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華 卞爍鈞 陳 旭
(東北財經(jīng)大學人文與傳播學院 遼寧 大連 116025)
習近平總書記就課程思政多次發(fā)表重要指示,我們培養(yǎng)人的目標是什么要搞清楚,現(xiàn)在非常明確堅定地提出要培養(yǎng)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要把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自覺融入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奮斗之中。
新聞傳播學具有強烈的意識形態(tài)性和鮮明的社會實踐性。新聞傳播教育的使命是培養(yǎng)職業(yè)化的新聞傳播工作者,培養(yǎng)黨的新聞輿論工作的接班人。結合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在新聞傳播學科課程思政中,把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自覺融入就應該成為其使命,將其內化成學生人生觀和價值觀的組成部分,成為其工作生活的目標和堅守的指南。因此,將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培育和塑造植入新聞傳播專業(yè)課程,著力實現(xiàn)在價值傳遞中增強知識底蘊,在知識傳播中強調價值引領,構建全員、全過程、全課程的立體化育人格局,才能培養(yǎng)出合格的黨的新聞工作者。
那么,如何結合新聞傳播學特有的學科屬性進行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思政教育?近年來,如何進行各個學科課程思政的研究成果多且好。就新聞傳播學科來說,很多學者也發(fā)表了多篇關于“課程思政”教育建議與政策深度的解析文章,都既有理論高度又有實踐價值。具身理論為我們提供了一個較新的視角。具身性(embodiment),是指人類認知的諸多特征都在諸多方面為人類的生物學意義上的“身體組織”所塑造,而不是某種與身體絕緣的笛卡爾式的精神實體的衍生物。這是認知哲學領域的一個概念,廣泛應用于心理學、倫理學、語言學等學科中。同時,具身性也為傳播學界打開一個新的視角。無論是在新聞傳播學科的理論教學中,還是實踐中的走向而言,從具身性切入都大有可為空間,從而達到厚植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的目標。因此,從具身理論出發(fā),研究如何結合新聞傳播學特有的學科屬性進行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思政教育,從而培養(yǎng)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立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奮斗終身的有用人才,有重要意義,且可行。
習近平關于“厚植愛國主義情懷”的一系列論述高屋建瓴?!昂裰病币辉~溫潤而有力,更具有潤物細無聲的特點。如何“厚植”才能行之有效地讓大學生將愛國情扎根于內心,將強國志貫徹于一生,將報國行實踐于日常學習生活和未來的工作之中?具身理論提供了一個嶄新且有效的契機和視角。
新聞傳播學科實踐性極強,從偏重知識學習轉向注重學生身心參與、德智體全面發(fā)展的具身性教學是應該的。而新聞傳播理論課程的教學過程雖然是抽象知識的傳遞,但是它離不開教師和學生的參與,教師和學生的身體在場,知識的傳遞在這里表現(xiàn)為教師和學生身體之間的相互作用。因此,教師的一言一行對學生獲得知覺想象、個性、人格等有深刻直接的影響。教師的三觀及政治立場、道德操守,對學生的引領作用毋庸諱言。
各級學校管理機構應該從具身認知角度對教師進行培訓,使他們自己首先厚植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在此基礎上,學校管理者和教師應該積極運用具身理論,建設思政課堂。首先需要一線教師有良好的思政教育能力。然而,新聞傳播學科教師雖然有一腔上好思政課的赤誠,但由于并未接受過系統(tǒng)的思想政治教育,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其對新聞傳播類課程思政元素的認識,從而影響實施效果。因此,一線教師的思政教育能力提升也應該被提到議事日程上。
