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江南畫論中逸格的歷史承繼與文化傳承

      2023-10-31 01:33:36袁俊偉
      江蘇社會科學 2023年5期
      關(guān)鍵詞:文化傳承

      內(nèi)容提要 江南畫論同根同源,一脈相承。明清時期惲向、惲格開常州畫派先河,現(xiàn)代黃賓虹乃新安畫派后繼,更可被視為惲向、惲格繪畫美學思想之傳承。三人對于逸格之審美格調(diào)尤為傾心,更視逸格為文人畫至高境界。逸民乃逸格主體本源,從逸民之主體論的審美人格而言,惲向、惲格和黃賓虹同是江南逸民,以繪畫問道,踐行畫學崇尚獨立人格的美育。逸品乃逸格形式本體,從逸品之作品論的形式美而言,逸品以簡潔為要,其中簡繁、疏密關(guān)系相生相存,虛實相應,三人分別做了闡釋和發(fā)展。逸氣乃逸格之創(chuàng)作發(fā)生。從具體筆墨實踐而言,逸氣之創(chuàng)作論化生“士氣”“骨氣”諸說,更有“重筆”“變筆”相對應,三人觀點更是踵事增華。從惲向、惲格到黃賓虹,逸格和江南畫論走過了漫長的道路,三人的承繼源流,自可被視為江南畫論的文脈所系和歷史價值所在。

      關(guān)鍵詞 逸格 畫論 歷史承繼 文化傳承

      袁俊偉,東南大學人文學院博士研究生

      本文為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明清小說戲曲圖像學研究”(19ZDA256)的階段性成果。

      黃賓虹(1865—1955年),安徽歙縣人,名質(zhì),字樸存,號賓虹,別署予向?!坝柘颉蹦四脚陳料蛑猓S賓虹更將惲向置于董其昌與“四王”之上,更因其取名,或可稱為惲向在現(xiàn)代畫壇的第一號“粉絲”?!坝嗍饎e號有用予向者,因觀明季惲向字香山之畫,華滋渾厚,得董巨之正傳,最合大家數(shù),雖華亭、婁東、虞山諸賢,皆有不逮。心向往之,學之最多?!盵1]惲向(1586—1655年),江蘇武進人,原名本初,號香山,乃惲格之堂伯父與畫學業(yè)師。惲格(1633—1690年),江蘇武進人,字壽平,號南田。惲向乃常州畫派開山先驅(qū),惲格為常州畫派開山鼻祖。惲向受新安畫派前驅(qū)李流芳、程嘉燧等人影響[2],此后又影響新安諸賢。黃賓虹是新安畫派后繼宗師,對二惲體悟極深,多有承傳。江南畫論同根同源,一氣共生,迭代承繼,相互影響。

      從常州畫派來看,自二惲開辟后,惲氏門生賡續(xù)文脈,澤被常州地區(qū)畢涵、湯貽汾等畫學世家,以及蔣廷錫、鄒一桂等宮廷畫家,乃至揚州華嵒、嶺南二居等畫派大家。近代常州地區(qū)更走出徐悲鴻、劉海粟、謝稚柳等大師?;蛟S可說,常州畫派可承江南畫脈代表之盛名,而二惲奠定的常州畫論,承前代畫論至髓,綿延至今,乃江南畫論之精魄,常州畫派所代表的江南畫論整體追求一種天真高逸、本色典雅的審美格調(diào)。逸格作為中國繪畫最高品第,多出于具有高逸人格之逸民,古代常州地區(qū)的倪瓚便是逸民和逸品的最佳代言人。以二惲為代表的常州畫派及其澤被的江南畫論,更將逸格及其美學意蘊發(fā)揮至極致,并最終由黃賓虹完成了古典繪畫美學的理論總結(jié)。換言之,逸格是江南畫論精神和江南文化特質(zhì)的絕佳體現(xiàn),彰顯了江南畫家自由獨立的人格魅力、江南繪畫超凡脫俗的藝術(shù)品格和江南畫論高逸古遠的美學旨向。

      逸格是一種天真高逸的藝術(shù)風格和審美格調(diào)。逸民是逸格生成的畫家主體本源,具有主體論之“人格化育”的審美功能;逸品是逸格生成的藝術(shù)形式本體,具有作品論之“筆簡意豐”“疏密有致”的藝術(shù)特征與審美韻味;逸氣是逸格生成的創(chuàng)作氣體,具有創(chuàng)作論之“變筆重筆”“中鋒用筆”的筆墨方法與創(chuàng)作程式。逸民通過逸氣抒發(fā)產(chǎn)生逸品,呈現(xiàn)逸格之美學面貌。惲向、惲格和黃賓虹的“逸格論”皆涵攝上述三個層次。學界對惲向、惲格及黃賓虹的繪畫美學思想多有關(guān)注,惲向和惲格自是叔侄順承,學者曾有二惲比較,揭其思維傳承[1]。黃賓虹對常州畫派極為仰慕,對惲向的崇拜更無須多言。徐建融在《黃賓虹惲南田畫論比較》中細致梳理比較二人文本,認為黃賓虹吸收惲格畫論而能凝練升華,自成畫論體系[2]。本文以逸格概念為樞紐,以逸民、逸品、逸氣為邏輯架構(gòu),對三人畫論進行文獻發(fā)生學的比較縱深研究,或許可以厘清三人間的古今承繼關(guān)系,繼而探尋江南畫論的文脈所系和歷史承繼。

