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林(黃岡市赤壁管理處,湖北 黃岡 438000)
摘 要:黃州東坡文化歷史底蘊深厚。保護、開發(fā)、利用好這份文化遺產,對于將黃岡市建成武漢都市圈文旅名城,打造文旅強市,建設全國知名休閑旅游目的地十分重要。本文就如何在黃州城市更新中融入東坡文化元素,推動文旅名城建設進行了建設性思考。
關鍵詞:東坡文化;城市更新;歷史文化名城
一、緒論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不斷發(fā)展,文化,尤其是傳統(tǒng)文化的力量,不僅深深熔鑄在民族的創(chuàng)造力、凝聚力和生命力之中,而且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因而,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以下簡稱“兩創(chuàng)”)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
黃岡打造文化旅游名城,未來幾年在推動塑造城市文化形象、挖掘城市文化資源、提升文化資源利用水平和釋放文化資源潛在價值上發(fā)力。同時,在如何開發(fā)旅游新產品、打造旅游新業(yè)態(tài),在更高起點、更高層次上推進文化旅游名城建設是當下亟待破解的難題。黃州城的歷史文化從發(fā)掘、保護到開發(fā)、利用,進入到一個新階段。在此過程中,東坡文化在黃州歷史文化中的核心地位,是黃州文化名城建設中一個應該特別重視的問題,甚至可以說,是黃州文化名城建設中的核心工作。本文旨在探究這一核心問題,以期更好地發(fā)揮東坡文化,助力黃州文旅名城的建設。
二、蘇東坡及黃州東坡文化
蘇軾,字東坡,是中國文化史上一位有著重要影響的人物。他在詩、文、書、畫等方面都達到了極高的造詣,堪稱宋代文學最高成就的代表。同時,他還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其《易傳》《蘇傳》《論語說》等三本著作集中體現了其哲學思想。由于政見不同,蘇軾一生仕途坎坷,不斷被貶謫外地為官,其中貶至黃州有四年多時間。在此期間,他留下了大量詩文和故事,形成了東坡文化,這一文化成為黃州精神和文化的內核,成為體現黃州歷史文化風貌的代表。
拋開關于蘇軾的故事、傳說,這一文化特征表現在具象方面的有:
(一)蘇東坡在黃州時期的文學作品
就蘇東坡創(chuàng)作于自汴京來黃州途中和離開后以及回憶黃州的作品來看,《走進東坡》統(tǒng)計的有:詩233篇、文557篇、詞114首,共904篇;《蘇東坡黃州作品全編》統(tǒng)計的有:詩215篇、文457篇、詞66首,共738篇;《黃州城歷史文化遺產調查》統(tǒng)計的有:詩歌204篇、文408篇、詞66首,總數為678篇。這些都是最保守的數據了,比數量更具有說服力的當然是質量,這個時期大量精品佳作不斷涌現,《初到黃州》《安國寺浴》《寓居定惠院之東,雜花滿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貴也》《聞捷》《東坡》《東坡八首》《寒食雨二首》《赤壁賦》《后赤壁賦》《方山子傳》《記承天詩夜游》《遺愛亭記》《念奴嬌·赤壁懷古》《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卜算子·缺月掛疏桐》《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等代表作取得了很高的藝術成就。這些都成為黃州城最有價值的光耀千古的文化遺產[1]。
(二)蘇東坡黃州書法傳世真跡
