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理解認知:把握未來傳播的競爭重點、內在邏輯與操作路徑

      2023-11-04 15:32:11喻國明郅慧
      編輯之友 2023年3期
      關鍵詞:圈層圖式媒介

      喻國明 郅慧

      【摘要】認知作為涉及個體心理的微觀機制,影響著信息的選擇、加工和處理,這為理解未來傳播影響力的構建提供了有益視角。傳播影響力是一個統(tǒng)合性概念,認知則為其提供了可供感知的具體標識。在數(shù)字技術構建的微?;?、圈層化、再組織化的社會生態(tài)中,個體成為社會的基本運作主體,未來傳播的著力點在于從認知層面出發(fā),解決個體“以我為主”的信息關聯(lián)性問題,凝結傳播的價值邏輯。未來,需通過傳播內容與個體認知結構的契合,以認知推進尋求圈層動態(tài)平衡點,實現(xiàn)公眾信息觸達基礎上的情感共鳴和價值共振,并推動以人為本邏輯下個體認知與環(huán)境的多元互動,進而以認知機制推動未來傳播的影響力生成。

      【關鍵詞】認知競爭 認知圖式 4E認知 未來傳播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6687(2023)3-058-08

      【DOI】 10.13786/j.cnki.cn14-1066/g2.2023.3.008

      一、問題的提出:未來傳播影響力再探討

      在數(shù)字技術通過關系連接、個體賦權機制對社會進行解構的情境下,個體在未來傳播中的能動性地位凸顯,成為更具活躍性的要素,豐富和發(fā)展了傳播的鏈條和環(huán)節(jié)。傳播影響力強調傳播對于個體社會認知、社會判斷、社會決策及相關的社會行為產生的影響,是未來傳播價值的實現(xiàn)通路。相較于判斷、決策、行為等可觀測變量,認知主要涉及個體的微觀心理要素,但尚未得到充分發(fā)掘。對于認知及其內部機制的研究和挖掘,不僅有助于擴充傳播影響力的衡量尺度,而且為未來傳播以人為本的價值實現(xiàn)提供理論和實踐層面的啟示。

      1. 從注意力到影響力:傳播價值產生的邏輯推演

      傳播的價值如何衡量?對于這一問題的探討由來已久。1977年,斯麥茲在《大眾傳播系統(tǒng):西方馬克思主義研究的盲點》一文中提出“受眾商品論”,認為大眾傳媒的內容是一種“免費午餐”,其主要產品其實是受眾的注意力。[1]麥克盧漢也曾論述過傳播與注意力的關系,他認為電視臺是以好的節(jié)目作為誘餌,其最終的目的是通過不動聲色地租用公眾的“眼睛”和“耳朵”來做生意。[2]此外,高德哈伯認為,信息社會中,受眾的注意力是一種有價值的資源。早期對注意力的關注為傳播價值的產生提供了新的視角,即在信息過剩的背景下,對于公眾注意力的獲取尤為重要,維系和把握公眾的注意力是傳播產生價值的源泉所在。但注意力側重于信息對于公眾的觸達層次,無法解釋傳播生態(tài)中一些吸引公眾的注意力卻并未產生實際效益的特殊現(xiàn)象。也就是說,注意力并未解釋傳播的價值是如何創(chuàng)造和生成的。在此基礎上,影響力的概念被提出和廣泛探討。傳播的影響力是由“吸引注意(媒介及媒介內容的接觸)”+“引起合目的的變化(認知、情感、意志行為等的受動性改變)”兩部分構成的。這實際上包含了對公眾注意力的獲取和引發(fā)內在心理機制變化的兩個層面。因此,影響力的本質是傳播作為資訊傳播渠道對其受眾的社會認知、社會判斷、社會決策及相關的社會行為所打上的渠道烙印。[3]傳播的影響力強調公眾不僅注意到了信息,還有意無意地被信息中的內容所影響,進而產生了后續(xù)的行動。

      可以看出,傳播影響力的相關觀點均強調認知即信息處理的作用,并將接收者視為處理信息的代表,賦予其更加積極的角色作用。[4]關于傳播價值的探討深深根植于媒介生態(tài)的變革之中,并受到社會整體信息環(huán)境的影響。在大眾傳播發(fā)展的早期階段,社會整體的信息資源相對匱乏,社會公眾獲取信息和資源的渠道相對單一。在這一背景下,傳播的作用范圍固定且有限,公眾需要付出一定的成本才能夠獲得信息。隨著技術發(fā)展帶來了信息的爆炸式增長,公眾的注意力成為一種稀缺資源,此前公眾對于有限傳播渠道的競爭轉變?yōu)閭鞑τ诠娮⒁饬Φ臓帄Z,吸引公眾的關注成為傳播價值產生的前提。但注意力并不代表傳播價值的實現(xiàn),傳播需經個體內部的信息加工過程才能最終產生影響。在此基礎上,側重于媒介效果層面的影響力的概念產生,延展了關于傳播價值實現(xiàn)的理論視角。概言之,注意力是前提和資源,但真正的效益及資源的實現(xiàn)則來自影響力。[5]注意力和影響力并非相互對立的兩種不同層次的概念,二者共同構成了傳播價值產生的內在邏輯:從信息觸達到價值共振的全鏈條和全環(huán)節(jié)。