      一、逸民化育

      江南自古多出逸民,“逸”有逃逸、逸出之意。逸民即隱逸、超逸之民,逸出為隱,逸民或稱隱士。《論語》中的逸民多是伺機而動、等待征召之士?!墩撜Z·堯曰》說:“興滅國,繼絕世,舉逸民,天下之民歸心焉?!盵3]儒家以天下“道”之有無為依據(jù),制定了“出處現(xiàn)隱”的兩條人生道路,儒家逸民的最終目的不是隱退山林,而是出山濟世,這更像是一種政治策略,雖顯世故,卻易通達。道家逸民更多受老莊思想影響,《莊子·逍遙游》說:“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盵4]他們不求功名利祿,忘乎世之榮辱,順萬物之性,獨與天地精神往來,雖然清貧,但更為逍遙。中國古代自詡逸民者,多是人生仕途失意被迫做了逸民,當他們歷盡世間各種況味,其人格心態(tài)的復雜性,反倒造就了藝術(shù)深層的隱幽魅力。

      惲向和惲格是江南逸民和明朝遺民,作為遺民式逸民,他們沒有夷齊之愚迂,卻有不做貳臣之氣節(jié),故而終身不仕清廷,或入山林而為山人,或入市井而求治生。雖有諸多無奈,卻能安貧樂道、寄情山水,以無物處世、以立言存世、以書畫立世、以學問濟世。他們奉行老莊式的獨立人格與處世哲學,選擇了一條逸民學術(shù)之路。惲格相對惲向而言,其人生履跡更為傳奇,人格心態(tài)更為復雜。少年時隨其父惲日初投身反清斗爭,受俘后被清軍浙閩總督陳錦之妻收為養(yǎng)子。陳錦死后,他在靈隱寺偶遇失散多年的生身父親,遂舍棄爵位及榮華富貴,此后畢生鬻畫侍父,并以丹青為志業(yè),最終成為一代畫家逸士,青史留名。

      惲向和惲格的逸民選擇彰顯了一種潔身自好、不事諂媚、傲骨鏗然的人格力量。他們與抗清志士相往來,毫無消頹之態(tài)。惲向在明末便辭官歸鄉(xiāng),自是蕭閑野逸。惲格畢生侍奉乃父惲日初,雖然為了生計,不可避免同權(quán)貴周旋,卻始終遵行逸民之志,更承襲父師劉宗周的心學志氣,“身無立錐可也,心無立錐不可也”[1]。他在《致侄書》中以采蕨隱逸為標榜而矢志節(jié)氣,告誡侄子忍辱負重,砥礪心志。

      吾所以欲汝忍死同守一意,不欲汝出門向匈奴輩丐斗粟者,正以汝祖在,勿敢有尺寸逾越耳。不然吾何癖愛此賤與貧,而欲以身殉之,至九死而猶不忍舍耶?窶人不能自贍而餓死者有矣。餓而死嘗有,不必餓死而竟餓死者不常有。何則?餓死者身,不死者心,惟不欲死其心,故寧遺其身,而存其心。知汝未亮吾旨,故復言之,不然彼采蕨之二子者,則人將病之矣。[2]

      同時,惲格的知己笪重光曾任清朝御史,王翚更繪制《康熙南巡圖》,但是惲格卻不以自己的逸民選擇而干涉他人的政治傾向,足見胸懷。

      惲格論逸品,多出自逸民人格,逸民之人格特征更成為逸品之審美格調(diào)或藝術(shù)特征。惲格從逸品角度所認可的逸民,如應曜、摯峻、牛牢等,都是不出山的“真隱士”,當與待時而動、出入皆宜的“商山四皓”相區(qū)別。真逸民通常寄身于名山大川之人跡罕至處陶冶情懷。而逸品的高逸意境同樣要在不可湊泊處去尋,逸民的“沒蹤跡處”便是逸品的“無筆墨處”。

      高逸一種,不必以筆墨繁簡論。如於越之六千君子,田橫之五百人,東漢之顧、廚、俊、及,豈厭其多?如披裘公,人不知其姓名;夷叔獨行西山,維摩詰臥毗邪,唯設(shè)一榻,豈厭其少?雙鳧、乘雁之集海濱,不可以筆墨繁簡論也。然其命意,大諦如應曜隱淮上,與四皓同征而不出;摯峻在汧山,司馬遷以書招之不從;魏郡人牛牢,立志不與光武交。正所謂沒蹤跡處,潛身于此。想其高逸,庶幾得之。[3]

      黃賓虹同樣選擇了江南逸民之路。他早年“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nèi)熱”,與譚嗣同等同志共謀維新,倡導革命。革命失敗后,他看透政治真相,轉(zhuǎn)身埋頭學術(shù),皓首窮經(jīng),無意黨爭,不問仕途。終其一生,以學者身份著書立說,用學問安治民心;以畫家身份抒寫情志,用畫學救亡圖存。黃賓虹極其仰慕逸民大家,終成現(xiàn)代畫壇獨坐高樓之逸民典范。

