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亦寧,郝禹潔
美育是使學生掌握審美基礎知識,形成一定的審美能力,培養(yǎng)正確的審美觀點,美化其心靈、行為、語言、體態(tài),提高道德與智慧水平的教育[1]。2020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2](下文簡稱“意見”),強調學校美育是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yǎng)體系的重要內容,是立德樹人、培根鑄魂的重要育人環(huán)節(jié)。四川師范大學附屬青臺山中學2018年建校以來,立足校本特點,將美育納入學校育人的全過程,通過落實藝術教育、開展課外活動、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等方式,致力于讓學生在自然之美、文化之美和生命之美的教育中豐富思想、塑造品格,取得了積極成果,探索建立了新時代初中校園美育校本實施的有效路徑。
藝術教育是促進初中生形成良好審美品格的主要陣地。四川師范大學附屬青臺山中學基于初中生身心發(fā)展特點,把握藝術教育的獨特價值,不斷完善課程體系,努力實現(xiàn)文化課程與美育課程的融合,全面提升學生感受美與鑒賞美的能力。
個性化藝術課程的開發(fā)和設立,不但可以提升學生的審美素養(yǎng)和實踐能力,還可以培養(yǎng)學生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在學生們的心中播下美和傳承的種子。學校圍繞“美感教育”,以“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為目標,為學生提供豐富的課程體驗。如學校開設了素描、版畫、剪紙、國畫、書法、3D 立體手工衍紙畫、民族舞蹈、民樂合奏、陶藝、刺繡、剪紙等傳統(tǒng)文化選修課程,確保學生在課堂上能得到優(yōu)質藝術的熏陶。
藝術課程是美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面向全體學生的國家義務教育“第一課堂”。初中藝術教育有利于樹立初中生正確的美育觀,對今后的人生發(fā)展至關重要。如學校落實有關藝術課程教育,實行美術、音樂課程單雙周兩節(jié)連堂制。教師可以充分利用課堂連堂時間,更好地達到整合教材內容進行教學的目的。在連堂課堂中,教師不僅傳授音樂知識,還能將音樂融于美育,以音育“德”、以音輔“智”、以音健“體”、以音帶“勞”。學校通過倡導連堂制的藝術教育課程大單元整合教學的形式,實現(xiàn)藝術課程的深度教學,全面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
美育是以審美為核心的教育,有助于學生培養(yǎng)和形成勞動的觀點;美育有助于擴大學生的知識視野,發(fā)展學生的智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美育有助于凈化心靈,培養(yǎng)高尚的道德情操;美育有助于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從“五育融合”的角度來看,美育能夠最充分、最直接地體現(xiàn)素質教育的宗旨[3]?!耙庖姟币髮W校美育課程建設要以藝術課程為主體,各學科相互滲透融合,這對于校園美育的實施路徑提供了新的思路。教育工作者應在各科教學中,逐漸滲透美育,重視美育的多學科融合。如學校美術與地理學科結合設計了“手繪地球儀課程”,深化了學生對地理知識的理解,激發(fā)了學生的藝術想象力;美術與音樂學科結合的“線上音樂圖鑒會課程”,學生在繪畫色彩中“聽”到了音樂,從音樂中“看”到了色彩;美術與語文學科結合的“二十四節(jié)氣課程”,以節(jié)氣為文化背景,通過繪畫幫助學生理解藝術表達的多元等;歷史學科組舉行文化展演中的兩部歷史劇,生動演繹了紅色歷史。這些多學科的美育滲透都有助于學生從多方面獲得美育體驗,從而全面提高學生審美能力。
課外活動是美育課堂的有機補充?!耙庖姟泵鞔_提出要“科學利用課余時間”開展文藝活動,有效利用各種課后育人活動。學校以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開展了一系列課外美育活動,為精力旺盛的初中生提供更多展示自我的機會和平臺,提升學生整體的審美素質和人文素養(yǎng),讓學生切實感受到美的教育。
