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郭偉東
司馬家族篡曹魏政權(quán)開創(chuàng)晉帝國,歷經(jīng)司馬懿、司馬昭、司馬炎三代而成,可謂是處心積慮、老謀深算而又穩(wěn)扎穩(wěn)打、步步為營。然而,這樣一個高智商家族好不容易打下的江山,短短五十一年即宣告崩潰,只好衣冠南渡,從一個大統(tǒng)一的帝國王朝萎縮成了一個割據(jù)政權(quán)。
為什么會這樣?很多人基于對司馬氏家族的厭惡,說他們本來就得國不正,陰謀算計、陰狠歹辣,甚至犯下弒君大罪,這是老天對他們的報應。
這種說法當然只是一種情緒化的宣泄,雖說司馬家的江山得來確實不光彩,但他們結(jié)束了東漢末年以來分崩離析、三國鼎立的分裂局面,使得華夏得以重新統(tǒng)一,是有其歷史功績的。特別是西晉一朝,在文化、經(jīng)濟上都取得了很可觀的成就,并非一無是處。
那為什么西晉國祚這樣短暫呢?原因自然很多,比如門閥士族階層的壯大甚至把持朝政、分封諸王權(quán)力過大、外族侵略等等。但最重要的因素就是立嗣。
所謂立嗣,就是確定誰當接班人、誰坐這把皇椅。這個問題從一開始司馬家就沒處理好。
大家都知道,司馬懿作為司馬家族的第一代梟雄,他在曹操手下隱忍多年,通過高平陵政變攫取了朝政大權(quán)。司馬懿之后,我們熟知的是司馬懿的兒子司馬昭掌權(quán),然后司馬昭又把權(quán)力傳給自己的兒子司馬炎,到了司馬炎這兒,才取曹魏而代之,建立晉王朝。這樣看起來,司馬家族的權(quán)力傳承有序,沒有問題。
問題出在第二代,司馬懿除了司馬昭,還有一個兒子名叫司馬師。司馬師是謫長子,在司馬家族登頂?shù)倪^程中,他作出了巨大的貢獻,而司馬昭基本上屬于命好、吃現(xiàn)成的那種人。
就拿對司馬家族最重要的高平陵政變來說,當時司馬懿是一位七十多歲的老人,手無軍權(quán),被曹爽排擠出了權(quán)力核心。在這種情況下,高平陵政變依然能成功,最大功臣自然是司馬師。司馬師多年以來苦心經(jīng)營,偷偷地養(yǎng)了3000名死士。平時這些人散落市井,在政變前一夜,司馬師發(fā)出了命令,3000名死士在第二天就如天降一般,一朝而集,政變也因此大獲成功。
這充分顯示了司馬師的遠見和強大的組織能力,偷偷養(yǎng)著3000人為己所用而不被政敵發(fā)現(xiàn),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司馬懿去世之后,將大權(quán)自然而然地交給了司馬師。只是天不假年,司馬師47歲時就英年而逝,而且還沒有留下子嗣,這樣他把自己的位置和權(quán)力交給了弟弟司馬昭。
司馬昭也很感念自己這個哥哥為司馬家族作出的貢獻,在他全盤掌握了政權(quán)并被加封為晉王之后,經(jīng)常說“天下者,景王之天下也”。景王指的就是司馬師。正是有感于哥哥對家族的貢獻,司馬昭不愿讓司馬師一脈就此斷絕,從自己的兒子里挑了一個過繼給哥哥,以承繼司馬師的香火。這個被過繼的人,就是司馬昭與原配夫人王氏所生的次子司馬攸。而司馬炎則是司馬攸的親哥哥,是司馬昭自己的嫡長子。昭去世之后呢?因為現(xiàn)在司馬師有兒子了,你司馬昭把自己的兒子過繼給人家了,那你從哥哥那里繼承的權(quán)力和位置,是不是應該“還”給司馬師的兒子司馬攸???
況且,從司馬懿的視角來看,因為司馬攸繼承了爺爺?shù)牡臻L子司馬師的香火,所以司馬攸是司馬懿的嫡長孫,也就是說,司馬攸更具有繼承司馬家業(yè)的資格。
或許你會說,司馬攸、司馬炎事實上都是司馬昭的兒子,他倆誰繼承都是你司馬昭的天下啊,這有啥分別?其實分別非常大。如果司馬攸繼承,那就是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攸這樣一個序列,也就是說,在以后的太廟中,司馬昭會靠邊站。而如果司馬炎繼承,就成了司馬懿——司馬昭——司馬炎這樣一個序列,司馬昭是正大光明地享受祭祀的!