      2. 從抽象到具體:認知作為傳播影響力的具體標識

      當前,數(shù)字技術帶來了媒介生態(tài)的進一步變革,很大程度上激活了傳播過程中的微信息和微資源,社會整體的信息數(shù)量呈指數(shù)級的增長態(tài)勢。此外,以人工智能、區(qū)塊鏈、算法等核心技術構成的元宇宙環(huán)境對人這一主體進行了更深層次的賦權和解放,個體直覺、情感、意識等非理性要素興起,形成對于信息解碼的補充性機制,整體傳播環(huán)境變得更為活躍和復雜,傳播價值如何實現(xiàn)依然是當下的重要議題。

      未來傳播若要實現(xiàn)信息觸達基礎上的情感共鳴和價值共振,離不開對傳播影響力的再探討。實際上,傳播影響力是概述傳播價值的一個統(tǒng)領性概念,其測量仍需具體的、可操作化的要素來進行補充。在個體成為傳播的中心環(huán)節(jié)之后,作為一種能動性的要素,其作用于傳播的諸多環(huán)節(jié)。將個體作為中心,從個體認知這一微觀層面衡量傳播影響力,實際上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具有啟發(fā)性的視角。認知是“人對各種社會刺激的綜合加工過程,是人的社會動機系統(tǒng)和社會情感系統(tǒng)形成變化的基礎”。[6]從生理層面看,大腦是個體獲得外部信息的唯一輸入通道,所有信息都需經過認知通道才能進入個體大腦,進而促使個體產生價值判斷。從結構層面看,個體認知具有特定的圖式和結構,會根據(jù)內部已有的認知經歷對外部信息進行調整和選擇性接受,它體現(xiàn)著個體信息選擇的主體性和能動性。從社會文化層面看,認知與社會環(huán)境相互影響、相互作用,集體認識與公共輿論則產生于個體認知的交互、擴散與流動之間。[7]也就是說,社會合意的形成以個體認知的協(xié)同和聚合為基礎。因此,認知區(qū)別于注意力,它涵蓋了信息選擇和加工的復雜機制,從結構和意義層面為影響力的實現(xiàn)提供了一個具體可感的衡量指標,是關于傳播影響力的理論延展。

      二、理解認知:媒介生態(tài)變革下未來傳播的競爭重點

      若要深刻理解認知對于未來傳播價值實現(xiàn)的可能路徑,需從媒介生態(tài)的變革視角出發(fā),審視當下的社會結構與個體行為邏輯的變化,進而認知能以何種要素構成未來傳播影響力的基本尺度。

      1. 微粒化:在以個人為基本運作主體的社會構造中,傳播需實現(xiàn)對于個體認知資源的占有

      連接、整合與協(xié)同是當下媒介環(huán)境演變的內在機制。數(shù)字媒介通過連接與再連接,實現(xiàn)對于個體賦權與賦能的同時,也實現(xiàn)對于社會結構的去組織化。原先社會中具有明顯層級與權力結構劃分的科層制結構逐漸解體,個體逐步成為具有能動性的行為主體與社會基本構成要素。德國學者庫克里克曾提出微粒社會的概念,認為在高度數(shù)字化的社會里,所有的人和事物都被數(shù)據(jù)精細地記錄、分析和評價。在這個世界中,人是一個分散的存在,分散在很多事物、狀態(tài)、感覺上。不只人的思想是分散的,在一定程度上人的整個存在也是分散的。[8](174)這一分析暗含了數(shù)字化社會環(huán)境變革的深刻表征,即原有以單位為中心的社會運作邏輯發(fā)生了深刻改變,個體的行動能力得到前所未有的激活和放大,個體成為社會信息的生產者、傳播者與獲取者,甚至成為社會資源的直接操控者。[9]這一邏輯下,整個社會進行裂變式的演進,以個體為中心的能量在特定的時空范圍內被累積,正在實現(xiàn)對于整個社會傳播邏輯的重塑。數(shù)字技術“決定性地改變了社會的粒度,并迫使人類對自我和世界形成全新認知”。[8](10)概言之,微?;膫€體以能動性增強、自由度擴張的新實踐方式突破了時間與空間層面的限制,甚至能夠在虛擬空間與現(xiàn)實空間進行穿梭和轉換,形成區(qū)別于傳統(tǒng)傳播時代的獨特認知體驗,進而實現(xiàn)在信息接受基礎上的身體實踐與價值觀塑造。

      傳統(tǒng)分子級意義上的運作范式已無法應對這種原子級意義上的傳播構造,[10]傳統(tǒng)傳播模式在微?;鐣幸言絹碓诫y以適應個體認知基礎上的信息傳遞。第一,傳播模式中同質化的信息內容無法滿足當下微粒化個體的個性化、差異化信息需求,基于個體獨特性認知體驗的要素尚未被有效挖掘,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傳播內容對于個體的吸引力。第二,面對微?;鐣型瑯雍A康男畔①Y源,個體的認知資源相對有限。社會信息過載與個體尋求理想化信息資源的矛盾可能使個體產生倦怠情緒,難以長期激發(fā)和調動自身認知能力進行信息獲取。第三,個體認知具有能動性,對于與自身順應或沖突的信息會產生不同的接受策略,進而影響微粒社會下理想傳播目標的實現(xiàn)。整體上看,微?;鐣械膫鞑?,面對著個體信息需求多元、認知能動性激活等多種現(xiàn)狀,而個體認知資源的有限性意味著未來傳播的首要目標應實現(xiàn)對于社會個體認知資源的占有。

