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現實語境、理論資源與價值旨趣〔*〕
      ——建構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的前提性思考

      2023-11-13 02:13:09高廣旭
      學術界 2023年9期
      關鍵詞:哲學建構資本

      高廣旭

      (東南大學 人文學院, 江蘇 南京 211189)

      任何重大的理論問題都源于重大的現實問題,任何重大的現實問題都蘊含著重大的理論問題。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建構這一重大理論問題,源于當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的重大實踐問題。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也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我們堅持把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現代化建設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著力維護和促進社會公平正義,著力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堅決防止兩極分化?!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任務和新世紀發(fā)展中國馬克思主義的新要求決定了,總結凝練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發(fā)展經驗和話語體系,建構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理論,是當前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重要課題。推進這一重要課題的研究,有三個前提性問題亟需予以梳理和思考。其一,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建構直面何種現實語境?其二,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建構汲取何種理論資源?其三,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建構秉持何種價值旨趣?

      一、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建構的現實語境

      建構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首先需要追問和反思的問題是:如何以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的話語形式提出當代中國的政治哲學問題?在某種意義上,一部西方政治哲學史就是一部西方政治哲學的問題史。從古典政治哲學關注的“最佳政治何以可能”,到近代政治哲學的“政治國家何以可能”,再到當代政治哲學關注的“正義何以可能”,可以說,政治哲學的理論形態(tài)變遷和話語邏輯演進歷程,總是伴隨著相應政治哲學問題的提出和解答。在這個意義上,建構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必須直面一個緊迫且重要的任務:立足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的理論范式和方法,基于當代中國社會發(fā)展的現實語境,提出當代中國的政治哲學問題。

      按照海德格爾的說法,哲學問題的提出并非簡單地問問而已,而是問題本身即包含著“問之何以問”“問之何所及”?!?〕也就是說,哲學問題的提出本身已經蘊含著對其解讀的路徑和思路的“逼問”,哲學問題背后表征的是一種哲學思維方式和解釋原則的“存在”。從這個角度來看,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問題,不僅是從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自身的理論機體中生發(fā)的問題,而且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發(fā)展過程中特有的問題。換言之,提出當代中國的政治哲學問題,“問之何以問”決定了它必然是在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話語邏輯中被提出,“問之何所及”決定了它必然是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生成。

      那么,什么問題既能夠突顯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理論話語的獨特性,又能夠體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的創(chuàng)造性呢?我們認為,相對而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語境中的資本形態(tài)及其政治意義在所有問題中最具前提性和基礎性,原因在于以下三個方面。

      其一,從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理論話語的獨特性角度看。現代社會的政治事務只有將其還原到經濟生活的生產關系層面才能透視其本質,所以,提出當代中國的政治哲學問題,不可能離開資本這一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體制改革和經濟發(fā)展中發(fā)揮重要作用的要素。雖然資本不是主導中國政治生活的基本力量,但是探討當代中國的社會政治問題不可能離開資本。馬克思《資本論》關于資本生產的本質及其運動規(guī)律的考察,對于認識和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語境下的資本形態(tài)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眾所周知,在《資本論》中,馬克思的研究對象不僅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或經濟形式,而且是與這種生產方式相適應的生產關系和社會關系。換言之,馬克思是透過資本的生產關系來考察資本的社會關系,透過資本對人類物質生產方式的控制考察資本對人類交往方式的控制。所以對于馬克思而言,資本既是一種經濟力量,也是一種社會政治力量,既表征的是物與物的關系,也表征的是人與人的關系。從這個方面看,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fā)展公有資本時,它實際上不僅是在探索一種新的物質生產方式,而且蘊含著一種變革資本作為社會政治統(tǒng)治力量的探索。也就是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語境下的資本形態(tài),實際上蘊含著對于資本的社會政治屬性的變革,或者說,資本的政治哲學意義的變革。

