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軍
在碳中和的未來,將會有很多我們現在習以為常的東西被徹底顛覆
比爾·蓋茨在他的《氣候經濟與人類未來》中引用了一個關于小魚和水的故事,故事內容是這樣的:
兩條小魚在水里游,碰巧遇到一條迎面而來的年老的魚。那條年老的魚朝它們點了點頭,然后說道:“小朋友們,早上好,水怎么樣???”兩條小魚聽后繼續(xù)游了一會兒,其中一條忍不住問另一條:“水到底是什么東西?”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對于我們習以為常的東西,我們常常忽略它們的存在。而碳排放就是這樣一個東西,但并不是因為二氧化碳看不見摸不著,而是我們生活中用到的所有東西都會產生碳排放,而大部分人不自知,我們住的房子、開的車子、用的電腦,包括你正在看的這本書,它們在生產過程中都會產生碳排放。
那么問題來了,如果未來實現了碳中和,這些東西會不會消失?答案是否定的??偟膩碚f,人類文明創(chuàng)造出的各類產品離不開的是能源,而非碳排放,我們只需要將這些能源需求從化石能源轉為可再生能源就行。
按照現在的碳中和總體路徑,人類未來的終端能源將幾乎會實現100%電能,而電能是與數字化、信息化和智能化協(xié)同性最好的能源。在碳中和的未來,將會有很多我們現在習以為常的東西被徹底顛覆。
如果你曾經有過減肥或者健身經歷,那你一定在超市購買食品時反復確認過各種食品的卡路里是多少。那你也就不難想象,在未來,我們購買所有商品時,可能會反復確認該商品的碳足跡是多少。
在“雙碳”目標下,低碳消費將成為一種新時尚,甚至是另一種形式的消費升級。當所有產品都打上碳足跡標簽的時候,國家會倡導民眾購買低碳產品,以此反向刺激產品生產商生產更為低碳的產品、淘汰不愿意生產低碳產品的商家。
如果你是一名對炒菜有追求的大廚,那么可能看到這個預言以后難免有些沮喪。目前一般家庭煮飯用的是電飯鍋,但炒菜用的基本都是天然氣,也就是化石能源。
事實上,現在的電炒鍋火力已經可以媲美天然氣,我們不能把它想象成早期在電磁爐上炒菜的那種鍋。可能一些大廚在炒菜時,因為看不著明火,他們就對電炒鍋少了些興致,但其實電炒鍋炒出來的菜,其味道與天然氣炒出來的一模一樣。這對于吃菜的人并沒有什么影響。
現在我們家庭用電都來自電網供電,但我們并不清楚我們用的電來自哪 個 電廠。在未來電力市場化交易 完 全放 開 以后,我們將可能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想要的電力類型。比如,我是一個低碳消費主義者,我希望盡量減少自己生活中產生的碳排放,那么我可以選擇購買風電或者光伏電力給自己家供電。
當然,很多人選擇購買風電或者光伏電力并不純粹是出于個人對低碳的追求。但如果購買新能源電力可以產生碳資產,那就是另一番景象了,或許在未來,購買新能源電力是個人獲取碳資產最容易的渠道。
這里的“永動機”并不是指無限能源的那種永動機,而是指未來的電動車充電之便利,便利到你幾乎會忘記車還需要充電這件事。未來的乘用車將是電動車的天下,這已經毋庸置疑,但很少有人去預測充電設施的發(fā)展。據預測,未來的充電設施將會成為所有停車位的標配。
我們可以設想一下,假 如 所有的停車位都有充電設施,就算電池技術沒有任何發(fā)展,大多數人的里程焦慮都會消失。所以,現在的里程焦慮主要來源于充電設施的缺乏,而非續(xù)航不足。所有停車位都有充電設施就代表只要車處于駐車狀態(tài),就等同于處于充電狀態(tài)。
我們都知道,電網在沒有儲能設施的情況下,發(fā)電端和用電端必須做到實時的電力平衡,也就是某一時段發(fā)了多少電就必須用掉多少電,否則電網就會出問題。
在未來,車輛的電池就相當于成為整個電網的一個節(jié)點,在發(fā)電高峰時,電池可以儲電,在用電高峰時,電池可以放電。當所有停放的車輛都連接上電網時,這些車輛就會形成一塊巨大的儲能海綿,在電力充足時吸收電力,在電力不足時釋放電力,讓整個電網的供需達到實時平衡。
如果要實現所有停車位都裝上充電設施,那么我們居住的小區(qū)停車場一定是首先考慮的對象。未來小區(qū)的增量電網將很有可能采用直流電網,這樣就省去了充電時交流變直流的能量損失。
既然直流電網都進小區(qū)了,那么走進家庭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目前的電網都是交流電,所以這些電器在接入電網前都需要通過電源適配器將交流電轉化為直流電,這個電源適配器就是你電腦、手機等電器充電線凸出來的那一塊,這樣不但額外增加了生產成本,還會在電流轉化過程中產生電能損失。在未來直流電網入戶后,大部分電器將不再需要適配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