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魯民
蒲松齡在《聊齋志異》里講了一個故事:有人偷了鄰居的鴨子煮著吃,后來渾身長出鴨毛,刺癢難耐。夢中有人告訴他,這是對偷東西的懲罰,無藥可醫(yī),只有讓失主痛罵一頓才能痊愈。可是鄰居向來寬宏大量,平常丟了東西,從沒罵過人。于是,這個偷鴨的人就騙鄰居說:“鴨子是被一個人偷走,因?yàn)槟侨俗钆铝R,您罵他一頓,也可警告他以后不再偷?!编従有χf:“誰有閑工夫罵那些小偷呢?”始終不肯罵。這個人無計(jì)可施,只好把實(shí)情告訴鄰居。鄰居于是痛罵了他一頓,偷鴨人的病很快好了。這個故事名字就叫《罵鴨》。
蒲松齡告訴我們一個淺顯道理:人的行為不端,品德欠佳,受到相應(yīng)懲罰有助于改過;做了錯事、壞事,還怕人批評、責(zé)罵,諱疾忌醫(yī),那肯定改不了毛病,也得不到別人原諒,只會在錯誤的路上越走越遠(yuǎn)。
罵人能治病。早在西漢,枚乘在其名篇《七發(fā)》中就說過這個道理。賦中說楚太子怪病在身,萎靡不振。吳客前去探望,分析楚太子患病是貪欲過度所致,并指出治療方法。吳客連諷帶罵加勸,楚太子臉紅一陣青一陣,最后居然“涊然汗出,霍然病已”。
罵人能治病,曹操也是受益者?!敖ò财咦印敝魂惲眨B起草討曹檄文。檄文傳至許都時,曹操頭風(fēng)病發(fā)作,疼痛難忍。左右將此檄傳進(jìn),操讀之,“言詞之犀利”,令其毛骨悚然,出了一身冷汗,不覺頭風(fēng)頓愈,從床上一躍而起。這個典故就叫“陳琳之檄,可愈頭風(fēng)”。
罵人能治病,是因?yàn)槟切┎涣羟槊娴呐u,一針見血的指責(zé),刺耳尖銳的勸誡,傷及肌膚的針砭,更能使人清醒,“涊然汗出,霍然病已”。反之,不讓人說話,拒絕批評,文過飾非,固執(zhí)錯誤,則是極不明智,也是十分危險(xiǎn)的。
不過,罵也要看對象,要區(qū)分有沒有罵的價(jià)值,否則,就可能是對牛彈琴,徒費(fèi)口舌。賈府里的焦大看不慣府里那些蠅營狗茍、男盜女娼的丑事,借酒大罵“每日家偷狗戲雞,爬灰的爬灰,養(yǎng)小叔子的養(yǎng)小叔子”,不僅沒有起到規(guī)勸之用,反而被塞一嘴馬糞。早知如此,還不如留口氣暖暖肚子。
罵也要講個分寸。罵人是為了治病救人,如果罵人罵出了新病反倒不美?!度龂萘x》里,諸葛亮罵死王朗,好在是敵方將領(lǐng),罵了也就罵了,罵死正好兵不血刃,省了廝殺工夫??梢遣恍⌒牧R死了自家人,那誤工費(fèi)、喪葬費(fèi)、贍養(yǎng)費(fèi)、精神損失費(fèi),加起來可是一大筆錢,縱然貴為丞相,一向清貧的諸葛亮怕是砸鍋賣鐵也賠不起。
至于另外一種為了發(fā)泄恨意的罵,那就沒什么好說的,怎么痛快怎么來吧。譬如禰衡擊鼓罵曹,駱賓王檄文討武,魯迅罵落水狗,李敖罵龍應(yīng)臺,網(wǎng)民罵一切看不慣者,但前提是不造謠誣陷、犯法違紀(jì),否則自然有人找你理論。
(源自《義烏商報(bào)》,阿建薦稿,有刪節(jié))
責(zé)編:潘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