蘇東坡是宋代書法的領軍人物,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為“宋四家”。他沖破唐代書法法度森嚴的藩籬,大膽推陳出新,成為宋代“尚意”書風的代表。現在可以見到的蘇東坡黃州書法傳世真跡共有14件[2]。
1. 定惠院月夜偶出詩稿,12行,計255字,縱30厘米,橫23.8厘米,故宮博物院藏。
2. 京酒帖又名《致杜氏五札之二》,3行,共21字,縱26.1厘米,橫14.9厘米。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3. 啜茶帖又名《致杜氏五札之三》,4行,計32字,23厘米×17.7厘米,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4. 新歲展慶帖,19行,計249字,20.2厘米×48.8厘米,故宮博物院藏。
5. 吏部陳公詩跋,紙本,凡13行,計106字,27.8厘米×60.6厘米,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6. 杜甫榿木詩卷,19行,計159字,日本林多蘭千山館藏。
7. 黃州寒食詩帖,17行,計129字,33.5厘米×28厘米,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8. 獲見帖又名《致長官董侯尺牘》,12行,計71字,27.7厘米×38.4厘米,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9. 前赤壁賦卷、紙本,凡63行,存572字,卷首文征明補36字,23.9厘米×258厘米,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10. 人來得書帖、紙本,凡19行,計193字,29.5厘米×45.1厘米,故宮博物院藏。
11. 滿庭芳詞,10行,計96字,尺寸失記,今不知藏處。
12. 職事帖又名《致主簿曹君尺牘》紙本,凡10行,計80字,27.8厘米×38.8厘米,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13. 一夜帖又名《季常帖》《致季常尺牘》紙本,凡7行,計70字,27.6厘米×45.2厘米,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14. 覆盆子帖、紙本,6行,計44字,27.7厘米×44.8厘米,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三)中小學課本收錄的蘇東坡黃州作品
人教版中有9篇,《念奴嬌·赤壁懷古》[3]《赤壁賦》[4]《記承天寺夜游》[5]《方山子傳》[6]《游沙湖》[7]《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8]《浣溪沙·山下蘭芽短浸溪》[9]《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10]《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11]。
(四)東坡文化遺址遺跡
蘇東坡在黃州城期間先后居住在定惠院、臨皋亭、南堂、雪堂,經常到赤壁、安國寺、天慶觀、承天寺、沙湖、君子泉等地游覽。時至今日,雖然大多遺址遺跡都淹沒在歷史的長河中,但能借助他的名篇佳作追尋到永恒的記憶。
東坡赤壁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4A級旅游景區(qū)、省級風景名勝區(qū)、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湖北省文化遺址公園,是一個集文物保護、山水觀光、人文體驗、休閑等娛樂功能為一體的文化旅游景區(qū)。
