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嘉潔
在中國古代的神話傳說中,封神榜的故事可謂家喻戶曉。它既是中國早期商周歷史的文學化演繹,也是明代文人想象與神話體系的超現(xiàn)實建構(gòu)。
實際上,神話信仰對中華文明的塑造具有重要作用。神話是作為文化基因而存在的,它對特定文化的宇宙觀、價值觀和行為禮儀等發(fā)揮著基本的建構(gòu)和編碼作用。因此,追溯和探尋中國人自己的神話世界,是中華文明探源過程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而神話史詩類電影無疑是講述民族永恒情感和經(jīng)典文化價值最通俗的方式之一。
最近上映的《封神第一部:朝歌風云》即定位于此。它被看作是中國影史上第一部大型神話史詩電影,為觀影者徐徐展開了一個融合當代視角與工業(yè)電影美學的東方神話體系。
影片改編自宋元話本《武王伐紂平話》和明代隆慶、萬歷年間成書的《封神演義》,在殷周易代的大框架下,用縱橫想象的長篇敘事方式,結(jié)合史詩的表現(xiàn)風格和神話的藝術手法,將王朝更迭的巨幅畫卷和人性抉擇的情感世界戲劇化地呈現(xiàn)在熒幕之上。
影片一改以往封神傳說影視劇的拍攝視角,以少年姬發(fā)的成長歷程為故事主線,在基于原著敘事和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基礎上,融入了更易于現(xiàn)代人理解的價值選擇和能引發(fā)共鳴的情感聯(lián)結(jié)。
可以說,影片以英雄史詩的格局,為影視領域推進對中華文化和神話體系的理解和呈現(xiàn),提供了一種潛在的可能。
貫穿影片的一個主線即少年姬發(fā)的覺醒和西岐故鄉(xiāng)的歸途。作為質(zhì)子的姬發(fā)從小就被送往朝歌,從崇拜追隨商王殷壽到龍德殿上弒父與否的徘徊掙扎,直至最終明晰內(nèi)心回歸正途,展現(xiàn)了父權制度下個人面對權力私欲的心靈抉擇。
影片中,姬昌在牢獄中詢問前來探望自己的兒子姬發(fā),“這只玉環(huán),你還記得它的寓意嗎”,一方面是想以“環(huán)”比“還”,表達8年來期盼兒子歸家的深沉父愛,一方面也希望喚醒深陷迷途的姬發(fā)重還“家鄉(xiāng)”,回歸屬于自己的文化母體——西岐。而鏡頭在父子對峙的切換中,暗指了姬發(fā)雖看似身在牢獄之外,其實心困其中。
過千山,是故鄉(xiāng)。影片的最后,姬發(fā)看清了未來的路,也看清了真正的“父”。兄長的白馬,父親的玉環(huán),金黃的麥浪,西岐的土地,農(nóng)耕的家鄉(xiāng)——姬發(fā)的返鄉(xiāng)不僅是人身的回歸,也是掙脫牢籠真正邁向明君的回歸,更是作為一個西岐人心系故土和百姓精神的回歸。
只有知曉“還家”,才能通向“大國”,這是影片想在第一部揭示的核心奧義。從“環(huán)”到“還”,表達了中國人自古落葉歸根的眷戀之情,刻畫了人性中對忠誠、親情、成長等永恒主題的追求。
本片誠意之處在于最大限度利用“非遺”工藝并汲取中式古典美學風格,輔以現(xiàn)代科技,在服裝、化妝、道具上精益求精,承古創(chuàng)新,呈現(xiàn)出一個平衡神話世界與真實歷史的中國神話史詩的視覺盛宴。
其中,昆侖仙人、姜子牙等人物造型多來自山西道教遺址永樂宮元明時期的水陸畫,欲圖尊重還原《封神演義》小說的創(chuàng)作者在明代受道家文化影響所構(gòu)建的神仙群像。
而影片開篇搭建的美輪美奐的昆侖仙境,其靈感來源于宋代山水畫,以墨筆雅趣傳達了中式審美中對神話世界的想象。
另外,由于故事的發(fā)生時期在殷商階段,在創(chuàng)作中必然需要加入上古元素,殷商青銅器的紋樣、圖案以及玉文化的復刻在片中使用的酒器、玉佩、服飾等載體上都有明顯的呈現(xiàn)。
重要場景龍德殿的格局則遵照故宮太和殿的形制1:1還原,考慮到古代商人尚“白”,因此整個宮殿以白色為主基調(diào),而其他幾位諸侯國的人物造型也融入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五行五色”的概念。
在“非遺”工藝展現(xiàn)方面,影片也不遺余力。姜王后在戲中所披云肩,是“非遺”手工刺繡村落中的繡娘耗時近一年完成,需要至少七層工藝,盡顯華美精致。在商王殷壽登基大典上用于表演上古傳說“玄鳥生商”的玄鳥,是山東濰坊風箏制作的“非遺”傳承人用竹子扎制而成。另外,龍德殿上的王座屏風也讓觀眾在影院近距離感受到中國“非遺”木雕的栩栩如生。屏風的外觀采用了殷商圖騰饕餮,以及“玄鳥生商”和三十一代商王的歷史故事,由浙江東陽木雕、安徽歙縣木雕等“非遺”傳承人共同完成。
可以說,從電影視覺呈現(xiàn)角度看,《封神第一部》是對東方神話體系與工業(yè)電影美學進行的一次嘗試性的碰撞與融合。影片保持了對中華傳統(tǒng)文化、“非遺”技藝的敬畏和力求還原之心,同時也不失想象力和創(chuàng)新性,以中國電影新技術發(fā)展為導向,進一步打開了傳統(tǒng)技藝傳承與推廣的影像化傳播之路。
神話是公共的,它不是由單個人創(chuàng)造出來,也絕非一成不變。
玄鳥生商、鳳鳴岐山等上古神話傳說體現(xiàn)了我國古代先民創(chuàng)造的具有終極價值和意義的現(xiàn)實秩序。而《封神演義》等小說則是在真實歷史背景和明代人世界觀、宇宙觀的基礎上,對上古神話世界的再建構(gòu)。
神話有別于歷史之處即在于,它可以融入所處時代人們的價值取向和世界觀進行再創(chuàng)造。在中華神話體系建構(gòu)與演變的過程中,神話逐漸成為了中華民族記憶的重要構(gòu)成部分。
在《封神》里,我們能看到“鮮衣怒馬少年時”,看到“謙謙公子溫潤如玉”,看到“父慈子孝弟兄友恭”,看到“滴水之恩涌泉相報”,能看到“天下共主”,也能看到“救世濟民”......而這些都是中華民族的價值追求,是中華文明的根脈傳統(tǒng)。
在封神神話體系的大框架下,影片融合了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多樣元素,吸納民間傳說、歷史典故的同時,將儒釋道三教經(jīng)典共冶一爐,并突破性地進行了東西方神話元素和史詩風格的碰撞,體現(xiàn)了東方神話體系的文化自信和國際視野。
參天之木,必有其根;懷山之水,必有其源。一個民族,需要知道自己從哪里來,才會明白自己是誰,進而懂得自己將去向哪里。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說,《封神第一部》將視線投入到深邃的中華歷史縱深處,有著一份為中華文明尋根探源的真誠。
(來源:京報網(wǎng)-北京號2023-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