      以公有資本的充分發(fā)展為特征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對資本的私有形態(tài)及其社會政治意義的超越,這種超越充分吸收并發(fā)展了馬克思關于資本社會屬性的思想。在《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明確指出:“資本不是一種個人力量,而是一種社會力量。因此,把資本變?yōu)楣驳摹儆谏鐣w成員的財產,這并不是把個人財產變?yōu)樯鐣敭a。這里所改變的只是財產的社會性質。它將失掉它的階級性質。”〔3〕可見,在馬克思看來,對資本的揚棄本質上是對資本的階級性質的揚棄,是將作為一種社會力量的資本重新復歸于自身。換言之,公有資本的創(chuàng)立不是對資本本身的否定,而是對資本的私人形態(tài)的否定,是對資本作為一種社會物質生產力量和社會生產關系的社會屬性的恢復。

      因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公有資本,既是對恢復資本的社會屬性的理論創(chuàng)新,也是從人類社會歷史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和中國國情出發(fā)作出的實踐創(chuàng)新。實踐證明,公有資本在克服社會財富分配和占有的兩極分化,確保社會生產的公共性和屬人性,避免資本的盲目擴張對個人尊嚴價值的侵蝕等方面,均發(fā)揮了重要的社會政治功能。正如有學者所指出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公有資本抓住了生產關系這一中介,一方面激活‘資本的文明面’,另一方面克服資本的生產性矛盾, 避免陷入資本權力化和資本形而上學?!薄?〕在這個意義上,如何對待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資本存在形態(tài),不僅是一個經濟問題,而且是關系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的政治問題,也是建構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無法回避的現實語境。

      其二,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的現實角度看。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fā)展的所有制形式,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形式,這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的創(chuàng)立,正是建立在對資本作為現代社會生產要素的重構的基礎上。公有資本不僅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創(chuàng)新,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理念的創(chuàng)新。

      “人分為公人和私人,宗教從國家向市民社會的轉移,這不是政治解放的一個階段,這是它的完成。”〔5〕從馬克思觀點看,近代政治哲學家們的政治哲學理念及其對現代政治生活狀況的把握,根源于近代以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生成和發(fā)展。由于資本主義發(fā)展亟需祛除封建政治以及特權階級對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干預,所以資產階級政治解放的目的就是將財產和勞動從封建政治的束縛中解放出來。而這時,國家也隨之轉變?yōu)闈M足私人保護財產和財產權的工具?!罢喂餐w甚至都被那些謀求政治解放的人貶低為維護這些所謂人權的一種手段?!薄?〕

      在這個意義上,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出了資本具有國家和社會的公共形態(tài)時,它實際上在社會政治哲學意義上探索出了超越資產階級社會政治格局的現實路徑。這就是,借助公有資本避免政治共同體淪為資本主義的逐利工具,也避免政治共同體變成極權主義統(tǒng)治的“利維坦”。

      當國家通過公有資本介入經濟生產時,它不僅具有政治功能而且具有經濟功能,或者說它是一個政治經濟的存在。這確保了它能夠有效且內在地參與社會經濟生產,把握經濟運行的基本狀況,避免資本的無序擴張以及造成的社會兩極分化和社會矛盾激化。從這個角度出發(fā),我們再來看近年來我國提出的引導資本健康發(fā)展的一系列舉措,就不僅能夠發(fā)現其深遠的經濟意義,而且能夠看到其對于當代中國社會發(fā)展的政治意義。

      其三,從資本作為一種社會生產關系的角度看。資本總是在與勞動的交換關系和生產關系中確立自身,所以資本形態(tài)的變革必然伴隨著勞動成果如何分配、人的美好生活如何實現等政治哲學問題。

      資本之所以不僅是一個經濟概念,而且是一個政治概念,就其根本原因而言,是因為資本總是必須與勞動結合起來才能得到切實的理解。在《雇傭勞動與資本》中,馬克思明確指出:資本不是物,而是一種社會生產關系?!?〕這種生產關系是通過將勞動者的勞動商品化以榨取勞動者創(chuàng)造的剩余價值來實現的,沒有勞動者創(chuàng)造的剩余價值被無償占有,就不會有資本的存在和增殖,也不會有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和社會關系的存在和發(fā)展。因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語境下的資本形態(tài)之所以是建構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值得關注的問題,就在于它蘊含著當代中國勞動者在社會財富分配方面處于什么地位,在實現美好生活方面獲得什么制度保障的重要政治哲學意義。