安國寺位于黃州城東南,坐北朝南,據蘇東坡《安國寺詩》記載,寺始建于南唐李璟保大二年(944),名護國寺。元豐二年(1079)底,蘇東坡抵達黃州后,常來往于安國寺,沐浴蔬食,每當洗完澡,感覺潔凈輕松,與僧人相處讓他的生活變得簡單,思想也漸漸變得純粹。蘇東坡在黃州期間創(chuàng)作了大量與安國寺相關的詩文,剛到黃州的他沐浴、春游后分別創(chuàng)作《安國寺浴》《安國寺尋春》,后陸續(xù)寫下《應夢羅漢記》《遺愛亭記》《安國寺記》《書韓魏公黃州詩后》《祭魏國韓令公》《夢韓魏公》等作品。蘇東坡還曾在安國寺之側購置一池塘,并親書“放生池”三字勒石于旁,后人命名為“蘇子瞻放生池”,清朝徐惺過此作《安國寺放生池記》,以追懷蘇東坡。元、明、清、近代,安國寺屢遭兵火,屢毀屢建,現在的安國寺在宋代原址處,是湖北省文物保護單位。
東坡、雪堂、黃泥坂、東坡暗井、四望亭。東坡是蘇東坡在黃州躬耕的一塊坡地。元豐四年(1081)二月,蘇東坡一家食物匱乏,老友馬正卿(夢得)出面向太守徐大受(君猷)申請到一塊廢棄的軍營地,面積有50余畝。蘇東坡躬耕其間,以補家人飲食之不足,種稻十畝,又栽種棗、松、柑、竹、桑等。
雪堂是蘇東坡在黃州一處住所,修建于他墾殖東坡后的第二年,比南堂早建。元豐五年(1082)正月,他在東坡旁邊的廢園圃中建造了茅屋五間。屋子落成之日,適逢大雪紛飛。有感于此,他在屋子內四壁畫上雪花,并自題門額“東坡雪堂”。蘇東坡躬耕于東坡時,一家人仍然住在臨皋亭,修建雪堂。一是為躬耕時的便利,可以放置農具,休息也方便;二是供來訪客人居住,眉山巢谷、綿竹道士楊世昌、杭州詩僧參寥、隱士陳慥(季常)等友人應該都住過雪堂。
四望亭的位置與雪堂相對,在雪堂的南邊,蘇東坡躬耕東坡,四望亭是他每天必經之地。
臨皋亭、南堂、夏澳——臨皋亭又名回車院,始建于北宋初年,是一個驛站,是州府用來接待驛使和官員的地方,位于宋黃州城城南長江之濱的高阜之上。元豐三年(1080)五月,蘇東坡從定惠院遷居到臨皋亭,這里成為后來幾年蘇東坡一家人在黃州的主要住所。
南堂在江邊高阜上,緊鄰臨皋亭。元豐五年(1082)十月,蘇東坡的同榜及第進士蔡承禧(字景繁)任淮南轉運副使,巡視黃州,看到蘇東坡居處窄小,就請黃州地方官幫助他營建新屋。第二年五月,三間新屋落成,就在臨皋亭旁邊的高坡之上,蘇東坡取名為“南堂”。從此,他的居住條件得到很大的改善,雖然沒有遷居于此,但南堂事實上成為他的書齋、丹室、客房和臥室。
臨皋亭的東邊就是夏澳,夏澳是北宋初年大臣夏竦出守黃州時,開鑿的停船碼頭。夏澳是蘇東坡經常去的地方,這是過江到鄂州的必經之地,這里見證了他與同鄉(xiāng)四川嘉州犍為人王齊萬(子辯)及其兄王齊愈(文甫)的交往。
君子泉——蘇東坡謫居黃州時,黃州通判名叫孟震,有賢德,朝中士大夫謂之為“孟君子”,孟震在黃州的住處有一眼清泉,逢旱不枯,逢雨不溢。蘇東坡命名為“君子泉”并寫下《孟仰之》,蘇轍寫有《君子泉銘》,一眼清泉,孟震德行,兩蘇文章,君子泉成為厚德載物的典范,彰顯了黃州城濃郁的人文底蘊。
定惠院——北宋時期的寺院,位于黃州城東南的柯山之上。蘇東坡到黃州后的第一個居住地就是定惠院,他在此居住了3個多月,定惠院颙師專為他開辟了嘯軒,還為紀念逝世于遂州的前黃州通判任伋(師中)建筑師中庵,他常游憩徜徉其間,流連忘返,于元豐七年(1084)二月寫下《師中庵題名》。在黃州幾年間,他創(chuàng)作了大量有關定惠院的作品,如《寓居定惠院之東,雜花滿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貴也》《定惠院寓居月夜偶出》《卜算子·黃州定惠院寓居作》《定惠院颙師為余竹下開嘯軒》《海棠》等。