      大家不世出,或數(shù)百年而一遇,或數(shù)十年而一遇。而惟時際顛危,賢才隱遁,適志書畫,不乏其人。若五季有荊浩、郭忠恕、黃筌、僧貫休,宋末有高房山、趙漚波,元季有黃子久、吳仲圭、倪云林、王叔明,明亡有陳章侯、龔半千、鄒衣白、惲香山、僧漸江、石谿、石濤,獨辟蹊徑,自成一家。[4]

      “大家不世出”乃黃賓虹在《畫談》所宣示之效仿二惲的逸民志向。中國藝術(shù)向來標榜人格,認為無偉大人格自無偉大作品,黃賓虹亦持此觀點?!爱嬈分?,根于人品?!薄爱嬕匀酥?,藝由道崇?!盵5]黃賓虹對惲向等人的崇敬,由人品而畫品,具有濃厚的人格象征意味。

      惲向和惲格筆墨所浸潤的審美愉悅正是逸民的人格化育功能,從個人看是頤養(yǎng)性情,從社會看是澡雪民風。惲向以繪畫追求超然物外的天地審美體悟“。韻士以孤音為大地通竅?!盵6]惲格更在繪畫的寂寞境界中,化作天際真人,超塵脫俗,蕩滌心靈。“寂寞無可奈何之境,最宜入想,亟宜著筆。所謂天際真人,非鹿鹿塵埃泥滓中人所可與言也?!盵1]由此可見,逸民畫家以老莊哲學的審美方式進入創(chuàng)作,以個人內(nèi)心之靜氣,歸于自然之造化,成就一種絕俗超然、凈化人心的天倪之美,這正是惲向、惲格藝術(shù)作品帶給人們淡泊功利的審美感受,也是畫學所發(fā)揮的美育作用。正合王國維《論教育之宗旨》所論美育之要義:“蓋人心之動,無不束縛于一己之利害;獨美之為物,使人忘一己之利害而入高尚純潔之域,此最純粹之快樂也?!盵2]

      黃賓虹“內(nèi)美觀”同樣表達了擺脫利害關(guān)系的美育精神。他在《談藝術(shù)》中說:“藝術(shù)感化于人,其上者言內(nèi)美而不事外美。外美之金碧丹青,徒啟人驕奢淫逸之思;內(nèi)美則平時修養(yǎng)于身心,而無一毫之私欲。”[3]黃賓虹既繼承二惲古典畫論之繪畫陶冶心性的觀念,又從中抉發(fā)出現(xiàn)代啟蒙意味。他倡導藝術(shù)救國,首要的是以藝術(shù)救助世道人心,最好的方式就是美育。“藝術(shù)是藝事之道路,行道而有得于心之謂德?!薄笆谷巳酥囆g(shù)之途徑,得有所領(lǐng)悟,可發(fā)揚于世,皆能安身立命,而無憂愁疾病之痛苦?!盵4]如此,藝以載道,通過藝術(shù)而助教化、救民心、安世道、開太平則不遠矣。黃賓虹又在《養(yǎng)生之道》中將藝術(shù)可養(yǎng)個人之生,上升到藝術(shù)可養(yǎng)人類之壽:“藝術(shù)是最高的養(yǎng)生法,不但足以養(yǎng)中華民族,且能養(yǎng)成全人類的福祉壽考也?!盵5]當然黃賓虹之藝術(shù)乃“民學”之藝術(shù),而非“君學”之諂媚上峰、逢迎朝堂的藝術(shù)。如此可見,黃賓虹無論其人還是其畫學,走的都是惲向、惲格等人追求獨立人格的逸民化育之路。

      二、逸品為簡

      逸品和逸格的概念或可渾融,既指具有超逸審美格調(diào)的繪畫作品,又可指繪畫作品呈現(xiàn)的超逸審美格調(diào)。以下多從繪畫作品的形式本體而言,概稱逸品。蓋文人畫畫家多為逸民,惲格所論逸品多從逸民出。逸品可以貫穿文人畫史,依徐復觀《逸格地位的奠定》所論,張懷瓘《畫品》始分畫為神、妙、能三品,另加逸品。張彥遠《歷代名畫記》有自然、神、妙、精、謹細等品,其中,自然同逸列諸品之上。朱景玄《唐賢畫錄》之逸品居神、妙、能三格之外。黃休復《益州名畫記》之逸格高于神、妙、能三格,此說流傳最廣,奠定了逸品的崇高地位。董其昌《畫旨》肯定黃休復之說,同時強調(diào)由神品到逸品的功力進階,以防偷懶浮淺[6]。

      惲向、惲格乃至黃賓虹,以逸品為最高品第,尊倪云林為逸品之最。惲向多擬云林逸品,陳撰《玉幾山房畫外錄》有錄其論:“逸品于高士之外,甚妙其倫,然芝草胡以無根,醴泉胡以無源,請于此際參也。擬云林誰從天際看寫此無人態(tài)。”[7]惲格謹遵家訓,學云林逸品?!案咭菀环N,蓋欲脫盡縱橫習氣,澹然天真。所謂無意為文乃佳,故以逸品置神品之上。若用意模仿,去之愈遠。倪高士云:‘作畫不過寫胸中逸氣耳。此語最微,然可與知者道也?!盵8]黃賓虹接通二惲,視云林為逸品所為之高士,更對逸品畫史做了綜合性概括。