      2. 圈層化:打通封閉性與開放性并存的圈層,傳播需解決“以我為主”的認知關聯(lián)性問題

      圈層化是當下個體實現(xiàn)自身身份確認與行動參照的典型形態(tài)。從原始意義看,圈層指因關系而產生的社會網結構,包括讓資源流動的結構洞以及流動限制的閉合團體,其與宏觀的網絡、制度、文化等因素密切聯(lián)系,難以獨立存在。[11]互聯(lián)網以其強大的連接屬性,使得不同地位、不同身份的個體通過網絡彼此相連,又在類似的興趣條件下不斷聚合,形成具有凝聚力的圈子。因此,當前背景下的圈層多指社會成員通過互聯(lián)網媒介平臺集聚與互動,基于不同緣由所建立并維系的社會關系網絡。[12]區(qū)別于傳統(tǒng)社會中基于血緣、親緣形成的關系連接,當下的圈層更具趣緣驅動的情感屬性,圈層的本質是不同個體價值觀的聚合。

      圈層內部意見的生成包含封閉性與開放性兩種特質,處于私域與公域的中間地帶,在實現(xiàn)兩個場域連接的過程中構建出動態(tài)性的平衡狀態(tài)。一方面,圈層內部具有強大的自主性和凝聚力,只有符合圈層內部價值觀的個體才能進入其中。圈層通過凝聚個體合意達成共識,其中的主流認知方式逐漸實現(xiàn)全局性的影響。但當圈層以排他性的方式阻止多元意見進入時,圈層內部的觀點則向著單一方向發(fā)展,甚至產生觀點和價值觀的極化現(xiàn)象,導致圈層的窄化和封閉化。概言之,圈層對個體認知結構形成一種制度性規(guī)范,能夠篩選掉與該圈層認知結構有巨大差異的個體,在劃定邊界的同時形成壁壘。另一方面,當過度強調圈層的開放性時,多元意見的進入則使圈層內部形成差異化的認知表征,圈層獨特性喪失導致其可能形成結構上的突變。在以上兩個場域的連接過程中,圈層逐步形成一種動態(tài)的平衡機制。因此,未來傳播的破圈機制需匹配圈層及圈層內部個體的認知結構,解決個體“以我為主”的認知關聯(lián)性問題。破圈是未來傳播中的關鍵議題,若無法解決上述問題,理想化的社會協(xié)同和社會共識則無法實現(xiàn)。[13]

      3. 再組織化:傳播需通過協(xié)同認知與塑造合意,實現(xiàn)社會再組織化的理想目標

      數(shù)字技術對社會進行整體解構的過程中亦形成個體激活下的社會再組織化。當技術賦權激活個體效能后,社會由原來的中心化開始產生裂變,從過去的科層制社會的串聯(lián)式模型轉變?yōu)楸馄交姆植际缴鐣牟⒙?lián)式模型。[14]社會結構具有流動性的特質,社會的再組織化是一個過程,在技術、經濟、文化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下形成基于特定場域和語境的結構。一方面,原有組織結構因不適應新的歷史語境而經歷解構、更新與改造;另一方面,社會中的個體或群體基于新的目標產生了一些新的組織。[15]因此,分布式社會的再組織化是自組織和他組織的多元影響下的發(fā)展進程,其發(fā)展體現(xiàn)了新媒介組織的開放性特征以及與社會環(huán)境的互動。[16]

      認知一定程度上可被視為社會再組織過程中的關鍵要素。作為一種信息加工的過程,認知影響著個體對于社會的基本看法,相同的外部環(huán)境作用于個體認知,可能產生不同的效果。個體心理包括知、信、行三個過程,認知位于心理形成的初始環(huán)節(jié)。從這一角度來看,認知對于社會再組織化的作用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第一,認知是情感產生的基礎,“滿足認知沖動推動個體形成主觀滿意感”,[17]良好認知的形成能夠推動個體對于外部環(huán)境的積極情緒,進而產生對于特定個人或群體的認同,促進社會再組織形成;第二,認知是行為的先導,認知預測著個體在特定環(huán)境下的行為,對個體認知施加影響,將有助于推動個體產生相應行動,推動社會再組織化的實現(xiàn)。社會的再組織化是不同于分布式社會的全新社會結構,從宏觀層面影響著傳播發(fā)展的歷史方位。因此,社會再組織化的實現(xiàn)需要發(fā)揮傳播對于個體認知的連接和整合,通過穿針引線式的功能進行認識的協(xié)同和合意的塑造,進而達成社會再組織化的理想目標。