天慶觀是蘇東坡修行的重要場所。元豐三年是他謫居在黃州的第一年,也是他身心經受貶謫的重大挫折,需要做出重大調整、適應變化的一年。十一月,他選擇了一種簡單而純粹的生活,就是決定在冬至后齋居天慶觀49天,蘇東坡在天慶觀的活動,讓他的身心在一定程度上有所舒展。從某種意義上講,身體上的休息養(yǎng)生,精神上的自我深省,讓他走出“揀盡寒枝不肯棲”的惶恐,達到“安土忘懷,一如本是黃州人”(《與趙晦之》)的平靜,逐漸認同自己的身份為黃州人。
承天寺在北宋黃州城城南,距離臨皋亭不遠,黃州承天寺能聞名于世是因為蘇東坡的一篇小品文。元豐六年(1083)十月十二日夜,住在臨皋亭蘇東坡被入戶的美好月色吸引,便步行到承天寺,邀請寓居寺內的張懷民一起賞月,并為此創(chuàng)作了《記承天寺夜游》,夜不能寐的兩人在月下庭中散步,如水的月色、庭中夢幻般的竹柏影、散步的悠閑、無奈與自嘲等都一一呈現在作品中。
快哉亭——元豐六年(1083),清河人張懷民貶謫黃州。十一月,他在黃州城之西南新居邊新筑一亭,以觀覽長江勝景,蘇東坡將其命名為“快哉亭”,并作《水調歌頭·黃州快哉亭贈張偓佺》詞相贈,這是他在黃州期間的一首著名的豪放詞。蘇轍聽聞此訊,欣然作《快哉亭記》一文。快哉亭見證了蘇東坡兄弟與張懷民的友情,更見證了蘇氏兄弟情。兄弟二人有共同的志向和人生態(tài)度,蘇轍的文章把他們兄弟不以貶謫為懷、隨遇而安、于不順中自有大快的快意之情抒發(fā)得淋漓盡致。
三、東坡文化對黃岡文化影響的研究
(一)黃州城歷史文化遺產的研究
2017年黃岡市社會科學界聯(lián)合會組織黃岡部分文化學者、考古專家、文學史家、方志專家、民俗專家等對黃州城歷史文化遺產進行系統(tǒng)的調查和研究,后出版了《黃州城歷史文化遺產調查》一書。調查范圍確定在黃岡市黃州區(qū)轄區(qū)內,調查對象是歷史文化遺產,時間跨度是自新石器時代至2017年。其中,對東坡文化、赤壁文化進行了深刻的闡述,對蘇東坡在黃州、蘇東坡居黃州的遺址遺跡、蘇東坡黃州時期創(chuàng)作的文學作品進行了客觀調查記述。
(二)黃岡東坡文化的研究成果
20世紀80年代后,黃岡學者編輯出版了《蘇東坡傳說》《蘇東坡故事》《大江東去——蘇東坡在黃州》《東坡菜與東坡小吃》《東坡赤壁》《東坡詠物食珍》《景蘇園帖》《蘇東坡黃州詩文評注》《蘇東坡在黃州》等著述,闡釋東坡詩文、東坡書法藝術、東坡民間文學與東坡飲食文化。同時,由政府部門發(fā)起并舉辦了東坡赤壁旅游文化節(jié),成立黃岡市東坡文化研究會等,將文化與經濟、社會發(fā)展相融合?!短K東坡黃州作品全編》《蘇東坡黃州名篇欣賞》《黃州赤壁集》《蘇東坡與黃州》《蘇東坡黃州書法集》《千古風流——蘇東坡在黃州》《蘇東坡謫居黃州》《黃州赤壁志》《續(xù)黃州赤壁集》《走進三蘇》《蘇東坡的家國情懷》《蘇東坡與黃州安國禪休》《蘇子語典:修身篇 解脫篇 禪修篇》《東坡文化論叢》《三蘇醒世哲言》《蘇東坡傳說》《人人都愛蘇東坡》等大量關于東坡文化研究書籍的出版發(fā)行,不斷將黃州東坡文化研究推向縱深。黃岡東坡詩社編輯發(fā)行的《東坡赤壁詩詞》詩刊,吸引天下文人來吟黃州、詠赤壁。黃岡市東坡文化研究會會刊《蘇東坡文化》一、二、三輯的出版更進一步推動東坡文化進校園、進景區(qū)、進機關。
大批學者對蘇東坡在黃州時期創(chuàng)作的文學作品、書法藝術,及其在黃州的遺址遺跡進行多方位研究,并由此構建黃州東坡文化體系,進一步詮釋了黃州東坡赤壁文化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典范。