      畫品分神、逸、妙、能四者,或置逸品于神品之外,或尊逸品于神品之上。古來逸品畫格,本多高人隱士,自寫性靈,不必求悅于人,即老子所云“知惜為貴”之旨。逸品之作,世推云林。倪迂畫法,力師荊關(guān),極能盤礴。[9]

      雖然逸品乃逸出或脫離常法常規(guī)之繪畫作品,然可在形式美的層面概述其畫法特征。首先逸品之用筆法重在“簡筆”,此乃畫史公論。張彥遠《歷代名畫記》提出“跡簡意?!盵1],歐陽修《六一畫跋》講“筆簡意足”[2],黃休復《益州名畫記》講“筆簡形具,得之自然”[3]。由是觀之,逸品之關(guān)鍵,外在有形之筆求簡約,內(nèi)在無形之意求豐繁。這也是逸品形式美的主要審美特征。

      惲向直言“筆簡意縟”,乃為“簡潔”?!爱嫾乙院啙崬樯希喺吆営谙蠖呛営谝?。簡之至者,縟之至也;潔則抹盡云霧,獨存孤貴,翠黛煙鬟,斂容而退矣,而或者以筆之寡少為簡,非也。”[4]所謂“簡潔”,因筆簡而畫潔,目覺可觀之象為有形之筆跡當簡,心感可會之意為無形之意蘊當縟。筆簡,貴在摒棄外在繁縟之筆跡,憑借大道至簡的筆力,用筆干脆利落、雷霆萬鈞。畫潔,則是因筆簡而撥開云霧見明月,呈現(xiàn)廬山真面目,頓見真精神,即為畫中真意。用筆越簡,畫面越潔,越見意蘊。惲格論簡筆從惲向處脫胎?!爱嬕院嗁F為尚,簡之入微,則洗盡塵滓,獨存孤迥。煙鬟翠黛,斂容而退矣。”[5]

      惲向又借倪云林和吳道子發(fā)揮出“簡筆有不盡之意”?!按擞乩响F圖也,有氣韻乎?無乎?昔人畫仙山樓閣,只畫一兩楹,點綴冥漢間。而吳生半日寫嘉陵山水百幀,夫非筆筆有不盡之意,胡以能得百幀于半日也?!盵6]惲格以詩論畫,發(fā)揮為“畫簡則意無窮”。“古人論詩曰:‘詩罷有余地。謂言簡而意無窮也。如上官昭容稱宋詩‘不愁明月盡,還有夜珠來是也。畫之簡者亦然”[7]。二惲由“簡筆”化生出“不盡之意”和“無窮之意”,是對“有形之象”的超越,換言之,二惲超越了簡筆和繁筆之程式,更超越了繁簡用筆而成的整體藝術(shù)形象,尋求“象外之象”和“韻外之致”。惲向講“畫品高貴在繁簡之外”[8],惲格講“高逸一種,不必以筆墨繁簡論”[9]。

      黃賓虹承二惲“簡筆”說,惲格直接化自惲向,黃賓虹直接化自惲格,由惲向而惲格而黃賓虹的接受路徑由此明了。黃賓虹更發(fā)揮出簡潔之于人性凈化、人欲遏制的功用。

      惲南田曰:“畫以簡為尚?!焙喼胛?,則洗盡塵滓,獨存孤迥,煙鬟翠黛,斂容而退矣。是以淡泊明志,寧靜致遠,心存匡濟,可遏人欲于橫流者。明簡筆之畫,宜若可貴。其矯厲風俗,廉頑立懦,當不讓獨行之士。[10]

      黃賓虹論“簡筆”,更與“工筆”“細筆”相比較,他在二者間自有傾向。“簡筆當求法密,細筆宜求氣足。簡筆難于細筆?!盵11]而且以惲向為例,明言簡筆乃意工所致,即畫家用意綿密工致,才能自如地操作簡筆?!袄w細之筆,仍由粗筆用功出之,如沈石田、惲香山、藍田叔老年始作細筆。故畫細筆畫,省氣力心思,僅略費時間耳。簡筆最難,亦最名貴,以其筆簡而意工也。若少意思,雖工細亦無味。”[12]

      此外,黃賓虹將“簡筆”具體到筆墨實踐,援引程邃提出“減筆法”?!俺糖逑裕骸嫴浑y為繁,難于用減。減之力,更大于繁,非以境減,減之以筆?!盵13]更稱之為“以少勝多法”,乃為強調(diào)“簡筆意工”?!皽p筆山水,須有千巖萬壑之思,以少許法勝多許法也。然較繁密為尤難。吾神往于李檀園而不能置己?!盵14]同時,黃賓虹向來視筆墨為法,學法要下苦功,減筆法須從繁筆法、密筆法中練就。如此一來,筆法之由繁而簡,有了一個學力深植的操作性畫學指南?!昂喼趾?,無簡不繁?!盵15]“新安四家,汪之瑞最簡。簡須從繁中悟出,方不為空疏。”[16]“元人簡逸,三筆兩筆,無筆不繁,其法皆從北宋人畫筑基,極能盤礴。”[17]

