县| 东城区| 永川市| 汤原县| 行唐县| 天峻县| 景泰县| 许昌县| 依兰县| 龙井市| 独山县| 抚松县| 区。| 静宁县| 二手房| 舒兰市| 德化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