《黃州城通史》從茫茫渺渺的遠古洪荒時代到日新月異的今日世界,在篇目安排上重點放在北宋以降的黃州,對了解黃州整個城市歷史發(fā)展脈絡甚有裨益。全書大部分章節(jié)采用的是將政治、經濟、文化融為一體的通史手法,在重點內容關鍵之處,特別是對杜牧、蘇東坡、張文潛等對黃州產生深遠影響的重要人物進行了專門深入的研究,該書既反映黃州歷史發(fā)展的一般進程,又體現黃州城市發(fā)展的獨特性與多樣性,為我們展現了一個內容豐富、上下貫通完整的黃州城歷史,較為系統(tǒng)全面地呈現出黃州城的歷史人文風貌,厘清了黃州歷史發(fā)展的基本線索,并總結出各個時期的不同特點,具有十分重要的學術研究價值。
但這些研究大多沒有涉及東坡文化助力黃岡文旅名城的建設問題,這也是本文研究的重點。
四、東坡文化賦能城市更新、助力黃州主城崛起
習近平總書記在談到城市規(guī)劃和建設時指出,要注重人居環(huán)境改善,要多采用“微改造”這種“繡花”功夫,注重文明傳承、文化延續(xù),讓城市留下記憶,讓人們記住鄉(xiāng)愁。黨的十八大以來,從中央到地方,從強化歷史文化保護、塑造城市風貌,到加強老城區(qū)改造和社區(qū)建設,一系列多元探索持續(xù)推進,以改革強保護促改造,努力讓城市“有里有面”,讓文化遺產與美好生活更好地融合。作為黃岡文旅名城建設的核心資源,如何發(fā)揮東坡文化在新時代的作用呢?
(一)建設歷史文化街區(qū),夯實城市文化的根基
通過城市更新加強黃州城歷史記憶修復,就是講好黃州的城市故事,貫穿黃州的歷史,遍布黃州的每個角落,街坊小巷、東坡遺址遺跡等都是黃州城市歷史記憶的組成元素,承載著黃岡市民的共同記憶,重視對這些元素的文化保護和挖掘利用,可以讓人們漫步其中,觸景生情,達到以文化人、環(huán)境育人的效果。
1. 恢復部分古城墻和城門,體現明清黃州古城的格局
在現存西北門(漢川門)的基礎上恢復另外三個城門和一個關口和一個長江碼頭,形成四個老城門、一個關口、一個碼頭的黃州古城格局。四個城門:漢川門(西北)、清源門(南)、一字門(東南)、清淮門(東門)。
部分恢復古城墻,一是將清源門古城門—原搬運站院內古城墻—威遠關—原區(qū)委古城墻—漢川門古城墻連接成一體,形成一個蜿蜒曲折的震撼效果;二是清淮門(東門)將與目前的勝利新街的城墻相連。讓古老的城墻顯露出來,讓古城的韻味展示在游客面前。
恢復長江邊大碼頭的場景。明清民國時期的長江碼頭,是當時船只停靠、人員流動、貨物流通的港口,至上世紀八十年代初仍可使用。
2. 打造四個歷史文化街區(qū)
東坡遺韻—東坡赤壁歷史文化街區(qū),是東坡文化旅游區(qū)的核心街區(qū)之一,西至公園路西段至清源門路南段,南至勝利街西段、含阮家涼亭、魏街全線,東至七一路南段,北至公園路北端、八卦井路,擬打造區(qū)域面積20.5萬平方米(307畝)。
書香考棚—文廟歷史文化街區(qū),是2020年2月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布的第一批湖北省歷史文化街區(qū)。西至七一路、新街、穆家街一線,南至八一路,東至勝利北村、勝利南村一線,北至市實驗小學北端,擬打造區(qū)域面積33.8萬平方米(507畝)。其中歷史街巷6條:洗白街(現勝利街)、一字街(現考棚街)、十八坡、十三坡、賈家巷、嚴家巷。
清源流光—沙街歷史文化街區(qū),北至勝利街西段,西至江灘公園和沿江路,南到八一路,東至新街、穆家街、區(qū)幼兒園一線與文廟街區(qū)相連,以沙街為中心,包括青云街、頭道巷、二道巷和十三坡、十八坡西段,擬打造區(qū)域面積22.5萬平方米(338畝)。
全楚文峰—文峰寶塔歷史文化街區(qū),北抵八一路,西至沿江路,南至西湖一路,東至寶塔大道,包括啟黃中學西端臨皋亭、火王廟街與安國寺路,擬打造區(qū)域面積53萬平方米(800畝)。
街區(qū)打造以古城文化、教育文化、科舉文化、碼頭文化、市井文化、漁文化、東坡文化、美食文化為主題,對歷史建筑賦予全新的文化活動,推動黃州古城游,帶動旅游民宿、文化消費,打造集購物、休閑、文化、旅游為一體的歷史文化情景體驗街區(qū)。