      當然,黃賓虹更以有形簡筆而求無形意蘊?!氨彼稳水?,法簡而意繁,不在形之疏密,其變化在意。元人寫意亦同?!盵1]“繁簡在意,不徒在貌。貌之簡者,其意貴繁。逸品畫高出神、妙、能三品而上以此。”[2]黃賓虹“筆簡意繁”乃二惲“筆簡意縟”。所以,黃賓虹“簡筆”對應的“意”兼及創(chuàng)作用意之工致和作品意蘊之豐縟。最后,黃賓虹亦求二惲“超以象外”的意境,即超脫于繁簡之外,不以繁簡論也。黃賓虹論畫“不以繁簡論”大抵脫自惲格,亦接續(xù)“澄懷觀道”的傳統(tǒng)。他在《題層巒疊嶂圖》中說:“澄懷觀化,須于靜處觀之,不以繁簡論也?!盵3]惲格有自:“川瀨氤氳之氣,林嵐蒼翠之色,正須澄懷觀道,靜以求之?!盵4]總之,逸品的簡筆維度,并非刪繁就簡,而是簡繁相生,追求繁中有簡、簡中有繁,最后不以繁簡而論,此乃逸品的超越境界。

      倘若說二惲和黃賓虹“逸品論”之“簡繁觀”基本順承,那么在同簡繁維度相伴生的“疏密觀”上,三人則各持己見。所謂“疏密”,乃逸品之簡筆開出疏密之筆墨整體形相,即筆墨的疏密形式美。疏密還有章法布局之意。惲向傾向于疏密調(diào)和觀,不要過疏、不要過密,允執(zhí)厥中、不求極端。惲格不同意惲向觀點,偏向通過極致的方式而求逸品,似有絢爛至極歸于平淡的意味。

      文徵仲述古云:“看吳仲圭畫,當于密處求疏;看倪云林畫,當于疏處求密。”家香山翁每愛此語,嘗謂此古人眼光鑠破四天下處。余則更進,而反之曰:“須疏處用疏,密處加密。合兩公神趣而參取之,則兩公參用合一之元微也?!盵5]

      黃賓虹所持觀點偏向惲格?!皭恋郎摦?,言疏中密,密中疏。南田為其從孫(侄),亟稱之,又進而言密處密,疏處疏。余觀二公真跡,尤喜其至密處。能作至密,而后疏處得內(nèi)美。于甌香館似遜一籌?!盵6]黃賓虹所謂至密而疏,乃至實而虛,更是對惲格畫跋的直接抄錄。“古人位置,極塞實處,愈見虛靈。今人布置一角,已見繁縟。處處實則通體皆靈,愈多而不厭,此慘淡經(jīng)營之妙。”[7]當然,筆墨形式或者章法布局之疏密并非截然兩判,而是疏密相生、有無相成的體用關(guān)系。黃賓虹回到古典畫論做了總結(jié)?!爸袊嬛v究大空小空,即古人所謂‘密不通風,疏可走馬。疏可走馬,則疏處不是空虛,一無長物,還得有景。密不通風,還得有立錐之地,切不可使人感到窒息?!盵8]總之,逸品之簡筆觀不以繁簡而論,繁簡相生相待,逸品之疏密觀同樣如此,并非單論疏闊,而是要疏中見密、密中見疏,或者至密而疏、至疏而密,最后不以疏密而論,這樣就打破了關(guān)于逸品單向度之簡疏風格的印象之論。

      三、逸氣用筆

      逸民以逸氣抒發(fā)產(chǎn)生逸品,呈現(xiàn)為逸格,故而逸氣關(guān)乎藝術(shù)創(chuàng)作論的具體筆墨用法。所謂逸氣,乃逸民畫家將山川之氣納入胸中而與主體之氣融合,意發(fā)不可遏制,揮毫于筆墨,盤礴淋漓為逸品之氣。觀者駐足畫前,感受逸品之氣,進而體悟山川之氣,神交于畫者逸民之氣,完成逸氣的整體大化運衍。倪云林似是討論中心,他在《題墨君圖》中論逸氣:“余之竹聊以寫胸中逸氣耳,豈復較其似與非,葉之繁與疏,枝之斜與直哉!”[9]又在《答張仲藻書》中論逸筆,“仆之所畫者,不過逸筆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娛耳?!盵10]二惲和黃賓虹所承繼的逸氣論可從主體稟賦和畫體筆墨兩方面解析,逸氣可為“士氣”,即讀書人之氣;可為“骨氣”,即士氣之氣節(jié)。士氣和骨氣作為逸氣的主體特征,進入藝術(shù)形式,在筆墨層面又有不同的表達方式,士氣對應“變筆”,骨氣對應“重筆”,三人的畫論接受亦有跡可循。

      其一,逸氣可理解為文人畫家的“士氣”,浪漫天真,瀟灑簡率,不拘常法,不入俗套,要義落實于“變筆”。從具體用筆方法而言,畫家循中道而執(zhí)筆,變化莫測、如入神境,故能得心應手、游刃有余。