      從勞動者公平正義獲取社會財富的角度看,公有資本的充分發(fā)展,既保障了全國勞動者共同所有的社會生產資料,又充分激發(fā)了勞動者根據生產要素創(chuàng)造財富和獲得財富的積極性。前者在社會主義生產資料公有制意義上確保社會財富分配的社會主義基本原則,避免社會兩極分化,為實現共同富裕奠定基礎。后者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意義上確保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從而運用資本打破社會生產的自然限制,充分激發(fā)生產活力,為社會財富公平正義分配奠定物質基礎。

      從勞動者獲得實現美好生活的制度保障的角度看,公有資本的充分發(fā)展在體制機制創(chuàng)新的意義上為勞動者實現美好生活提供了制度保障。雖然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人類的共同目標,但是隨著經濟發(fā)展所帶來的社會發(fā)展以及由此引發(fā)社會價值觀念的多元化,對于何謂美好生活,不同社會發(fā)展階段和不同利益群體的理解也有所不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語境下發(fā)展公有資本的實踐探索,既通過資本的公共性質和社會屬性發(fā)揮人的全面發(fā)展這一美好生活本質向度的指引作用,又從當代中國國情出發(fā),為現階段人民群眾實現美好生活提供了多種實踐路徑。

      綜合以上三個方面,我們認為,如果說建構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必須立足當代中國的政治現實語境,那么這一政治現實語境則為提出當代中國特有的政治哲學問題提供了土壤。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的當代意義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探索決定了,反思當代中國的政治哲學問題離不開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語境下的資本形態(tài)的認識。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公有資本理論和實踐為基礎,建構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獲得了最具理論張力和實踐空間的現實語境。

      二、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建構的理論資源

      建構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需要在明確理論建構的現實語境基礎上積極尋求建構的理論資源。毋庸置疑,建構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必須以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作為理論指引,但是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究竟在什么意義上發(fā)揮這一指引作用,是一個需要深長思之的問題。同時,建構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必須結合中國國情和中國政治文化傳統(tǒng),才能彰顯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的“中國”特色。如何既以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為基本理論指引,又結合當代中國國情和中國傳統(tǒng)優(yōu)秀政治文化,最大限度地汲取古今中外政治哲學理論資源并將其融入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建構,也是一個需要關注的問題。另外,如何基于當代中國利益主體多元和價值觀念多元化的社會現實狀況,有機整合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西方政治哲學和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政治哲學思想等資源,為建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哲學理論奠定學理基礎,更是建構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無法回避的重要問題。

      首先,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是建構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的理論基礎。一方面,以唯物史觀為方法論基礎的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始終強調從政治事務和政治觀念的現實生活基礎出發(fā)把握政治事務和政治觀念的本質。從強調市民社會的物質生活是國家存在的現實前提,到1844年關注資本主義生產過程中工人勞動活動的異化及其產生的私有財產,首次提出作為勞動異化的私有財產和作為資本的私有財產的兩種形式的區(qū)分,再到《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對于物質生產關系作為分析社會結構和政治結構的基礎和前提的強調??梢哉f,馬克思唯物史觀的形成和成熟過程,也是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理論范式的形成過程。這一范式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被馬克思總結為:“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不是人們的意識決定人們的存在,相反,是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薄?〕

      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的這一理論范式的指導意義在于,建構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必須立足當代中國的經濟社會發(fā)展實際,基于當代中國人的物質生活狀況將經濟問題與政治問題結合起來,從政治和經濟總體關系出發(fā)把握當代中國社會發(fā)展內蘊的政治哲學理念創(chuàng)新。當今中國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發(fā)展中國家,發(fā)展依然是中國最大的政治,實現中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當代中國最重要的政治目標。如何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建設的偉大成就中總結和提煉其蘊含的政治哲學理念,是建構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的重要任務。正如有學者所言,“我們對政治哲學的關切,首先是對當代人類生存困境和未來命運的關切,特別是對社會主義的歷史命運和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事業(yè)的關切,我們需要從這種關切中升華出建構當代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的‘基本理念’?!薄?〕