3. 課文中蘇東坡黃州作品元素融入城市公園
現在的語文教材收錄與黃州相關的文章13篇,其中蘇東坡黃州作品有9篇。把這些作品分別刻在景觀石上,融入到街區(qū)口袋公園的景觀小品打造之中,形成一批網紅打卡地。
(二)突顯東坡文化引領,構建城市共同體價值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一個城市的歷史遺跡、文化古跡、人文底蘊,是城市生命的一部分。”城市是文化的容器,是歷史傳承的載體,也是人民美好生活的依托。未來,無論是理念、實踐,還是機制、品質,城市微更新都應當與時俱進、推陳出新,注重歷史底蘊、文化賦能,方能“有里有面”“有形有神”,讓城市留下記憶,讓人們記住鄉(xiāng)愁。黃州城東坡遺址遺跡難以進行精確具體定位,可以將東坡遺址遺跡文化內涵植入城市更新之中,結合文旅產業(yè)發(fā)展,再次賦予東坡文化遺址遺跡全新的生命力。
1. 對文物建筑進行嚴格保護
按照《文物保護法》對東坡赤壁古建筑群、漢川門、安國寺等處的文物建筑進行修繕、整險加固,綜合整治周邊環(huán)境,使其看得見江,見得到山,讓人體會到江山如畫的感覺。
2. 對歷史建筑進行充分利用
支持歷史建筑作為博物館、展覽館、文創(chuàng)、民宿、商業(yè)設施等向社會開放。鼓勵通過文旅商融合,提升業(yè)態(tài)層級,發(fā)展工藝美術、文化傳媒、創(chuàng)意空間、休閑旅游、體驗經濟等產業(yè)形態(tài)。將歷史建筑融入歷史文化街區(qū)打造,在有序更新中接續(xù)城市文脈,同時對原有建筑進行空間再造和功能轉換,融合新業(yè)態(tài)培育新動能,使之滿足現代社會生活需求,既保留歷史價值,又凸顯現實意義,實現城市環(huán)境與功能品質綜合提升。
3. 在原址修建紀念性建筑
一是恢復東坡遺址(蘇東坡在黃州的躬耕地),建設東坡、雪堂、黃泥坂、東坡暗井、四望亭等與東坡躬耕相關的景觀,布展陳列《蘇東坡居黃遺址遺跡文化展》,將景觀打造成為人們瞻仰、緬懷蘇東坡的不可或缺之地和網紅打卡地。二是復建黃州衙署景區(qū),在漢川門城墻內南側,府志稱為“西坡”,原黃州區(qū)委辦公區(qū)域,是黃州城的制高點,北宋宰相韓琦在此游覽時,曾贊嘆“臨江三四樓,次第壓城首”。這里是歷代黃州府衙所在地,見證了黃州城的光輝歲月,留下了無數名人的身影和足跡。三是建設臨皋亭景區(qū),由臨皋驛館、南堂、夏澳碼頭、蘇東坡臨皋亭詩碑、生活場景雕塑群等部分組成。四是在寶塔公園建設韓琦讀書堂、竹間亭、東坡禪舍等景點。
4. 整治周邊環(huán)境突顯文物建筑
讓黃州文廟顯露出來,充分展示出古建筑的風采,在大門口處恢復“欞星門”白石牌坊,修整泮池和御道,在大成殿(文廟)設置科舉展廳、學堂展廳等古今教育類展廳,設立黃岡古今教育專展,展示黃岡教育大市的文脈,傳承歷史。
5. 恢復黃州古城街道名稱,標識一批古城遺址地名
對黃州古城內古舊街巷的歷史名稱、走向以及典故等內容設置標識牌進行展示再現,講好古城黃州傳統(tǒng)文化故事。
蘇東坡在黃州的社會活動和精神創(chuàng)造樹立了一座不朽的精神豐碑。他組織拯救溺棄女嬰、瘟疫之年自費施藥救人,弘揚了一種大愛至上的人道主義精神;身處困境,始終關注大宋與西夏之間的戰(zhàn)爭,為朝廷出謀獻策,體現了一種真誠的愛國主義精神;躬耕東坡,請教老農,創(chuàng)作《東坡八首》,開創(chuàng)了知識分子與農民相結合的典范;廣交黃州底層的知識分子,詩詞唱和、亦師亦友,離開黃州時將雪堂捐作“東坡書院”,開文化扶貧之先河;窮不廢讀,鉆研學術,創(chuàng)作《易傳》九卷、《論語說》五卷、《書傳》等;在哲學上提出了與二程不同的學術主張,在忠而被貶的慘遇下,創(chuàng)作出《浣溪沙·山下蘭芽短浸溪》《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等詩篇,表現出窮且益堅的勵志精神和曠達情懷;在經濟困窘的條件下,在向當地百姓學習的基礎上,利用黃州食材,創(chuàng)造出“東坡菜”系列,如“東坡肉”“東坡魚”“東坡餅”“東坡羹”等,是對中國飲食文化的極大豐富。
