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劍
葉圣陶原名葉紹鈞,他12歲入公立小學時,章伯寅先生說:“你名紹鈞,有詩曰‘秉國之鈞,就取‘秉臣為字吧!”1911年10月15日,蘇州在辛亥革命中“和平光復”。第二天,葉紹鈞找到章伯寅先生,說:“清廷已覆沒,皇帝被打倒了,我不能再作臣了,請先生再為我改一個字?!闭孪壬α诵φf:“你名紹鈞,有詩曰‘圣人陶鈞萬物,就取‘圣陶為字吧?!比~紹鈞滿意而去。
1914年6月10日,葉紹鈞在《小說叢報》發(fā)表文言小說《玻璃窗內(nèi)之畫像》時,署名“圣陶”。此后,他又把“葉”姓與筆名“圣陶”連起來,就成了大名鼎鼎的“葉圣陶”。
作為一位語言學家,葉圣陶在給自己的兒女取名時獨具匠心。1918年他的大兒子出生后,葉圣陶為他取名“至善”。葉至善曾任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社長、全國政協(xié)常委。葉圣陶的第二個孩子是女兒,他為女兒取名“至美”。后來葉至美走進中國國際廣播電臺英語組做通聯(lián)工作。葉圣陶的第三個孩子是男孩,葉圣陶為老三取名叫“至誠”。葉至誠曾任江蘇劇團編劇、《雨花》編輯部主編。至善、至美、至誠,是葉圣陶先生對人生的至高追求。而這種崇高的追求又通過名字,延續(xù)到兒女這一代,寄寓了他對孩子們的殷切期望,期望他們能在道德上追求真善美,形成健全的人格。
在葉圣陶的影響和教育下,三個兒女在文藝領(lǐng)域一直勤耕不輟。兄妹三人十幾歲時,父親葉圣陶將他們的文章審閱一遍,剔除若干篇,整合后題名《花萼集》。這個書名,蘊含著葉圣陶的良苦用心,因為古人常用“花萼”來比喻兄弟有愛。幾年后,兒女們的文章又結(jié)集為《三葉集》出版。葉至善與葉至誠,繼承了父親葉圣陶的文才,父子三人同為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尤其是長子葉至善,受葉圣陶影響最深。而葉至誠的兒子葉兆言,也是中國作協(xié)會員、著名作家。
(源自《今晚報》,王傳生薦稿)
責編:潘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