如果你是司馬昭,你會怎么做?司馬昭雖然多次公開表達過要把位置傳給司馬攸,甚至在喝多了的時候,指著自己的座位、當著眾大臣的面說“此桃符座也”。桃符,是司馬攸的小名。
說是這么說,但真到了權(quán)力傳承的那一天,司馬昭還是指定了司馬炎。司馬炎繼承了司馬昭的位置和權(quán)力,不久就取代曹魏稱帝了,成為了西晉王朝第一位皇帝——晉武帝。
這種安排看似很溫情,司馬師司馬昭兄弟情深,弟弟為使哥哥香火不絕,把自己的兒子過繼給了哥哥,讓哥哥這一脈從名義上得以延續(xù)。但家有皇位,這個舉動引起了很大麻煩,最終導致司馬炎和司馬攸兄弟之間產(chǎn)生了巨大的矛盾和斗爭,也成為西晉衰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話說如果司馬昭去世,他必須要指定一個人來繼承他的位置和權(quán)力,按嫡長子繼承制來說,這個人自然是司馬昭的謫長子司馬炎。但到了這里,司馬家族的特殊情況出現(xiàn)了——
往上倒,司馬懿去世后,繼承他的位置和權(quán)力的是謫長子司馬師;司馬師去世后,因沒有兒子,就把位置和權(quán)力給了自己的弟弟司馬昭。但司馬
按說司馬昭這么做也沒什么錯,畢竟往下傳的是自己這一系的兒孫嘛,但司馬炎并不這么想。司馬懿當年曾被封為舞陽侯,這個爵位由司馬師繼承,司馬攸過繼給司馬師后,就名正言順地繼承了舞陽侯這個爵位。這就像是在提醒司馬炎,你雖然現(xiàn)在是皇帝了,但咱們家的這份基業(yè),得從爺爺那算起,繼承爺爺爵位的是我,不是你!
這就成了司馬炎的一塊心病,總覺得司馬攸對自己的皇位虎視眈眈。更加讓司馬炎不安的是,他的子嗣也出了問題,他的嫡長子叫司馬衷,就是后來的晉惠帝,大臣說老百姓吃不上飯,他好奇地問“何不食肉糜”。謫長子是弱智,司馬炎是否把皇位傳到這位弱智手上?況且,大臣們也開始擔心起來,如果司馬衷繼承皇位,那肯定是不能勝任皇帝這份工作的,那還有誰能勝任呢?當然就是司馬攸最有資格了。
先不論智商,從資格上來說,司馬攸繼承皇位,就意味著皇權(quán)轉(zhuǎn)移到了司馬師這一系,本來皇權(quán)也應該是司馬師一系的,這是正當?shù)幕貧w。很多大臣開始支持司馬攸。司馬炎當然不肯這么輕易地讓自己一系的皇位丟失,自己成為繼承人之前,弟弟就是他的假想敵,何況是現(xiàn)在!所以,他寧肯傳位給弱智兒子,也不能便宜了弟弟。這就是宗族家法觀念的厲害之處了。
司馬炎開始瓦解司馬攸的勢力,對其進行了殘酷的政治打壓,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讓司馬攸不再居住在首都洛陽,而是驅(qū)趕他去封國山東。這么做,就是防止司馬攸在首都培植勢力、干預朝政,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齊王歸藩”事件。
司馬攸當然不愿輕易就范,一是朝中有很多大臣支持自己,二是他知道,一旦離開京師,那就意味著自己的政治生命就此完結(jié)了,所以司馬攸遲遲不肯動身,稱病留在京師。也可能是作為這場政治斗爭的焦點人物,司馬攸的心理壓力有點過大,本來是稱病不走,沒想到過了幾天真得病了。司馬炎就派御醫(yī)去探望,看司馬攸是不是真病了。御醫(yī)當然知道皇帝的心思,回去就非常貼心地按照皇帝的想法匯報:司馬攸裝病。司馬炎可是逮住了把柄,一道道催命符似的命令讓司馬攸趕緊上路。司馬攸連病帶氣,開始口吐鮮血,沒多長時間竟然去世了!
主角去世,政治斗爭自然也就結(jié)束了,但這埋下了司馬家族內(nèi)部權(quán)力斗爭的禍根。加之弱智皇帝司馬衷的繼位,使得司馬衷的皇后賈南風大權(quán)獨攬。這種寧可將政權(quán)旁落至女人手中也不交給根正苗紅的司馬氏皇子的行為,徹底激起了藩王們埋藏已久的憤恨,最終釀成八王之亂動搖了西晉王朝統(tǒng)治的根基。
于是,只短短存在五十一年,西晉王朝就覆滅了。代之的東晉則成為了一個割據(jù)政權(quán),華夏又陷入了大分裂大動亂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