      三、內在邏輯:未來傳播的時空屬性與個體認知結構的耦合

      對于個體認知的競爭首先需要厘清認知結構的作用機制。英尼斯將媒介按照其特征分為偏時間的媒介和偏空間的媒介,論述了媒介形式對于社會文化的影響。在媒介—時間—空間相互作用的總體場中,媒介的傳播偏向性,由其相對突出和顯著的時空屬性決定。[18]當下,由數(shù)字技術構成的媒介形態(tài)已超越了時空偏倚的維度劃分。媒介形態(tài)的多元化與連接的復雜化使得媒介既具有時間上的傳承能力,又具有空間上的拓展能力。此外,以情感要素為基礎的關系向度亦拓展了數(shù)字時代的媒介偏向。若將媒介作用的視角從社會結構縮小至個體認知結構,那么,媒介的時空屬性、關系屬性與個體認知在歷時性、共時性、關系型層面的耦合,將使得傳播通過作用于個體認知結構發(fā)揮疊加效果,進而形成信息觸達基礎上的影響力。

      1. 時間向度:認知圖式視角下未來傳播與認知的縱向延展

      認知包括對于信息接受的時間性延展過程。心理學家巴特利特曾提出認知圖式的概念,認為圖式是對過去的反應或經驗的積極的組合:個體必須學會如何把圖式拆解成要素,并適用于自己的圖式,[19]即認知圖式會根據(jù)個體先前經驗對于新信息進行適配和接收。此外,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認知的形成是主體向內部構造的過程。通過同化—順應—平衡的機制,達到對于信息的理解。具體而言,同化是將個體所獲得的信息進行轉化以適應個體認知圖式的過程,實現(xiàn)與現(xiàn)有認知圖式的匹配。順應是個體在獲取新的信息后,將舊的圖式進行部分改造,以容納和適應新信息的變化過程。當同化和順應過程相互交織,便形成一種平衡與再平衡過程。[20]因此,同化和順應是認知圖式發(fā)展的兩種機制,是一種動態(tài)化的發(fā)展過程,認知模型也是通過平衡—去平衡—再平衡過程實現(xiàn)知識的建構。[21]

      認知圖式所敘述的個體認知生成過程解釋了傳播影響力實現(xiàn)的一般規(guī)律??傮w來看,認知圖式構成了個體內部的信息篩選過程,當傳播內容觸達社會個體時,符合個體已有認知圖式的內容將會被吸收和保留,與個體認知完全相異的內容則無法進入個體信息加工的過程,被排除在個體認知之外。盡管在這一過程中,個體認知的同化、順應機制會通過能動性的啟動,對信息進行理解和重組,但其根本遵循依舊是信息與自身認知圖式的適配程度,這種認知圖式的變化是漸進的,局部微小差異逐步被吸收進個體認知圖式中,進而形成保留個體核心價值認知基礎上的適應性改良。在媒介變革的環(huán)境下,技術的賦權與賦能使個體能動性獲得提升,增強了對于現(xiàn)實世界的把控能力,行為的自由度得到更全面的擴展。相應地,數(shù)字技術帶來的視覺、聽覺、嗅覺、觸覺等多感官因素使得認知結構中的同化和順應機制得以強化。其中,非理性因素不受個體的邏輯思維控制,能自發(fā)地形成心理活動,啟動個體的認知過程,[22]并通過關系、圈層的作用進一步實現(xiàn)認知能力的升維。

      從這一層面來看,認知圖式與未來傳播的耦合具有縱向時間性的啟發(fā):第一,對于個體尚未對特定信息形成完整圖式的早期階段,傳播應搶占對于信息的定義權,尋找信息生成與傳播的第一落點,通過時間上的啟動效應先入為主地影響個體認知圖式的生成過程;第二,信息的傳播應以社會個體已有認知圖式作為切入點,努力實現(xiàn)傳受雙方認知結構擬合和匹配基礎上的信息傳達,滿足個體“以我為主”的認知取向,真正在信息觸達的同時促進核心價值與理念的生成;第三,未來傳播中對于個體感官的全方位整合拓展了認知的同化,順應機制,新因素、新場景的加入與個體認知形成了不同于傳統(tǒng)大眾傳播時代的博弈。例如,觸發(fā)多元感官內容的信息可能對個體已有認知圖式中的同化機制產生干擾,對于全新的傳播內容和形式,個體更有可能通過順應機制對其進行容納,實現(xiàn)對于舊認知圖式的改造,這實際上為未來傳播從認知層面的破圈提供了重要機遇。

      2. 空間向度:4E認知框架下未來傳播與認知的橫向適配

      認知并非單純地存在于大腦之中,而是與大量不同的社會、技術因素動態(tài)交織在一起。[23]認知科學領域的4E認知框架解釋了個體的認知能力如何依賴認知資源,如結構、符號、規(guī)律、過程等一般性實踐。該框架認為,個體認知是具身的、嵌入的、生成的和延展的,是由大腦和身體外部的結構共同完成的。[24]具體來說,具身認知指大腦之外的身體參與和建構了個體的認知過程。具身認知不能脫離其所處的環(huán)境而存在,它嵌入社會語境中,即嵌入認知把環(huán)境要素作為一種工具,可增強個體認知能力與行動之間的適應性匹配。[25]生成認知強調認知與行動的生成關系,即有機體和環(huán)境的交互作用是認知系統(tǒng)的組成部分。[26]延展認知指個體的認知過程可以延展到有機體所處的環(huán)境之中。學者克拉克認為,大腦是一種預測機器,其核心功能在于通過感官刺激功能來理解外部環(huán)境,因此預測大腦是延展認知的入口。[27]總體上看,傳播學視角下的4E認知顯示出一種空間向度。即以個體能動性為基點,個體認知構建出與社會環(huán)境相互勾連與互動的生動圖景。大腦之外的身體、互動在認知過程中發(fā)揮著功能性甚至構成性的作用,而認知的目標是提供與世界互動的具身行動的可能性。[28]實際上,4E認知框架體現(xiàn)了一種多元的認知觀,使個體的認知過程與身體及其所在環(huán)境、情境建立統(tǒng)一、完整、系統(tǒng)的聯(lián)系(見圖1)。[29]

