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愛麗
遠古定居于以黃河流域為中心的中原地區(qū)的先民們在農耕生產上有了長足的發(fā)展,而且逐漸產生了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禮制文化。同時,周人創(chuàng)立并完善了周禮,以周禮為文化基礎和主流的儒家學說,漸漸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的核心。
陳留位于黃河中下游地區(qū),陳留地域文化和黃河文化不止在空間地緣上產生關系,同時也在文化意蘊上有所關聯(lián)。漢至五代的陳留王,作為中國古代分封制的產物,也就成為一個內涵豐富的封建文化載體。以下通過對陳留王及陳留地域進行分析,從一個側面呈現(xiàn)出陳留地域文化對黃河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
一
陳留地處黃河中下游地段,今屬河南開封祥符區(qū)。在上古時期是伊水和洛架水流經的地方,地理位置優(yōu)越、交通便利、氣候宜人,因此也成了先民們理想的生息之地。《竹書紀年》引《春秋地名考》記載:“老丘,古地名,在今河南陳留城北?!庇纱丝梢?,自商周時期,陳留地區(qū)就屬于王朝統(tǒng)治的王畿之地。周王朝曾分封于此的有陳、宋、鄭、杞等諸侯國?!稘h書·地理志》記載:“留,鄭邑也,后為陳所并,故曰陳留?!贝呵飼r期陳留屬于鄭國的留邑,被陳國兼并后為陳國留邑,故名陳留。戰(zhàn)國時屬于魏國,秦滅魏后設陳留縣,漢武帝時設陳留郡。西晉司馬炎篡魏稱帝后,曹奐降封陳留王,隋以后置縣。
在農業(yè)占據社會主要經濟比重的秦漢時期,陳留是主要的糧食產區(qū),漢初,漢高祖劉邦的謀士酈食其曾說:“夫陳留,天下之沖,四通八達之郊也,今城中又多粟。”同時水陸交通運輸能力發(fā)達,錢糧物資多通過此地運給京師。
劉太祥在《河南漢代的文化格局及成因》中說:西漢文化發(fā)達的河南、河內、梁國等,到東漢就轉移到了南陽、汝南、潁川、陳留等郡,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不同文化區(qū)域。這種文化格局的形成主要是由各郡的自然條件、經濟發(fā)展水平、政治地位和文化傳統(tǒng)等因素所決定的。應當說,陳留在西漢王朝建立之初并沒有形成完備的教育體制。直到漢平帝元始三年(3年),王莽奏請立學官時稱:“郡國曰學,縣、道、邑、侯國曰校。校學置經師一人。鄉(xiāng)曰庠,聚曰序,庠、序置《孝經》師一人?!贝俗嗾乱栽t令的形式在全國推行并設立學官,至此中央教育才真正意義上與郡國教育完全結合起來。
東漢在西漢王朝的基礎上,教育迅速成熟完備起來。尤其是在東漢末年,陳留郡由于重要的地理位置及歷史沿革的獨特性,成了兩漢眾多優(yōu)秀文化的匯集地,涌現(xiàn)出大量的碩學鴻儒以及家族性質的文人雅士:如文學家蔡邕父女、阮祖孫三代、學者邊韶、名士大儒邊讓等。東漢袁湯著有《陳留耆舊傳》一書,專門記載陳留郡的士人名跡,由此可見陳留的文化影響力之盛和陳留教育的繁榮。
歷史上首位被封的陳留王是漢獻帝劉協(xié),《后漢書·孝獻帝紀》記載:“中平六年四月,少帝即位,封帝為渤海王,徙封陳留王。九月甲戌,即皇帝位,年九歲?!痹诒环鉃殛惲敉鮾H兩個月后,劉協(xié)稱帝。
劉協(xié)被封為陳留王,由此也拉開了歷史上26位陳留王的序幕。
二
漢末曹操在陳留起兵,“挾天子以令諸侯”,正是看中了陳留的諸多優(yōu)勢。雖然漢室衰微,但仍需要一個代表人物統(tǒng)領大局,漢獻帝劉協(xié),作為漢靈帝之子,政治上名正言順。
以“擁立天子”的名義,就占據了道德優(yōu)勢的高位,可以更加順利地贏得諸侯認同和百姓歸順。同時,作為天下共主的漢獻帝正顛簸在隨時可能喪生的苦旅中:“是時,宮室燒盡,百官披荊棘,依墻壁間。州郡各擁強兵,而委輸不至?!贝藭r曹操作為臣子能夠奉迎天子,在外人看來就樹立起一個心系君主、恪守本分的忠臣形象。如此,社會上的聲望和民心的歸順成為曹操所依附的強大的文化道德優(yōu)勢,也由此他開始在黃河以南不斷壯大自己的勢力。
220年,曹操去世后,漢獻帝劉協(xié)禪位給魏文帝曹丕:“夫大道之行,天下為公,選賢與能,故唐堯不私于厥子,而名播于無窮。朕羨而慕焉,今其追踵堯典,禪位于魏王?!?65年,司馬昭的兒子司馬炎采用同樣的“禪讓”方式取代皇帝曹奐。曹奐是燕王曹宇的兒子,曹操的孫子。司馬炎篡魏稱帝之后,曹奐便于同年十一月十七日被降封為陳留王,食邑萬戶,宮室安排在鄴城,并授予其使用天子旌旗,備五時副車,行魏國正朔,沿用魏國郊祀天地禮樂,上書不稱臣,受詔不拜等皇家禮遇。在曹奐去世后,朝廷為其上謚號元皇帝,因此曹奐也稱“魏元帝”。在陳留之地,歷史見證了曹魏政權創(chuàng)始與收場。
