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長安
明師,凝聚著教育家的精神,成為明師是我們每個老師的錚錚誓言和畢生追求,不能有絲毫懈怠。
有一句話叫“拳假功夫真”,道出了“武術家”之所以成“家”的秘訣——除了招數(shù)精妙之外,關鍵是功夫真!明師之所以成“名”,也是因為其課堂教學隨心所欲、游刃有余、潤物無聲,一切盡在自然中,讓人為之嘆服!學習和借鑒明師的課堂教學藝術,不能只想著學一些招式套路或純技術性的教學策略、模式和技巧,而要學習他們的“真功夫”——教學行為背后的思想理念和教育價值觀,不斷潛心鉆研學生特點、教材、課標、教學用書的精神,活用教學資源的能力。
學明師,學什么?行家的“功夫”究竟在哪里?我認為,明師課堂教學的功夫主要為“七有”,即有趣、有深度、有見解、有學問、有絕招、有啟發(fā)、有學生。
有趣。明師的所有功夫之中,排在第一位的當然是有趣。徐志丹老師的《凡爾賽宮》教學開場白如下:“今天,我首先送給大家一句名言:相信自己,相信別人,是成功的關鍵。知道這是誰的名言嗎?(學生都搖頭)告訴你們,這是徐志丹的名言。知道徐志丹是誰嗎?(學生還是搖頭,老師面帶微笑)就是我。”明師的課堂不寂寞,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廣泛參與、交流、合作,樂在其中。課前的引入非常重要,不管是組織教學還是教學導入,總之一兩句話,就可以使師生成為同路人、同趣人、同向人,為實現(xiàn)目標而一起努力!一些有趣的明師的課前常用語,既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又可以拉近師生距離,是一堂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課堂有趣味,學生才能全身心地投入,才會有真情,才會有收獲。
有深度。有深度意味著教師不僅要看懂教材,還要看穿、看透教材,從而挖掘出教材的精髓,深入淺出,真正領會教材的編寫意圖和要求,使知識點和易錯點了然于胸;更要高屋建瓴,走進教材、走出教材、活用教材。教師對教材鉆得深,悟出來的道理就透徹,這樣講起課來就簡單,且能講在點子上。
有見解。有見解是指教師對教材有真知灼見,能夠于平凡中見新奇,發(fā)人之所未發(fā),見人之所未見。讀徐志摩的《再別康橋》,你看到的是金柳夕陽下的無限美,而我看到的是新娘的嬌美和依戀,一切在夕陽下神圣、莊嚴、唯美!對于語文與數(shù)學的爭論,有人認為,語文既花功夫又不見分數(shù)快速提高,還不如多做幾道數(shù)學題目來得實惠。我卻認為,語文是人生的拐杖,學不好語文往往就難以迸發(fā)出智慧的火花。面對七大洲四大洋,你看到的是大陸大洋分布圖,我夢里所見的是大陸碰撞后的分離、流淚和遙遙相望。享受個體生命與文化生命的對話,這是教師生涯獨有的生命享受。
有學問。明師都是博覽群書的飽學之士。如今網(wǎng)絡開闊了學生的視野,教師如無幾分學識,必然會打擊學生溯本求源的積極性。有位老師在講《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時,學生問:“老師,三味是什么意思?”結果老師不知,出現(xiàn)了難堪的局面。三味是什么意思?“三味”是以三種味道來形象地比喻讀諸子百家等古籍的滋味。魯迅先生的啟蒙老師對“三味”解釋是:“布衣暖,菜根香,詩書滋味長?!?/p>
有絕招。我期待教師都自信,不折騰,堅守自己的絕招。絕招是指教師個人某種教學技能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教育思想達到了一種令人折服的境界。不論是作家,還是藝術家,要想出人頭地都得有自己的絕活。不管任教哪門學科,每一位明師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的絕活。正所謂瑕不掩瑜,不怕有缺點,就怕沒特點。其實,要想在教學上創(chuàng)造奇跡,不是像武俠小說中那樣絕招只有一個,而是把常規(guī)抓好,把細節(jié)抓嚴,把過程抓實,精益求精。
有啟發(fā)?!安粦嵅粏?,不悱不發(fā)?!边@是孔子論述啟發(fā)式教學的重要名言,對后世影響非常深遠。富有靈氣的教師善于激疑布惑,誘導學生向著未知領域探幽發(fā)微。堅持啟發(fā)式教學的原則,不是看學生有沒有提問,而是看問題的設計是否科學、是否能引起學生深思。
有學生。課堂教學有環(huán)節(jié),更應有隨機應變的機智,教師要眼里心里都是學生。有學生是教學設計的根本出發(fā)點。大愛無形,潤物無聲。我們的課堂是教書,還是教學生?是把教材內容講完,還是把學生教會?只有深深地領悟和把握這個本質,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所采取的做法和措施才是正確的。課堂教學充滿變化,面對偶然性問題和意外情況,奇思妙想往往在瞬間被激活。在教學《端午日》一課時,渭南一位語文老師利用“洽川濕地”“黃河”“提線木偶”“花饃”等地方特色,豐富教學內容,點燃了學生創(chuàng)造的火花,贏得師生的認可,為魅力課堂增色。
學明師,從改變一點點做起。教師在備課時,都有一個共同的令人發(fā)愁甚至有些束手無策的問題:“如何使自己的教學設計與眾不同,給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覺?”要想與眾不同,要想耳目一新,談何容易?當然,我們完全可以從“改變一點點,一點點改變”做起。對于語文課的習慣培養(yǎng),圈點批注閱讀法,值得借鑒。某節(jié)音樂課上,教師以節(jié)奏訓練“春眠不覺曉”引入課堂情境,用自己特有的音樂功底引領學生感悟“嶺南春早”的魅力。因為老師改變了一點點,整個課堂感染力和教學效果煥然一新!課堂教學注重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即導學)、注重任務驅動(即導演)、注重精講(即點撥)、注重及時反饋(即堂堂清)的方法,值得借鑒。
書案輕翻自生香。教學改革一點點進步,會悄悄地點燃師生的激情,讓師生享受并陶醉其中。每一階段改變一點點,我們就會一點點改變,在不知不覺中進步、成長。改變不易,堅持更需定力。學習明師,只有目標,沒有終點。我們有理由相信,有努力就一定會有收獲!
(作者單位:陜西省渭南市實驗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