(三)產業(yè)引領科學運營,文化和旅游融合發(fā)展
推動多元融合,疊加市場價值,歷史文化街區(qū)中的歷史建筑可以開辟為展覽館、博物館、體驗館、主題酒店、民宿、非遺展演等,成為文創(chuàng)產品、文創(chuàng)產業(yè)等文化主題提升的最佳落腳點,可以直接帶來旅游經濟收益,并帶動文化和旅游的產業(yè)化。讓游客融入街區(qū)文化之中去體驗黃州地方文化和東坡文化帶來的愉悅。這樣的無形資產,可以有效提升資源附加價值,最大限度地增強市場吸引力,不僅僅能為街區(qū)營收帶來超額利潤,還能使歷史街區(qū)的文化附加值進一步提高。歷史街區(qū)以文化吸引,以文化體驗贏得旅游消費者,形成旅游消費的認同感,并以此引導旅游消費者注意力的聚焦,提升黃州城市的文化形象,增加街區(qū)旅游景觀附加值,達到與游客情感共鳴的效果。
1. 東坡美食街
打造逛黃州巷子(體驗黃州市民生活真實情景),弘揚黃州東坡菜系,品黃州美食、嘗東坡菜,以沙街、交通巷為主線,圍繞“臨皋夜宴”主題,打造以黃州東坡菜系為主的東坡宴美食一條街。
2. 特色文化街區(qū)小巷
恢復明清古城風貌,對古城內主要街道進行建筑外立面仿古改造,對街道兩側人行道,綠化景觀節(jié)點、空中網線入地進行綜合整治,讓游客可以充分感受黃州古城的傳統(tǒng)文化氛圍和氣息,增強游客旅游購物的樂趣。對小巷進行特色營造,提升文化街區(qū)小巷的形象品味,使游客“吃的有來由,游的有內涵”,獲得極大認同。
3. 多元化“夜”態(tài)
開發(fā)夜演、夜游、夜食等業(yè)態(tài),推出沉浸式演藝、特色燈光秀、街頭藝術表演等常態(tài)化、品質化、特色化夜間文旅活動,進行大型實景演出,升華游客的文化體驗,提升街區(qū)的文化吸引力,延伸文旅消費鏈條。
4. 文化遺產與文化街區(qū)融合
游客出游的目的是要開心、愉悅,在黃州古城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展示,讓游客多一份體驗、釋放出非遺巨大的經濟和社會價值,不僅能讓傳統(tǒng)文化留住游客,還能讓游客帶走非遺產品,帶給游客的不僅僅是感官的愉悅,更有傳統(tǒng)文化的滋養(yǎng)。
5. 街區(qū)文化產業(yè)與旅游產業(yè)融合
推進東坡文化資源向街區(qū)文旅產品高效轉化,充分利用東坡文化學術研究成果,支持各類市場主體圍繞東坡典型文化元素,研發(fā)具有故事性、藝術性、實用性、時尚性和創(chuàng)意性的文創(chuàng)產品,可觸可感地傳遞東坡文化內容,增進人們的文化認同與文化自信。
6. 文藝創(chuàng)作與歷史文化街區(qū)融合
通過文藝創(chuàng)作反映出東坡文化特色,詮釋出符合時代審美,貼近現實需求的一首歌曲、一部電視劇、一部電影,營造出高顏值、可激發(fā)人們自我表達和情感共鳴的“新場景”,賦予東坡文化新時代的文化價值和現實意義。不管是電影、電視劇、綜藝節(jié)目,一旦形成了大的IP,那么和歷史文化街區(qū)就會產生若干的合作可能,推動歷史資源的挖掘,讓故事貫穿整個黃州古城的游線。
五、結語
