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阿英
摘? 要:堅定文化自信,是事關國運興衰、事關文化安全、事關民族精神獨立性的大問題。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yè)的建設者和接班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終將在廣大青少年的接力奮斗中變?yōu)楝F(xiàn)實。中學生處于“拔節(jié)孕穗期”,培育和增強中學生的文化自信,事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yè)成功與否。文章提出當前中學生在文化自信中存在的困境,分析了產生的原因,并探究文化自信培育路徑。
關鍵詞:中學生;文化自信;中華文化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我們必須堅定歷史自信、文化自信,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蔽幕且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則民族強。習近平總書記還曾指出:“堅守我們的價值體系,堅守我們的核心價值觀,必須發(fā)揮文化的作用?!蔽幕孕攀且环N心理表現(xiàn),是一個人對自己所屬的文化的認同與歸屬。
費孝通最早提出“文化自覺”這一概念,意思為生活在既定文化中的人對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來歷、形成的過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發(fā)展的趨向,并將其歷程進一步高度概括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顯然,費孝通對文化自覺的論述,體現(xiàn)了文化自信的豐富內涵,既要堅持對本民族文化“美”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也要看到自身文化的不足,加強對世界其他民族文化的尊重,堅持人類共同價值觀和文化文明的認同感,加強文明的交融與互鑒,取長補短。
中學生是祖國的未來,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yè)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青少年階段是人生的“拔節(jié)孕穗期”,培育中學生的文化自信,意義重大。
一、當前中學生在文化自信方面存在的困境及原因分析
(一)缺乏文化自覺意識
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yè)的接班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見證者、參與者和受益者,當代的中學生明顯準備不足,文化自覺意識不夠。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能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做什么”“人生規(guī)劃怎么樣”等問題并沒有進行深入的思考,也沒有清晰的答案。根據(jù)馬斯洛需求理論,人有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實現(xiàn)等五大需要,當代的多數(shù)中學生依然處于第一層次,即生理(食物和衣服)方面需要的追求上,遠遠沒有達到自我實現(xiàn)需要的層次,根本上缺乏將自身的發(fā)展與國家、民族的發(fā)展有機結合的思想意識和責任感,缺乏自我反思意識與能力及文化自覺意識。在日常的學習中,大多數(shù)中學生更多是被動地、機械盲目地學習,學習目標不明確,動力不足,沒有遠大的理想與追求,沒有文化主動和文化自信。
(二)缺乏文化辨析能力
在融媒體時代,學生接收信息的途徑多元化,信息內容簡單化、片面化、娛樂化和快餐化,但由于缺乏文化辨析能力,無法準確地篩選信息,辯證地認知信息。良莠不齊的信息對中學生的價值觀產生了較大的影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革命文化和先進文化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規(guī)范與引導功能嚴重弱化,造成了學生對文化價值認同感的缺失。正如在短視頻平臺,部分中學生娛樂化國家政策,天馬行空地發(fā)表自己幼稚的見解,充分顯示了部分中學生沒有正確的文化思維方式,缺乏文化辨析能力,人云亦云,沒有正確的文化價值信念。
(三)缺乏文化心理承受能力
當前中學生存在的一系列問題,其根本原因就是缺乏文化心理承受能力。隨著社會經濟的發(fā)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在“獨生子女”時代中成長起來的新一代父母,給予了當代的中學生更好的“呵護”和“寬容”,造成了當代中學生缺乏吃苦耐勞精神,承受困難與挫折壓力的能力較弱,在這種情況下,父母往往也容易忽視對孩子的關注,未能及時發(fā)現(xiàn)孩子存在的心理問題,并未及時給予正確的引導和專業(yè)化的矯正。學校也缺乏正確且有效的健康教育和價值觀引導,基本上只注重知識的傳授,而較少地關注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和價值目標的實現(xiàn)與否,其結果就是學生抗壓力弱化、心理脆弱甚至是產生偏激心理,缺乏做“國之大者”的文化心理承受能力。
從文化自信的角度來看,這是因為沒有引導學生樹立起對國家、民族文化的充分自信;沒有將對個人前途命運的追求和自信與國家民族的前途命運、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緊密聯(lián)系起來;沒有認識到中國夢是國家的、民族的,也是個人的。國家民族美好的未來也是青年學生的美好未來,每個人都將是民族偉大復興的受益者。
(四)缺乏文化信心信念
隨著全球化的深化,各國之間聯(lián)系的深入,各種價值觀涌入我國,“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等價值觀泛濫,當代部分中學生在多元價值觀的影響下,片面地追求及時享樂,享受“躺平”的短暫輕松。究其原因,并非真正地在于所謂的學習壓力大而帶來的焦慮與迷茫,而是在于缺乏文化信心信念和價值觀迷茫,在人生態(tài)度的選擇方面,沒有選擇服務人民、奉獻社會的積極的人生追求,沒有樹立遠大的理想信念,沒有人生理想的追求與抱負。
二、中學生文化自信培育的路徑探究
培育和增強中學生的文化自信,是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使命要求,是培養(yǎng)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建設者和接班人的使命要求,是中學教育者教書育人的使命要求。
(一)加強中學生對中華文化的認知教育
各美其美,培育中學生的文化自信,就要提升學生對中華文化的認知能力,加強認知教育,提升對中華文化之美的認知與認同。中華文化的先進性體現(xiàn)在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有機結合;體現(xiàn)在對傳統(tǒng)文化的批判性繼承、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創(chuàng)新性的發(fā)展上;體現(xiàn)在對中國革命文化(革命道德)的認知、認同與踐行上;體現(xiàn)在先進文化的形成歷史、作出貢獻的總結與評價上。