      倪云林因士氣的變化莫測,故在《云林畫譜》中說,“松最易工致,最難士氣?!盵1]惲向仿云林逸品如是:“逸品變化多端,他日當為學者窮其妙?!盵2]惲格更為直接,認為士氣與逸格共義,既能解縛又能脫俗,故而變化萬千,極盡姿態(tài)。“不落畦徑,謂之士氣;不入時趨,謂之逸格。”“雖離方遁圓,而極研盡態(tài)。”[3]因士氣而圖變,具體于筆墨揮毫也應云林?!凹兪翘煺妫菙M議可到,乃為逸品。當其馳毫,點墨曲折,生趣百變,千古不能加,即萬壑千崖,窮工極研,有所不屑,此正倪迂所謂寫胸中逸氣也?!盵4]黃賓虹“五筆”之“變筆”乃合二惲畫論,講究不落俗套的創(chuàng)新精神,臻于內(nèi)美?!坝霉P如古名人,無一而非變也。唯能變者不拘于法,參差離合,大小斜正,肥瘦長短,俯仰斷續(xù),齊而不齊,是為內(nèi)美。”[5]

      士人有士氣,故能變筆,歸因于多讀書重學問,所以逸品又稱士夫畫。惲向以讀書人自居,雖未指摘米芾,卻告誡學畫者切忌狂放,要先務(wù)實循法才能做到無法而法。“究之米家學問,狂而非狷,故讀書人偶為之,而不敢沉淪于此也。”[6]惲格自是好學,指出“甜邪”和“狂肆”是兩種不良風氣,“后世士大夫追風效慕,縱意點筆,輒相矜高?;蚍庞谔鹦埃蛄鳛榭袼?,神明既盡,古趣亦忘。南田厭此波靡,亟欲洗之。”[7]黃賓虹承二惲發(fā)展,尤重學問讀書,自視為學人?!笆糠蛑?,華滋渾厚,秀潤天成,是為正宗。得胸中千卷之書,又能泛覽古今名跡,爐錘在手,矩鑊從心。”[8]他尊惲向等為畫學正法,大力批判市井、江湖諸派,實乃對惲格“甜邪”和“狂肆”的再發(fā)揮?!俺荚后w寶石渠,漸由市井鄰江湖。婁東海虞人柔靡,揚州八怪多粗疏。邪甜惡俗昭炯戒,輕薄促弱宜芟除?!盵9]

      此外,逸品有士氣,必脫去縱橫習氣。所謂縱橫習氣,乃主體能力偏狹造成的慣性用力。職業(yè)畫家要多讀書,免于氣韻粗鄙;文人畫家要多精進畫技,免于狂妄自負。同時,畫家脫去縱橫習氣之前提乃平心靜氣、張弛有度,切忌淺浮無力與用力過猛,此乃二惲和黃賓虹皆所主張。惲向高標澄懷,用生澀來破除僵硬的程式技法。“北苑一種張皇氣象,而未必澄懷觀道,故開后來縱橫習氣,予愿以生澀進焉?!盵10]惲格繼講無意為文和靜凈用筆,直入主體虛靜心境,自除習氣?!案咭菀环N,蓋欲脫盡縱橫習氣,澹然天真。所謂無意為文乃佳?!盵11]“云西筆意靜凈,真逸品也。山谷論文云:‘蓋世聰明,驚彩絕艷。離卻靜凈二語,便墮短長縱橫習氣。涪翁論文,吾以評畫?!盵12]黃賓虹將繪事脫去縱橫習氣視為煥發(fā)真精神,乃為總結(jié)?!安灰越k爛為工,卷軸分披,盡脫縱橫之習,甚至潦草而成,形貌有失,解人難索,世俗見訾,有真精神,是為逸品?!盵13]

      其二,逸氣還可以理解為遒勁的“骨氣”,這種骨氣來自主體士氣,落實于有力之用筆,乃為“重筆”,也就是謝赫之“骨法用筆”,即倪云林《云林畫譜》中所謂的“用筆遒勁,乃是得法”[14]。

      惲向有“秀骨”說,骨為筆,秀骨如鐵,乃鐵骨力勁;肉為墨,嫩墨為金,去枯硬慘淡。以鐵金而喻筆墨,鏗鏘有力,軟硬適中,锃然回響?!耙莨P之畫,筆似近而遠愈甚,似無而有愈甚;其嫩處如金,秀處如鐵,所以可貴,未易為俗人言也?!盵15]秀骨為逸氣所侵?!按竽戤嬐輾猓棵壳秩斯羌?,秀則帶嫩,平遠則帶淺近,此其大概也?!盵16]骨肉相連,肉內(nèi)藏骨,似有《文心雕龍》“隱秀”內(nèi)斂之意?!肮室萜分嬕孕愎嵌赜谀?,以古心而入于幽,非其人,態(tài)皮骨俱不似也?!盵17]惲格也講“幽情秀骨”[18],亦合惲向骨肉相藏,他在《致香山翁書》中更道明“秀骨”來自惲向參化董巨畫法所得。“伯父稱北苑畫,筆不露骨,墨不堆肉,如行空中,飄渺無痕。侄每驅(qū)毫運思,輒研求斯旨,非鉆仰所得,因知董巨墨精,真宇宙奇麗巨觀。”[1]

