爾古阿木
每一個村莊、寨子,多數(shù)都被一條彎彎曲曲的河流懷抱圍繞著,河流或流經屋前,或途經房后。河里有魚蝦水產,在以前人們物質困乏,生活貧窮的艱苦歲月里,靠水吃水的故鄉(xiāng)親人們,有著依山傍水居住的最大優(yōu)勢,打魚撈蝦改善生活也是一件常事、美差,靠這度過難關,讓拮據(jù)的生活收獲點意外,冷清的生活照進點陽光。就這樣一代又一代的人用自己努力加上依靠河流,克服了無數(shù)饑餓難耐的漫長歲月,長大成人后拼命改變命運,頑強的活著,活出了屬于自己的一條路,一片天。那都是河流的恩賜,上天的眷顧以及人類自身的堅強。
從小出生在河邊,在河邊長大的我對流經故鄉(xiāng)的河流有著深厚的感情,夢里時常流淌著那條故鄉(xiāng)的河。所有童年往事如放電影般出現(xiàn)在我的夢境里,如同故鄉(xiāng)的河流永不干涸,難忘的歲月一生銘記。在河邊發(fā)生過的故事也猛然間跳出腦海的夢河里,久久不能釋懷。
故鄉(xiāng)的河流是給生活提供美食的河流,帶來幸福的河流。彝族格言說“漲水就撈魚,恰逢就講話”,意思是水漲的時候最容易撈得更多的魚,沒有準備的演講最能體現(xiàn)演說者的水平。這也是彝族人在公眾場合上演說時經常使用的一句開場白。故鄉(xiāng)的河流都是從深山老林,山洞懸崖上飛瀉而下然后流出。一旦遇到下雨天,暴雨天氣,河流突然變成渾濁不清,瞬間“鴨綠江變金沙江”,全是泥沙,湍急前行,河流本身也比日常大幾倍,如咆哮的野獸、奔跑的駿馬,狂奔怒吼,伴隨震耳欲聾的巨大聲響,把石頭樹根一起沖向遠方,此時的魚蝦都會躲在河流邊上的淺水區(qū)域“避難”,打漁的人無論用什么招數(shù),都能捕到魚。家鄉(xiāng)的魚種有:白魚、麻魚兒、石巴子(又叫石爬子、肉石爬)、紅杠子等。在條件艱苦的年代,對于熱情好客的彝族同胞來說,家里來客而沒有可招待的東西是一件讓人痛苦的事,但住在河邊的人們,第一時間會“求助”于河流,到河里去撈魚,河流不會辜負勤勞善良的山民的真誠祈禱,會捕到一些魚;漲洪水時候撈的更多。這樣主菜解決了,其他就迎刃而解了。割一坨掛在屋檐下被煙子熏得烏漆麻黑的過年豬油在燒紅的鐵鍋里熬成油,然后加入適量的水、蒜瓣、干辣椒等,燒開倒入的水后,打整好的魚倒入沸騰的開水里煮十來分鐘,一道美味的彝家水煮魚就出鍋了。雪白的魚肉,金黃的魚湯,烤黃的玉米饃構成上等的待客菜??腿顺缘暮?,主人有面子。來的客人開玩笑說:你們撈魚,好像你們撈自己養(yǎng)著的魚一樣,那么容易撈到。同時,客人是不會吃完招待他們的魚肉的,我們小孩子就有口福了,吃客人吃剩下的。現(xiàn)在想起來,仍是讓人直流口水。
故鄉(xiāng)的河流是洗滌的河流,帶來潔凈的河流。故鄉(xiāng)的河流,沒有漲水時,碧綠如玉,深潭如翡翠。每年剪羊毛的季節(jié),放牧人都把羊群從高山草原四面八方攆到河邊,強行把羊群趕進河邊水潭“洗澡”,把羊身上的塵土、雜草沖洗掉,留下干凈的羊毛,剪下來做成披氈、擦爾瓦等或賣給收羊毛的販子。對于沒有放過羊的人來說,什么是領頭羊可能還不好理解和辨認。領頭羊通常在兩種情況下最一目了然,一是日常放牧山上時走在前面,傍晚歸圈時也走在前面的,二是趕到河邊過河時,第一個跳進水里的,那肯定就是領頭羊了。所以,很多老人因為自家的羊成了勇敢的領頭羊而自豪,在親人朋友面前總是狠狠地炫耀一把。羊群在水潭里來回清洗后,水變渾了,羊變白了。彝族是愛羊,護羊、喜歡養(yǎng)羊的一個民族,格言說:有羊不愁穿,有地不愁吃。羊毛做成披氈、擦爾瓦冬天不怕冷;羊皮做成皮大衣,可以披,可以當被子,暖和又實用。所以,人們內心深處感謝河流能洗去羊身上的塵土、雜草,好像也洗滌了他們的靈魂,促使他們干凈地做人,體面地生活,尊嚴地活著。