266年,晉朝建立,定都洛陽,之后戰(zhàn)亂頻發(fā),歷經八王之亂后,晉朝遷都建安,317年西晉滅亡,衣冠南渡,陳留的百姓為躲避戰(zhàn)亂大批南遷。
南北朝時期,受封的陳留王多達15個,由于戰(zhàn)亂頻繁和權力更迭,受封王爺從曹奐之后到前趙宗室,從前燕太原王之子到北魏宗室,還包括鮮卑族、北齊宗室等。這是一個民族動蕩的時期,更是文化融合的時期,一邊接受和繼承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另一邊受外來文化沖擊并在此基礎上改進革新,這種激蕩和融合共同造成文化經濟的包容性和多元性,隋唐的文化經濟繁盛發(fā)展即得益于此。
不難看出無論是戰(zhàn)爭紛擾還是平穩(wěn)發(fā)展,陳留王都是執(zhí)政者封賞時的一種選項,有著獨特的政治文化意義。這是因為陳留作為王土的一部分,君主在此封設郡守,遵循著“以藩屏王室”的“禮”,為的是鞏固統(tǒng)治、捍衛(wèi)政權;同時,“夫陳留,天下之沖,四通八達之交也”,在軍事上,陳留王肩負著保衛(wèi)君主、守護家國的責任,遵守著做臣子的“禮”??梢娙寮业亩Y制文化依然影響著陳留地域文化的發(fā)展。
三
唐朝重設陳留郡,武寧節(jié)度使曹華因平定吳元濟叛亂有功,封陳留郡王。陳留郡歷經近千年的發(fā)展演變,最終于唐中葉被廢止。五代十國時期,也有過兩位陳留王,不過影響并不大,陳留王至此也成歷史。
960年,后周大將趙匡胤在陳橋驛黃袍加身,建立宋朝,定都開封。黃河文化的中心再一次回轉至此,由于過往1000多年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在此地的積累,加之陳留作為開封府之屬縣,和政治中心有著更為密切的連接,因此,陳留在此時不僅有獨特的政治意蘊,同時也成了士大夫、文人墨客寄予情思、抒發(fā)志向的文化符號。
據不完全統(tǒng)計,標題或正文含“陳留”二字的宋朝詩作有50多首。早在魏晉時期阮籍的詩《詠懷》,陳伯君在《阮籍集校注》中考證:據臧榮緒《晉書》,阮籍所為八十余篇名“陳留”“詠懷”之名,疑為梁昭明太子蕭統(tǒng)選錄十七首時所加。另外,宋朝的陳與義、陳師道、黃庭堅等詩人都寫過有關“陳留”的詩作。陳與義所作的《將赴陳留寄心老》《至陳留》表達出他對于陳留的喜愛之情,“平生遠游意,隨處一徘徊”更是用疏朗明快的筆調書寫自己在陳留養(yǎng)老的愜意和滿足。
與陳留之地相關的詩作中,更多的詩人是把陳留看成寄寓自己理想的儒家名節(jié)之地,不愿喪失自己身為士大夫的道德模范的理想。如陳師道《陳留市隱者》中的首聯(lián)“陳留人物后,疑有隱屠耕”,“陳留人物”自然指的是陳留歷來的名人,“隱屠”也來自陳留。這里將“隱屠”和“陳留人物”進行對比,不但肯定了刀鑷工的技藝高超,同時,也正是因為刀鑷工的技藝高超,使得作者很自然地聯(lián)想到陳留的歷史人物,也聯(lián)想到自己的遭遇。從下文的“老生何所因,稍稍聲過情”,我們可以看到除自謙之外,還帶著沖寂自妍之意。詩人在文章中寫到自己窮困潦倒的情景,即便生活貧困,他也愿意堅持詩歌創(chuàng)作。
北宋之時,作為都城的開封,“共客長安”的士大夫“似二陸初來俱少年”,渴望在這里實現(xiàn)自己的宏圖偉志,但現(xiàn)實不然,堅持自己人格獨立性的士大夫受到了越發(fā)嚴重的壓制,越來越多的官員在職場被腐蝕的大環(huán)境中,仍不乏正直之士。在官場黑暗、理想難以實現(xiàn)的情況下,他們寄情于詩,詩寄陳留,渴望像“陳留人物”伊尹、董宣、蔡邕、阮籍那樣有所作為。儒家一直奉行的名節(jié)觀在現(xiàn)世行不通;士大夫所堅守的儒家風范,在腐敗陰暗的官場被不斷蠶食,他們便把滿腹的憤懣、悲怨都化作了寄情陳留的篇篇詩作,如宋代詩人虞儔在《九月八日游報本寺》所言:“蓮社政須陶靖節(jié),竹林未羨阮陳留。”同時,也踐行了儒家思想中“窮則獨善其身”的理念。
隨著元明清定都北京,政治視野聚焦在北方,而經濟中心則停留在南方,黃河一帶成了穩(wěn)固國家建設發(fā)展的中堅力量,陳留作為開封府之屬縣,之后也是依附于黃河、開封而發(fā)展。隨著時間的流逝,中原地帶逐漸落后于南北的經濟文化發(fā)展,而近年國家提出的“中原發(fā)展戰(zhàn)略”和“鄉(xiāng)村文化振興戰(zhàn)略”使得作為黃河文化內涵一部分的陳留文化迎來了新的生機和挑戰(zhàn)。
[本文系2023年度河南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由點見面——從陳留的地域文化傳承看黃河文化”(項目編號:2023-ZDJH-770)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