正確認知中華文化,有利于從中學生心理方面提升其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歸屬感和自豪感。以人民為中心的中華先進文化,時刻把人民放在首位,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為世界謀大同,堅持“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的價值理念,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追求服務。
加強中學生的中華文化的認知教育,實現(xiàn)認同感,有利于增強文化自信,進而增強學生對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的認識。當然,加強對傳統(tǒng)文化的認知教育,也要引導學生充分認識到當前中華文化存在的不足與缺陷,如傳統(tǒng)文化中有精華也有糟粕,要取其精華,棄其糟粕;要認識到當前國家在文化軟實力方面,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中的不足,要敢于承認世界其他文明在某些方面的先進性,承認中華文化某些方面與世界先進文化之間的差異,克服學生的文化價值觀的自負與自卑,這也是文化自信的一種表現(xiàn)。
(二)加強中學生對世界文明的認知教育
美人之美,美美與共。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存在即合理,世界上任何一種文明的存在,都是在歷史上對其國家和民族的發(fā)展做出了應有的貢獻,有著合理且優(yōu)勢的地方。增強文化自信,不是要盲目排外或者貶低其他文明,而是應該通過加強對世界上所有文明的認知與交流,在交流中發(fā)展,在互鑒中豐富。加強對世界其他文明的認知教育,可以提升中學生的國際化視野,增強全球意識,加深對文明的理解,追求人類共同價值理念,尊重文化差異,求同存異,取長補短。同樣地,通過加強對中學生文化批判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引導中學生準確認識世界不同文化的特點,感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先進性、人民性和真實性,從而進一步堅定對中華文化的信仰,增強文化自信。
(三)加強中學教師教育教學能力的培養(yǎng)
中學的教育更側重于知識目標的實現(xiàn),在實踐中突出對知識的傳授與考核,忽略了價值目標的培養(yǎng),單純以升學率或者優(yōu)秀率為唯一量化指標。立德樹人要實現(xiàn)育人與育才相結合,增強中學生的文化自信,需要教師有良好的教育教學能力,這體現(xiàn)在日常行為的示范教育,如教師良好的師德師風;體現(xiàn)在知行合一、言行一致的具體行為中;體現(xiàn)在對中華文化的自信上,教師需積極宣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寓教于樂;也體現(xiàn)在良好的教學技能和技巧方面,融價值教育于知識教育中,融隱性教育目的于顯性教育活動中。
如講授文化多樣性時,講到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師可以通過講當?shù)氐臍v史文化人物、歷史文化事件,來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自豪感。通過中國近現(xiàn)代史的具體的事件,介紹中國輝煌的歷史文化,了解中國人民為了國家富強,不斷地進行探索所做出的努力和貢獻,可以借助“李約瑟難題”和“錢學森之問”,引導學生思考,既提升了學生的愛國情懷,也增強了學生對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自信心與自豪感。
教師要具有挖掘課程中具有價值的教育元素(思政元素)的能力。中學的教材基本上是顯性的教育內容,中學教師一般都能夠很好完成知識傳授的任務,但教育的目的是讓學生既學習了知識,又形成了價值觀,有認同感,特別是思政課程。例如講法治,除了介紹法理,還要介紹中國的法制發(fā)展史,介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引導學生理解法治精神,理解依法治國的本質,提升法治素養(yǎng),增強學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自信。顯然,這對中學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有著較高的要求,要加強教師的培養(yǎng)與訓練。
(四)加強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學生的文化自信的培育,需要學生有健康的心理,學生可以有批判性思維,但不能在內心上有排斥心態(tài)和逆反心理。中學階段是“拔苗育穗期”,中學生的生理心理在中學階段是重要的成長期,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容易產生一些心理問題,“逆反”表現(xiàn)的可能不只是對父母、教師管教的反叛心理,也可能會是對民族文化的“無厘頭”的批判,憑著其一知半解的知識儲備或者從自媒體平臺得到的娛樂化、快餐式的“知識普及”,產生了對中華文化的懷疑與抨擊,造成了嚴重的文化不自信。中學生會在對文化的不自信中進而產生了對未來社會與個人發(fā)展的懷疑。
教師在加強對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時,必須進行專業(yè)化的、長期性的、有自信心的教育,這也要求學校必須配備專業(yè)的心理健康教育人才以及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體系和規(guī)劃。人是生而平等的,平等的受教育權不僅表現(xiàn)為過程的平等,也應該體現(xiàn)在對教育效果的平等的追求上。
對有心理健康問題的學生,要相信通過專業(yè)化的矯正可以得到恢復,積極引導中學生從文化自信的視域,樹立起遠大的理想,樹立對國家民族發(fā)展的充分自信,把個人的前途與國家、民族的前途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立志做“國之大者”,立鴻鵠志,腳踏實地,在新時代成就精彩的人生。
三、結語
早在一百年前,李大釗同志就提出了“青春中華”的口號,召喚青年要有為國家和民族努力奮斗的擔當,要將個人的成長與民族的復興結合起來。今天,我國的青年學生處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時代,處于實現(xiàn)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奮斗征程中,處于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過程中,中學教育要著重培育學生的文化自信與民族自信,任重道遠。
參考文獻:
[1]費孝通,張榮華. 費孝通論文化自覺 [M]. 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9.
[2]張武芳. 中學生文化自信的內化路徑[J]. 思想政治課教學,2020(12):37-39.
[3]孫梓珊. 高中思政課教學中學生文化自信的培育研究[J]. 亞太教育,2022(23):131-134.
(責任編輯:張涵淋)