      4E認知有助于理解認知的復雜性。若將4E認知中的各個要素與未來傳播進行結合可以發(fā)現(xiàn),具身認知強調認知對于身體的依賴,蘊含著人體內部傳播的要義,即個體通過具身性的體驗獲得關于外部世界的信息,并在人體內部進行信息處理。而在VR、AR等數(shù)字技術對于虛擬空間與現(xiàn)實空間的突破之中,個體行動的自由度擴大使得具身認知形成更為生動的社會實踐。嵌入認知強調認知對于環(huán)境的依賴,當個體以正確的方式依賴于環(huán)境,將會減輕大腦執(zhí)行任務過程的復雜性,減輕認知負擔。[30]而未來傳播中認知對于環(huán)境的嵌入程度和嵌入方式因數(shù)字技術的發(fā)展而強化。例如,個體采用數(shù)字設備進行信息存儲,通過對環(huán)境的依賴而降低自身的認知負擔。此外,平臺媒介中的算法推薦技術將信息與個體認知進行匹配,實現(xiàn)了人找信息向信息找人的轉變,進一步深化認知與環(huán)境之間的連接。生成認知與延展認知均強調了人的認知與環(huán)境的交互,表明認知在特定情境下發(fā)生。這與當下數(shù)字技術帶來的場景化傳播存在內在一致性,未來傳播可基于特定的場景氛圍,精準地提供不同領域、不同風格的信息內容,有助于與不同個體的認知風格相匹配,進而潛移默化地影響個體的日常生活。因此,認知能力是在個體對于認知資源的共時性依賴和歷時性依賴的基礎上構建而成的。個體的認知系統(tǒng)不僅可以獲得認知資源,而且可以參與和塑造認知資源。[31]

      3. 關系向度:認知與情感的關系性存在成為未來傳播的驅動因素

      互聯(lián)網改變社會結構的內在基礎在于關系資源的激活。在以連接為基礎的結構下,信息在媒介與個體間的循環(huán)往復和裂變式傳播均受到情感的驅動,能夠引發(fā)個體情感共鳴的內容更易在當下的媒介場域中傳播。但從另一層面看,情感的生發(fā)也需認知的生成、互動與調和。學者葉浩生等將認知與情感的關系稱為“知情一體”,強調二者之間關系性的存在。[32]理性是主體對客體的認知,而感性是主體對客體的反應。[33]認知是具身行為的一種形式,而具身行為意味著應超越認知與身體、主觀與客觀的二分方法,認知與情感是相互嵌入的。[34]一方面,情感要素的產生無法脫離認知而存在,個體原有認知圖式對于個體對特定事物、時間情感的削弱和強化起到基礎作用,新的情感在原有認知的積淀中生成;另一方面,個體通過信息產生的認知在情感化的作用下得以迅速沿社交關系網絡傳播,在對于信息的多元理解中形成新的認知,并凝結成新的情感,二者共同構成了信息生成與傳播的動力。

      認知與情感的關系性存在契合了訴諸感性與訴諸理性的傳播策略。在數(shù)字媒介形態(tài)尚未形成前,傳統(tǒng)以文字為主要介質的傳播形式暗含理性化、精英化的傳播邏輯,只有掌握文字識別與閱讀能力的個體才能參與到信息的獲取之中,無形中形成了傳播過程中的信息準入門檻。社交媒體時代,以視頻為代表的傳播方式通過文字與圖像的融合,結合了感性與理性要素對于個體認知的作用機制,同時使得社會多元的個體無論知識文化水平和社會經濟地位如何,均能閱讀和理解媒介傳播的信息內容,信息壁壘被逐步打破。在未來傳播時代,元宇宙中的個體能夠以數(shù)字化身的方式在虛擬與現(xiàn)實世界之間穿梭,通過具身化的生理體驗進一步提高感性邏輯的作用范圍與作用層次,并在交互中形成對于信息的理性認知,這種結構性的改變豐富和發(fā)展了未來傳播的驅動性因素。實際上,認知與情感的交互作用與未來傳播的內在邏輯及操作策略實現(xiàn)了一定程度的耦合,如何通過二者作用機制的調和和改變實現(xiàn)未來傳播的社會溝通與社會協(xié)同,是需要進一步探討的議題。

      四、操作路徑:未來傳播的關鍵點在于實現(xiàn)認知破圈

      目前,傳播破圈已成為媒介生態(tài)變革下亟須解決的重要議題。通過對于社會各個圈層的打破,連接個體與社會信息資源,實現(xiàn)信息觸達基礎上的價值共建是未來傳播的理想目標。而從認知的角度思考傳播影響力實現(xiàn)的基本條件和作用機制,有助于從認知這一微觀視角出發(fā),打造未來傳播效果的全新通路。