首先,要加強思政知識與技能的專門培訓與學習。教師所在學?;蛘邔W院要有高屋建瓴的意識,拿出專門經(jīng)費,用以培訓教師的思政課程教學能力。一是邀請社會科學領域的專家學者或新聞傳播實業(yè)界的知名人士開設專題講座。學?;驅W院可以制定系統(tǒng)規(guī)劃,定期或不定期地邀請他們開設系列講座,以提升新聞傳播學科教師的思政知識,豐富相關案例庫。二是鼓勵教師以多種方式進修學習。學?;驅W院應該制定相關政策,給與各項保障,鼓勵教師參加長期或者短期培訓的方式,提高新聞傳播學科教師的德育能力。三是通過系統(tǒng)規(guī)劃,利用本?,F(xiàn)有思政教育資源提高新聞傳播學科教師的思政能力。這一做法需要在學校層面統(tǒng)一協(xié)調,學校應該從政治角度進行站位和規(guī)劃,選聘本校思想素質過硬且專業(yè)能力突出的思政課教師,通過各種方式幫助新聞傳播專業(yè)教師,以提高其德育能力。
其次,加強經(jīng)驗交流。新聞傳播教師通過教研室的方式開展集體備課是一個可行途徑。通過集體備課集思廣益,讓思想的交流與碰撞迸濺出智慧的火花,研磨并構建起高品質的課程思政。所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眰€人的成長成才離不開向他人虛心請教,教師教學能力的提升更離不開向同事同行學習。雖然同為新聞傳播學科教師,但是彼此存在個別差異,擅長領域各不相同,每位教師的授課經(jīng)驗也大不相同。面對相同的教學內容,不同教師也會選擇不同的思政教學方法?;谏鲜龌厩闆r,通過集體備課,教師們破除個人背景、教學經(jīng)驗等方面的限制,集思廣益、取長補短,反復研磨思考,找到適合教學內容呈現(xiàn)、教學目標實現(xiàn)的最佳思政方案。
即便在防疫要求或現(xiàn)實工作條件限制下,教師們也可以突破空間限制,在線上進行集體備課,發(fā)揮集體智慧,運用集體力量解決問題。除全體教師的直接交流外,還可以充分利用線上平臺提供的專家講座資源進行集體備課。線上資源包括各級各類平臺組織和承辦的專題講座,專家對時事問題的解讀等。如此,通過持續(xù)學習與交流,實現(xiàn)專業(yè)能力和思政素養(yǎng)的提升。
在以上多重努力之下,教師們可以對課堂思政在教學內容、方法、案例、目標設定、考核方式等得到全面提升,為課程思政構建提供更多的思路與靈感,逐步提高德育能力。
課程思政的建設最終要落實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具身傳播(embodiment communication)是將具身性引入傳播與身體研究中而產生的傳播類型。在新技術的環(huán)境下,傳播者可以以各種方式為媒,通過文字、影像等進行全方位傳播,“情動于中而形之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笨梢?,具身傳播在新聞傳播學科的實踐場域有很大發(fā)揮空間。
第一,要對新聞學的學科特性有深入認識。新聞傳播學是強調實踐性的學科,它與政治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新聞傳播學專業(yè)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根據(jù)這一特性,遵循馬克思主義新聞觀,運用新聞規(guī)律、運用多種技術進行教學;構建學生的專業(yè)素養(yǎng)與價值觀,培育高素質、高層次的、具有國際視野的新聞傳播者。
第二,選好教材。教材是新聞傳播學科教師授課的藍本和學生學習的典范,從體系構建到每個知識點,教材內容都會深切影響學生的人生觀與價值觀。教材在一定程度上起著提綱挈領的作用,合格且高質量的教材能極大程度助力課程思政建設。反之則會南轅北轍離題萬里。新聞傳播學科教師在課程教材的選用上,要以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為指導,選擇適合課程思政的教材。具體來說,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簡稱“馬工程”)教材便是最優(yōu)秀與合適的選擇。百年大計,教育為本。“馬工程”教材對于課程思政建設可謂成本最小,但是效益最高。