      另一方面,以資本批判為話語出場方式的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將對于現代社會政治問題本質的把握訴諸于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揭示資本在現代社會生活中發(fā)揮的政治作用。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的資本批判致思路徑,為建構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提供了問題域的支撐。

      如果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資本存在的多形態(tài)化是當代中國最大的政治現實,那么如何駕馭資本以發(fā)揮資本的文明作用,提高社會物質生產的能力,避免陷入西方“以資本為中心的現代化”的發(fā)展困境,是當代中國需要直面的政治哲學問題。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詮釋這一政治哲學問題的理論資源,濃縮在《資本論》及其手稿中的資本批判思想之中。一方面,《資本論》及其手稿中對于資本結構劃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內在的歷史性、社會性和階級性的闡述,為“加強新的時代條件下資本理論研究”,“深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資本理論研究”提供了豐富的理論資源。〔10〕另一方面,《資本論》及其手稿中關于資本、勞動、剩余價值、資本原始積累、私有制、國家等思想,也為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避免陷入西方政治哲學為之辯護的分配正義陷阱和資產階級意識形態(tài)牢籠,為鞏固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公平正義理論和實現人民的美好生活愿景,提供了重要理論資源。

      其次,建構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需要結合當代中國國情和中國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彰顯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的“中國”特色。

      眾所周知,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為標志,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拉開了改革開放的偉大序幕,社會主義中國翻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歷史性篇章,并且以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理論為指導,在科學認識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和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實踐中,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這一理論體系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奠定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基礎。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實踐告訴我們,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歸根到底是馬克思主義行,是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行?!薄?1〕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是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對當代中國國情的高度總結和概括,是認識和把握當代中國國情的理論指南。

      因而,在建構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過程中突顯“中國”特色,首先需要充分繼承、吸收和發(fā)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特別是深入闡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政治哲學創(chuàng)新意義,提煉中國式現代化及其創(chuàng)造的人類文明新形態(tài)蘊含的政治哲學理念。

      彰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的“中國”特色,還需要充分繼承中國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實現中國傳統(tǒng)政治思想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中華民族擁有五千年一脈相承的豐富和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資源,特別是儒家傳統(tǒng)思想更是融入到了中國人的精神血脈和文化基因之中。如何在政治哲學理念創(chuàng)新和建構當代政治哲學理論的意義上,實現馬克思與孔夫子的當代對話,實現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與儒家政治哲學思想的當代會通,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研究的重要課題。

      誠然,馬克思與孔夫子在時空上沒有交集,馬克思主義理論與儒家學說也存在巨大差異。但是在反思和解決現代性政治困境意義上,二者有著廣泛的對話空間。特別是從一種社會倫理政治的角度克服現代人的原子化和政治實體的異化方面,二者更是有著政治哲學理念的相通性。正如國內有學者所言,“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以及馬克思主義在中國變成一種‘實踐能力的明證’,已經在事實上實現并確證了馬克思主義同以儒家為代表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之間的融合和會通。這已經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因為馬克思主義決不可能繞開中國本土文化而能夠在中國扎根、開花和結果”?!?2〕

      最后,建構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必須有效整合馬、中、西政治哲學的理論資源。馬、中、西政治哲學理論資源的整合,一方面要以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為中樞,以“人的自由和全面發(fā)展”作為核心政治哲學理念,批判吸收中國傳統(tǒng)政治哲學思想和西方政治哲學思想的合理成分。不同政治哲學理論資源的整合和會通,必須有一個共通的政治哲學理念來引導。正如前文所言,盡管古今中外政治哲學的觀點立場存在巨大差異,但是它們卻有著一個共同的理論目標,這就是為人類的美好生活奠定政治基礎。當然,對于美好生活的理解,不同的民族、文化和時代各不相同,但是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所秉持的人自由解放和全面發(fā)展,卻是現代人共同追求的目標。在這個意義上,中國傳統(tǒng)政治哲學思想中的“仁”“兼愛”“民本”等思想,西方政治哲學的“自由”“平等”“權利”“正義”等概念,實際上都構成推動現代社會實現“人的自由和全面發(fā)展”的思想資源。問題的關鍵不在于要不要這些思想資源,而在于如何將它們在共同的政治哲學理念中實現有機的整合和會通。