      “秀骨”之董巨正法,正是骨力蒼秀之意,二惲一脈相承。惲向說:“惟董、巨氣象沉雄,骨力蒼秀,為吾輩指南正路?!盵2]惲格又說:“北苑骨法,至巨公而該備,故董、巨并稱焉?!盵3]黃賓虹尤重用筆遒勁?!绊氂霉P遒勁,下筆不可太快,快則易滑,古人重生重拙以此?!盵4]他認為用筆遒勁同樣要講骨力,“畫不可有弱筆,浮華輕易皆是弱筆,欲去此病,必須練習骨力?!盵5]他提出五筆法之“重筆法”,有如枯藤墜石,更是承襲二惲之金鐵之喻,剛?cè)嵯酀⑴e重若輕。“要知世間最重之物,莫如金與鐵也。言用筆者,當知如金之重而取其柔,如鐵之重而取其秀?!盵6]總之,黃賓虹和二惲,皆充實士氣之人、繪秀骨之畫,由人及畫、由畫溯人,人品畫品皆風骨卓然。

      其三,逸氣化生士氣和秀骨,落實于變筆和重筆,皆重“中鋒用筆”,即筆桿垂直,筆尖墨中,藏鋒不露,渾厚有力。惲向直言:“此北苑法門也,其筆俱出正鋒,而用法則出奇無窮耳?!盵7]正鋒即中鋒,極有力道,更生元氣,或為“重筆”。他又在《題仿古山水書法冊頁之一》中說:“王右軍書如龍?zhí)扉T,虎踞鳳闕。歷代寶之,永以為訓。蓋非筆筆正鋒,不足以為此畫家。董北苑即書法中右軍書也。須觀其一筆中具有元氣?!盵8]惲格承繼,指出中鋒用筆變化出奇,似為“變筆”。“北苑正峰,能使山氣欲動,青天中風雨變化。氣韻藏于筆墨,筆墨都成氣韻,不使識者笑為奴書?!盵9]黃賓虹總結(jié)中鋒用筆,指出其秀勁所在,同時兼取側(cè)鋒,乃為用筆前提?!肮P用中鋒,非徒執(zhí)筆端正也。鋒者,筆尖之謂。能用筆鋒,萬毫齊力。端正固佳,偶取側(cè)鋒,仍是毫端著力。知用正鋒,即稍有偏倚,皆落筆圓渾,秀勁有力?!盵10]同時又提出“劍脊”和“圓柱”兩種中鋒用筆方法[11]。總之,從中鋒用筆的角度而言,二惲和黃賓虹實則借董巨中鋒用筆彌合了倪瓚的側(cè)鋒用筆,剛?cè)岵?、軟硬兼施,更增強了逸品的雄渾氣象。倘若說逸品出入于繁簡疏密,并非一味疏闊;那么也可說逸氣融通士氣變筆和骨氣重筆,并非一味清淺。于是,逸氣、逸品、逸格的美學內(nèi)涵也得到了圓滿具足。

      四、結(jié)語

      總而言之,從惲向、惲格到黃賓虹,江南畫論走過了漫長的道路,二惲及黃賓虹對于逸格畫品尤為傾心,這似乎也定義了江南畫論的逸格特質(zhì)。當然,二惲及黃賓虹關(guān)于逸格的畫論思想,從文獻對比和理義發(fā)微而言,承繼關(guān)系之坐實,當無異議。而且談及作為江南畫論特質(zhì)的逸格,中國畫論史大多圍繞著古代江南常州地區(qū)的倪云林展開,二惲及黃賓虹在接受的同時調(diào)和修正、踵事增華,可以說有著濃郁的常州畫派或者江南地域文化色彩。再加之,新安畫派和常州畫派的淵源頗深,更增加了江南畫論之于江南文脈的縱深和縱橫意義。王魯湘曾說:“黃賓虹畫學是中國古典繪畫的理論總結(jié),黃賓虹的繪畫是中國傳統(tǒng)繪畫的最后完成?!盵12]那么就逸格而言,黃賓虹吸收二惲畫論以及畫史諸論,當成江南畫論逸格總結(jié)之大成,似乎亦可成立。

      〔責任編輯:雨澤〕

      [1]黃賓虹:《黃賓虹文集雜著編》,上海書畫出版社1999年版,第561頁。

      [2]參見高居翰:《山外山:晚明繪畫(1570—1644)》,王嘉驥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9年版,第179頁。

      [1]劉子琪:《思維世界的傳承:從惲向到惲壽平》,《藝術(shù)工作》2018年第2期。

      [2]盧輔圣主編:《朵云第六十四集·黃賓虹研究》,上海書畫出版社2005年版,第37頁。

      [3]朱熹編著:《四書章句集注》,中華書局1983年版,第194頁。

      [4]陳鼓應注釋:《莊子今注今譯》,商務(wù)印書館2007年版,第20頁。

      [1]吳企明輯校:《惲壽平全集》中,中華書局2015年版,第699頁。

      [2]吳企明輯校:《惲壽平全集》下,中華書局2015年版,第782頁。

      [3]劉子琪譯注:《南田畫跋今注今譯》,浙江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2017年版,第13頁。

      [4]黃賓虹:《黃賓虹文集·書畫編》下,上海書畫出版社1999年版,第166頁。

      [5]張同標編:《黃賓虹談藝錄》,河南美術(shù)出版社2019年版,第19頁。

      [6]俞劍華編:《中國歷代畫論大觀·明代畫論一》,江蘇鳳凰美術(shù)出版社2017年版,第284頁。

      [1][8]劉子琪譯注:《南田畫跋今注今譯》,浙江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2017年版,第19頁,第40頁。

