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發(fā)生在齊齊哈爾第三十四中學體育館的坍塌事故,導致11 名師生遇難。事故的原因是施工單位違規(guī)將珍珠巖堆積在體育館屋頂,加之大雨影響,珍珠巖浸水增重,屋頂不堪重負而轟然坍塌。11 條鮮活生命夭折,讓人為之扼腕。
事故的發(fā)生,包括一些惡性的事故,往往是因為對細小的隱患滿不在乎甚至習以為常,把原本可以輕松解決的安全隱患拖成了“大問題”。筆者當年在油碼頭組織檢修小分隊搶修卸油臂時有著切身體會。
當年接到突擊搶修油碼頭卸油臂的任務??倧S調度處幾個處長和廠部領導在現場“督戰(zhàn)”。我們當然清楚,若不及時在油輪停靠泊位前搶修完畢,勢必影響長輸管線這條向公司輸送原油的“生命線”,情勢緊急啊。
經過夜以繼日的搶修,就剩調換卸油臂上幾個密封圈了。數米高的搶修架高高地豎立在卸油臂下,領導們都到現場鼓勁。孫師傅看了海風中晃動的搶修架,拉住提醒我,是否在架子底部再焊接兩根工字鋼,確保搶修架的穩(wěn)固,另外他還建議用尼龍繩將架子和碼頭的護欄相連,以防搶修架“萬一”傾倒。當時已臨近下班,三個日夜奮戰(zhàn),大伙都想一鼓作氣拿下,便可回家好好地睡個安穩(wěn)覺了。不少檢修工說,又要燒焊又要取纜繩,跑來跑去折騰多浪費時間啊。我采納了孫師傅的建議,事情不怕一萬,就怕“萬一”,到“事情”發(fā)生了,再來吸取教訓豈不是代價太大了!
我們依次登上高高的搶修架,戴上保險帶。卸油臂在碼頭水手的操作下,緩緩地朝架前移動。也不知什么原因,卸油臂突然失控,巨大的慣性使得卸油臂一頭重重地撞擊在搶修架上,猛烈的沖擊使得架子東搖西晃。架子上的人臉色煞白,架子下的人一片驚呼:“哎呀,要闖大禍了!”但搶修架下的工字鋼和結扎在護欄上的繩結,牢牢地抓住了晃動的架子,一陣心悸之后,搶修架又穩(wěn)穩(wěn)地挺立。順利調換完密封圈,返回車間的路上,幾個鉗工都感謝孫師傅的“救命結”把他們從死亡線上拽了回來。
記得主管總廠消防安全的廠長在總結會上給予這次搶修很高的評價,時過境遷,很多話都記不清了,但至今記得的是:每一次嚴重的事故背后,必然有29 次輕微事故、300 起未遂的先兆以及1000 處事故隱患。把消防安全做到位,扎緊了籬笆,那些習慣性違章都是可以事先預防的,等到大禍臨頭,再拍手拍腳拍屁股也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