      1. 目標取向:實現(xiàn)傳播內容與個體認知結構的多層次匹配

      傳播具有意義賦予的功能,大眾傳媒的生產活動將助推社會共識凝聚與社會合意制造。社會共識是個體認知的良性聚合,而個體從屬于不同的圈層,圈層內部的認知對于個體認知具有同化效應。因此,未來傳播的認知破圈首先應建立在對認知結構多層次把握的基礎之上。不對稱的認知權力有助于認知生態(tài)位的構建,即認知優(yōu)勢群體塑造了信息共享結構,以迎合該群體特定的認知需求。[35]相對于受眾,大眾傳媒具有相對豐富的信息資源,因此處于認知生態(tài)位的前端,其信息共享也應符合個體的認知需求。根據(jù)歷時性維度上認知同化—順應—平衡的作用機制,順應個體認知結構的內容將更為快速地被個體接受,進而通過對新的認知與舊的認知的互動,形成在信息揚棄基礎上的再次平衡,為后續(xù)傳播價值的產生提供了前提。

      具體看,大眾傳媒應從認知層面實現(xiàn)三個層次的信息傳播。第一,與個體特定認知需求的對接,解決信息對于個體認知的觸達,即“看得見”的問題。這一目標的實現(xiàn)需將內容的同質化向個性化轉變,采用算法等技術把握特定場景下的個體認知狀態(tài)。如在個體處于多任務在場的復雜狀態(tài)下,認知資源難以兼顧并平均分配至各個領域,因此,輕量化、生動化、趣味化的內容能夠緩解其認知壓力,起到良好的傳播效果。第二,激活個體認知中的情感要素,解決傳播角度與傳播質量,即“看得下去”的問題。感性與理性、認知與情感的平衡和分配是解決該問題的關鍵。傳統(tǒng)意義上單純擺事實、講道理的理性化傳播難以適應復雜的認知結構,甚至可能產生適得其反的逆火效應。因此,需根據(jù)不同的信息特性采取不同比例的認知與情感策略。針對涉及公共利益、關乎個體生命安全等嚴肅性議題,需增加訴諸理性的傳播策略比例,相對減少訴諸感性的策略,起到一定程度的情感喚醒。第三,實現(xiàn)信息對于個體認知結構的創(chuàng)新性改變,微觀層面實現(xiàn)個體的價值迭代,宏觀層面實現(xiàn)社會的價值共振,解決傳播的價值,即“看得有用”的問題。大眾傳媒需對社會公眾已有的價值邏輯進行系統(tǒng)性把握,并在信息中適當添加新的價值倡導,通過柔性的、漸進式的方式與公眾的認知結構對接,達到理想化效果。

      2. 實踐取向:實現(xiàn)分布式認知與圈層動態(tài)平衡點的結合

      圈層的運動過程遵循動態(tài)與平衡的邏輯。圈層內部的正反饋使得個體對事物的認知得到強化,通過認知的協(xié)同效應催生出情感的共振,最終形成社會合意,但這一過程也加劇了圈層對于外界信息的隔閡和排斥,隔閡產生偏見,偏見醞釀沖突,便成為社會發(fā)展在傳播領域的一種新常態(tài)。[36]但當過于強調圈層的開放性時,多元信息則使其喪失了原本的獨特性和對于圈層內外部個體的吸引力,進而導致圈層的解體。因此,破圈實際上是尋求圈層內部動態(tài)平衡點的過程。

      認知的延展與交互特性為契合圈層的平衡態(tài),為實現(xiàn)圈層突破提供了微觀上的操作路徑。與社會去組織化帶來的分布式社會的核心要義相一致,學者羅伯特提出分布式認知的概念,認為認知過程可能分布在社會群體和各個成員之間,涉及內部和外部結構之間的協(xié)調。這種認知過程強調了與個體思維相聯(lián)系的認知過程如何在群體中實現(xiàn)。[37]簡單來說,認知過程涉及個體對于信息的傳播和轉化,加上圈層的結構化作用,認知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信息在圈層內部與外部的流動過程,因此,圈層本身也是個體認知的一種架構方式。在未來傳播的實踐取向上,應將認知作為破圈的微觀機制進行考察,實現(xiàn)分布式認知與圈層動態(tài)平衡點的結合。從某種程度上看,認知對于圈層內部信息的調節(jié)作用和對外部結構的延展過程,有助于把握圈層的封閉與開放的臨界態(tài),使得圈層在同類觀點聚集的同時保持對外部意見的接收,并通過個體認知的轉化產生出適應于本圈層的新信息,實現(xiàn)兩種狀態(tài)的平衡。

      3. 價值取向:實現(xiàn)以人為本邏輯下個體認知的多元互動

      個體認知并非獨立存在于社會環(huán)境中,而是在與社會環(huán)境交互中形成具身認知、生成認知、嵌入認知和延展認知,認知已從個體大腦衍生出與環(huán)境勾連的復雜形態(tài)。互聯(lián)網對于社會的微?;沟萌说闹黧w性和能動性得到凸顯,成為傳播過程中的活躍因素。從媒介延伸的視角看,未來媒介延伸了個體視覺、嗅覺、聽覺、觸覺等多元感官,實現(xiàn)個體感覺總體的回歸,個體將成為感官平衡下的“部落人”,個體的認知也將在延伸下逐步跨入虛擬與現(xiàn)實的諸多領域,形成不同于以往的新的認知體驗。