依托課程標準,學校嘗試將教材內容的學習與生活經驗相聯(lián)結,組織學生進行藝術作品原創(chuàng)設計。如學校舉行“校歌歌詞”征集大賽,在校園中尋找催人奮進、充滿青春活力的詞作者。在音樂組教師的組織下,學校合唱團編寫合唱作品《成都》《如愿》,以及相對應的鋼琴伴奏樂譜。在“天府教育杯”四川省首屆校歌創(chuàng)作暨展播電視大賽中,學校校歌《明日青山》,因歌曲旋律動聽、編排充滿特色,在眾多參賽團隊中嶄露頭角,榮獲銀獎;在第十五屆中小學藝術節(jié)比賽中,校歌榮獲三等獎,節(jié)目《瑤山夜歌》《天空之城》榮獲合唱類比賽二等獎,器樂合奏《成都》 榮獲二等獎。美術組組織學生進行?;赵O計、服裝設計與改造等。這些課外實踐活動都在生活中塑造初中生的審美創(chuàng)造力,以弘揚美育理念為目標,通過學生親身感受、參與,培養(yǎng)學生對校園的熱愛,增強學生的主人翁意識,樹立“人人都是美育創(chuàng)造者、傳播者”的理念。學生在自己設計藝術作品的過程中體會到,原來美就在我們身邊,我們也可以創(chuàng)造美,在創(chuàng)作設計過程中提高審美能力。
音樂是美育的優(yōu)質媒介,在音樂的世界里進行美的教育,能夠使人浮躁的心靈平靜下來,從而變得平穩(wěn)。所以,學校在組織各種美育活動的過程中探索出適合學校美育實施的新路徑。如學校學生自己組織的流行樂隊,每學期在學校公開進行招募,自發(fā)組建,進行樂團自行管理、曲目自行選擇,并且在每周二中午將成果在全校師生面前進行展示。在這里,學生可以吶喊出青春的旋律,也可以演奏奮進的主題曲。在學習間隙,凝心聚力排練,其核心是想讓學生將音樂訓練付諸舞臺實踐,并且通過演出的方式來豐富校園文化生活。學校流行樂團最大的特色,是充分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讓熱愛音樂的孩子盡情發(fā)揮、施展才藝。用音樂揮灑青春的熱情,擁抱屬于自己的世界,這些使得我們的校園生活五彩繽紛。學生在每次演出中,都能切身體會音樂的美妙,觀眾們也受到了音樂美的熏陶。
校園藝術節(jié)作為學校美育工作的載體,為青臺學子展現(xiàn)大美青春提供了廣闊舞臺。學校秉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理念,先后舉辦了“大運牽手成都,魅力匯聚青臺”“獻禮建黨百年,喜迎大運盛會”兩屆藝術節(jié),開展一系列活動,旨在推動全體學生融入美育,提高學生的審美和人文素養(yǎng)?;顒影w育繪畫創(chuàng)作和文藝匯演等,繪畫創(chuàng)作引導學生用心發(fā)現(xiàn)充滿活力的青臺美好,用圖畫記錄精彩瞬間,而匯演內容廣泛,形式多樣,由學生自己主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他們獲得藝術的享受和心靈的陶冶。藝術節(jié)的開展,為青臺學子提供了表現(xiàn)美、欣賞美、創(chuàng)造美的陣地,使創(chuàng)造的藝術才華和智慧有機會得到展現(xiàn),受到學生的廣泛好評,獲得了較好的美育效果。
校園文化是浸潤美育的重要途徑。學校是教育方式和教育關系呈現(xiàn)的場所,學校即美育空間,讓美育關懷這個場所的所有內容,豐富學校美育的立體通道。而這些實踐又不斷重塑著學??臻g,進而創(chuàng)生出學校校園文化,形成學校美育實施的一種典型樣態(tài)[4]。和諧美好的校園文化蘊涵著師生對真善美的追求,是潛移默化的美育。學校以營造美育環(huán)境為目標,對校園走廊、教室和文化墻等進行建設,達到以美感人、以景育人的效果,讓校園的每個角落成為“美育的潛在課堂”。
為了美化學校環(huán)境,營造良好美育環(huán)境,學校鼓勵師生主動參與到校園文化建設中來,同時給熱愛藝術、富有想象力的學生搭建一個創(chuàng)作平臺。學校圍繞美術教材所學中西方美術史和名畫鑒賞,組織學生發(fā)揮自己的優(yōu)勢和想象力,舉行“創(chuàng)意井蓋”繪畫活動。讓學校井蓋穿上新裝,形成獨特的校園井蓋涂鴉文化。繪制的圖案內容多數(shù)為中西方美術名畫,教師借助繪制圖案和欣賞井蓋繪圖的機會,向學生普及中西方美術藝術的故事?;顒邮箤W生成為校園文化的創(chuàng)造者、實踐者、代言人,校園文化也因他們變得更加多姿多彩。一幅幅井蓋作品形成了學校一道靚麗的風景線,增添了校園的藝術氣息,彰顯著學校師生對文明校園建設的深情。