      另一方面要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哲學方法和思維邏輯,既堅持以物質生活的現實邏輯為遵循整合政治觀念的理論邏輯,從歷史性和過程性的觀點看不同政治哲學思想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也堅持以經濟生活和政治生活對立統(tǒng)一的辯證邏輯,從發(fā)展的觀點看不同政治哲學思想之間的內在聯系。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資本仍然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也在社會資源配置和財富分配過程中發(fā)揮重要的作用。這一當代中國的基本政治經濟現實語境決定了,我們建構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既要以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的遠大理想為指引,也要關注西方政治哲學尤其是當代西方政治哲學對當代資本主義社會公平正義理論的探討。然而,面對中國現代化建設過程中亟需建構中國自主政治哲學知識體系的理論需要,我們既不能完全照搬以羅爾斯為代表的當代西方政治哲學理論,也不能無視其在調節(jié)社會財富合理分配和維護社會公平正義方面的理論和實踐價值。而應該以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思想為基礎,堅持總體性和發(fā)展的觀點,批判吸收古今中外政治哲學思想的合理內容,豐富和發(fā)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的理論內涵。

      綜上,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的建構需要吸收和整合多種理論資源。充分吸收中、西政治哲學思想的合理內容,既需要緊密結合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發(fā)展實際,也需要堅持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實現馬、中、西政治哲學思想在價值理念和當代實踐等方面的會通和融合。只有如此,建構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才能獲得堅實的理論支撐。

      三、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建構的價值旨趣

      建構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需要深入闡釋建構的價值旨趣。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秉持怎樣的核心價值理念?如何協(xié)調不同政治哲學理念的矛盾甚至相互沖突?對于這些問題的反思,不僅關系到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建構的可能性,而且關系到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建構的合法性。

      首先,建構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需要確立核心價值理念??v觀西方政治哲學的發(fā)展歷程,古典政治哲學認為德性對于城邦以及城邦中的人是最重要的價值,有德性是人作為政治動物的標志。近代政治認為權力和權利是最重要的價值,它們是人類政治活動的根本目的,所以政治哲學探討的就是關于權力分配即“誰說了算”和財富分配“誰得到了什么”的問題?!?3〕權力的合法性和權利的保障分別構成了回答這兩個問題的出發(fā)點。當代西方政治哲學認為正義是最重要的,但對于何謂正義又充滿分歧,如羅爾斯認為正義意味著公平,諾奇克認為正義意味著自由,德沃金認為正義意味著平等。

      所以當我們提出建構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的理論任務時,也必須回答這個問題,究竟什么對于人的政治存在和政治生活是最重要的。毫無疑問,從馬克思主義的觀點看,“人的自由和全面發(fā)展”是最重要的,這不僅是馬克思和恩格斯兩位經典作家一生為之奮斗的目標,也是所有馬克思主義者共同的政治理想。所以在這個意義上,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基礎的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無疑也須堅持以“人的自由和全面發(fā)展”為最重要的價值理念。

      堅持“人的自由和全面發(fā)展”的價值理念,就是在經濟社會發(fā)展過程中,始終堅持“人民至上”,也就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堅持人民的主體地位。發(fā)展為了人民,發(fā)展依靠人民,發(fā)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人民性是中國共產黨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根本特征,“人民至上”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根本價值立場。堅持“人民至上”不僅意味著堅持以實現人民的美好生活作為黨和國家事業(yè)的根本目標,而且意味著堅持人民真正作為國家的主人行使治理國家的權力。以人民至上的價值理念走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發(fā)展道路的中國,從根本上超越了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民主政治的形式性和虛假性。通過生產資料公有制層面徹底變革資產階級私有制,從生產關系和物質生活這一根本維度消除了資本在政治生活作為隱秘力量發(fā)揮作用的可能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斬斷了資本作為一種社會政治力量對人類政治生活的侵蝕乃至吞噬,實現了人作為一種社會性和政治性的存在物向自身的復歸以及具體的人而不是抽象物對政治生活的主宰。

