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Enzo
文章寫完,我想了許久才確定現(xiàn)在這個標題。此刻深夜,小屋窗外下著密密的雨,北京以它自己的節(jié)奏踏入秋天。我的思緒卻不禁回到了10個月前——雨水過于充沛的英國深秋,在劍橋小鎮(zhèn)度過的日日夜夜。
Enzo,本科畢業(yè)于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同時獲得管理學雙學位,碩士畢業(yè)于劍橋大學商學院。
高緯度加上冬令時,從下午4點多起,英國就開啟了漫長的夜晚。我住的學生公寓不大,但我自認為非常溫馨。那時的我和現(xiàn)在一樣,聽著雨聲,在鍵盤上敲下一個個字符——有點孤獨,但卻因此可以沉靜。物理意義上遠離家人和朋友,無人關(guān)心自己是否在做“正事”,時而花大把時間在看似無意義的事情上消磨,卻意外理解如何與自己相處……
回歸正題。每年一度的海外高校申請季已經(jīng)開啟,信息豐富的互聯(lián)網(wǎng)上有各式各樣關(guān)于外語考試、文書寫作、面試準備的攻略。所以,我的這份“另類指北”不打算過多著墨于此,而更愿意談談我在申請季的心路歷程。與其貼上“心態(tài)調(diào)整”的標簽,我更愿意把這個過程看作是一次和自己深度對話的機會:迷茫、堅持、失落或喜悅,很多時候我們的情緒和狀態(tài)是復雜的,無法用某個簡單的詞語描述。但這也是申請季帶給我的最大收獲——理解這種復雜,接受自己的搖擺?;蛟S數(shù)年之后回想起來,我仍舊會覺得兩年前的秋天是我真正開啟向內(nèi)探索之旅的第一步。
2021年9月初的某一天,我打開朋友圈,發(fā)現(xiàn)本科同學、高中同學們紛紛曬出了研究生推免系統(tǒng)的截圖,字里行間洋溢著喜悅?!吧习读恕保喓唵螁蔚娜齻€字,卻好像沙漠之中忽然出現(xiàn)的一泓清泉,所有的等待都在這一刻變成了值得懷念的歷險,因為暴風雨中的船只已經(jīng)停泊岸邊。
給大家點完贊后,我關(guān)掉了朋友圈,但卻很難不因朋輩壓力而感到焦慮。其他人的畢業(yè)去向已經(jīng)有了著落,而我的戰(zhàn)役才剛剛開始,并且沒有人知道它將在什么時候結(jié)束。撰寫文書、反復修改、網(wǎng)申、一輪接一輪的面試……想到這些復雜的流程,我就像一個站在起跑線上的人,而我的同伴們則在遙遠的終點向我揮手。
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上岸”已經(jīng)成為了某種生活姿態(tài),我們也愈發(fā)懼怕所有不確定性。唯有塵埃落定,才算修成正果。但大多數(shù)時候這也僅是片刻喘息,永遠有下一次“上岸”追趕著我們。隨機帶來的遐想不復存在,因為“在途中”預示著未完成,而未完成的人生,就像在洶涌波濤里掙扎的溺水者。
我也在不斷探索自己應對焦慮的方式,最后發(fā)現(xiàn),可能適合我的方式并不是“消除”焦慮,而是學會與之共存。以前的我無法接受有什么事“懸而未決”——采寫課作業(yè)要找訪談對象,我一定會找百分百能夠接受采訪的人,因為我想盡快完成這個作業(yè)。大三,很多人去跟著老師做科研,或者走出校園找實習,我雖沒想清楚自己適合哪條路,卻也雙管齊下,因為我不想讓這種“別人有、我沒有”的感覺縈繞心頭。我確實因此獲得了巨大的行動力和能量,但弊端也是顯而易見的。在申請留學這種“急不得”的事情前頭,縱使我有一萬個念頭,它自“巋然不動”。路就在那里,每一步都得親身走過。
想清楚這個問題花了我兩個多月的時間,但我并不后悔。特意翻了一下朋友圈,那天是11月5日,我走出圖書館,發(fā)現(xiàn)銀杏葉已變得金黃,好幾棵樹連成一片,像燦爛的浪花。忙碌讓人忘卻了時間的流逝。
我一直很感謝小鹿,我們就像一起跋涉的旅伴。盡管申請的方向和項目不同,但“想出去看看”的心情是相通的。從10月到12月,每個周末我們都會在學生活動中心找一張小桌子,一起準備材料。從早到晚,中途一起吃飯、散步、交談,累了就買杯咖啡或奶茶。絕大多數(shù)時候我們是沉默的,忙著各自的自我陳述或研究計劃。但僅僅是“陪伴”或“在場”本身,就能讓人感到寧靜和被支持。
當然, 在寫完文書初稿后,我們會交換進行proofreading,從一個普通讀者的角度給出修改意見——動機是否足夠有說服力、故事講得是否引人入勝、對自我的定位是否清晰客觀、所用的案例是否具體適配……這個過程充滿樂趣,我們也喜于聆聽對方的閱讀感受。很多時候,“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吸納來自不同視角的反饋,對打磨一篇高質(zhì)量,吸引人的文書有著非常大的裨益。
一個我們反復探討的問題就是:要不要讀博?當時的我們都無法給出完全說服自己的理由。命運真有趣,后來小鹿和我都去念了碩士,并在求學的過程中給出了回答——至少目前我們都認為,自己暫時不考慮讀博,但不排除它會是未來三到五年的選擇之一。而回望2021年,我們最大的疑慮便是,不確定自己能否有足夠的毅力和耐心,在一件事情上堅持到底。
這個疑慮至今沒有打消,但卻促使著我不斷思考,自己熱愛的和想要的到底是什么。這聽起來似乎非常令人沮喪,但讀博是一件很現(xiàn)實的事,如果沒有想好這個問題,就算下定了決心,或許也難免在過程中不斷動搖。人生的其他事又何嘗不是如此?有些人汲汲營營,卻從未想過自己為何需要找到金羊毛。歷盡千辛萬苦,跨過冰雪暴風,當有一天信物來到眼前時,也往往因無法認出而錯過。
2021年11月5日的校園(來源:我的朋友圈)
回到初心,其實留學,并不必然意味著選擇了世俗評判標準下更好、或更壞的道路。世間道路千萬,本無所謂好與壞,而是每個人的不同選擇,僅此而已。而我所珍視的,也是留學歸來后反復憶起的,是在海外獨立生活的這段時光里,一個又一個瑣碎的片刻。不同于游客心態(tài),我的生活是一點一滴“攢”出來的——精打細算地安排開銷;買菜、逛街、社交,然后給上了一天課的自己做一道家常菜;和好朋友一起做旅游攻略,去到以前只在歷史、地理課本上讀過的國家和城市……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這或許是申請季值得反復提醒自己的一句話。拋棄攀比、追趕和超越,生活并不是我們所習慣的答卷子,如何得高分也不是最終目的。上岸不意味著與過去的自我完全切割,更不是某種“成功”,因為生活本沒有地圖,又何來完全相同的目的地?人的內(nèi)心隨時都會出現(xiàn)新的不安和欲望,對“岸”抱有不切實際的期待,其實只不過是反復將石頭推上山頂?shù)奈魑鞲ニ埂?/p>
“未來不在沙灘上,我本該擁有海洋”, 唐恬老師寫得真好。沒有什么是必須要做的事,沒有什么是必須得到的結(jié)果,只有你我此時、此地、此刻想做的事,才值得好好享受。如果再來一遍,我會提醒自己,千萬不要錯過校園里的秋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