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晨
《陀螺》是四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本單元語文要素學習目標有“學習用批注的方法閱讀”,作為單元內的第三篇精讀課文,承載的批注閱讀方法,主要是豐富感受式批注,學習聯(lián)想式批注。有些教師在教學中只是讓學生選擇一些語句寫寫感受式批注、聯(lián)想式批注,忽略了在批注閱讀中對文本深層內容的把握。因此,教師要將批注閱讀與思維發(fā)展結合起來,指導學生在體會深刻的地方進行批注,領悟課文的主旨。
在教學伊始,教師可以讓學生自主默讀課文,進行適當批注,選擇體會深的地方重點批注。學生所作的批注,集中在課文的關鍵詞句上,無論角度還是形式,看上去都比較單一。
針對這一學情,教師要先引導學生回顧《牛和鵝》《一只窩囊的大老虎》中學習的批注閱讀方法,明確在關鍵詞句的批注中,可以采用質疑式批注、感受式批注。然后,教師選擇“做陀螺”部分,引導學生抓住人物心情的變化這一重點內容,嘗試從多個角度進行批注,注意在體會深的地方進行重點批注。有了這樣的指導,學生聚焦這一部分課文內容,再度閱讀、批注。之后,學生匯報交流自己的批注情況。有的學生選擇“曾有很長一段時間我的世界堆滿了烏云”作批注,對“滿”體會出“我”在做陀螺時因為總是做不出能夠拿得出手的陀螺而十分難受,心情就開朗不起來,這也充分說明“我”對想擁有一只好的陀螺到了非常癡迷的程度。有的學生同樣選擇這一語句進行批注,但他不是直接針對心情變化批注的,而是體會句子中比喻方法的運用,用“堆滿烏云”來比喻很長一段時間自己的心情,能夠讓人從中感受到“我”對擁有一只能夠與小伙伴們去爭斗的“得心應手”的陀螺的心情是多么迫切,卻難以如愿,所以心頭的烏云都堆“滿”了,有壓得人難以抬起頭的感覺。這實際上還是對人物心情感受進行的批注,而且還形成了不同角度的批注。
在教學中,教師需要指導學生在閱讀中學習新的批注方法并運用批注開展閱讀活動,使二者有機融合,相得益彰,避免出現(xiàn)孤立學習批注的情形。這樣將品讀、感悟與批注有機融合的閱讀學習,能夠讓學生更加立體、形象地感悟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以文中的“斗陀螺”為例,教師讓學生閱讀“斗陀螺”的內容,注意在感受深的地方進行批注,同時注意尋找可以開展聯(lián)想的內容進行自主批注?!岸吠勇荨笔钦n文的關鍵內容,先是體現(xiàn)了“我”獲得“鴨蛋”陀螺后復雜的心情:“遠不如”想象中的“那么漂亮”,又“恨不得”一顯身手;然后詳細描寫了“我”用“鴨蛋”陀螺與一只大陀螺比賽,最后戰(zhàn)勝了大陀螺的經(jīng)歷和感受。學生在理解這一關鍵內容時,可以批注的點有很多,如有的學生選擇“我”獲得“鴨蛋”時的內心進行批注,有的學生選擇“鴨蛋”露面時的情形進行批注,有的學生選擇“鴨蛋”與大陀螺爭斗的情景進行批注,有的學生選擇“鴨蛋”取得勝利進行批注,最后大家認為“大陀螺搖頭晃腦,挺著肚皮一次次沖過來”“‘鴨蛋則不動聲色地躲閃……”的描寫最值得批注。教師集中指導學生對這一描寫從不同角度進行批注,可以從精彩的動態(tài)描寫進行批注,可以從對比手法的運用進行批注,還可以從看上去是兩只陀螺在爭斗本質上是兩個陀螺的主人在爭斗進行批注。
在《陀螺》中,作者借自己用看上去不起眼的“鴨蛋”陀螺戰(zhàn)勝大陀螺這件事,在課文結束時突出了自己的感受“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也就是斗陀螺的感悟。這樣的感悟自然屬于學生理解的難點,也是值得批注的重點。對此,教師需要啟發(fā)學生在這一關鍵句的理解上開展聯(lián)想式批注。
首先是理解句子的字面意思,“海水不可斗量”容易理解,斗作為量具用來量海水太小了,“人不可貌相”難理解一些,可以換一種說法即不能“以貌取人”。其次是聯(lián)系課文中斗陀螺的情景說說對這句話的理解,“鴨蛋”陀螺無論從外貌、體積去看,都比不上大陀螺,最終能夠戰(zhàn)勝大陀螺,說明陀螺有沒有本事不僅僅是由大小決定的,還要看它是否具有爭斗的本領。
總之,在《陀螺》一課教學中,教師需要把握編者意圖,讓學生在文本閱讀中針對人物的感受進行批注,體現(xiàn)對文本的深入理解,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