      如果說造成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民主政治困境的根源在于法、政治和國家作為“非神圣形象的自我異化”,那么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堅持的“人民至上”的價值理念,就是對這種“非神圣形象的自我異化”的現實消解。重塑現實的個人在政治生活中的主體性,讓具體的人而不是抽象物成為國家政治生活的主體,讓作為政治生活主體的人去定義何謂美好生活和實現美好生活,是以“人民至上”作為基本價值理念的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的理論主旨。

      其次,建構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需要明確理論的價值層級。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視域中的政治價值理念,決不是一種獨立于人類社會歷史發(fā)展現實的價值懸設,而是隨著社會物質生產關系的變遷和社會形態(tài)的演替呈現出的不同價值形態(tài)。正如有學者所言,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的規(guī)范功能應該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圍繞與市場經濟、現代化和法治社會相匹配的價值和規(guī)范,如權利、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提供系統(tǒng)的理論證成和辯護,從而為社會公平正義等重大現實和理論問題的解決提供理論支持;二是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現代化和法治社會語境下的社會生活提供一種理想性的、超越性的、具有終極意義的思想指引。”〔14〕在這個意義上,建構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必須立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不同發(fā)展階段,深入闡釋不同政治哲學價值理念的層級性和階段性,明確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的價值形態(tài)。

      一方面,在改革開放初期,正是明確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我們才把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發(fā)展社會生產和提高生產力水平有了現實依據。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進一步認識到,我國現代化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歷史性成就,社會主要矛盾已發(fā)生轉變,貫徹新發(fā)展理念,提高發(fā)展質量,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任務。黨的二十大報告進一步明確指出,要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氨仨殘猿衷诎l(fā)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勵共同奮斗創(chuàng)造美好生活,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薄?5〕

      回顧我們黨關于中國基本國情的認識,“人民美好生活”可以說是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或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中國化的核心價值形態(tài)。圍繞“人民美好生活”的價值理念,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建構必然觸及的理論問題包括:如何建構實現美好生活的公平正義理論?如何理解美好生活的物質維度和精神維度?如何確立和保障人民美好生活的權利基礎?如何處理實現美好生活過程中資本和勞動的關系?

      另一方面,如果說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語境下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的“人民美好生活”,是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一共同理想背景下提出的價值理念,那么,馬克思主義理論蘊含的遠大理想即共產主義的價值理念,則指向了比“人民美好生活”更高層級的“人的自由和全面發(fā)展”的價值理念。

      在“人的自由和全面發(fā)展”語境下,社會公平正義、財產權與人的自由、勞動與資本的關系等問題,已經由于“社會財富的充分涌流”和“按需分配”的實現而被超越。當勞動不再是“謀生的手段”,而成為人的“第一需要”時,〔16〕人不僅是政治生活的主體,更超越了政治生活本身,政治價值理念已經消融于人的社會性和類存在的復歸。雖然這個更高層級的價值理念的實現是一個長期的歷史實踐過程,但是建構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必須以之為根本精神指引。

      最后,建構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需要營造開放包容的價值生態(tài)。當代中國政治實踐的現實語境決定了,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必須充分吸收古今中外各種政治哲學理論資源。但是,如何能夠既確保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的指導地位,又能夠將不同政治哲學的價值理念有機融入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建構的整體之中?回答這一問題,需要營造一種既具有內在的精神統(tǒng)一性,又具有內在張力和對話空間的政治哲學價值生態(tài),辯證理解以下三對價值觀念的矛盾關系。

      其一,效率與公平。效率優(yōu)先還是公平優(yōu)先?這既是社會經濟發(fā)展的戰(zhàn)略選擇,也是社會政治理念的價值選擇。在財富生產以資本生產和再生產作為基本形式和動力的資本主義國家,效率無疑是最為重要的,這既是一種經濟事實,也是一種價值選擇。當資本邏輯對剩余價值和利潤的追求成為社會生產根本目標,所謂公平不過是資本和資本家的一塊“遮羞布”。從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的角度看,如果說效率是社會財富創(chuàng)造的基本動力,公平是社會財富分配的基本原則,那么二者實際上并不是非此即彼的關系,而是在社會政治實踐中結合發(fā)展階段作出層級性選擇的關系。換言之,當財富的生產與財富的分配遵循共同的以人為本的理念,而不是以資本為本的理念時,二者便不存在沖突和矛盾,而是共同構成支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的價值基礎。

