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心悅
不少人自行購買外用藥膏后,會直接根據(jù)自己的經(jīng)驗使用。其實,正確使用外用藥膏是治療過程中非常關(guān)鍵的一環(huán)。外用藥膏的劑型不同,其作用也不同,使用方式應進行相應變化。
水溶液通常具有清潔、收斂、消炎、止癢的作用,可以采用沖洗、擦拭和濕敷等使用方法。
乳膏劑通常適用于抗炎、抗過敏藥物或?qū)τ谄つw的保濕,使用時涂抹于患處即可。
粉劑可用于潤滑皮膚以及吸附皮損處的滲出液,直接撒于患處,也可撒于糊劑表面保護其附著力。
洗劑是粉劑與水的混合物,具有止癢、散熱、干燥及保護等作用。
酊劑是非揮發(fā)性藥物的酒精溶液,適用于無糜爛破潰的淺表皮損。
凝膠常用于外用藥物劑型,涂抹于患處即可,根據(jù)藥物不同可用于急性或慢性損害。
不同劑型藥物通常具有不同滲透性,而全身不同部位皮膚又是各有差異。對于皮膚褶皺處等薄嫩皮膚,通常要選擇作用緩和、無較大刺激性的劑型。相反,如果皮損位于掌趾等皮膚較厚部位,則需要選擇滲透性較高的劑型。
當然,皮膚外用藥選準才起效。應遵照醫(yī)生建議,根據(jù)不同皮膚問題選擇相應類型藥膏,如真菌感染則選擇抗真菌藥物,細菌感染選擇抗生素類藥膏,過敏反應可選擇抗組胺類外用藥物,而對于濕疹則應選擇抗炎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