學校為了增強學生直觀的審美體驗與自信,提供了多角度的美育實踐體驗。學校為學生搭建了展示藝術才能的平臺:在教學區(qū)因地制宜地設計了學生書畫作品流動樓道文化墻,根據學期不同的教育大背景和教育主題,更換學生作品,各類作品的展現(xiàn)就是學生用自己雙手美化校園的具體表現(xiàn)。營造了格調高雅、富有美感的校園文化環(huán)境,學校文化走廊豐富多彩的學生作品時刻展現(xiàn)著學校學生的審美水平,也體現(xiàn)了學生的美育自信。
教室環(huán)境也蘊藏著豐富的美育資源,它體現(xiàn)的是人文,強調的是滲透,起到“潤物細無聲”的作用,因此班級教室的布置也是發(fā)揮美育功能的一大重要陣地。學校把“美”的教育滲透在班級文化的各個方面,學校各班宣傳欄、衛(wèi)生角、圖書角等各具特色,設計充滿美感。學校各班的宣傳板塊中既有富有特色的班徽、班風、班主任寄語等內容,也有班集體獲獎的獎狀等,它是班級文化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也是美育的重要載體。此外,在進行教室墻面布置時,有的班級設計了體現(xiàn)學生多才多藝的各類書畫作品———“優(yōu)秀習作展”“優(yōu)秀手抄報”“課外閱讀精品推介”等內容,也有班級在墻上張貼中國、世界地圖,引導學生用寬廣的視角認識世界。通過各種活動鼓勵學生實踐,從而提高學生綜合實踐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使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以及藝術理解能力得以提升,為學生的生活與學習創(chuàng)造便利條件[5]。為美育提供宣傳平臺,深化學生對美的感知能力。
新時代的學校美育,不僅要帶領學生體驗和感受美的過程,更要讓學生在學習中發(fā)揚中華美育精神[6]。校園文化墻是校園文化建設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是學校精神文明的具體體現(xiàn),是新時代校園厚德育人的有效載體。在踐行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新要求的背景下,學校探索出美育的實施新路徑,學校以校園背景墻作為切入點,全面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想象力、動手能力以及參與學校文化建設的自主能動性。學校決定師生共同參與校園文化墻繪制,動員宣傳、領取顏料,起稿涂色、描繪線路……學生在老師的帶領下分工明確,共同完成繪制了“古絲綢之路”墻繪。學校意在培養(yǎng)“中國靈魂,世界眼光”的時代新人。沿線城市還描繪了重要歷史文化遺跡及地方美食,展現(xiàn)了歷史與美術的交融。整體設計運用古樸的色調,圍繞文化輸出,融知識性、教育性、藝術性于一體,形成了校園獨有的文化,使學生在無形中接受藝術文化的熏陶。
自“意見”發(fā)布后,諸多學校掀起了關于學校美育的熱潮,但也暴露出諸多問題,尤其是對新時代學校美育的價值意蘊理解偏差的問題。新時代校園美育不是培養(yǎng)學生某種技藝,而是培養(yǎng)學生審美能力和創(chuàng)造力的教育;不是束縛學生的教育,而是促進學生發(fā)展個性的教育; 不是教育的輔助手段,而是教育的真諦。自“意見”實行以來,四川師范大學附屬青臺山中學的美育工作繼續(xù)完善優(yōu)化,不斷探索新時代初中美育的實施路徑。通過營造美育環(huán)境、課程建設、美育活動等方式,將美育與眾多學科融合,遵循藝術教育規(guī)律,關注學生藝術課程學習水平,確保讓藝術素養(yǎng)落地生根,讓學生在美育的熏陶感染中,全面提高對藝術的表現(xiàn)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通過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審美觀,使他們具有感受美、鑒賞美和理解美的知識與技能,發(fā)展學生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使他們在生活中體現(xiàn)內在美和外在美的統(tǒng)一,實現(xiàn)感性和理智的和諧發(fā)展[7],最終展現(xiàn)我國青少年生活品位和精神氣質的全新面貌。
美育是一種最基礎,也是最重要的對學生人生觀的教育,因此需要教育者們不斷探索,要在真正理解美育價值意蘊的基礎上“去偽存真”,更要在新時代背景下結合新時代學校美育的價值意蘊對美育實施的路徑不斷探索與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