故鄉(xiāng)河流是消暑的河流,愛情的河流。炎熱的盛夏,人們汗流浹背,汗水涔涔。靦腆害羞的人們來到河邊挽起衣袖、褲腳舀水洗臉洗腳,減熱降署;比較大膽開放而酷暑難耐的人們,顧不上那么多,脫掉衣服褲子,只留一點褲衩、內衣等“撲通”跳進水里洗澡、游泳,全身感到一陣清爽。青年男女們談笑風生,展開了水戰(zhàn),看不慣的老人們避免尬尷,知趣地走開。遇到老表些,平常遮遮掩掩不好曖昧和肢體接觸的,此時就“大打出手”了,恣意地打情罵俏起來。都是年青人,所以放得開些,就如一對對鴛鴦戲水,又如暢游河里的魚兒,光滑的身體在水里更顯嫵媚。穿著內衣的表妹被水浸透后,更顯女兒身,表妹的臉被看得如熟透的柿子紅彤彤的,還不時傳來:“臭流氓,手放好,請自重”的說話聲,話雖這樣說,但她們的內心深處還是美滋滋的,渴望得到最美的愛情。希望發(fā)生一點故事的青年們遲遲不肯離去,都泡在河里默契地等到太陽落山時,她們互推互拉著,互拽互牽著朝那片玉米林走去……河流成就了愛情,成全了有情人。
故鄉(xiāng)的河流是孩子們的最好的樂園,是孩子們最好的伙伴。同樣是炎熱的夏天,同樣是河里游泳、洗澡,可小朋友們就沒有那么幸運了。只要父母發(fā)現(xiàn)在河流洗澡,游泳,竹鞭會像雨點般落在他們可憐而無辜的屁股之上,哭聲打破炎熱,罵聲超越熱浪。但,好了傷疤忘了痛的小朋友們,還是抵不住河水的誘惑,悄悄約起來到河邊,游來游去。不要小看,他們的游泳本領可很高,蛙游、蝶游、仰游、俯沖,潛水樣樣在行;抽煙的小朋友,能夠做到一根煙逮在手上來回游都不打濕。只要放暑假,除了下雨天,他們多數(shù)時間都在河邊度過,于是河流成了他們最好的伙伴。
故鄉(xiāng)的河流,也是水石磨房的故鄉(xiāng)。故鄉(xiāng)的河流旁,每隔四五里就有一座水石磨房,來磨面的人絡繹不絕,水磨整日“支支呀呀”不知疲倦地唱著屬于大山特有的歌謠,水聲是天然的伴奏和優(yōu)美的和諧。我們這個村莊就有三座磨房,每家每戶的磨面全靠它們。水打車,車打磨,磨盤轉悠悠,面粉落紛紛。記憶較深的是,磨炒香的燕麥時,幽香四溢,磨好后就成了山里人上等的干糧,帶上四五斤,在深山老林住上三五天是足夠食用的。并且操作起來十分簡單,只要有水就行,舀一碗山泉水,面粉倒入攪拌均勻就可食用。燕麥面粉可以笮成干的饃,耐餓;也可以調成稀一點的,解渴又充饑,方便又營養(yǎng)。
水石磨房還是會親訪友,串門問候、發(fā)布新聞甚至是私定終身的地方。背糧食去磨的這項活路基本上是由女人們去完成,如果是還未出嫁的姑娘們去磨面的話,有想法的男青年們會買上酒水飲料和好吃的東西,東張西望趁沒人注意時做賊般鉆進磨房,與姑娘們交流感情。如果投緣,姑娘能夠點頭,下一步,男青年會找個能說會道的媒婆到女方去提親,一門婚事就這樣敲定了。一些好奇、淘氣的小孩,躲在屋外偷聽里面男女的對話,聽到害羞處忍不住“噗嗤”一聲笑出來,暴露隱藏的孩子被脫掉褲子打屁股,因為理虧不敢支聲。一座磨房就是一個故事,所有憂傷、歡樂,愛恨情仇隨日夜流淌的河流消失,留下的只是殘缺的記憶。
……
故鄉(xiāng)的河流日夜流淌,許多故事已隨著歲月的流逝變成泥土的一部分滋養(yǎng)大地,只有一些支離破碎的記憶在不經意間被一些人模糊地勾起。光陰流失,歲月輪回,如今,搖搖欲墜的磨房和磨損殘缺的磨盤在蒼白的河床上隨著老去的人老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