第三,了解教學對象的心理狀態(tài)。學生既是授課對象,也是教學服務的主體。一切教學都是為學生服務的。在教學活動開始前,教學管理部門可以進行座談、調研、訪談,了解學生心理。教師也應該本著認真負責的態(tài)度,在教學前、教學中、教學后的各個時期,與學生進行推心置腹的談話,了解學生的所思所想,了解學生的真實心聲,從而進行有的放矢的教學。要考慮到當下學生基本都是千禧年之后新媒體時代的原生網(wǎng)生一代,他們有著不同于其他年齡段人群的個性特征,有他們這一代對社會和人生的理解,并且由于年輕,思想還很不定性,所以教師應該結合自己的人生經(jīng)驗,對他們付出耐心與愛心,從而取得良好的思政效果。
第四,設計科學有效的課程思政體系和內容??茖W的課程設計是以專業(yè)教師充分挖掘和正確把握課程思政的價值為基礎的。一線教師應該在多年經(jīng)驗基礎上,結合學生的具體狀況進行有針對性且有效率的課程設計,讓課程本身具備魅力。
第五,進行必要的評價和修正。新聞傳播專業(yè)教師應從多種途徑對課程思政成效進行檢驗,并針對測試結果做出相應的調整。近年來,各高等院校都設置了行之有效的課程評價體系,能從教學效果方面對思政成果加以檢驗。除此之外,還可以增加學生的主觀評價比重,認真聽取學生建議,對學生提出的問題及時糾正,確保思政實施效果。
從具身性的視角看,人便成為媒介。在萬物皆媒的背景下,智能化機器、智能物體與人的智能融合,共同在傳播鏈條中發(fā)揮作用。由此,本課題擬再引入行動者網(wǎng)絡理論。行動者網(wǎng)絡理論認為社會是很多異質性事物之間聯(lián)系構成的復雜網(wǎng)絡。行動者本身具有能動性,“是任何能使周圍空間彎曲、使其他要素依賴于它并將其他人的意志轉譯成它自己語言的元素。”由此,在這個傳播鏈條中,“人”這一行動者的價值觀與行為本身便極為重要。厚植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的“人媒介”,既具備了價值觀,又具備新技術,由此成長為智媒時代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合格的接班人。
為此,首先需要探索提升青年學生公共參與意識和效能的工作模式。通過多種途徑提高大學生對社會公共議題的關注,創(chuàng)設良好條件培育學生參與社會建設的意識與能力,將思政工作落實到實踐中。具身理論強調要提升青年人的參與意識和參與能力,高校思政工作也強調要提升學生積極建設家國的主動性,這兩者在這一點上是相同的。因此,具身性角度下新聞傳播學科思政培養(yǎng)目標就應該培養(yǎng)厚植愛國情強國志價值觀同時具備愛國行的“人媒介”。這種愛國行可以化入日常學習與生活中。
首先,可以邀請同學參與學校宿舍、食堂、班車等日常的管理,增強“主人翁”意識;培養(yǎng)學生動手能力,提高節(jié)儉意識,著力培訓大學生的社會服務能力,并開展一系列實習與實踐,使學生走出“象牙塔”,參與國家的偉大復興,培養(yǎng)自己的國家情懷,成為更有價值的人。
其次,以積極正面的具身性典范來引領青年學生的敘事方式。典型對青年人的影響是巨大的。用積極正面的時代正能量典型影響青年,從而引領與塑造青年學生相同的思考和行為模式,這便是思政工作的落腳點所在。新聞傳播教師應該利用專業(yè)所長,學會用新媒介以及新的傳播樣式講好思政話語和思政故事,從而在青年學子中營造踐行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的氛圍。同時,學校有關部門要創(chuàng)設條件,為學生搭建平臺,讓他們有機會用他們的視角和文風,通過各種新媒體方式表達自己的愛國情與強國志。
未來,當這些厚植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的黨的新聞輿論工作的接班人成為傳播主力后,他們便具備了“傳播力”,不斷發(fā)揮其主體性與能動性,對社會、文化尤其是廣大青年又形成二級輻射傳播。從而引發(fā)更廣大的青年群體對主流社會文化、行為規(guī)范與道德準則的學習、適應與掌握,也成為“人媒介”。由此,成為一代又一代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立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奮斗終身的有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