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吉琴,陳瑞芳
(喀什大學 人文學院,新疆 喀什 844000)
插圖是指“插在文字中間幫助說明內容的圖畫,包括科學性的和藝術性的”[1]。插圖蘊含著豐富的信息,是附在文本中的圖片,對課文內容起到解釋和補充的作用,能增強文字的感染力。下文研究的是統(tǒng)編版高中歷史教材《中外歷史綱要(上)》中包括表和圖在內的具有補充說明文字內容的各種插圖,在文中稱之為歷史插圖或歷史教材插圖。
歷史教材插圖作為圖片的一種類型,有著區(qū)別于普通圖片的內涵。歷史插圖為呈現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而服務,通過圖文結合的方式還原歷史,直觀展現歷史。
人物插圖不單單是一個人物的形象展示,每個人物背后都蘊含著豐富的歷史信息。在教材插圖中,運用好歷史人物圖可以讓學生更加形象生動地認識歷史人物及其背后所包含的深層次的歷史信息。教師在課堂中對歷史人物圖的分析,有助于學生從多個角度剖析歷史人物,達到圖文并茂的作用,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從而使其更好地學習和掌握歷史知識。
《中外歷史綱要(上)》中的圖片種類豐富多樣,包含思想家、科學家和政治家等歷史人物配圖。歷史人物不僅僅體現在正文中,還體現在人物插圖中。如孔子、岳飛、鄧稼先等人物圖,都是教材中典型的人物插圖。因此教師在講到人物插圖時,要通過圖文結合的方式讓學生了解人物生平、思想、精神內涵及其影響,引導學生對其進行客觀評價,并通過對人物插圖的講解,讓學生深入了解人物背后所蘊含的歷史文化,如儒家思想文化、程朱理學等,進而讓學生承擔起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任,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認同感。
又如第27課中“兩彈元勛”鄧稼先的人物插圖,教師在講解這部分內容時不僅要讓學生了解鄧稼先的相關事跡,還要向學生拓展一些杰出科學家的突出貢獻,如李四光、錢學森、華羅庚等科學家的事跡,并激勵學生學習他們身上愛崗敬業(yè)、崇尚勞動、精益求精、勇于創(chuàng)新的奉獻精神。
“地圖是向學生直觀地闡明歷史過程中的聯系所必需的有力工具”[2]。歷史地圖展現了人類歷史活動的空間進程,將歷史事件中的空間變化和地理位置信息直觀地表現出來,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研究不同歷史時期的人類活動,從而建構學生的時空觀念。
據統(tǒng)計,《中外歷史綱要(上)》中的歷史地圖包括分布圖、形勢圖、示意圖等等,如第1課“中國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分布圖”是研究遠古文化起源和分布的重要材料?;诖?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引導學生觀察這一時期文化遺存的主要分布地區(qū),并讓學生了解龍山文化、大汶口文化、良渚文化等分布特點,認識中國早期文化處于“多元一體”的發(fā)展格局。又如第6課“唐朝前期疆域和邊疆各族分布圖”清晰展現了唐朝前期中國的疆域分布,以及邊疆各個少數民族政權的分布,有助于學生對唐朝前期的疆域和各少數民族分布的地理位置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增強其時空觀念構建,使學生認識到56個民族是密不可分的整體,進而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文物插圖在《中外歷史綱要(上)》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包括書畫圖、遺跡遺址圖、器物圖等等,而文物的產生與某一歷史時期的人類生產生活是分不開的,是一定時期政治、經濟、文化等的集中體現。因此,文物是最能展現時代特征的產物。
在《中外歷史綱要(上)》中,文物插圖形式多樣,種類各異,能在很大程度上印證當時的歷史,增強教材的可信度。同時也印證了古代中國文明的進程。因此,運用好文物插圖有助于增強學生的五個認同和史料實證能力。書畫類插圖主要指的是一定時期的書影、書法、繪畫作品的插圖。如顧愷之的《洛神賦圖》(摹本)、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局部)等文物圖栩栩如生、活靈活現,是古人智慧的結晶。這些都是中華文明的成果,對當代中國在書法、繪畫等領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對學生繼承和弘揚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起到推動作用。
遺跡遺址類插圖主要指的是能證明歷史發(fā)展過程史實的圖片,反映了從古至今歷史文明的完整進程。在《中外歷史綱要(上)》中選取的遺跡遺址插圖數量很多,能夠再現當時的歷史場景,如第1課“中華文明的起源與早期國家”就選取了很多遺跡遺址類插圖,“紅山文化牛河梁祭壇、積石?!笨梢宰C實在當時已經出現了祭壇和神壇,說明在這一時期的人們已經開始從事祭祀和祖先崇拜等活動。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遺跡遺址圖來印證當時的歷史事實,進而培養(yǎng)學生的史料實證能力,讓學生更加深刻地認識到中國是世界文明的發(fā)源地之一,為人類社會的發(fā)展作出了突出貢獻。