      其二,權利與德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公民在經濟政治活動中,應該堅持權利優(yōu)先原則還是德性優(yōu)先原則?如果說保護公民權利的神圣不可侵犯,是現代政治生活與傳統(tǒng)政治生活相比最基本的價值理念,那么德性和道德往往也被看作是規(guī)范現代人的個人行為的重要價值尺度。在指導和規(guī)范當代中國人的經濟政治活動過程中,究竟應該堅持權利或法權原則,強調公民的權利和義務,還是堅持德性或倫理原則,強調公民的道德和品格?這既是一個實踐問題,也是一個理論問題。如果從近代以來西方政治哲學的角度看,哲學家們大都強調權利優(yōu)先或權利至上原則,德性和道德被看作是無法在政治生活中發(fā)揮作用的社會價值規(guī)范。但是從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的角度看,政治不是與社會生活無關的領域,而是內嵌在經濟、習俗和倫理生活之中的共同體生活,所以政治是需要講道德的,公民的德性和道德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建設的重要內容。在這個意義上,建構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需要超越權利與德性的二元對立觀點。

      其三,個體與共同體。近代以來,個體與共同體的關系成為政治哲學的核心議題。對此,近代西方政治哲學大都強調個人優(yōu)先原則,個人的意志、權利和自由是現代政治生活的基石,而古典政治哲學強調共同體優(yōu)先,因為作為政治動物的人只有在共同體中其德性和潛能才能得到充分實現。從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的角度看,個人自由是現代社會的重要價值需要加以守護,但是現代政治哲學所推崇的個人價值優(yōu)先,實質上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將個人變成抽象原子化個體的結果,所以個人及其自由是抽象的。真實的個人自由只有超越資產階級“虛假共同體”,在“真實的共同體”中才能實現。在這個意義上,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建構應以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思想為基礎,超越個體與共同體的價值二元對立,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作為“真實共同體”的建設中,實現個人自由與共同體自由的內在統(tǒng)一。

      綜上,建構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是一項意義重大且內容復雜的工程。本文從理論建構的現實語境、理論資源和價值旨趣三個方面對這一工程可能涉及的前提性問題作出思考,既是為了強調理論建構必須面向中國現實的緊迫性,也是為了探索理論建構何以突顯中國特色的可能性。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對于資本文明辯證法的揭示,對于東、西方政治思想的包容,對于政治價值層級性的認知,在現實語境、理論資源和價值旨趣三個方面為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建構提供了思想指引,是建構中國自主的政治哲學知識體系的理論基石。

      猜你喜歡
      哲學建構資本
      消解、建構以及新的可能——阿來文學創(chuàng)作論
      阿來研究(2021年1期)2021-07-31 07:38:26
      殘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構和救贖
      菱的哲學
      文苑(2020年6期)2020-06-22 08:41:58
      資本策局變
      商周刊(2018年18期)2018-09-21 09:14:42
      建構游戲玩不夠
      第一資本觀
      商周刊(2017年25期)2017-04-25 08:12:18
      大健康觀的哲學思考
      VR 資本之路
      緊抓十進制 建構數的認知體系——以《億以內數的認識》例談
      “零資本”下的資本維持原則
      商事法論集(2015年2期)2015-06-27 01:18:54
      施秉县| 西和县| 昭平县| 新兴县| 清水河县| 陇川县| 桃园县| 玉林市| 祁连县| 阜阳市| 杭锦后旗| 乌拉特后旗| 通山县| 余庆县| 格尔木市| 江西省| 邓州市| 桂东县| 广东省| 周口市| 南乐县| 遂溪县| 焦作市| 孝感市| 黎川县| 洞头县| 五台县| 昌江| 浦县| 闵行区| 高雄县| 兴化市| 崇信县| 谢通门县| 永城市| 缙云县| 沁水县| 曲靖市| 阿拉善左旗| 成都市| 太仓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