      未來傳播的重要著力點應繼續(xù)將以人為本作為評價標尺,拓展個體認知的自由度,喚起個體面對復雜性社會的認知潛能和創(chuàng)造力,激發(fā)個體深入思考社會發(fā)展中的各個鏈條,實現(xiàn)道德與思想層面的認知升級。此外,以人為本的深層次含義則凸顯人的尺度、人的價值與人的尊嚴,將個體的認知放置于信息傳播的入口,是對于傳統(tǒng)傳播時代將人作為統(tǒng)合性視角的進一步精細化區(qū)分。因此,除滿足個體認知向外的延展外,人體及人的心智本身也是一個大宇宙,對它的選擇性重組、再造也將成為未來媒介發(fā)展的重要方向。[38]將人的價值作用于未來媒介的發(fā)展和迭代過程,實現(xiàn)以人為本邏輯下個體認知的多元互動,是未來傳播基本的價值取向。

      結語

      在數(shù)字技術引領下的未來傳播變革中,社會被裂解為微?;慕M織和架構,圈層化、再組織化的社會表征使得傳播形成了不同于傳統(tǒng)傳播時代的生動圖景。個體成為傳播與社會的基本運作主體和能動性因素,對于個體認知結構的深層次把握及其與傳播過程多要素的耦合,為衡量未來傳播的影響力提供了可供感知和參照的標識,是構建未來傳播影響力的一種理論延展。因此,未來傳播影響力的實現(xiàn),實際上是信息在引發(fā)注意力之后形成的個體認知結構的改變,而后產生相應的決策、行為等外顯化指標。對于認知要素構成、指標細化及其與傳播的關聯(lián)性操作,應是未來傳播可供繼續(xù)延展和思考的方向。

      參考文獻:

      [1] Smythe D. Communication: Blindspot of Western Marxism[J].Canadian Journal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Theory, 1977, 1(3): 1-27.

      [2] 喻國明. 試論受眾注意力資源的獲得與維系(上)──關于傳播營銷的策略分析[J]. 當代傳播,2000(2):23-24.

      [3] 喻國明. 關于傳媒影響力的詮釋——對傳媒產業(yè)本質的一種探討[J]. 國際新聞界,2003(2):5-11.

      [4] 沃納·賽佛林,小詹姆斯·坦卡德. 傳播理論:起源、方法與應用[M]. 郭鎮(zhèn)之,等,譯. 北京:華夏出版社,2000:210.

      [5] 陳鵬. 內容與渠道創(chuàng)新基礎上的吸引力經濟:傳媒經濟本質的另一種解讀[J]. 新聞與傳播研究,2014(4):42-52,126.

      [6] 王沛,林崇德. 社會認知研究的基本趨向[J]. 心理科學,2003(3):536-537.

      [7] 周葆華. 算法、可見性與注意力分配:智能時代輿論基礎邏輯的歷史轉換[J]. 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2(1):143-152.

      [8] 克里斯多夫·庫克里克. 微粒社會:數(shù)字化時代的社會模式[M]. 黃昆,夏柯,譯. 北京:中信出版社,2018.

      [9] 喻國明. 傳播學的未來學科建設:核心邏輯與范式再造[J]. 新聞與寫作,2021(9):5-11.

      [10] 喻國明,耿曉夢. “微版權”:“微粒化”方法論下版權范式的轉型迭代[J]. 中國出版,2022(2):16-22.

      [11] 李智超,羅家德. 中國人的社會行為與關系網絡特質──一個社會網的觀點[J]. 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12(1):159-164.

      [12] 朱天,張誠. 概念、形態(tài)、影響:當下中國互聯(lián)網媒介平臺上的圈子傳播現(xiàn)象解析[J]. 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6):71-80.

      [13] 喻國明. “破圈”:未來社會發(fā)展中至為關鍵的重大命題[J]. 新聞與寫作,2021(6):1.

      [14] 喻國明,滕文強,王希賢. 分布式社會的再組織:基于傳播學的觀點──社會深度媒介化進程中協(xié)同創(chuàng)新理論的實踐邏輯[J]. 學術界,2022(7):184-191.

      [15] 胡重明. 再組織化與中國社會管理創(chuàng)新──以浙江舟山“網格化管理、組團式服務”為例[J]. 公共管理學報,2013(1):63-70,140.

      [16] 黃偉迪. 再組織化:新媒體內容的生產實踐──以梨視頻為例[J]. 現(xiàn)代傳播,2017(11):117-121.

      [17] 亞伯拉罕·馬斯洛. 動機與人格[M]. 許金聲,等,譯.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69.

      [18] 孟林山,趙永華. 英尼斯傳播偏向理論的拓展:基于對媒介哲學本質的思考[J]. 國際新聞界,2021(7):125-138.

      [19] Wolters A. Remembering: A Study in Experimental and Social Psychology[J]. Philosophy,1933(31): 374-376.

      [20] 皮亞杰. 發(fā)生認識論原理[M]. 王憲鈿,譯. 北京:商務印書館,1981:21.

      [21] 蔣柯,李其維. 論皮亞杰的方法論及其當代意義[J]. 心理學報,2020(8):1017-1030.