      [2]王國維著、佛雛編:《王國維學術(shù)文化隨筆》,中國青年出版社1996年版,第147頁。

      [3][4][5]黃賓虹:《黃賓虹文集·書畫編》下,上海書畫出版社1999年版,第123頁,第123頁,第447頁。

      [6]參見徐復觀:《中國藝術(shù)精神·石濤之一研究》,九州出版社2014年版,第285—307頁。

      [7]黃賓虹、鄧實編:《美術(shù)叢書·初集第八輯》,浙江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2013年版,第142—143頁。

      [9]張同標編:《黃賓虹談藝錄》,河南美術(shù)出版社2019年版,第11頁。

      [1][2][3]俞劍華編:《中國畫論類編》,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1986年版,第32頁,第42頁,第405頁。

      [4][6][8]俞劍華編:《中國歷代畫論大觀·明代畫論一》,江蘇鳳凰美術(shù)出版社2017年版,第278頁,第283頁,第278頁。

      [5][7][9]劉子琪譯注:《南田畫跋今注今譯》,浙江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2017年版,第13頁,第17頁,第13頁。

      [10][11][12][13][14][15][16][17]張同標編:《黃賓虹談藝錄》,河南美術(shù)出版社2019年版,第72頁,第16頁,第17頁,第16頁,第16頁,第15頁,第16頁,第16頁。

      [1][2][6][7][8]張同標編:《黃賓虹談藝錄》,河南美術(shù)出版社2019年版,第16頁,第16頁,第16頁,第72頁,第16頁。

      [3]黃賓虹:《黃賓虹文集·題跋編詩詞編金石編》,上海書畫出版社1999年版,第39頁。

      [4][5]劉子琪譯注:《南田畫跋今注今譯》,浙江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2017年版,第27頁,第3頁。

      [9][10]俞劍華編:《中國歷代畫論大觀·元代畫論》,江蘇鳳凰美術(shù)出版社2017年版,第144頁,第144頁。

      [1][14]俞劍華編:《中國歷代畫論大觀·元代畫論》,江蘇鳳凰美術(shù)出版社2017年版,第139頁,第139頁。

      [2][6][10][15][16][17]俞劍華編:《中國歷代畫論大觀·明代畫論一》,江蘇鳳凰美術(shù)出版社2017年版,第277頁,第279頁,第273頁,第273頁,第277頁,第277頁。

      [3][4][7][11][12][18]劉子琪譯注:《南田畫跋今注今譯》,浙江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2017年版,第31頁,第248頁,第127頁,第40—42頁,第65頁,第21頁。

      [5][8][9][13]張同標編:《黃賓虹談藝錄》,河南美術(shù)出版社2019年版,第24頁,第1頁,第111頁,第12頁。

      [1]吳企明輯校:《惲壽平全集》下,中華書局2015年版,第761頁。

      [2][7]俞劍華編:《中國歷代畫論大觀·明代畫論一》,江蘇鳳凰美術(shù)出版社2017年版,第279頁,第284頁。

      [3][9]劉子琪譯注:《南田畫跋今注今譯》,浙江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2017年版,第27頁,第47頁。

      [4][5][6][10]張同標編:《黃賓虹談藝錄》,河南美術(shù)出版社2017年版,第37頁,第17頁,第24頁,第40頁。

      [8]轉(zhuǎn)引自高居翰:《山外山:晚明繪畫(1570—1644)》,王嘉驥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9年版,第183頁。

      [11]參見張同標編:《黃賓虹談藝錄》,河南美術(shù)出版社2017年版,第42頁。

      [12]王魯湘:《黃賓虹研究》,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2014年版,第81頁。

      猜你喜歡
      文化傳承
      論民族舞蹈文化的傳承與民間舞蹈的教學
      戲劇之家(2016年22期)2016-11-30 18:36:45
      淺談中國民間舞蹈的文化傳承
      戲劇之家(2016年22期)2016-11-30 17:08:12
      試論彝族“跳菜”的文化傳承及其特殊功能
      東方教育(2016年16期)2016-11-25 03:50:41
      高校音樂教學在地方音樂文化傳承中的作用研究
      戲劇之家(2016年21期)2016-11-23 20:13:24
      淺談楚文化中漆器圖形紋樣
      人間(2016年24期)2016-11-23 18:39:35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傳承傳統(tǒng)文化的途徑和方法
      談微紀錄片《了不起的匠人》的幾點啟示
      今傳媒(2016年10期)2016-11-22 12:50:26
      試論如何在古代漢語教學中傳承中國傳統(tǒng)文化
      關(guān)于傳統(tǒng)戲劇文化傳承的思考
      戲劇之家(2016年20期)2016-11-09 21:49:03
      淺談大學校園設(shè)計中的文化傳承意義
      人間(2016年26期)2016-11-03 17:58:50
      大庆市| 南昌市| 芦溪县| 新源县| 临朐县| 顺义区| 施甸县| 宜城市| 清水河县| 仁怀市| 谷城县| 永兴县| 古蔺县| 多伦县| 云和县| 长武县| 扶余县| 湖口县| 永福县| 积石山| 榆树市| 蕲春县| 双峰县| 华容县| 奉节县| 腾冲县| 通化市| 辽阳县| 平和县| 青阳县| 长春市| 满洲里市| 宁波市| 巧家县| 安远县| 苏州市| 威远县| 伽师县| 张家界市| 达孜县| 伽师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