東坡文化是黃州城的文化符號與標志景觀,更是黃州城市人文精神的集中反映。黃州東坡文化的本質是,不論命運多么坎坷,始終堅守人的主體意識,堅守人的尊嚴,始終堅守憂國憂民的情懷。在困境中從不絕望,即使偶爾一絲絕望閃過后,能更加迅速地、堅定地站起來,自我熔鑄了一種生命的韌性,雕塑了一種偉大的人格;在困境中從不隨波逐流,而是不懈地進行著精神的創(chuàng)造,用直指人生真諦的詩文藝術給社會以撫慰和驚喜,用強大的自信和高貴的品格去抵抗丑惡;在困境中從不乞求,而是不停地用個人微小卻圣潔的力量觀照社會,特別是關注社會底層人民,在奉獻中尋找生命的意義,在精神永恒中成就不朽。
在城市更新之中,通過多元利益主體的協(xié)作產生對東坡文化的認同感,將東坡文化元素植入到黃州歷史文化街區(qū)的打造之中,形成“歷史性城市景觀”,打造出具有影響力的歷史文化名城、文旅名城,無論是重構傳統(tǒng)、價值建構還是文化惠民、產業(yè)引領,關鍵還在于城市管理者有效整合各方資源,協(xié)同推進文化建設,讓東坡文化傳承與當代城市發(fā)展融合起來,讓東坡文化“傳下來”,走入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讓東坡文化“融進來”,走進歷史文化街區(qū);讓東坡文化“火起來”,走向文化和旅游產業(yè)。文旅名城建設將進一步彰顯東坡文化的個性與魅力,打造出專屬黃州城市特色的精神盛筵。
參考文獻:
[1] 陳繼平,饒水龍,史智鵬.黃州城歷史文化遺產調查[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20:164.
[2] 張龍飛.蘇東坡黃州書法集[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14:1.
[3] 教育部組織編寫《語文》高中必修(上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1:65.
[4] 教育部組織編寫《語文》高中必修(上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1:118.
[5] 教育部組織編寫《語文》八年級(上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1:55.
[6] 人教出版社,等.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選修·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80.
[7] 人教出版社,等.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選修·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114.
[8] 教育部組織編寫《語文》九年級(下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67.
[9] 教育部組織編寫《語文》六年級(下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115.
[10] 教育部組織編寫《語文》八年級(下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1:140.
[11] 人教出版社,等.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選修·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55.
作者簡介:李林(1971- ),男,湖北黃岡人,湖北省黃岡市赤壁管理處副主任,研究方向為東坡文化、黃岡地方文化、陳列展覽策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