      [22] 李松,許源源. 政策議程、傳播與注意力:基于心理視角的分析[J]. 湖南社會科學,2018(6):83-91.

      [23] Aagaard J. 4E cognition and the dogma of harmony[J].? Philosophical Psychology, 2020(34): 165 -181.

      [24] Newen A, De Bruin L, Gallagher S. The Oxford Handbook of 4E Cognition[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8: 3-16.

      [25] Sterelny K. Minds: Extended or scaffolded?[J].? Phenomenology and the Cognitive Sciences, 2010(9): 465-481.

      [26] 李建會,于小晶. “4E+S”:認知科學的一場新革命?[J]. 哲學研究,2014(1):96-101.

      [27] Clark A. Busting out: Predictive brains, embodied minds, and the puzzle of the evidentiary veil[J]. Nous, 2017(514): 727-753.

      [28] Gonzalez-Grandón X, Froese T. Grounding 4E Cognition in Mexico: introduction to special issue on spotlight on 4E Cognition research in Mexico[J]. Adaptive Behavior, 2018(5): 189-198.

      [29] 張婧婧,牛曉杰,劉楊,等. 學習科學中“4E+S”認知理論模型的內涵與應用[J]. 現(xiàn)代教育技術,2021(8):23-31.

      [30] 劉好,李建會. 融合心靈──認知科學新范式下的4E整合[J]. 山東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2):7-14,38.

      [31] Varga S. Scafolded minds[M]. Cambridge: MIT Press, 2019: 34.

      [32] 葉浩生,蘇佳佳,蘇得權. 身體的意義:生成論視域下的情緒理論[J]. 心理學報,2021(12):1393-1404.

      [33] 牟方磊. 生存困境與情感救贖——李澤厚“情本體論”探析[J]. 中國文學研究,2015(1):20-25.

      [34] Hutto·D. D. Truly Enactive Emotion[J]. Emotion Review, 2012(4): 176-181.

      [35] Legault M, Bourdon J, Poirier P. From neurodiversity to neurodivergence: the role of epistemic and cognitive marginalization[J]. Synthese, 2021(5-6): 12843-12868.

      [36] 喻國明. 重拾信任:后疫情時代傳播治理的難點、構建與關鍵[J]. 新聞界,2020(5):13-18,43.

      [37] Hollan J, Hutchins E, Kirsh D. Distributed cognition: Toward a new foundation for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research[J]. ACM Transactions on Computer-Human Interaction, 2000(2): 174-196.

      [38] 喻國明. 未來媒介的進化邏輯:“人的連接”的迭代、重組與升維——從“場景時代”到“元宇宙”再到“心世界”的未來[J]. 新聞界,2021(10):54-60.

      Understanding Cognition: Grasping the Competitive Focus, Internal Logic and Operational Path of Future Communication

      YU Guo-ming, ZHI Hui(School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 China)

      Abstract: Cognition, as a microscopic mechanism involving individual psychology, influences the selection, processing, and handling of information, which provides a useful perspective for understanding the future construction of communication influence. Communication influence is an overarching concept, and cognition provides specific identifiers for it to be perceived. In the micro, hierarchical and reorganized social ecology constructed by digital technology, individuals have become the basic operating subjects of society. The focus of future communication is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individual's "me-oriented" information relevance from the cognitive level, and to consolidate the value logic of communication. In the future, it is necessary to achieve emotional resonance and value resonance on the basis of public information reach through the affinity between communication content and individual cognitive structure as well as the search for dynamic equilibrium point of the circle with cognition to promote the multifaceted interaction between individual cognition and the environment under the logic of "people-oriented", thus promoting the influence generation of future communication from the cognitive mechanism.

      Key words: cognitive competition; cognitive schema; 4E cognition; future communication

      猜你喜歡
      圈層圖式媒介
      山東漢畫像石鋪首銜環(huán)魚組合圖式研究
      河北畫報(2021年2期)2021-05-25 02:06:18
      No.4 圈層用戶不斷拓展,圈層經濟價值釋放
      B站沖破圈層
      出版人(2020年2期)2020-04-07 12:38:00
      媒介論爭,孰是孰非
      傳媒評論(2019年7期)2019-10-10 03:38:32
      年輕人“圈層化”的背后到底是什么
      讓圈內新聞飛出圈層——“振興杯”宣傳的一點思考
      傳媒評論(2019年12期)2019-08-24 07:55:10
      書,最優(yōu)雅的媒介
      好日子(2018年9期)2018-10-12 09:57:18
      歡迎訂閱創(chuàng)新的媒介
      圖式思維在現(xiàn)代室內裝飾設計中的應用
      藝術評論(2017年12期)2017-03-25 13:48:00
      從驅動-路徑圖式看“V+上/下”的對稱與不對稱
      礼泉县| 玛多县| 偏关县| 开远市| 娱乐| 阜平县| 沾益县| 格尔木市| 崇义县| 沁源县| 乌恰县| 岚皋县| 大足县| 建水县| 德格县| 乐昌市| 监利县| 香格里拉县| 杭锦后旗| 北安市| 万盛区| 永胜县| 即墨市| 扶绥县| 开原市| 仪征市| 西平县| 乾安县| 林口县| 印江| 河南省| 辛集市| 嘉义市| 手机| 菏泽市| 文山县| 印江| 南皮县| 峨山| 景洪市| 大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