器物類插圖主要是指出土生產生活用具的圖片。如第2課中“戰(zhàn)國時期秦國方孔半兩錢”“戰(zhàn)國時期魏國布幣”等均反映了當時貨幣流通、商業(yè)繁榮、經濟蓬勃發(fā)展的場景。又如第11課“遼宋夏金元的經濟社會”“宋朝五大名窯瓷器”出現了五大名窯,其出土的瓷器風格各異,色彩多變,質感渾厚,從側面反映了當時制瓷技藝的高超。這一時期制瓷技術的精湛可以印證出這一時期經濟發(fā)展迅速,對外貿易發(fā)達,而且宋元時期瓷器大量出口海外,成為繼絲綢之路后中華文明的新物質象征。通過貿易的頻繁往來,加強了與國外的聯系,在不同程度上促進了不同文明的交流與融合。
歷史圖表通過示意圖以及圖表的形式直觀形象地呈現歷史知識,給出關鍵的信息,并把歷史事件和歷史知識簡單化、直觀化,有利于學生獲取相關知識和信息并構建完整的知識框架。如第5課插圖“十六國統(tǒng)治者族屬表”可以直觀看出東晉偏居南方時,北方的形勢布局,各少數民族分別建立的政權,十六國統(tǒng)治者的族屬情況。又如第9課“北宋地方權力分配示意圖”直觀展示了北宋權力都集中在中央,而弱化地方的權力,從而實現分權。
“歷史圖片作為重要的信息資源起到傳遞歷史信息和知識的作用,與教材文字描述相互印證活化歷史文字內容”[3]。其中文物插圖最為突出,如第11課“元朝紙幣”文物插圖印證了元朝處于統(tǒng)一穩(wěn)定局面,在全國范圍內把紙幣作為主幣發(fā)行,推動了商業(yè)的發(fā)展。又如第1課“中華文明起源與早期國家”“殷墟出土刻有文字的龜甲”均印證了文獻中有關商朝的部分歷史記載,同時也反映了當時人們已經學會用文字來記錄,主要是刻在龜甲和獸骨上面,并把這些文字稱為甲骨文??梢?文物插圖向學生展示的是各個歷史時期的歷史事實,進一步增強了教材內容的可信度。
教材中的插圖原本是起到裝飾的作用,卻因為能彌補文字的不足,對教材內容起到補充的作用。歷史教材在編寫的過程中,要用濃縮的語言呈現完整的中華千年歷史,很多細節(jié)不能一一展現,而歷史插圖在課文文字的基礎上補充了大量的歷史信息。如第3課“三國至隋唐的文化”一課中“敦煌莫高窟壁畫《胡旋舞》”正文部分并沒有關于胡旋舞的相關介紹,學生對胡旋舞更是一無所知,但插圖下方進行了簡單的補充說明,介紹了胡旋舞是來源于西域的一種舞蹈,隋唐時期的樂舞受到周邊地區(qū)和鄰國的影響,風格各異具有歡騰的特點,反映了當時各種文明的交流與融合。這種細節(jié)的補充有助于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理解和學習,能達到很好的教學效果。
新課程標準明確了在歷史教學中要注重五大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而這與歷史教材中的插圖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圖文結合的形式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例如:林則徐虎門銷煙,面對列強入侵,民族處于水深火熱之際,他挺身而出毫不退縮的英雄氣概,體現了他的家國情懷;第19課“辛亥革命形勢圖”展示了辛亥革命時期起義的地點、獨立省份以及中華民國所在地等歷史信息,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讀圖,了解辛亥革命的相關知識點,增強學生的時空觀念;第5課“鮮卑舊墟石室嘎仙洞及祝文”介紹了祝文是北魏皇帝祭祖時刻下的文字,印證了嘎仙洞就是鮮卑族的祖廟,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史料實證能力。
首先,統(tǒng)編版歷史教材插圖種類繁多,并隨著多媒體技術的快速發(fā)展,為我們呈現了更多豐富的教學資源。但選擇插圖時要適量,如果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過度使用插圖,不僅不能突出教學的重難點,而且會分散學生的注意力,使插圖失去原有輔助教學的作用。
其次,忽視對學生讀圖的培養(yǎng)。插圖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但部分教師往往忽略指導學生分析插圖背后所隱含的歷史知識,導致學生在使用插圖時,不能抓住重點,無法培養(yǎng)以圖學史的能力。
首先,學生缺乏主動性。高中歷史課程內容多而分配的課時少,因而大部分教師在授課過程中以講授為主,對學生進行灌輸式教學,缺乏對學生思維的啟發(fā),久而久之學生就養(yǎng)成被動接受的習慣,不能主動探究插圖背后的歷史信息,圖文的脫離制約了學生歷史思維的形成。
其次,學生缺乏解圖能力。在《中外歷史綱要(上)》中插圖數量多而雜,已成為教學必不可少的資源。但在現實教學中部分歷史教師為了所謂的教學進度,而忽視對學生讀圖、解圖能力的培養(yǎng)。因此,許多學生認識不到歷史插圖在歷史學習中所占據的重要地位,忽視了識圖、解圖能力的重要性。
1.科學性原則
插圖在歷史教學中發(fā)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并逐漸成為一種輔助教學的重要資源,所以教師在選擇插圖時要遵循科學性和準確性原則,選用的插圖內容不僅要準確、美觀,還要能夠傳遞正確的歷史信息,有助于教師高效地開展教學工作。
2.典型性原則
