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林霖
孔子是一個特別懂得吃的人,比如他“食不厭精,膾不厭細(xì)”,并且列舉過“十不食”清單,如“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總而言之,對于吃的方面,孔子是非常講究的。
不過,墨家卻很喜歡調(diào)侃孔子。他們在《墨子·非儒》中記載過一個故事:孔某,也就是孔子,他周游列國時,被困在陳國、蔡國之間??鬃羽I了十天,饑腸轆轆,這時,子路為孔子蒸了肉,孔子不問肉的來源就吃了起來。后來,子路又拿著別人的衣服去買酒,孔子也不問酒的來源就喝了起來。脫困后,孔子席擺得不正便不坐,端上來的肉割得不正便不吃。子路很奇怪,便問道:“為何您現(xiàn)在的態(tài)度與之前的態(tài)度截然相反呢?”孔子說:“曩與女為茍生,今與女為茍義?!敝拔液湍闶瞧埱彝瞪?,而現(xiàn)在我和你急于取義啊。
孔子的確曾經(jīng)被困在陳、蔡之間,而且在陳絕糧,但具體有沒有像《墨子》中所記載的這般饑不擇食,便不得而知了。但能夠肯定的是,在長時間被圍困的情況下,倘若沒有糧食下肚,豈能堅持到脫困呢?不過,在這種極端條件下,想要吃得講究顯然是不太可能的,即使沒有饑不擇食,孔子吃得也一定比較將就。即使對于眼前的情況不太滿意,但也愿意湊合。
蘇軾也是一個會吃的人,有人將其稱為美食家,他無論身處何地,都能發(fā)現(xiàn)當(dāng)?shù)氐拿朗趁牢?。可蘇軾也是懂得將就的人,無論身處何地,他都能夠隨遇而安,無論身處何境,都能保持一份“竹杖芒鞋輕勝馬”“一蓑煙雨任平生”的曠達。
朋友老王開了一家小茶館,閑來無事的時候,便愛邀上三五好友同到茶館品茗。他喝茶特別講究,煮水、燙杯、投茶、溫壺、出湯皆有其固定流程與工序。喝茶時,茶香氤氳,小杯慢飲,頗有幽情雅趣。然而,對于喝過了大碗茶的朋友們來說,對于這般閑情雅致顯然并不習(xí)慣。有一日,大家一同出游,行至山水之間,口渴難耐,背包中的礦泉水早已見底,老王竟用手捧起一小泓山泉水,快意暢飲起來,并直呼“好水”。眾人詫異,原來,在生活細(xì)節(jié)上頗為講究的老王,也是一個愿意將就的人。
講究是一種生活方式,將就是一種生活態(tài)度。講究與將就并不是對立的。生活中,我們少不了講究,可也缺不得將就。做人,既要學(xué)會適時講究,也要懂得在特定情形下將就。
人們常說,做人要拿得起、放得下。我想,講究對應(yīng)的也許就是拿得起,而將就對應(yīng)的便是放得下。一張一弛之間,體現(xiàn)的是極高的生活智慧。
(編輯 兔咪/圖 雨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