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預防火災的投入,通常量大時長,成本很高,但效果不彰,似乎誰也說不清究竟有多少場火災是經(jīng)預防而消弭的,防火遠不及滅火來得突兀搶眼、聲勢爆表。英國人初登上海灘,也曾和大多數(shù)人經(jīng)常會犯的毛病一樣,把滅火列為頭等大事,而將防火拋在了腦后。譬如1868 年制訂的《上海火政處章程》中,便無一條涉及防火。好在他們很快便做出了彌補。
與工部局不同,公董局火政處一直延宕到1931 年才成立,而在此前,法國人對消防業(yè)務始終不太上心,直到民國18 年(1929 年)2月18日愛多亞路(今延安東路)江南大旅社那場讓他們疲于奔命、顧此失彼的大火,才促使其猛醒。
有關江南大旅社火災的詳情,由于資料缺失,如今已很難復原,上海市檔案館編纂的《上海租界志》亦語焉不詳:“愛多亞路江南大旅社發(fā)生火災,法租界救火會滅火不力,經(jīng)求助于公共租界救火隊才得以控制火勢?!?/p>
但這場火災給予法國人的震撼卻是相當深刻的。法國駐滬總領事柯格林親自牽頭調查,痛覺僅僅以撲火為目標是遠遠不夠的,城市的消防能力必須從基礎建設做起。比如,像工部局那樣設立一個統(tǒng)籌消防的機構,以制訂規(guī)劃、強化監(jiān)控、培訓人員、更新設備等等。
如此綜合的職能,離開了行政手段玩不轉。
同年3月11日,柯格林根據(jù)調查結果向公董局董事會建議:(1)器械方面,應添置高梯,并改良其他一切設備;(2)人員方面,應廢除義勇志愿制度,成立一支職業(yè)消防隊伍。董事會接受其建議,旋即設立嵩山路救火總站、新開河東站和寶建路西站;雇傭在滬白俄人擔任職業(yè)消防員,同時專程從巴黎聘來一位火政處長。1931 年1月1日,公董局解散救火會,代之以火政處。
火政處下屬消防站多分駐各捕房內,設有外籍正、副站長,每次出發(fā)救火,必有外籍人員2人隨行。經(jīng)過若干年積累,規(guī)模日漸充實,至1937 年,計有救火車20 輛,其中自動水泵車7 輛、汽力水泵車1 輛、抽水機車1 輛,另有其他輔助用車14 輛。
1935 年,公董局機構改組,火政處改稱消防隊,劃歸技政總管部管轄。
1942 年,消防隊下設新開河救火站、霞飛路救火站(隊本部)、嵩山路救火站、負責救火站房屋與消防設備維修的工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