歷史插圖浩若煙海,因此教師要選擇最具有典型性的插圖,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建立起圖與文之間的聯系,促進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和記憶,進而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如第4課中的插圖“東漢畫像磚中描繪的集市”是研究東漢商業(yè)的典型圖片,這幅插圖呈現的是漢代集市買賣秩序井然有序、商品擺放整齊的畫面。通過插圖學生可以了解漢代商業(yè)的繁榮景象。
3.適度性原則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合理使用教材中的插圖,選擇與教學重點相關的具有代表性的插圖,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生的興趣。而不是把圖片大量堆積在課堂上、把教材中的插圖一一在課堂上展示給學生,這樣做反而會降低課堂教學效果,達不到教學目的。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始終堅持適度性原則,盡量選擇對文字具有補充作用的圖片,做到詳略得當,才能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1.利用插圖導入新課
“學習動機是指激發(fā)個體進行學習活動,維持已引起的學習活動,并致使行為朝向一定的學習目標的一種內在過程或內部心理狀態(tài)”[4]。好的導入能夠快速抓住學生的眼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使課堂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選擇合適的插圖進行導入至關重要,導入的圖片不僅能為下文埋下伏筆,而且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如教師在講授“第4課西漢與東漢——統(tǒng)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這一課時,可以選用“西漢駟馬安車”和“漢武帝”兩幅插圖來導入本節(jié)課的內容,學生能快速捕捉到與課文相關的歷史信息,意識到這兩幅圖都與西漢的統(tǒng)治有關,由此引出本節(jié)課學習的內容是西漢時期的歷史知識,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對本節(jié)課教學內容的理解。
2.利用插圖突破教學重難點
文字可以系統(tǒng)而全面地反映歷史知識,但文字的描述比較抽象,不易理解。因而教師在設計教學重難點時,可以結合插圖進行講解,插圖能直觀形象地反映歷史事件,對教材內容起到補充和解釋的作用,有利于學生對重難點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如教師在講授“北伐戰(zhàn)爭”時,應結合“國民革命軍北伐路線示意圖”讓學生通過插圖直觀了解北伐的對象以及北伐戰(zhàn)爭的過程,圖文結合的教學形式有利于加深學生對這一歷史事件的理解。
3.利用插圖提高學生的興趣
在教學中大篇幅使用文字,會造成視覺疲勞,降低學生學習的效率。但教師如果使用插圖進行教學則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對歷史知識點的記憶和掌握。如教師在講授第25課“三大戰(zhàn)役”時,可以出示“三大戰(zhàn)役示意圖”讓學生根據示意圖上的提示了解三大戰(zhàn)役的歷史知識,便于學生掌握和理解知識點,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4.利用插圖進行過渡
每一節(jié)歷史課都是由幾個部分組成的,教師在備課的過程中需要對每個部分之間的知識和問題進行銜接,這樣才能使課堂內容完整而連貫,否則就會使教學內容顯得生硬難懂。教師除了用文字過渡還可以用插圖進行銜接,從而為后面知識的學習作鋪墊,實現教學過程的連貫性和歷史知識的完整性。如教師在講授第6課“從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國”時可以用“唐朝前期疆域和邊疆各族分布圖”來銜接第二個子目“唐朝的繁榮與民族交融”和第三個子目“安史之亂、黃巢起義和五代十國”,進而使學生對這一時期的歷史形成清晰的認識,幫助其構建完整的歷史知識體系。
插圖作為歷史教學的重要資源,在教材中占據重要的地位。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選用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插圖進行教學,既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又可以還原當時的歷史場景,豐富歷史細節(jié),還可以推動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形成,甚至還能突破教學重難點。因此在教學中必須深入挖掘每一幅插圖的價值,充分發(fā)揮其作用,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以及讀圖、解圖能力,并在教學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增強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